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教義與實踐
教會教義與實踐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12: 教會紀律

1 min read

by Stephen Gibson


班主任須知

學生應該繳交前次上課內容「七要點論述」的作業給老師。

老師應該請幾位學生與全班分享他們所寫有關「七要點論述」的其中一項。

學生應該繳交上節課的訪談作業給老師。

當看到 符號時,老師應盡量讓同學回答。

地方教會的定義

在討論教會紀律前,請複習一下第三課中對地方教會的定義:

「地方教會是由一群信徒所組成的屬靈家庭及信仰共同體。教會為認罪悔改的人帶來福音及團契,施行洗禮及聖餐,在敬拜、團契、宣教,以及信徒訓練上同工,藉由聖靈的恩賜成就基督的事工,順服於神的話語之下,並在聖經的教導上、恩典的經驗中,以及聖靈的生命裡合而為一。」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教會紀律的定義。

教會紀律的定義

教會紀律是指教會以共同的方式回應信徒犯下的罪,其旨在維護教會合一、堅守真理、保護信徒免受錯誤的影響,並將犯了罪的信徒帶回接受救贖的道路及教會的團契中。

請參考教會的定義以及教會紀律的定義,思考一下教會的本質並試著解釋教會紀律的必要性。

教會紀律的必要性

若有位信徒回到行罪惡的道路上,但卻繼續參與教會活動時會發生什麼事?若有位信徒並不真心相信教會的基本教義,而傳錯誤的道理時該如何?若有位信徒得罪別人又不認錯時又該如何?

耶穌曾經責備過那些沒有實行紀律的教會。別迦摩的教會中有教師傳假道理卻沒有被撤職(啟示錄二 14-16);而推雅推喇教會則有一位耶穌稱為耶洗別的婦人,引誘信徒行姦淫並祭拜偶像,因此耶穌也責備了這間教會(啟示錄二 20)。

聖經告訴我們光明和黑暗沒有相通,事奉神的和事奉其他神的也沒有相干(哥林多後書六 16-17)。

為了學習上的簡便,我們先概述為什麼教會紀律有其必要性,後面再檢視聖經的經文如何支撐這些論點。

  1. 教會紀律是必要的,因為教會必須要合一。教會的合一建立在聖經的教義上以及聖靈的生命中。從「教會」的定義中便可以看出信徒在靈性上連結是何等的重要。這樣的連結是建立在與神的關係上以及恩典的經歷中。如果一個信徒失去了屬靈的生命,他就無法擁有基督的連結,而如果一個信徒拒絕接受真理,拒絕認罪悔改,或拒絕承認錯誤,他就無法繼續與教會合一。
  2. 教會紀律是必要的,因為教會必須堅守真理。容許信徒不斷的犯罪就無法堅守真理。教會的信徒如果不斷地違反真理,那教會就無法在世上持守真理。
  3. 教會紀律是必要的,因為教會必須保護信徒免於受到誤導。如果信徒很明確地犯了罪但卻仍然以基督徒的身份受到敬重,那其他的信徒也會被引誘犯罪。
  4. [1]教會紀律是必要的,因為教會需要幫助犯了罪的信徒恢復。教會必須將犯了罪的信徒引導回接受救贖的道路。如果一個犯罪的信徒不需要面對自己的罪,那他就不太可能認罪悔改。雖然要求他面對自己的罪可能會使他生氣,但之後他也比較可能認罪悔改。

教會紀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懲罰,因為懲罰信徒不是教會的責任;惟有神可以懲罰罪惡。教會的作為是為了導正,而非懲罰。

► 如果教會對於公開行罪惡的信徒不實行紀律會發生什麼事?


[1]

「教會內部的掌權與政府的掌權截然不同。教會內的掌權是建立於謙卑以及弟兄姊妹之間的愛。這個愛是從教會的頭

─耶穌基督而來,並遵照他的話語及精神實行。」

〔葛拉克(Adam Clarke)

,《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

耶穌對於教會紀律的教導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馬太福音十八 15-20。

耶穌曾教導我們如何處理信徒之間的衝突。如果一位信徒覺得被另一位弟兄姊妹得罪,那就應該私底下找他談話。由於衝突多半僅是因為兩人之間存著誤解,所以藉由這樣便得以化解大部分的問題。若這兩位信徒坦承而謙和,那他們便能順利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

信徒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珍貴的。如果有人覺得被他人得罪,那這兩人之間的關係便會受到傷害。被得罪的一方應該用謙和及良善的態度來面對得罪他的人,並展現出他們倆人的關係有多麼重要。他可以說類似這樣的話:「弟兄,我相當感謝你為教會所帶來的祝福。對我來說,你是非常重要的朋友,但我覺得被你冒犯了。我希望我們的良好的關係得以維持,所以我才直接找你談。」接著向對方解釋他如何冒犯到自己,但避免用苛刻的言語或控訴的語氣。同時,要準備好傾聽、理解,並饒恕對方。

依據耶穌的教導,如果確實有人得罪了他人卻又不認錯,被得罪的一方便應找一兩位受到敬重的信徒一齊再與他談一遍。記得要再一次向對方強調他在基督裡是如何被愛的,以及你們之間的關係是多麼重要。

如果他仍然拒絕認錯,那就應該將他的行為告知教會牧長。牧長們與他對談完後若他仍拒絕認錯,那麼教會就應該共同決議將他認定為非信徒。

認定一個人為非信徒不代表我們應該無禮地對待他,但表示他不再是教會的一份子也不再在教會裡帶領任何事工。同時,教會應該將他視為外邦人,不得再領受聖餐(17節)。教會必須讓他知道他們不再將他視為信徒,但會持續為他的認罪悔改禱告。

耶穌也曾教導我們關於饒恕的功課(馬太福音十八 21-35)。如果一個人認錯並認罪悔改,那我們也必須要準備饒恕對方。

當你要修補一個得罪你的人之間的關係時,你會怎麼對他說?

保羅對於教會紀律的教導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哥林多前書第五章。保羅在這個章節中所面對的景況是什麼?

使徒保羅針對哥林多教會中一個行淫亂的特定案例也留下了教導。

保羅告訴他們教會紀律並非針對教會外的人,而是針對教會內的人(11-12節)。教會信徒應當一同採取行動(「就是你們聚會的時候」),並將這個人從教會中趕出去。

若有「稱為弟兄」的人犯下了十一節中所列出的罪時,信徒應該拒絕與他往來。這麼做的目的是要讓他知道他不是基督徒,也讓世界知道這個人不是教會的一份子。另外,也應該撤除他教會內的職務。而由於領受聖餐比起一同聚餐來說象徵更親密的基督連結,因此這樣的人也不可繼續領受聖餐。

保羅暗示了兩個這麼做的目的:其一是保持教會內的聖潔(6-7節),畢竟如果信徒行罪惡,那教會就不可能合一。

另一個目的是將犯罪的人帶回領受救贖的道路(「使他的靈魂在主耶穌的日子可以得救」)。如果他持續犯罪,教會卻繼續接納他,那他會認為自己沒有問題,便不太可能認罪悔改。但若教會對他實行紀律,那麼他就比較可能認罪悔改。

這個做法被稱為「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另外一個例子是保羅將傳假道理的教師交給撒但(提摩太前書一20)。犯罪的人必須理解到他並不在神的祝福與遮蓋下,因為行罪惡的已在教會外成了撒但的奴僕。如果他不認罪悔改,那罪惡的生命最終會將他毀滅。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提多書三 10-11。

若有人傳異端思想,教會應該先警告他兩次,在那之後便應棄絕他。聖經告訴我們這種人已經背棄了自己的良心。

異端並不是指教義上微小的相異之處,而是與福音的基本教義相抵觸的假道理。我們不應該隨意地指控別人傳異端,因為有些人可能對於教義的解讀有誤,但內心仍忠心地跟隨基督。

► 請參閱帖撒羅尼迦後書三 6以及14-15,並試著解釋這兩段經文中的教導。

牧師的紀律

牧師時常遭到批評,也常常身陷容易遭道不實指控的景況中。因此,牧師以成為眾人榜樣來建立信徒的信任是相當重要的。

對於牧師的指控,若沒有兩三個證人,便不應該採信(提摩太前書五 19)。教會的領袖應監督牧師善盡職責,也應參與牧師被審查或撤職的過程。當教會的事工被質疑時,這些領袖們便扮演著維持教會合一的角色。

為什麼牧師犯罪特別嚴重?

恢復的過程

我們應當謹記,教會紀律的目的之一是將犯了罪的信徒帶回救贖的道路及教會的團契,但教會的功能並不是確定犯罪的人得到應有的懲罰。當信徒認罪並悔改時,教會也須有允許其恢復的過程。

針對一些比較小的罪,若信徒馬上認罪悔改並修正自己的行為,他便可以繼續參與教會活動。哥林多前書六 9-10則列舉了如行淫亂、偷竊、醉酒等較嚴重的罪。犯了這些罪的信徒應被撤除教會內的職務並撤銷會籍。

恢復的過程則是在犯了罪的信徒認罪後開始的。若是犯了比較嚴重的罪,則他不能馬上恢復會籍及教會職務,而是必須經歷過一段時間方能完全恢復。

恢復的第一步驟是認罪。

行了罪惡的信徒應先向被他傷害的人、跟他一起犯錯的人,以及他的屬靈領袖認錯。

恢復的第二步驟是切割。

不好的人際關係或是會帶來不良影響的人際關係都應該被結束掉,而任何在行罪惡的過程中直接使用的物品或曾被誤用來行罪惡的物品也都必須丟棄。行了罪惡的信徒應該藉此展現出不再回到罪惡中的決心。

恢復的第三步驟是在恢復的過程中的問責。

這一個步驟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完成。犯了錯的信徒應該定期向屬靈領袖(可以是牧師或執事會)會報他恢復的狀況。他應該報告他戰勝試探的過程,並分享他是如何保護自己免於再度落入試探中。

這個面對及問責的過程,可以藉由屬靈領袖所指派的屬靈導師來更密切地關心正在經歷恢復的信徒。導師應該頻繁的與該信徒對話(甚至可以每天聯絡),而這位導師與該信徒應為同一性別。

這個問責的過程至少應該持續數個月,而如果長時間犯下道德方面的罪惡又牽涉到他人時,那問責的過程應該要更久。在這段時間中,該名信徒不可做任何形式的帶領或教導,但如果他是真心認罪悔改,那他仍然可以領受聖餐。

這一段問責的時間並不是在暗示說這位信徒不是基督徒,畢竟一個認罪悔改的罪人便已經被饒恕及救贖了。這一段時間的目的是要讓他可以從行罪惡對他所造成的影響中恢復、建立更強的屬靈規律,並展現出一個穩定的基督徒人生。

聖經告訴我們,要在教會中擔任領袖的人在教會外也應該有好的名聲(提摩太前書三7、10)。而如果一個以前公然行罪惡的人剛剛信主,那在他擔任教會領袖的職務之前,應該先讓世人看到他過一個基督徒的人生。若不這麼做,看起來就像是教會指派了罪人擔任教會領袖。同樣地,教會在指派剛剛經歷過恢復的人擔任領袖職務時,也應秉持此一原則。

恢復的第四個步驟是重新見證信仰。

這個步驟代表的是這位信徒完全的恢復,得到了教會的信任,且可以擔任教會分配給他的任何職務。不過,比較高階的教會領袖職務(尤其是牧師)仍然需要一點時間。

試描述問責的過程,解釋其功能及目的。

教會會籍

大部份的教會除了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外,都還有自己獨特的教義宣言,而這些宣言成了各教會間的相異之處。有自己的教義宣言的教會包括循道宗、長老宗、路德宗、浸信宗等。教會之間的差異並非異端,因此教會也不應該單純因為信仰不同教義就將信徒稱為罪人。

教會內的成員要能一起敬拜及同工,首先必須要能在教義的細則上達到共識。因此,教會也可能要求信徒必須認同他們的教義宣言。然而,雖然教會可以明定唯有認同他們的教義才能在他們的教會中合一敬拜,但卻不能說唯有相信他們的教義才是基督徒。

如果一個信徒不相信某個教會的教義,那麼那間教會可以拒絕接納他為會員,而如果一個會員教導或提倡的教義與教會本身的教義相衝突,那麼那間教會也可以撤除他的會員資格。

[1]然而,信徒因為與教會的教義相左而被撤除會員資格,與他因為異端或明顯地罪惡行為被施行教會紀律是不同的。教會不能單單因為信徒不符合會員資格就說其不是基督徒。

如果教會對於會員資格有包括衣著、娛樂或其他行為上的要求,那教會自然可以因為會員不符合要求而撤除其會員資格。不過,這與教會因為明顯地犯罪而實行紀律是不一樣的。教會不可單因為會員拒絕履行教會對會員資格的要求就說他不是基督徒。

有哪些對於會員資格的要求是只有部份教會才有的?


[1]

「聖經包含了救贖所需要的一切,所以任何不在聖經中或不能用聖經佐證的事物,就不應該被視為信仰的教條或救贖的要件。」

(英格蘭聖公會《宗教信綱》)(Articles of Religion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帶領及參與敬拜

一般的教會敬拜應該是開放給公眾的,並邀請任何人來參與。

但是,如果有人有醉酒等脫序行為時,那麼教會便不應該允許這種人進入教會。另外,若有人的穿著明顯不尊重或不雅,教會也不應該允許他進入。但是,要避免因為某人衣著不好或是不熟悉教會禮儀就拒絕其參與敬拜,這一點很重要。若有人因為覺得自己的衣服品質不夠好而不能去教會,那是很悲慘的。

如果有人在敬拜的過程中有脫序行為,那麼牧師或是牧師指派的弟兄姊妹應該去勸戒他。如果他拒絕配合,那就應該禁止他繼續參加禮拜。

有些在教會中領唱或彈奏樂器的人本身在靈命生活上卻無法做為他人的見證。任何在台前領唱或伴奏的人代表的都是教會的立場,若他在生活中行罪惡,那其他人便會認為即使在生活中犯罪,教會仍然會接納那人為基督徒。

教會對於帶領敬拜的人應該有什麼要求?

常見的錯誤

教會信徒在處理教會內的問題時必須避免下列三個錯誤。

(1) 標準不一

有些罪惡看起來好像比其他的罪惡嚴重,但這之間的差異有時是文化因素所造成的。教會可能會因為文化因素而對處理不同罪惡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但是神呼召教會持守的不只是文化價值,更是聖經的真理。

有時教會對個人也會有差別待遇。如果某人的家族在教會裡有很大的影響力,那教會領袖在處理他的事情時可能會更加小心,但聖經也警告我們不可因為個人的地位而有所偏袒(雅各書二 1-9)。

(2) 沒有耐心

有時教會內的人會覺得教會處理問題的速度不夠快,進而在教會內外與人討論這個問題,並抱怨教會領袖不解決。然而,這只是替教會增加了新的問題並傷害教會的影響力。

(3) 缺乏愛心

有些人喜歡挑別人的錯誤,也很容易輕信傳言。他們嚴格地檢視他人,但卻不嘗試理解對方的立場。他們不會因為教會有人行罪惡而感到悲傷,反而更喜歡散佈壞消息。而他們對於教會的見證被傷害也不會感到抱歉。

牧師及教會內教導的教師都應該反駁流言扉語,更應教導信徒憎恨流言並拒絕聽信。

如果一個人愛神、愛教會、愛主內的弟兄姊妹,他就應該將教會內的罪惡視為一件悲哀的事情。當他聽到教會內有人犯罪的消息時,他會希望消息不是真的,而如果是真的,他也會希望犯罪的人可以得到恢復。他會協助教會避免遭受傷害,更不會過度散佈消息。

七個總結陳述

  1. 教會紀律旨在維護教會合一、堅守真理、保護會眾免於受到誤導,以及將犯罪者帶回接受救贖的道路及教會的團契中。
  2. 教會不可將一個犯了罪卻不認罪的人視為信徒。
  3. 教會紀律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改正與恢復。
  4. 教會不可單因信徒不同意其教義或不履行會員資格要求就將其視為罪人。
  5. 恢復的步驟有:認罪、切割、問責、見證。
  6. 恢復的過程需要花一些時間,以利信徒從行罪惡對他帶來的影響中復原、建立堅強的信仰規律,並展現一個穩定的基督徒人生。
  7. 教會應該避免標準不一、沒有耐心,以及缺乏愛心。

第十二課作業

  1. 下一堂課之前,學生應該撰寫 「七要點論述」的短文(共七段),文中應該解釋每個要點的意思及重要性。寫作的方式是向非本班學生解釋這些要點,此作業要呈交給老師。
  2. 提醒: 學生應該計畫三次示範教學,為非本班的學生教導本課的部分內容。
  3. 將以下的經節分配給同學,請同學用一段文字解釋自己被分配到的經節教導了我們什麼?
  • 提摩太前書五 13、
  • 提多書二 3、
  • 加拉太書五 15、26
  • 及六 1、
  • 歌羅西書三 8-9、
  • 歌羅西書三12-15、
  • 腓立比書四 8,
  • 以及以弗所書四 29-32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