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教義與實踐
教會教義與實踐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10: 洗禮

1 min read

by Stephen Gibson


班主任須知

學生應該繳交前次上課內容「七要點論述」的作業給老師。

老師應該請幾位學生與全班分享他們所寫有關「七要點論述」的其中一項。

學生應該繳交有關上一課訪談作業的短文,全班可以討論他們的一些訪談。

當看到 符號時,老師應盡量讓同學回答。

洗禮的由來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馬太福音三 1-12。

在新約中,我們透過施洗約翰的事工首次認識了洗禮的概念。然而,洗禮並不是施洗約翰所發明的。法利賽人就曾為改信猶太教的外邦人施洗,但因為法利賽人認為猶太人本來就是神的子民,所以不為猶太人施洗。而施洗約翰的儀式不同之處就是他也為猶太人施洗。

施洗約翰拒絕為誰施洗?他拒絕的原因為何?從這當中能看出受洗者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有法利賽人來尋求施洗約翰為他們施洗,但施洗約翰認為他們並未悔改,因此拒絕為他們施洗。

法利賽人認為,因為他們是猶太人,所以他們不需要認罪悔改,而施洗約翰則希望他們能瞭解,神真正的子民是那些愛祂並願意事奉祂的人。單單因為猶太人身份就宣稱自己是神子民的人就好比不結果的果樹。神不會接納他們。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約翰福音三 22-23以及四 1-2

耶穌基督的傳道生涯中很強調洗禮,但他並不親自替人施洗,而是由他的門徒施行。門徒們所施洗的人數甚至超過了施洗約翰。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馬太福音廿八 18-20

在耶穌傳道生涯的末了,他指示門徒們到普天下去,使萬民作他的門徒,並為他們施洗。

我們知道這個使命並不僅限於使徒們,不然要完成任務得花費好幾世紀。耶穌承諾他將與門徒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由此可看出,他所賦予的使命與許下的承諾是給世世代代的教會。

從新約中我們可以看到初代教會遵從了這個誡命字面上的意思(使徒行傳二 38、八 38)。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哥林多前書一 12-17 保羅為何慶幸自己並未在哥林多教會中替太多人施洗?

洗禮在當時代表的是進入教會。哥林多教會內部的分裂導致信徒們分別追隨著不同的領袖。保羅在信中提醒他們,受洗代表的不是他們變成了某一個人的追隨者,而是變成了基督的追隨者。他不願哥林多教會的人認為他替人施洗是希望信徒追隨他,因此很慶幸自己並未替太多人所施洗,畢竟保羅重視的是福音的宣揚。

從這段經文中看出初代教會普遍的洗禮方式是如何?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初代教會遵從了耶穌的誡命,四處為人施洗。洗禮並非單單為了以色列人,也不是一個暫時性的儀式,而是福音傳到哪,哪裡就洗禮。

[1]從一開始,教會就將洗禮視為罪人公開認罪悔改並加入信徒的團契的見證。

對大部分人來說,受洗的那一刻並不是他們成為基督徒的時間點。一個認罪悔改的罪人在相信基督的那一刻就已獲得救贖,而獲得救贖之後,他便應該遵從神的誡命受洗,以表明他將遵從基督為主的新生命。當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是在受洗時才相信基督並經歷信仰的轉換。然而,正常情況下,洗禮是個人的救贖已經完成的見證。

► 你會對宣稱自己受洗時便已成為基督徒的人說什麼?


[1]「基督教洗禮是一個莊嚴的儀式,象徵的是接受耶穌基督的救贖,並宣示遵從神的聖潔與公義。」

〔威利與庫爾拜特遜 (Wiley & Culbertson),《基督教神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Theology)〕

常見的錯誤:認為洗禮是改信的一部分

有些人將聖經中關於洗禮的經文詮釋為救贖的一部分,並認為一個人惟有洗禮後才算真正獲得救贖。亞拿尼亞對掃羅說:「起來,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使徒行傳廿二 16)然而,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的是耶穌的血(約翰一書一7),而用水洗禮代表的僅是個人的精神狀態。亞拿尼亞吩咐掃羅的,是將他的「信」具象化,用洗禮來象徵罪惡被洗淨。

希伯來書十 22,信徒應將心中天良的虧欠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而後來到神的面前。我們無法完全確定經文中的「清水」指的是否是洗禮,但即便它是,經文也沒未曾提及洗禮就是救贖,僅單純說我們應當遵從神的誡命受洗。

耶穌在約翰福音三5中對尼哥德慕說人應從水和聖靈而生。由於耶穌的前一句講的是人應該重生,因此尼哥德慕想的是肉體的重生,他也因而感到困惑。但耶穌說的,是人若要見神的國,不但要從肉身生,也要從靈生。而「從水而生」指的便是從肉身生。

洗禮並不是讓人符合救贖的條件或獲得救贖的方法。某些教會擔憂信徒將信仰寄託於洗禮而非救贖,並認為既然洗禮無法換來救贖,就根本不應該施行洗禮。然而,任何一個基督的誡命都應當被遵守,但我們也不能認為遵守誡命就會換來救贖。

洗禮可以被稱為一種領受恩典的方式,但這並不表示洗禮足以救贖我們,或是會自動帶來恩典。如果一個受洗的人沒有信心,那他的洗禮就沒有任何價值。因為洗禮是神設計給我們的,所以它是一種領受恩典的方式。當我們抱著信心及對神的順服受洗,則神的靈便在我們心中建立起基督徒的人生。

我們為何需要受洗?

神學象徵主義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羅馬書六 3-11。根據這段經文,洗禮象徵的是什麼?

[1]聖經告訴我們洗禮象徵的是基督的死、埋葬,以及復活。信徒受洗見證的是他與基督的救贖聯合,使徒更說我們是「受洗歸入基督。」

在救贖中,我們領受的是基督的死所帶來的恩典,但某種意義來說,我們也與他同死。基督因罪而死,但那個罪不是他自己的罪,而是世人的罪。在救贖中我們認了罪,也離開了罪,因此,我們對罪而言也已經死了。

羅馬書六章的主軸是戰勝罪惡,但經文講的不只是罪被赦免,而是罪不再繼續做信徒的主(12-14節),信徒也不繼續在罪中(1節)。

在救贖中,我們也與基督同活。當我們向著罪死去時,我們也像基督從死裡復活般獲得新生,開啟了一個戰勝罪惡且不受罪所綑綁的人生。


[1]

「我們所需要的恩典不是來自水,而是來自聖靈的動工,而洗禮象徵的便是聖靈的動工。恩典不是來自餅與酒,而是來自它們所象徵的救贖。」

〔米利(John Miley)

,《系統神學》)(John Miley)〕

洗禮的方式

關於洗禮方式應該用水在頭上彈灑,用水澆灌,還是全身浸入水中?

大部分有施行洗禮的基督教會多以全身浸入的方式洗禮。

這些基督徒認為全身浸入洗禮才是正確的洗禮方式的原因有幾個:

  1. 「洗禮」(baptize)一詞源自於希臘文的浸入或蘸。
  2. 洗禮象徵的是基督的死、埋葬,以及復活,而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浸入(羅馬書六 3-5)。
  3. 聖經中,人們往往進到水裡受洗(馬可福音一 10、使徒行傳八 38)。
  4. 除了因個人健康因素或在沒有足夠的水的情形下,初代教會皆以浸入的方式施行洗禮。根據大約在西元七○年完書,主要摘要了使徒的教導的《十二使徒遺訓》中紀載,若水不夠時,信徒可以以澆灌的方式受洗。

因為以上的原因,許多基督徒認為浸入洗禮才是符合聖經及歷史的洗禮方式。

另有其他的基督徒認為還有一種符合經文的洗禮方式。舊約中有記載以彈灑的方式來代表救贖,而新約也有記載以血彈灑。因為以血彈灑象徵救贖,因此以彈灑來施洗也能代表救贖(聖經中關於彈灑的紀載,請參照出埃及記廿四 8、希伯來書九 19-20、十 22、十二 22-24、民數記八 6-7、以賽亞書五十二 15、以西結書卅六25,以及彼得前書一2)。

由於聖經中並未明確記載洗禮的方式,因此我們應當包容對洗禮方式持不同意見的基督徒。

小兒洗禮

教會是在神的誓約中生活的信仰共同體。當一個罪人認罪悔改並加入這個共同體時,洗禮便是他改信的見證。

但若是一個基督徒父母所生的嬰孩又當如何?小孩已是信仰共同體中的一員,而小孩在成長到足以做出改信的抉擇前,是受到神的接納的。

有些教會認為幼兒應該接受洗禮以做為他加入信仰共同體的象徵。當小孩成長了並選擇接受教會的教義時,這些教會會進行所謂的「堅信禮」。有些教會認為小孩出生便在教會中,也接受了他所被教導的教義,因此沒有必要再經過改信的階段(例如:天主教會、路德宗,以及英格蘭教會)。其他有在施行小兒洗禮的教會則認為改信的過程相當重要(例如早期約翰‧衛斯理所帶領的循道宗便認為即使是幼兒時期就已受洗的信徒也必須要經歷改信的過程)。

有些人認為舊約中的割禮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小孩受割禮象徵的是他活在誓約中,並不需要等到他成長到足以瞭解誓約為何。

早期的教會也有施行小兒洗禮。希波律陀(Hippolytus)在西元二一二年關於使徒傳統的紀載中寫道小孩應當受洗,而若小孩的年紀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意見,那他們的父母可以代為表達。俄利根(Origen)則在西元二四八年寫道使徒會有施行小兒洗禮。奧古斯丁(Augustine)在西元四○○年也寫道小兒洗禮不但從使徒時代便在教會內施行,他也未曾聽說有人拒絕幼兒施洗。

在使徒行傳中,使徒們有時會替一整個家庭施洗(十一14、十六 15、33),而我們也可以假設他們有替幼兒洗禮。

反對小兒洗禮的原因

  1. 新約中的信徒都是做了信仰見證後才受洗。他們都是認罪悔改並相信福音的人,而經文中並沒有關於小兒洗禮的教導。
  2. 小兒洗禮不符合受洗者向著罪已死,今為主而活的初衷。
  3. 歷史上,小兒洗禮的結果就是製造了許多並未真正改信但卻認為他們是基督徒的會眾。

有些教會不施行小兒洗禮,而是為幼兒進行「奉獻」的儀式。儀式中,父母將小孩獻給神,並承諾將以基督信仰教導小孩。這些教會中,當小孩成長到足以瞭解認罪悔改及信仰時才會施行洗禮。

對一個曾受小兒洗禮的人傳教時,不需要否定他所受的洗禮。卻應強調一個人沒有認罪悔改及救贖的信仰前,是不會得到救贖的。若一個人活在罪惡中,就沒有理由單因自己的受洗便認為自己是基督徒。

受洗的時間點

教會應該等多久才為改信者施洗?

新約中,改信者立刻就受洗了。洗禮象徵的並非信仰上的知識或成熟度。

有些教會則希望改信者可以成為基督徒的榜樣,因此要求改信者必須經過一系列的教育與靈命增長後才得以受洗。他們希望看到改信者能先過上一段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以降低他們受洗後又叛教的機率。

洗禮是改信的見證,而不是信仰知識或成熟度的表徵。因此,改信後不久就應該受洗。等待就意味著我們不是很確信這個人是否真的相信了,也顯現我們懷疑他的個人見證,而這也可能導致他自己的信仰變得薄弱。

若一個人遵從信仰並作了見證,神就將恩典賜予他,因此洗禮也是領受恩典的方式。

如果一個人不瞭解福音,也沒有展現出領受恩典所帶來的轉變,那他就不應該受洗。但若他瞭解福音並且展現出生命的轉變,那他便應該盡快受洗以更加堅固自己的信仰。

推遲受洗

有些宣稱自己是基督徒的人會推遲自己受洗的時間;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相信,也已經認罪悔改,但他們還不想要受洗。有時一延就延了好幾年,有時甚至一路等到臨終之際。

當一個人不願意受洗時,往往意味著他不願意許下受洗所伴隨的承諾。或許他不願意委身於教會,或許他在生活中還沒有停止犯罪,又或許他不願意公開見證自己基督徒的身份。

如果一個人真正改信,那在受洗之前便已經是基督徒,也不需要洗禮才能變成真正的基督徒。然而,若他不肯完全認罪悔改並為基督作見證,那他就還不是基督徒。

你會對一個宣稱自己是基督徒但卻不願意受洗的人說什麼?

奉誰的名施洗?

牧師施洗時應該說什麼?

當耶穌賦予門徒大使命時,他指示門徒們要奉父、子、聖靈的名給萬民施洗(馬太福音廿八19)。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受洗就是在三位一體的權柄之下受洗。耶穌說他不願意奉自己的名來時所說的「名」(約翰福音五 43)與施洗時所奉的「名」也有相似之處。

有些教會認為牧師在施洗時,要說「我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你施洗。」另有其他教會則認為奉三位一體的名施洗時,正確的說法是「我奉耶穌的名為你施洗。」

新約當中可以找到幾個關於洗禮的教導,而這些教導中的用詞跟耶穌賦予大使命時所用的詞則有不同之處。五旬節時,彼得對眾人說要「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徒行傳二 38)他也奉耶穌的名為以弗所的信徒施洗(使徒行傳十九 5)。在哥尼流家中講道時,彼得也吩咐眾人應奉主的名受洗(使徒行傳十 48)。保羅則暗示說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是奉耶穌的名受洗的(哥林多前書一12-13)。

使徒行傳將奉耶穌的名所施行的洗禮與施洗約翰的洗禮(施洗約翰的洗禮在使徒行傳中也被提及七次)及其他宗教的洗禮區別開來。

乍看之下,教會似乎以奉耶穌之名施洗來遵從耶穌的誡命。第一世紀的牧師在施洗時說的可能就是「我奉耶穌的名為你施洗。」在教會創立的頭幾年,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一個人是否相信耶穌,若信了耶穌,他便是一個基督徒。

然而,根據很早期的教會歷史,教會在施洗時強調的是三位一體。在第一代教會中,有宣稱自己相信耶穌,但對於神的信卻不太正確的信徒。《十二使徒遺訓》中載明受洗者需浸入水中三次,每一次浸入前要分別對父、子、聖靈,闡明信仰。西元二四八年以前的作者也說當時教會中普遍的方式是在洗禮時提及父、子,以及聖靈(希波律陀、俄利根、特土良(Tertullian)等)。

當今世代的問題是某些宗教團體否認三位一體的存在;他們宣稱相信耶穌,但不相信耶穌是一個分別於聖父與聖靈之外的人。他們相信耶穌是父、子、聖靈的名字,因此奉耶穌的名施洗。他們也相信父、子、聖靈就是一個人。五旬節教會就是這樣的教會之一。

相信三位一體的當代教會在施洗時會說:「我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你施洗」,藉此確認對耶穌的及三位一體的信。

洗禮的形式

改信者應站在一起面向觀禮者。當會眾聚集時,可以帶領他們唱幾分鐘的詩歌。

請一位同學讀馬太福音廿八 18-20。

牧師應對著會眾說:「今天在這裡要受洗的人已經為自己的罪悔改以及對基督的信仰作了見證。既然洗禮代表的是耶穌的死與復活,這些人藉著洗禮也證明他們向著罪已經死了,如今為神而活。他們開啟了順服神的新生。」

接著牧師應該帶領教會替受洗者禱告,並包括類似下面的禱文:「主啊!我們感謝祢的恩典所帶給這些人的救贖及靈命,我們也感謝祢救他們脫離罪惡的權勢。我們祈求聖靈的力量每天充滿他們並帶給他們得勝的生命,使他們成為社會的見證以及教會的祝福。」

受洗者應逐一進到水中走向牧師,而牧師在為每個人施洗前都應該要說:「我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你施洗。」

洗禮後,會眾應一同吟唱詩歌,另也可請人帶領大家簡短的禱告。

七個總結陳述

  1. 耶穌的門徒在他的傳道生涯中便替人施洗。
  2. 初代教會在福音所到之處都有為人施洗。
  3. 洗禮象徵著耶穌的死、埋葬,與復活。
  4. 洗禮是救贖與在基督裡重獲新生的見證。
  5. 信徒在改信後應盡快受洗。
  6. 信徒不應單單因為已受洗而假定自己是基督徒。
  7. 教會在洗禮時應確認三位一體的教義。

第十課作業

  1. 下一堂課之前,學生應該撰寫 「七要點論述」的短文(共七段),文中應該解釋每個要點的意思及重要性。寫作的方式是向非本班學生解釋這些要點,此作業要呈交給老師。
  2. 訪談作業:學生應該找三個已受洗的信徒,詢問洗禮對他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並簡短寫下他們的答案。
  3. 提醒: 學生應該計畫三次示範教學,為非本班的學生教導本課的部分內容。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