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教義與實踐
教會教義與實踐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6: 共享的生命

1 min read

by Stephen Gibson


班主任須知

學生應該繳交前次上課內容「七要點論述」的作業給老師。

老師應該請幾位學生與全班分享他們所寫有關「七要點論述」的其中一項。

學生應該繳交上節課的寫作作業給老師。

每當看到►符號時,請讓學生回答問題。

五旬節後的教會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二 42-47。你在五旬節後的教會團契中看到哪些細節呢?

[1]五旬節過後不久,使徒行傳描述教會的生活。「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許多人變賣家產支持教會的群體生活.他們時常在聖殿一起敬拜,也在信徒的家中聚會團契。

那一段時期聖靈在教會當中的工作達到最高峰,教會的群體生活顯出最深刻的意義。對早期的基督徒而言,成為教會的一份子不只是星期天參加禮拜,他們每天分享彼此的生活。


[1]

「不論在聖經或信經裡,基督徒團契都被視為展現恩典的途徑。」

〔威利與庫爾拜特遜
(Wiley & Culbertson),《基督教神學簡介》(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Theology)〕

家庭生活

新約將教會稱為家庭[1],信徒被稱為神的兒女 [2],並稱彼此為弟兄姊妹。[3]

[4]想像一下,直到現代,世界大部分地區對家庭的理解,親戚網絡形成了親族,那是種族的一部份。延伸的家庭提供保護、伸張正義、擁有土地、工作機會、安排婚事、教育、老年照顧,以及支持孤兒和寡婦。在家庭關係外,很難取得如此完善的支持。

在那種文化中,家庭的每個成員信仰同樣的宗教。宗教並非個人的選擇.孩子在家庭的宗教傳統中接受訓練。

許多改信基督教的人遭受家人拒絕,他們失去家庭的正常供應。教會成為他們新的家庭,所以他們彼此互稱弟兄姊妹。教會會友彼此幫助,互相依賴。

如果教會會友只在星期天見面,他們開始以為只有星期天的聚會才是教會。新約時代的教會雖然在星期天聚會,但是教會每天都很活躍,充滿生命力。

對於一個每天分享生命的教會,景況會有什麼不同呢?

牧師應該明白,整週服事會眾和在星期日帶領敬拜一樣重要。各種屬靈的恩賜和能力都是必須.不僅是使用在教會禮拜的恩賜。

每個人都有方法服事,社區的人會明白,身為屬靈家庭的一分子真正的意義。

身為信仰的家庭,教會撥出人力資源並尋找屬神的資源,以滿足團契那些人的各種需要,在生活的每個層面向世人展現神的智慧,同時邀請尚未得救的人歸信並進入這個家庭。


[1]加拉太書六 10、以弗所書三 15
[2]加拉太書三 26、約翰一書三 2
[3]雅各書二 15、哥林多前書五 11
[4]

「因為教會是神的家,藉著重生和血我們也屬於那個家,我們藉著重生進入傳承與愛的群體,藉著耶穌的血得救。」…〔賴瑞•史密斯(Larry Smith,《我相信:基督信仰的基礎》(Larry Smith, in I Believe: Fundamentals of the Christian Faith)〕

分享生活的層面

如果人們在一起分享生活,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如果人們一起分享生活,他們相聚的時間會包含以下的層面:

  1. 一起計畫並完成事工。在許多教會裡,一個小團隊負責規劃並執行教會所有的工作。教會的每一個會友應該能夠參與事工,即使是初信者。
  2. 需求一起得到滿足。如果信徒遇到困難,教會的朋友應該協助他。這不代表信徒應該被允許不負責任,但如果他已經盡力而為,教會家庭應該準備好提供幫助。
  3. 一起完成工作。當信徒一起工作幫助團契的人,就會建立堅固的關係。信徒也可以一起支持彼此的家庭。
  4. 一起從事休閒活動。教會會友應聚在一起享受聚餐、探訪和從事活動的時間。
  5. 一起慶祝人生中特別的時刻。並非所有的文化都會慶祝人生中同樣特別的事件,人們慶祝的某些特別時刻是出生、達到某個年齡、開始上學、畢業、受洗、生日、結婚、生小孩、喪禮,以及其他特別的時刻。其他宗教通常會舉行特別的儀式慶祝這些時刻,教會也應該擁有一起分享人生這些特別的時刻的方式。

旧约中的什一税

舊約的十一奉獻不只是為了支持聖殿與那些執行敬拜的人,十一奉獻也用於紓解寡婦、孤兒與外來移民的財務需求。[1] 十一奉獻同時用於舉辦特殊的派對。 [2]十一奉獻的使用向我們顯明,人生所有的層面都和教會有關連。


[1]申命記廿六12
[2]申命記十二 17-18

團契與經濟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雅各書二 15-16。這些經文對基督徒團契意味著什麼呢?

有時候人們以為財務的需求和信徒的團契毫無關聯,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身為信仰家庭的一份子意味著我們應該回應需求。

團契意謂分享生命,這不只包含屬靈的經歷。希臘文的「Koinonia」在新約通常譯為「團契」,這個字用在任何一種分享.有時候用於分享財務的資源(哥林多後書九13、八 4、羅馬書十五 26)。第一世紀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社群中,所有信徒的生活都沒有任何缺乏(使徒行傳四 34-35),因為信徒彼此分享。

當教會的財務資助出現不公平現象時,事工就會受到阻礙。當這個問題被導正,福音持續使信主的人倍增(使徒行傳六1、7)。

西元一二五年,一位名叫阿里斯提得斯(Aristides)的基督徒寫道:

「他們奉行謙卑與良善的生活,沒有一點虛假,而且彼此相愛。他們既不藐視寡婦,也不欺負孤兒,生活富足的人慷慨地和缺乏的人分享。如果他們遇到陌生人,就會邀請對方來家中作客,像款待親兄弟一樣招待他們。信徒稱彼此為弟兄,不是因為血緣的關係,而是因為聖靈和神。當貧窮的信徒過世,其他人會依據能力供應喪禮的費用。如果他們聽說任何信徒因為彌賽亞的名被囚禁或迫害,所有信徒會供應他的需求,盡可能將他解救出來。在這些信徒中如果有貧窮、需要幫助或沒有充足資源的,他們就禁食禱告兩三天,禱告能提供食物給這些有需要的人。」

叛教者朱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西元三六一至三六三年在位)是一位迫害教會的羅馬皇帝,對於基督徒,他發出這項聲明:「不信神的加利利人不只餵飽他們的窮人,也餵飽我們的窮人。」[1]

假如教會宣講悔改,卻不邀請悔改的人進入信仰的家庭,使他在那裡學習如何維持新生活,那教會只履行一半的責任。例如,若教會告訴一位婦女,他們無法支持她的不道德關係,教會也應該告訴她如何在信仰的家庭裡找到支持。

我們在世界的一些地區看到展現這種基督徒社群的教會。這種全面的團契不僅關懷會友的財務需求,對於事工也發揮極大的助力。

[2]「這些(玻利維亞的)窮人的教會擁有我們所謂的「存活的管家」。受歡迎的教會在窮人當中被拓植,他們不能依賴傳統、政府的協助、有錢人的捐贈或一群專業的宣教士。必須有會友可以彼此合作的團契,藉此讓社群得以活絡、成長、宣教並存活下來。完全投入宣教的事奉是體驗全方位的人生管理的方法,在規模完備的教會要讓平信徒也投入宣教的事奉-參與基督教社群的整體福利似乎較為困難。然而在貧困的教會,平信徒的宣教事奉是稀鬆平常的生活型態,沒有其它的生活型態和服事的可能性。」[3]

我們可能假設,教會必須擁有許多資金才能為會友承擔責任。然而,玻利維亞的窮人教會卻展現出這樣彼此扶持的社群。

在每一個社會中,人們透過公共經濟在財務方面分享生活。我們以金錢購買需要的物品,並且工作賺錢。

家庭中則有另一種經濟模式,每一位成員為家庭所做的工作並不是用金額衡量。每一個人都應以他能力許可的方式幫忙,不需一筆不漏地記下每個人的貢獻,乃是在家庭關係的脈絡中提供幫助。不要期待每一位成員做相同的事情,或是做同等價值的工作,而是盡力而為。如果有家庭成員不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就要追究,他也可能得不到他想要的協助。

教會的經濟應該更像家庭經濟,而非公共經濟。這種經濟要順利運作,教會的關係必須超越表面的友善。當信徒沒有以負責的態度善用資源,或不願意幫助他人,然後他請求幫助,我們必須提出一些問題。

會眾學習在他們彼此當中發展這種關係,他們必須對那些要求幫助,卻從不幫助他人的會友解釋教會。

他們必須教導無法與別人合作的會友,他們必須正視那些在道德事務上隨心所欲、不回應牧者糾正的人。

教會會友可以在哪些方面彼此幫助呢?(園藝、育兒、就業、危機狀況)


[1]基督徒被稱為「不信神的」或「無神論者」,因為他們只相信一位看不見的神,而不是相信許多看得見的偶像。
[2]

「表現出成為基督徒的意願…特別善待有信仰家庭的人…優先雇用他們、相互捧場、商場上彼此關照,甚至要做的比世俗人還個更好,因為這個世界只愛屬他們自己的。」(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為循道宗會社制定的規則》(Rules for the Society of the People Called Methodists)

[3]Samuel Escobar, in The Urban Face of Mission, by Harvie M. Conn and others, 105.

實際的指引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提摩太前書五 3-16。

這段經文提供教會實際的指引關於該如何支持會友的需求。第16節提到人們應該照顧自己的家庭成員,這樣教會才能夠照顧那些沒有人幫助的會友,使徒認為關懷會友的財務需求是教會的責任。

顯而易見地,如果每一個會友都在財務方面依賴教會,教會便無法幫助任何人。這

這段經文特別提到寡婦,但是這原則也能夠適用於其他人。我們知道教會對其他人有責任:雅各書二 15-16暗示我們應該回應弟兄或姊妹的需求,雅各書一 27提到寡婦與孤兒。

關於教會對會友的財務支持,這裡提出三個原則:

  1. 家庭擁有優先責任。家庭成員有責任幫助有需要的親屬,這樣教會就不需要支持他們(五 4、16)。如果有人不幫助他的家人,他就不是信徒(五 8)。如果牧師看到教會某人有需要,他應該找出這個人的親屬,詢問是否能幫得上忙。
  2. 忠心的會友配得幫助。如果一位寡婦過著忠心的基督徒生活,並且幫助別人,她配得幫助(五 10)。這個相同的原則也適用於寡婦以外的其他人,如果他們有需要,又沒有能力供應自己。
  3. 會友應該為自己和別人竭盡所能。基督徒應該盡可能成為別人的祝福(五 10),如果他沒有工作,他可以透過別的方法幫助人,教會不應該支持不願意工作的人(帖撒羅尼迦後書三 10)。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帖撒羅尼迦後書五 3-16。

這段經文詳細描述早期教會的生活,保羅在這裡處理一個問題,那就是會友依賴教會支持,這樣他們就不需要工作,他們把時間用在拜訪會友和散播謠言。

關於那個時期的教會,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什麼呢?他們照顧自己的會友,教會有責任確保沒有任何人挨餓,他們就像一個家庭。

因為他們就像一個家庭,可能有會友懶惰並依賴別人。保羅告訴他們,他們應該要求每個人盡力貢獻所能。如果有人不願意這麼做,他不應該被允許吃別人提供的食物。

當教會像家庭一樣滿足各種的需求時,這是一件美好的事。要達成這一點,教會必須遵循一些原則。對於依賴教會支持的那些人,教會必須設立規定。沒有這些規定,教會很快會因為懶惰的人而變得負擔沉重,沒有能力繼續滿足需求。

牧師與執事必須引導教會像家庭一樣運作,他們必須以愛回應需求。然而,愛意謂他們願意說真話。如果會友沒有承擔責任,必須有人願意和他談論此事。如果會友不幫助別人,並且不盡所能支持自己,教會不應該繼續支持他。

當有人尋求幫助時,提出問題是正確的。他願意幫助別人嗎?他盡力工作嗎?他有智慧地運用金錢嗎?他有負起家庭責任嗎?

許多人到教會尋求協助,當他們首次來教會時,甚至在這個人展現責任感之前,教會必須表達對人的關懷。然後必須有方法來發展這種關係,會友應該知道要做什麼事來成為教會團契的一份子。

七要點論述

  1. 聖靈在教會的工作使會友進入共同分享生命的親密關係。
  2. 教會是一個家庭,會友每天一起分享生活,並一起工作滿足每一種需求。
  3. 教會邀請悔改的罪人進入信仰的家庭,使他在那裡學習繼續新的生活。
  4. 當教會每天運作時,每一位信徒都有服事的位置。
  5. 教會共同度過的時間包含服事、需求、工作、休閒與慶祝的時刻。
  6. 基督徒的團契包含分享物質的資源。
  7. 教會不需要幫助那些沒有盡所能幫助自己和別人的人。

第六課作業

  1. 下一堂課之前,學生應該撰寫 「七要點論述」的短文(共七段),文中應該解釋每個要點的意思及重要性。寫作的方式是向非本班學生解釋這些要點,此作業要呈交給老師。
  2. 寫作作業:除了敬拜,你的教會會友以哪些不同的方式共同分享生命呢?
  3. 提醒: 學生應該計畫三次示範教學,為非本班的學生教導本課的部分內容。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