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教義與實踐
教會教義與實踐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11: 聖餐

1 min read

by Stephen Gibson


班主任須知

學生應該繳交前次上課內容「七要點論述」的作業給老師。

老師應該請幾位學生與全班分享他們所寫有關「七要點論述」的其中一項。

請學生繳交上一課的訪談報告。

看到有► 記號時,請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

前言

老師或請學生簡短分享以色列出埃及的故事,讓一些學生補充故事的細節。出埃及記第十一–十二章是有關第一個逾越節的故事。

守聖餐的起源

逾越節是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前一晚所吃的慶祝筵席,他們不只慶祝神拯救他們出埃及,也慶祝神對他們的憐憫,神擊殺了埃及人卻越過以色列人的家門口,沒有擊殺他們 (出埃及記十二 27),因此這個事件是神展現對祂子民憐憫的象徵。

在神拯救他們脫離埃及後,以色列人每年都有吃逾越節的筵席,神指示他們逾越節的儀式,包括要吃的特別食物及儀式用的血。

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就是救贖,這不是說那天得救的以色列人,他們罪完全得赦免且與神和好,而是說他們從奴役中得解放,得到神的憐憫,鮮血是神要求的一部分,這些細節讓這救恩事件成為基督所帶來的救恩的象徵。大多數的以色列人慶祝逾越節,但沒有瞭解完整的意義。

在耶穌與門徒共度的最後一個逾越節晚餐上,他解釋了逾越節的意義。當他說「你們也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時 (路加福音廿二15-20),他設立了教會日後要守的一個儀式,教會稱這儀式為「主的晚餐」、「聖餐」、「聖體」或「彌撒」。

保羅寫道教會要定期守這儀式直到耶穌再來(哥林多前書十一 24-26),教會也有其它在特別時間所舉辦的團契筵席,不應與聖餐儀式搞混,例如,當聖經說初代信徒「在家中擘餅」,應記住在這邊擘餅 純粹是指在不同人的家裡吃飯(使徒行傳二 46),這些信徒在不同會友的家中彼此團契,一起吃飯;教會也會舉辦不同於聖餐的「愛宴」 (猶大書 12)。

聖餐的意義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約翰福音六 47-58。

耶穌說他自己是來自天上的糧,他們要吃他的肉,喝他的血,這些話讓聽的人著實嚇了一跳。

► 耶穌這番話的意思為何?

耶穌說他是為世人之生命所賜下的糧(約翰福音六 51),意思是他將犧牲自己成為罪的贖價,他把自己的犧牲比喻成是糧食和飲水,就如人活著需要食物,耶穌必須接受基督為了永生得犧牲自己。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路加福音廿二 15-20。

在與門徒度過的最後逾越節的晚餐上,耶穌說餅就是他的身體,酒是他的血,為了他們的救恩,他要犧牲生命。

餅與酒

► 為什麼耶穌要在聖餐儀式上用餅和酒?

耶穌在聖餐上使用餅和酒有幾個原因。餅(麵包)是基本的食物,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餅(麵包),餅(麵包)不只代表普遍的食物,也代表生命,因為糧食是生命的基本需求;在當時除了水之外,酒是最普及的飲品,酒也有歡慶的意思。[1] 

有些現代教會聖餐儀式上用酒,即便他們平時不喝酒;有的教會使用葡萄汁,因為不想鼓勵喝任何有酒精的飲品,在新約時代,葡萄汁被稱做是酒,無論它是新鮮的果汁或在任何發酵的階段。

有些教會則完全改變聖餐上吃喝的東西,對於聖餐典禮使用不同的東西要非常謹慎。摩門教使用麵包和水,但他們不相信基督教的贖罪教義。

在有些國家,麵包和酒並不普遍,他們的基本糧食和飲品可能是其他的東西,在那樣的情況下,教會在認真禱告後,或許可以考慮使用其他的選項。


[1]Image: "The Lord's Supper" taken by Allison Estabrook on Oct. 14, 202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gc-library/52476662295/,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不是真的身體和血

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相信餅和酒會變成耶穌真正的身體和血;有的教會相信他的身體和血真實存在聖餐的餅和酒,大多數改革宗的教會相信餅和酒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象徵,不是真的身體和血。

當耶穌擘餅和遞葡萄汁給他的門時徒,他說: 「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耶穌當時仍站在他們當中,與他們在一起,他還沒犧牲他的身體與血,顯然地,他是說餅和酒是他身體和血的象徵,不是真的指他的身體和血,聖餐時用的餅和酒也應該是以這樣的象徵來看待。

救恩是藉由耶穌一次的犧牲而成就,他的死不會重覆發生,因為聖餐是崇拜和信仰的行動以紀念耶穌受死的事件,餅和酒沒有必要是真的耶穌的身體和血。

因為羅馬天主教相信教會有權力賜下基督真實的身體與血,所以很多天主教徒相信教會也有權力掌控誰能得救,他們認為假如神父拒絕某人領聖餐,那人就不能得救。許多人相信得救是透過領聖餐。

聖餐是基督替我們而死的象徵會是比較恰當的看法。守聖餐同時,神也賜下恩典給用信心回應的參加者,聖餐是給得救的人,但他們不是因為領受聖餐而得到救恩。

► 為什麼不要認定耶穌說餅和酒真的是他的身體和血這樣的說法?

► 為什麼救恩不需要依靠聖餐儀式的餅和酒成為真正基督的身體和血?

恩典的管道

聖餐經常被稱做恩典的管道,當人願意相信基督的贖罪,以信心領受神設立的聖餐,聖餐就成為恩典的管道。基督徒應順服神,遵守以下聖經的命令,不該忽視恩典的管道。

[1]若人沒有相信基督就領受聖餐,恩典不會自動就臨到那人。

若有人沒有存敬畏的心領受聖餐,是自取滅亡 (哥林多前書十一 27-29)。

悔改與信心是救恩的必要元素,聖餐則不是,聖餐是順服的行動和信心的表現,假如基督徒無法領受聖餐,他仍是基督徒。

► 基督徒領受聖餐是有必要的嗎?請解釋。


[1]

恩典的管道是神指定的渠道,藉此渠道,聖靈能與人的靈魂交通。〔威利與庫爾拜特遜 (Wiley & Culbertson),《基督教神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Theology)〕

守聖餐的正確方式

使徒保羅糾正哥林多教會分享聖餐的錯誤方式,這是一番值得後世謹記的珍貴指正。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哥林多前書十一 20-34。

守聖餐的那日,他們各自帶食物烹煮,每個人自顧自的吃吃喝喝,沒有分享,也沒有等待一起享用食物,有的人吃太多,有的人則餓肚子,有的甚至喝到酒醉。

► 保羅給他們哪些明確的指正?

保羅告訴他們不要讓聖餐變成餐會,教會有愛宴和團契聚餐,但那些都不是守聖餐的時候,他告訴他們要等候大家一起開始。

保羅回顧耶穌為教會設立聖餐時所用的方式,耶穌先遞餅再來是遞酒,並解釋餅與酒的意義。重要的是聖餐的參與者都要以敬畏的心來守聖餐,並紀念聖餐的意義。

保羅說人應省察自己確保沒有「不按理」守聖餐,有些人的詮釋是在生活的一切細節上都討神的喜悅,這樣的人才能守聖餐,但這不是這節經文的教導,保羅這邊是指守聖餐時的方式,若有人是以隨便及輕率的方式來領受聖餐,就會自招審判。

守聖餐的時候,會眾一起禱告是很好的作法,可安排不同的人在敬拜不同的時間帶領禱告,也可以有一起唱歌讚美的時刻,守聖餐的敬拜應是安靜且有次序,不是大聲且不自主的歡唱大叫時刻,這段時間是安靜默想耶穌為我們救恩所付出的犧牲。

合宜的聖餐領受者

► 誰可以領受聖餐?

耶穌教導門徒守聖餐的作法,並告訴他們要一起守聖餐,好讓大家知道聖餐是給基督徒的,聖餐不該是給信奉其他宗教的人,崇拜其他神祇的人是在膜拜鬼,這樣的人不能同時也敬拜基督 (哥林多前書十 20-21)。

假如有人明顯地活在罪中,沒有悔改,他就不該領受聖餐。領受聖餐是見證我們認同基督的死,任意犯罪的人沒有這樣的見證。

顯然犯罪的人如淫亂、拜偶像或是醉酒的都不是基督徒 (哥林多前書六 9-10),聖經告訴我們不能與犯這些罪,但還稱自己是基督徒的人來往(哥林多前書五 11),因此這樣的人不能領受聖餐。

若會友犯罪,但拒絕教會的指正,就該視他為沒有得救的人(馬太福音十八 17),因此他不能領受聖餐。

聖餐是屬於基督徒特別合一的表現,英文communion這字(華語的翻譯為聖餐)有這樣的意味,使徒說守聖餐就是同屬一個身體的表現(哥林多前書十 16-17),因此若有人是毫不在乎的罪人,他就不能有份於這屬基督徒的合一。

牧師的責任是帶領基督徒守聖餐,但不用負責他們生活上的所有細節,假如有人自稱基督徒,沒有公然活在罪中,牧師可以接受他的見證。

真實得救的人接受聖餐所代表的贖罪意義,無論他是否為某間地方教會的會友,因此,地方教會的會籍資格不應成為領聖餐的條件。

真實的悔改的信徒就有資格領聖餐及受洗禮,假如他願意受洗,就不應等到受洗後才能領受聖餐。

若會眾中有基督徒和未得救的人,包括公然活在罪中的人,聖餐就不應給開放給全體會眾,應是另外排定時間給那些可以領受的基督徒。

► 有哪些理由說明那些明顯活在罪中的人不能領受聖餐?

 

聖餐的次數

► 聖餐應多久一次? 為什麼?

每間教會守聖餐的次數不盡相同,從每週、每月、每年到沒有特定的時間或極少守聖餐的都有。

聖經沒有講明守聖餐的次數。

有些人在還沒得救之前相信宗教儀式能讓他們得救,然而他們在得救且不再碰觸宗教儀式後,可能會對任何的宗教儀式感到不舒服,於是就認為不要常守聖餐。

有些人則一昧地相信宗教上的儀式,他們想常守聖餐,因為聖餐幫助他們感到有得救了。

牧師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解釋聖餐的意義,幫助會眾瞭解如何讓聖餐成為與神關係的祝福,並同時對聖餐有正確的觀念。

執掌聖餐一切事宜的恰當權力

► 誰有權力分發聖餐?

聖經告訴我們每位信徒都是祭司(啟示錄一 6,彼得前書二 5、9),這是說我們可以直接敬拜神也能幫助別人敬拜神,與神親近不需透過任何的中間人,因為耶穌是我們的最高祭司,他讓我們能自由親近神 (提摩太前書二 5,希伯來書四 14-16)。我們需要依靠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 (希伯來書十三 15)。

因為每位信徒都是祭司,我們可以有理由說任何信徒都可以分發聖餐給其他信徒,特別是沒有牧師的情況下。然而,有一些原因表明,聖餐應在牧師的指示下來進行。

聖經沒有直接了當地說聖餐就只能由牧師主持和分發,但是保羅有特別指示聖餐就是要以有秩序及敬畏的方式來進行,這是給小組的指示,領袖有責任要帶領小組。教會的會眾自然地依賴牧師來確保聖餐的一切程序都合宜,牧師有責任管理聖餐的事宜。

► 再看一次哥林多前書十一 27-34的警語。

因敬畏基督身體和寶血,不能忽視保羅的聖餐指示。假如有人以隨便的態度守聖餐,他就有罪,已經有好些衰弱的、患病的,也有些死了的,這些人就是自招審判。保羅說假如這些人能小心地審視自己,他們就可以不用遭受神的審判,保羅也說他之後會有更進一步的指示。

恰當地分享聖餐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只是能避免由於誤用導致的傷害,也能得到神定意給我們的益處。

我們可以合理的認為使徒期許教會的領袖必須確保會眾遵守聖餐的指示,因為聖餐的重要性,會眾也會想要牧師幫他們用合宜的方法守聖餐。

牧師也有特別的責任,因為聖餐不能分給參與其他宗教或公然活在罪中的人。

因此,聖餐通常是由牧師或接受牧師指示的人員來主持,牧師可以在聖餐禮拜請求其他人的幫助,牧師不在時也可以授權給其他人來主持並分聖餐給會友。

聖餐流程的例子

聚會:應有定期的聖餐禮拜給參與聖餐的人,假如聖餐是在一般的崇拜當中進行,教會的領袖就必須知道哪些人可以領聖餐。

經文: 守聖餐前,要唸聖經。可以簡短分享經文,但不要冗長,聖餐禮拜可用的經文有馬太福音廿六 26-30;馬可福音十五 22-28;路加福音廿二 14-20;約翰福音十 11-18;約翰福音九 1-6;約翰福音十九 16-19;約翰福音廿 26-29;哥林多前書十一 23-26;希伯來書十 11-17;希伯來書九 24-28; 希伯來書四 12-16; 啟示錄一 12-18;以賽亞書五十三 1-5或以賽亞書五十三 6-12。

禱告: 請人帶領禱告,禱詞內容包括如「主,我們感謝你透過耶穌的犧牲為我們預備了救恩,感謝祢賜下白白的恩典。我們聚集分享聖餐,見證我們靈命對祢的依靠,展現信徒的合一,祈求賜下每日恩典,每日討主喜悅」。

分聖餐餅: 聖餐餅可由牧師或牧師指派人員來分發。牧師分餅時可說: 「這餅代表基督的身體,為了我們的救恩而捨」。聖餐禮拜中,會眾要安靜並敬虔。有些教會的牧師會請會眾先把餅拿在手中,等大家都拿到餅在一起領受;有些教會的慣例是拿到餅就可自行先領受。

禱告:牧師或牧師選定的人可以帶領會眾做個簡短禱告,感謝神的恩典。

分聖餐酒: 牧師可說「這酒代表耶穌的寶血,為了我們的救恩而捨」。有些教會分發個別的聖餐杯,一些教會是傳遞一個公用的聖餐杯,有些的做法是每個人把拿到的餅沾聖餐酒。無論方式如何,重要的是聖餐要以有秩序及敬虔的方式來進行。

禱告:牧師或指定的人可以帶領敬拜禱告。

聖詩: 會眾可以一起唱首詩歌。

七要點論述

  1. 聖餐源自猶太人的逾越節筵席。
  2. 逾越節代表基督所帶來的救贖。
  3. 聖餐餅和酒是耶穌身體和寶血的象徵。
  4. 聖餐不會自動讓領受的人得到救恩。
  5. 若領受的人願意相信基督的贖罪並以信心領受,聖餐就能帶給人恩典。
  6. 聖餐不該分給公然活在罪中的人或是其他宗教的信徒。
  7. 牧師有責任確保以合宜的方式進行聖餐。

第十一課作業

  1. 下一堂課之前,學生應該撰寫 「七要點論述」的短文(共七段),文中應該解釋每個要點的意思及重要性。寫作的方式是向非本班學生解釋這些要點,此作業要呈交給老師。
  2. 訪談作業: 訪問三位信徒,詢問聖餐對他們的意義,將訪談寫成短篇的摘要。
  3. 提醒: 學生應該計畫三次示範教學,為非本班的學生教導本課的部分內容。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