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士師記二十一章 20-21 節想像一位牧師宣布:「今天我將宣講基督徒求愛的方式。」士師記二十一章告訴我們基督徒應如何娶妻,去到隔壁村莊並在草叢中等候。一有年輕女子從村莊來到這附近,就抓住他把他帶回家。這是聖經中求愛的模式。我希望你們會對他的詮釋提出疑問!
這個牧師的詮釋有什麼問題?士師記說便雅憫支派就是這樣子討到妻子的。這卷書甚至說他們這麼做是有原因的──為了要保存以色列其中一個支派的命脈。然而,這個牧師忽略了其背後的文學語境。這個故事出現在士師記的最後,是一本顯示以色列已從神的計畫開始走向混亂的書卷。該故事不寫神會對婚姻如何做安排,反而呈現出當神的子民悖逆不順從時會發生什麼事。
一個經節的文學語境著眼於這段文字的文學體裁。語境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一段文字裏頭的信息。「文體」(genre)是專有名詞,意指文學作品形式。了解文體能引導我們達到對經文解釋的期待。
如果你在閱讀關於最近總統大選的新聞文章,你會期待去讀到較多事實的細節:有多少人投票,每一個候選人得到幾票,勝出多少票數等等。但如果你在閱讀一首關於歷史上一位偉大總統的詩,你可能會期待完全不一樣的事情:讚頌他偉大成就的表述,或對他當時所在世界的美麗描繪。文體決定你的預期。如果一首詩中沒有告訴你亞伯拉罕‧林肯連任選舉時贏對手多少票,你並不會抱怨。因為這不是一首詩會被期待描述的內容。
學者們會利用球賽作比喻,來解釋文學體裁。想像一個歐裔的足球迷去看一場美國橄欖球賽,橄欖球運動員可以推他們的對手,但是足球運動員則不能。在橄欖球賽中,任何人都可以用手拿球,但只有一個人可以踢球。但在足球賽中,任何人都可以踢球,只有一個人可以拿球。如果我們不懂規則,就會看不懂球賽。[1]
相同的,作者對每種文學類型遵循不同的「規則」。在聖經詮釋中,了解文學類型相當重要。這不是關於經文真理 的問題,而是關於聖經詮釋 的問題。智慧書、傳道書傳遞的信息必然和書信羅馬書不一樣。了解這些不同之處,幫助我們按照作者原本所要傳達的來詮釋每一本書。這裡針對聖經裡幾個主要的文本類型作簡短的介紹。
說明文
說明文是一種有序的教導。是一種有邏輯地從A點談到B點的文體。這個文類在新約聖經書信中相當普遍,特別是保羅書信。在這些書信裏頭,保羅以一位好教師用明確的方式來呈現這些真理。
說明文會使用許多轉折詞,例如因此、和, 或者但是 。這種文體通常也包含問題與答案。一篇說明文會有邏輯地呈現真理。
保羅在歌羅西書以說明文呈現基督本質。保羅教導耶穌基督是在一切人類哲學與傳統之上。保羅按照這個邏輯形式:
(1) 問候內含寫信原由(歌羅西書 1:14)
「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
(2) 保羅提出基督至高性的證據(歌羅西書 1:15-23)。
他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萬有是藉著他造的。
他是教會全體之首。
藉著他,神使萬有與他自己和好。
(3) 保羅提醒讀者他寫這封信的目的。保羅已經被付託要將耶穌基督被高升的信息傳給外邦人。
(4) 保羅示警要抵抗那些否定基督至高神性的教導(歌羅西書 2:6-23)。
(5) 因此, 因著基督至高的神性,這是你們應該活出基督的樣式。(歌羅西書 3:4)
(6) 最後的問候提醒讀者保羅對歌羅西信徒的關心。(歌羅西書 4:7-18)
保羅書信是關於耶穌基督為主這個教義的說明文。它教導我們基督的本質以及真理會對我們信徒的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書信
書信文體與說明文有關。保羅大部分書寫的形式是書信體。我們在閱讀聖經書信時,有一些問題可問:
誰是收信人?
我們對收到信件的教會或個人有更多的認識,我們就能夠更了解這封信件。在我們研讀一卷保羅的書信時,先透過使徒行傳認識收信的教會會對我們很有幫助。這會讓我們對這封書信有更好的了解。例如:
(2) 誰是這本書的作者?他與收信者有什麼關係?
當你收到一封信時,你會想要知道:「誰寫了這封信?」你若越認識寫信的人,這封信讀起來就越有趣。相同的,我們對聖經書信的作者了解越多,我們就越能夠了解其中的信息。
在其他的書信中,使徒約翰相當強調愛的真理。約翰以「雷子」聞名,他曾經想要天能降火來懲罰那些拒絕耶穌的人。在耶穌復活與五旬節之後,我們對他的轉變有新的了解。
彼得寫信鼓勵受苦的基督徒。他向他們保證他們可以在撒旦的攻擊之下依然勇敢壯膽。[5] 記得耶穌在受審時彼得的恐懼凸顯這個門徒生命的轉變。
能夠去知道作者與收信者之間的關係,會有助於我們閱讀書信。保羅和腓立比教會緊密的連結可以在這封喜樂的書信中看到。另一方面,保羅與哥林多教會悖逆會友的關係讓我們看見在哥林多前後書中保羅對他們的責備。
(3) 什麼樣的處境促使這封信完成?
我們知道是什麼情況促成保羅完成書信。哥林多前後書就是在回應哥林多教會的問題時完成的。腓利門書是代替逃跑的奴隸阿尼西母求情寫的信。
加拉太書顯出了解書信處境的價值。閱讀到幾節加拉太書裡的經節,你可能會想問:「在加拉太教會裡發生了什麼問題?」保羅先說:「我很驚奇,你們這麼快就離開了藉著基督的恩呼召你們的那一位,去歸向別的福音。」[6] 很快就可以知道這些悔改者放棄靠恩典稱義的福音,轉向靠行為稱義的信息。因保羅深愛這些悔改者,他才會在信中充滿熱烈的情緒。因信稱義是保羅已經用他的一生承諾委身的信息。他很震驚加拉太的信徒為了假福音而丟棄真理。
記敘文
聖經大部分都是用記敘文寫成的。創世記、出埃及記、民數記部分經文、舊約歷史書、福音書及使徒行傳。當我們在閱讀記敘文時,我們會問:
(1) 情節為何?
我們在閱讀保羅書信時,要找尋保羅的邏輯論點。在閱讀記敘文時,我們找尋情節的結構。舉個例子,路加福音記錄耶穌在加利利傳道的腳蹤;接下來關注耶穌到耶路撒冷的旅行,並將重點放在他對門徒的教導。路加福音最後以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的死與復活作結束。在使徒行傳中,路加將當時教會事工的成長記錄下來。並再一次採用地理上的「情節」。福音在耶路撒冷被傳揚,然後再被傳到猶大與撒馬利亞;最後,福音透過保羅在羅馬的事工被傳到當時的地極。
(2) 角色有誰?
從聖經故事的角色來看,我們要看到哪些精神是需要發揚光大的,哪些错錯誤確實要避免的。例如我們會問這樣的問題:「什麼造就尼希米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以及「什麼樣的差異造成掃羅的失敗與造就大衛的成功?」我們比較彼得與保羅傳福音的方法。在記敘文中,我們得到對這一群人概略的了解。
(3) 這篇記敘文是建立規範性的還是描述性的?
在閱讀記敘文時,我們一定要問這些行為是屬於規範性或者是描述性。屬於「規範性」的記敘文體會提供一個神對他子民的期待的模範。相反的,「描述性」的記敘文只會描述一個處境。不是作為一個值得效法的榜樣。
在此節前述的那位虛構的牧師沒有去問:「士師記是在命令 人去做那樣的行為,還是只是在描述 那樣的行為而已?」。士師記二十一章描述以色列人的行為;但並非是要人照着這行為去行。
在閱讀記敘文時,我們必須問:「這些行為是我們要去跟從的嗎?」或者「這只是一個描述嗎?」在許多情況當中,答案是很簡單的。沒有人會認為士師記二十一章會是教導我們去為自己綁架一個妻子!然而,有些情況會比較不明顯。使徒行傳尤其困難。每一個教會都應該要見證那些初代使徒教會發生的神蹟嗎?每一個被聖靈感動的信徒都會用方言講話嗎?每一個對牧師說謊的人聖靈都會擊殺嗎?
我們如何決定某一段經節是規範性的或是描述性的?如果我們無法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會誤讀像士師記和使徒行傳這類的記敘文。如果我們無法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在閱讀記敘文時會變得非常主觀,我們會根據我們個人的偏好去做挑選。記住這個原則:如果某一聖經片段是要建立規範,我們可以預期在當中會看到清楚的指示,或者在不同的經節中看到重複的例子 。
舉個例子,使徒行傳內容呈現早期基督徒對傳福音的熱忱。這是在建立規範。馬太福音二十八章 19-20 節指示我們要去使萬民做基督門徒。使徒行傳向世人顯揚聖靈在教會的工作。我們知道這應該是教會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耶穌應許聖靈會在跟隨他的人的事工上力上加力。[7] 如果我們沒有傳福音或沒有在我們的事工當中倚靠聖靈的力量,我們就沒有把使徒行傳的榜樣活出來。這些例子是為教會建立的規範。
使徒行傳也告訴我們基督徒當時凡物公用,並且在家中敬拜神。這些在聖經當中實踐的生活是被命令要去做的嗎?不是的,這些實踐是信徒自願的,不是要求的。
「亞拿尼亞,為甚麼撒但充滿了你的心,使你欺騙聖靈,私底下把賣地的錢留了一部分呢?田地還沒有賣,不是你自己的嗎?既然賣了,所得的錢不是由你作主嗎 ?」[8]
根據彼得所言,這些錢原屬於亞拿尼亞;他沒有被要求要把錢給教會。同樣的,聖經也沒有命令我們要在私人的住處敬拜神。當時是因為基督徒被迫害,才會導致他們有這樣的社群生活以及家庭敬拜的形式。同樣,現今仍然有某些地區的基督徒必須在比公共場所安全的家裡敬拜神。這是根據每個不同的狀況,而不是一個通用的命令。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說在私人家裡敬拜及凡物公用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規範性的。使徒行傳描述的是歷史當中一個特定的時代;而不是命令所有時代都需要這樣實踐。
► 語言(或方言)的恩賜是規範性還是是描述性?
使徒行傳描述了在五旬節當天神賜下語言的恩賜。聖經裡面沒有任何地方命令我們要會說方言。使徒行傳二章描述的是一個奇蹟,藉此聖靈公開的肯認這個新生基督教會所傳的道。
(4) 有哪些原則在記敘文中被教導?
根據保羅書信所述,聖經中的記敘文是為了讓我們「作為鑒戒」。[9] 記敘文展現出神如何在人類歷史中做工以及哪些是討神喜悅的行為、哪些不是。身為讀者,我們必須要從記敘文中找到原則。
聖經故事幾乎不會說:「以色列人抱怨神所以被懲罰了,你不應該抱怨神的。」[10] 相反的,我們得知以色列人抱怨神,我們看見他們犯罪的後果,並且我們被期待要去看見這當中所教導的原則。記敘文不是直接的命令,而是給我們正面的例子來遵循以及避免負面的例子。在約書亞記這卷書中,我們看見順服神帶來勝利;在士師記這卷書中,我們則是看見不順服帶來混亂。
比喻
比喻是一種教導靈性或者道德功課的故事。這是耶穌最喜愛的教導方式之一。[11] 透過比喻,耶穌教導禱告(在聖殿的法利賽人與稅吏),愛鄰舍(好撒馬利亞人),神國度的本質(馬太福音十三章的比喻),以及神對罪人的憐憫(浪子回頭)。
比喻讓耶穌能夠不用直接對質的方式來責備他的聽眾。故事的本質讓聽眾打開聽耶穌話語的耳朵,直到他們突然驚覺:「耶穌是在講我!」先知拿單做了同樣的事情,他向大衛說了關於窮人失羊的故事。[12] 直到拿單說:「你就是那人。」大衛才恍然大悟這個故事原來是在說他自己。
要找到比喻的重點,我們要問:
(1) 什麼樣的問題或狀況促成這個比喻?
如果我們的詮釋沒有回答到耶穌被問的問題,我們可能已經失去了這個比喻的重點。
舉個例子,奧古斯丁曾對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作出一個很有名的詮釋。根據奧古斯丁,耶穌(好撒馬利亞人)從撒旦(搶匪)手中拯救了亞當(受傷的人),並且帶他到教會(客棧)以確保他的安全。耶穌付給保羅(客棧老闆)兩枚銀幣(地上的生命及天上的生命)去捆綁罪惡(傷口)。然而,奧古斯丁的詮釋忽略了那促成耶穌說出故事的問題:「誰是我的鄰舍?」耶穌的比喻回答了:「在我的路上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那人就是我的鄰舍──我的責任。」[13]
浪子回頭的比喻對一個特定的狀況做了回答。「眾稅吏和罪人,都接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經學家,紛紛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和他們一起吃飯。』耶穌就對他們講了這個比喻,說:[14]
一個牧羊人丟失了一隻羊。請看當那隻羊被找到的時候,牧羊人是多麼開心!
一位婦女丟失了一枚錢幣。請看當那枚錢幣被找到的時候,婦女是多麼開心!
一位父親失去了一位兒子。請看他的兒子被找到的時候,父親是多麼開心!
所以,耶穌暗示:「你不應該因為我跟罪人吃飯感到震驚。看,當一個罪人回轉,連天國也都要為他歡喜!」
(2) 這個比喻的重點是什麼?
這和第一個問題有關。大部分當今的教師會說每一個比喻裏頭的每個主角都有一個相關的重點。這則比喻的主要課題會和促成這個比喻的問題或處境有直接的關聯。其他的主題也可能從這則故事裡其他的角色而來。
浪子回頭這個故事描繪了三種人。我們已經知到這個故事主要的教導是:一個罪人悔改,全天國都為他喜樂。這個回答了那促成耶穌說這個故事的處境。這三個角色可以教導我們什麼?
角色
主題
浪子
悔改歸向神的罪人將會發現神早已準備要饒恕。
慈愛的父親
比起勉強原諒,我們的天父更是歡喜原諒。
大兒子
在沒有真兒子的心態下去服從規範是有可能的。
(3) 哪些文化細節對這則比喻很重要?
耶穌的比喻通常反駁他文化中預期的社會行為。以下是讓聽眾震驚的地方:一位父親跑向前去歡迎悖逆的兒子;一個撒馬利亞人做了英雄;一個弱勢的寡婦戰勝了不義但有權柄的法官。我們若能對這則比喻的文化背景有更好的了解,我們就能對這則信息更加清楚。
就像在課程中稍早提過的,猶太人的父親是不會跑起來的。這顯出了在耶穌比喻當中那位父親的愛。「好撒馬利亞人」在猶太聽眾心中是永遠不可能會被認為是好的。這顯出了愛鄰舍的真意。一個不公義的法官只有在寡婦堅持之下才願意聽她說話。 這與樂意以自己代替他的兒女做出行動的神有所反差。[15]
詩歌
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耶利米哀歌以及一些先知書裡頭都有詩歌。詩歌不是靠情節或者邏輯論證寫成。在詩歌中,我們傾聽詩人的內心,我們敏感於每首詩所要表達的情感。
與英文詩不同,希伯來詩歌並不依賴韻律成詩。了解希伯來文詩歌的性質會幫助你更能欣賞它的美麗。
平行式
希伯來詩歌體通常都是以平行的形式來創作。在平行式中,兩行不同的字會用來表達相同的概念。一個希伯來詩人會先說一件事,然後再用稍微不同的字再說一次。平行式有三種類型,分別是:
同義平行式 :第二行的語意強化第一行的語意。
1. 耶和華啊,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
2. 將你的路教訓我![16]
1. 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
2. 其路之中並無死亡。[17]
對照平行式 :第一行的語意與第二行相反。為了比對智慧人與愚昧人的道路,在箴言當中這個形式很常被使用。
1. 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
2. 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18]
1. 義人的紀念被稱讚;
2. 惡人的名字必朽爛。[19]
合成平行式 :第二行為第一行所傳達的想法再做添加。
1.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2. 我必不致缺乏。[20]
1.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
2.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21]
在詮釋平行式時,要問第二行加了什麼意義到第一行。它是否有強化了第一行?它是否有提供新的資訊?或者它是否與第一行產生對比?
修辭
修辭雖然在所有聖經書卷都有,但在詩歌體特別重要。可以在希伯來詩歌體找到的修辭包含:
譬喻法 會用某種方式將兩個相似的事物互相比較。耶和華是我的牧者。[22]
誇飾法 是刻意去用誇張的話來強調重點。在一篇哀歌中,大衛描寫他的哀痛:「我夜夜流淚,把床漂起。」[23]
擬人法 是賦予非人的事物一些人性的特質。「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寬闊處發聲。」[24]
擬人論 意指使用人性特質來描述神。神的「眼睛觀看,他的目光察驗世人。」[25]
在詮釋詩歌體的修辭時,要問:什麼樣的修辭被加到語句的意義裡。舉個例子:「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比單純說「神照顧我」講得更多。這段話講到神的照顧,也講到他的愛,他的引導,他的保護,以及當我們偏離他的看顧時他對我們的懲戒。
智慧文學
約伯記、箴言、傳道書以及部份的詩篇與雅各書的體裁都屬智慧文學。在這樣的體裁裡,睿智的老師教導年輕讀者該如何活出生命。這樣的指導會採用像是箴言裡頭短語的形式,或者是像是約伯記裏頭長篇對話的形式。
表面上,一則箴言很容易詮釋;它簡潔地述所要傳達的信息。「愛宴樂的,必致窮乏;好酒,愛膏油的,必不富足。」。[26]
然而這種形式會給讀者特殊的挑戰。一則箴言會述說對生活概略的觀察,但 它不能被應用在所有情況上。一般來說,那些喜歡享樂不喜歡工作的會較為貧窮。這個一般性的規則是正確的,但也會有許多例外。某些有錢人不必靠工作就繼承了財產。他們花時間喝酒玩樂,但他們依然富有。有的人則是努力工作,卻還是貧窮。這則箴言教的是一般性的原則,而不是絕對的定律。
同樣的對比也可以在約伯記看到。他的朋友是對的。就一般性原則而言,順服神會帶來祝福,不順服則會帶來審判。然而,約伯是這個一般性原則的例外。約伯因身為一個義人而受苦。
當我們在詮釋智慧書時,我們應該要問這些問題:
(1) 聖經裡教導怎樣的一般性原則?
箴言二十一章 17 節的原則是關於努力工作與紀律的價值。大部分的箴言會將能延伸成一篇文章的原則濃縮起來。
(2) 有什麼是這個原則的例外?
就箴言二十一章 17 節而言,我們每日生活中都看得到例外的情況。這不是去否定原則,這只是要顯示出一個有智慧的人必須敏銳了解原則與例外。
(3) 這個原則可不可以找到哪個聖經人物做代表?
在詮釋箴言時,能從聖經中找到一個這則箴言原則的代表人物會很有幫助。舉個例子,箴言裡有段經文說:「傲慢來,羞辱也來;謙卑的人卻有智慧。」[27] 掃羅的傲慢和大衛對罪惡謙卑的坦誠顯出這則箴言在真實生活中實際應用。
先知文學
在諸文體中最難解經的文學類型就是先知文學。想要有效地詮釋先知文學,必須要問這些問題:
(1) 先知對他當時的世界說了什麼?
與一般認知相反,先知文學不是只是對未來的預言。先知先對他自己的時代說話。
舉個例子,阿摩斯寫信給悖逆的以色列國。對於那些當時正在享受繁榮以及認為忽視神並不會遭到懲罰的以色列人,阿摩斯向他們發出關乎公平的信息。以色列將會因為遺棄公義而被審判。[28]
(2) 人們對他信息的回應是什麼?
以色列對阿摩斯信息的反應由伯特利的大祭司亞瑪謝做代表。他命令阿摩斯回去猶大,不要在北國傳道。[29]
(3) 這些先知的信息當中有哪些原則是對今日的我們說話的?
就像公義是神給古代以色列人民生活的標準,神今日也同樣要求他的子民行公義。我們不能忽視神對我們活出公義的呼召卻還在神的殿中敬拜他。[30]
這些問題幫助我們從先知的時代轉換到我們的時代。藉著觀察先知的時代,我們確保我們今日的詮釋是扎根在原本的信息上。
[1] 這個例子是來自羅伯‧H‧史丹著(Robert H. Stein)《聖經詮釋指引-按照規矩玩》。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