我視力差,讀小學時,老師看起來一片模糊,我必須走到教室前面去讀黑板。小學三年級時,我開始戴眼鏡,突然間,我看到之前沒見過的東西——老師的臉龐變清晰了,我看得到黑板上的字,世界突然明亮起來。
現在就使徒行傳一章 8 節的練習展現你對讀經的觀察力,並一起來研究提升觀察力的一些祕訣。你將學到能更聚焦聖經的提問,接下來再練習閱讀其他經節。
當閱讀某經節時,切勿說:「我已知這經節!」反之,祈求神開你眼睛,對神的話語有嶄新看見。本章工具有助你以新眼光讀經。[1]
閱讀求甚解
我十歲時決定每年應把聖經讀過一遍,這是好決心,可惜我不知如何有效讀經。我行事曆上寫著每天要閱讀的量,但我的進度經常落後。會在星期天下午試著趕上進度,我會檢視行事曆,發現自己利未記進度落後 20 章,於是花整個下午讀完利未記。我會盡可能速讀,企圖讀完。但讀完後十分鐘,我卻無法告訴你利未記的信息,因為我只是讀,卻不理解。
韓君時寫道:「縝密的閱讀涵蓋查考,不令人厭煩。讀經時,請認真思考。」[2] 縝密閱讀的確不輕鬆,聖經這樣形容尋求真理:「如果你尋找它如同尋找銀子,搜尋它好像搜尋寶藏;你就明白怎樣敬畏耶和華,並且獲得對神的認識。」[3] 仔細讀經、問問題、做筆記、用心讀經。
有時也可藉自己的話重述經文來獲取新的理解。即便這不是學術解讀,但有助深入思考經文意義。
邊讀邊發問
用心閱讀的關鍵在於問問題。繼續這部分前,請先讀路加福音二十四章 13-35 節。讀本課時,回到路加福音二十四章回答每個問題。閱讀時可問如下問題:
(1) 誰?
經文當中人物有誰?你對每位人物的認識有多少?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 13-35 節人物有誰?耶穌復活那天,革流巴與一位不知名的同行旅伴[4] 正在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他們是耶穌的跟隨者,曾聽聞耶穌所行神蹟及教導。[5] 在這個星期日,他們兩人成了耶穌親自 對其講解基督受難與復活的第一批人,成為見證耶穌復活的早期見證人。
(2) 什麼?
根據經文,正發生什麼事?若是史料,發生了什麼事?若是一封書信,作者嘗試要教導什麼?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的事件是耶穌顯現。當這兩人的眼睛開了,意識到耶穌復活的事實,「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他來。」我們就像坐前排之人目睹一切。
(3) 哪裡?
「事情在哪發生?」通常是有用的問題。可讓人有新的看見,尤其是對歷史敘事。回答「哪裡」這問題有許多好用的資源。許多聖經後面附有地圖。網路資源如http://www.bibleatlas.org可找到所有在聖經出現過的地點之地圖。
根據路加福音二十四章,革流巴與同行旅伴正從耶路撒冷要到耶路撒冷西邊約 60 浪(11 公里)的村子以馬忤斯去,等走完 11 公里,「日頭已經平西了」。但在他們的眼睛開了之後,這兩人欣喜地回耶路撒冷去。耶穌復活的消息無法等到隔天再說了!
(4) 何時?
如同前一個問題,「何時」讓我們知道所讀經文的脈絡。在讀經的觀察階段,我們從經文本身尋找線索。 根據路加福音二十四章 13 節,我們得知,前往以馬忤斯與發現空墓穴是在同一天。
墓穴被人發現是空的不過數小時,這兩個門徒就遇見耶穌。這透露出他們的心理狀態,他們當時「正談論相問」。[6] 想想看這兩人在過去八天經歷的情緒起伏。上個星期日,他們見到人群歡呼迎接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星期四,見到耶穌被捕,他們感到絕望。星期五,他們對彌賽亞國度的盼望隨著耶穌斷氣而粉碎。
如今是星期日,而他們感到困惑。墓穴是空的,但他們不明白。復活似乎不可能。在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他們試著去了解這一連串神奇事件。當一名陌生人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他們聆聽他依據摩西和眾先知所寫的開始教導。就在耶穌消失不見前不久,他們才恍然大悟他是誰。讀這美好事蹟時,「何時」是很重要的問題。
反覆閱讀
坎柏・摩根(G. Campbell Morgan)是 20 世紀傑出牧師之一。摩根牧師從沒念過聖經學院,但他卻善於教導聖經。他在講道前,會把他選定證道之經文的整本經卷讀過至少 40 遍。經此程序,摩根牧師得知每一經節如何融入整本經卷。他知道整本經卷的重要主題,也了解作者的信息。摩根牧師曾說:「聖經絕不屈服於疏懶。」研經不是易事。
你或許會問:「聖經一卷書要怎麼讀 40 遍?這樣永遠也讀不完聖經。」或許沒有你想的困難。大部分成人一分鐘讀 200 字,一小時可讀 12,000 字。聖經有 44 卷書的內容不及 12,000 字,包括保羅書信、一般書信、小先知書及路得記、以斯拉記、尼西米記、以斯帖記、但以理書等舊約經卷。每天一小時,你能 40 天讀過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及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40 遍。
讀完整卷書可讓我們看到經卷架構。稍早,我們讀的使徒行傳一章 8 節提到,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反覆讀使徒行傳,會看到整卷書的模式。根據使徒行傳前部,迫害使得門徒們從耶路撒冷四散到猶太各地去;到了使徒行傳八章,腓利把福音傳到撒馬利亞去;使徒行傳尾聲,保羅在羅馬傳福音,福音就從羅馬傳到已知世界的地極。
反覆閱讀的祕訣
(1)依賴書面語的現代文化,常讓人忘記,早期基督徒大多是聽人讀經 。 當以弗所教會收到保羅來信時,他們並未影印給每名會友看,而是由教會領袖讀信給會友聽。回顧歷史,絕大部分人經由聽人展讀書信接觸到神的話語而非透過閱讀。保羅書信在教會經人唸出,而先知傳講信息。藉由朗讀書信或將之當做有聲書來聽,你將聽到神的話語如同早期教會用聽的一樣。[7]
(2)若在你的語言中有多種聖經譯本,就可讀不同翻譯版本。 有些譯本的翻譯方法較技術性,有些讀起來較易理解。讀過兩種以上聖經譯本,可能對經文信息有新的眼光。若你懂得兩種以上語言,以第二語言讀經也會有益處。[8]
換你試試看:
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天讀創世記第三章。每次以不同觀點思考人類墮落的記述。
星期一:以天父角度閱讀創世記第三章,天父對他兒女犯罪的感受為何?
星期二:這章最重要經節為何?
星期三:以撒但角度閱讀創世記第三章,撒但是如何嘗試破壞神與屬他兒女的關係?
星期四:閱讀創世記第三章時,思索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
星期五:以亞當和夏娃的角度閱讀創世記第三章,他們聽了神宣判的感受為何?
星期六:以第一次讀經之人的角度閱讀創世記第三章,這故事對理解整本聖經的重要性為何?
www.bible.com這個網站提供不同讀經計畫,能讓你在一年內讀完聖經。另有以摩根牧師讀經模式為基礎的讀經計畫,是在一個月內把一卷經書讀過好幾遍;既然聖經有 44 經卷能在一小時內讀完,每天讀經一小時即能在一個月內讀過一卷經書 30 遍,這過程或許看似緩慢,但反覆閱讀一卷經書能讓你對神的話語有更深的理解。以此方式讀經,可在六年內把整本聖經讀過 30 遍。[9]
研究文法
神透過文字跟我們溝通。理解聖經無須成為語言學家,越理解書面語,就越能掌握神的話語的深奧真理。
就舉保羅最出名經節之一為例,來研究其文法。「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10] 檢視經文的文法,我們看:
動詞
動詞表達動作或狀態。羅馬書十二章 1 節有兩個動詞:
名詞
羅馬書十二章 1 節對研經很重要的名詞有:
「弟兄們」,保羅是寫給信徒,他不是在召罪人悔改,而是呼籲信徒追求更深的成聖。
「身體」,羅馬書十二章其餘經文告訴我們「身體」代表我們整個自己,換句話說就是「把自己完全獻上」。
「慈悲」,保羅的呼籲是奠基在神的慈悲,神知道什麼對我們是好的,他對我們的計畫是「使你們得平安,而不是遭受災禍的計劃;要賜給你們美好的前程和盼望。」[11]
「獻祭」,依照摩西律法,敬拜者須獻動物做活祭。在基督國度,則將自己完全獻上當作活祭。
修飾詞
形容詞及副詞是描述性用語,「可擴大所修飾詞語的意義」。[12] 羅馬書十二章 1 節的「獻祭」以一連串字詞修飾。
介系詞片語
介系詞是在(in)、之上(on)、及於(upon)、經(through)、往(to)、達(unto)和藉(by)等,這些字詞雖小卻意義重大。羅馬書十二章 1 節有兩組介系詞片語是很重要的:
連接詞
「和」 或「但」 等連接詞是強而有力的。有位作家把連接詞比喻成是讓磚塊相黏的砂漿。[13] 使徒行傳一章 8 節可看到「但」 這詞指向門徒之前的誤解。
羅馬書十二章 1 節的「所以」 指向之前段落。假如你閱讀整本羅馬書,很快就會看到兩大部分:
「所以」兩字是保羅許多書信的重要標記。在提醒加拉太信徒單單因信稱義的偉大真理後,保羅呼籲他們要每日實踐義:「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14] 在教導以弗所信徒關於在耶穌基督裡受揀選的偉大教義後,保羅呼籲他們活出與獲主呼召相稱的生命:「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15] 保羅告訴歌羅西信徒他們已經死了,他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因此他們該如何生活?「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16]
查看經文中特殊的細節[17]
辨識聖經作者標明經文重要概念的技巧可對查考產生新見解。 要留意的細節包括:
反覆出現的字詞
當作者經常重複某字詞,表示在講一項重要概念。在觀察的階段,或許未探究重複出現之字詞的所有深層意思,但你會想標註起來問道: 「為什麼這字詞一再重複出現?」
► 閱讀以下經文並標出一再出現的字詞
哥林多後書 1:3-7
安慰 一詞在一章 4 節出現四次,在一章 3-7 節這 5 節共出現十次。 問問自己:
約翰福音 15:1-10
在⋯裏面 這詞重複了 8 次。問問自己:
跟耶穌連結(在耶穌裡面)的條件是什麼?
這段經文的警告是否隱含有可能不跟耶穌連結?
不跟耶穌連結的結果是什麼?
跟耶穌連結會有什麼祝福?
對比
許多聖經作者對比人或概念。當看到某經節中間出現「但」一詞,很可能用以連結兩個對比概念。箴言多處採用這種類型的對比。
回應批評有兩種方式: 「柔和的回答使烈怒消退,(但)暴戾的話激動怒氣。」[18]
做出重大決定有兩種方式:「無智謀,民就敗落;(但)謀士多,人便安居。」[19]
我們如何對待窮人顯示我們對神的態度:「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但)恩待窮苦人的,就是尊敬造他的主。」[20]
新約作者也做對比,保羅對比我們的舊生命(黑暗)與我們的新生命(光明);「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你們在主裏面是光明的。」[21]
約翰用兩種方式對比黑暗與光明:
比較
對比是看不同之處,而比較是看相似之處。
► 閱讀雅各書三章 3-6 節,舌頭被比喻成哪三種東西?你可以從這些比喻學到什麼?
► 箴言二十六章 7-11 節依序出現「也是如此」 、「好像」 、「就像」 、「就如」 等詞。研讀每一節的比喻,例如箴言二十六章7節(新譯本)「箴言在愚昧人口中,就像瘸子的腿…。」從愚昧人引用箴言及瘸子使用他的腳的比喻,你看到了什麼相似之處?
清單條列事項
讀經時,應把條列事項畫線,並研究當中重要特性。繼續本課之前,
► 花時間閱讀下述有列舉事項的經節:
目的語句
像是「以致於」、「為要」、「免得」等這些字詞通常描述行為的動機或行為的結果。 花時間想想目的和結果的關係;問問自己為什麼 聖經要給這樣的教導。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為什麼?)「叫你們的果子常存。」[25]
「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裏。」(為什麼?)「免得我得罪你。」[26]
「就如上帝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為什麼他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27] 神為什麼拯救我們?為要使我們成為聖潔。
有的時候,目的句會說明目的如何達成:
條件子句
以「若」、「如果」、「假如」開頭的子句通常是帶條件的。有時,讀者期待聖經的應許在條件未獲滿足下就實現;然而,附帶條件的應許是建立在特定條件獲得滿足之上的。通常藉由條件子句顯現。
條件 :「若有人在基督裏,」
結果 :「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30]
條件 :「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
結果 :「我必成就。」[31]
讀經時要禱告
最後指引或許看似淺顯,但卻重要。對基督徒而言,研讀聖經與禱告的生活是萬萬不能分離的。切割讀經和禱告是拆散我們每日與神相交的兩部分。
雅各向我們保證,當欠缺智慧時,可向神求助:「你們中間若有人缺少智慧,就當向那厚賜眾人,而且不斥責人的神祈求,他就必得著。」[32] 當我們需要神的幫助以了解他的話語時,這是很棒的應許。
詩篇一一九篇說到禱告與聖經的關係。詩人一再請求神指引他研讀神的話語。同樣地,我們研經時也可請求上帝幫助。
許多人學到了將聖經話語轉化成禱告的能力。試著將如下經文轉化成個人禱詞:
詩篇二十三篇:請求神指引及保護的禱告
以賽亞書四十章 28-31 節:祈求神力量的禱告
腓立比書四章 8-9 節:祈求屬神思想的禱告
[1] 本章步驟來自韓君時(Howard G. Hendricks)與韓立克(William D. Hendricks)合著之 《全民讀經法》(Living By the Book)的八至十七章。你可藉閱讀該書八至十七章獲得更多練習及說明。
[4] 據說路加就是那位不知名的同行旅伴,這可解釋何以能有這些事發細節。
[5]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 22 節:「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二十四章 24 節:「我們的幾個人」。
[9] 較長經卷可穿插閱讀腓利門書、提多書等較短經卷,後者在幾天內即可讀過 30 遍。
[12] Hendricks, Howard G.(韓君時)、Hendricks, William D.(韓立克)(著),葉嬋芬、黃凱津(譯),2010,《全民讀經法》(Living by the Book),台北:校園。
[13] Duvall, J. Scott(J. 史考特 D.)、Hays, J. Daniel(J. 丹尼爾・海斯)(著),2007,《抓準神的話:閱讀、詮釋和應用聖經的實用指南》(Grasping God's Word: A Hands-On Approach to Reading, Interpreting, and Applying the Bible),台北:道聲。
[17] 以下條列項目改寫自J. 史考特 D.(Duvall, J. Scott)與J. 丹尼爾・海斯(J. Daniel Hays)合著的《抓準神的話》(Grasping God's Word)。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