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教會是間擁有許多屬靈恩賜福氣的教會,他們對恩賜有些誤會,所以使徒保羅為他們解釋哥林多前書十二-十四章的屬靈恩賜。
這幾處的經文教導我們許多屬靈恩賜的原則,以下是一些讓我們學習的原則。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哥林多前書十二 1-3。
(1)教義檢驗的原則:屬靈的經驗應用大家所認識的真理來評估。
[1]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曾經是膜拜偶像的人,偶像不會說話,但靈會,許多異教的追隨者會對靈界的作為沒有防備之心,似乎認為任何有關靈方面的經驗都是好的,他們追求出神或是情緒狂野的境界,樂於受靈的掌控,即便這會讓他們瘋言瘋語或是做出放蕩的行為。
使徒警告說,被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如果邪靈掌控了拜,就會有人透過所做的事情或言語來對神不敬,聖靈不會帶領會眾對神有任何的不敬。
我們不該因是超自然的現象,就設想靈命的活動都是好的,這裡提到的試驗可以與約翰一書四 13 做比較,若自稱有聖靈的人所說的話與神話語牴觸,就不要信他。
► 有哪些宗教容許邪靈掌控膜拜者?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二 4-11。
(2) 恩賜多樣化的原則:聖靈在每位信徒生命中作工,但方式不同。
這些經文強調聖靈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作工,他選擇分配屬靈恩賜的方式,每位信徒都至少有一種屬靈恩賜,但沒有人會擁有所有的恩賜。
會友應用自我的恩賜來造就主內的肢體,神所賜的恩賜不是用在自己的利益上。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二 12-26。
(3)肢體的原則: 每位會友都很重要,也彼此需要。
保羅把教會的會友比喻成身體各個部位,每個肢體都各有功能和用處,不該有肢體認為必須有如其他肢體一般才算是身體的一部分,例如耳朵不該認為它必須就像眼睛一樣才能算是同屬一個身體。教會弟兄姊妹沒有必須擁有某項特定恩賜才算是屬主的肢體。
不該有會友因為自己本身的恩賜,就認為他可以不需要其他會友,沒有了完整的肢體,身體就無法好好運作。
有些恩賜比起其他恩賜更容易引人注目,某些恩賜會被認為是屬靈地位的記號,神決定如何賜下恩賜,不會因恩賜就會有固有的地位。
► 有些人認為傳揚神話語的人就比清掃教會的人更屬靈,你會對有這樣想法的人說什麼?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二 27-31。
(4)事工角色的原則:神給每個會友他所需要的一切來完成屬於他們的特定事工。
這段經文替十二章做了總結,神呼召人們完成各樣的事工,事工不是個人升遷用,而是服事教會用。
唸十二 29-30的問題,唸問題時,學生要回答,例如,唸到 「豈都是使徒嗎?」全班就要回答「不是」。
因為事工不同,恩賜也不同,保羅問了一連串的問題,每題都暗指答案為「否定」,簡單說就是不是每位信徒都會有每項恩賜。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第十三章。
(5)愛的原則: 愛是永恆的第一優先,屬靈的恩賜不是永久的。
前三節說到我們不能以天賦、屬靈恩賜或個人的犧牲來彌補愛的缺乏。
以此做為個人的檢驗,試試看在 4-7 節中把有愛的地方都換成你自己的名字,想想這樣替換後是多麼貼切。
第 11 節不是呼召信徒要成熟,使徒把在世的生活比喻成是童年時期,在天的生活比喻為成年時期,有朝一日,我們將不再需要現在所需要的東西,現在需要預言和知識的恩賜因為我們的認知理解沒有完整,在永恆,不再需要屬靈的恩賜,這些恩賜會像「孩子的事」一樣被丟棄,就連信心和盼望有天也會不再有用處,因為一切的事都已成就,但愛仍是居於首要,具有最高的價值。
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強調一個原則:溝通的原則, 當然在這章也有教導其它的真理,但使徒多次解釋說明這個溝通的原則。
(6)溝通的原則:事工建立在用人能理解的方式傳達真理。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四 1-5。
宣揚神的話與比講其它語言還重要。
預言不只是對未來的預測,也是宣揚神的話語,在舊約,預言經常包括預測未來將發生的事,因為這是先知證明他的信息是來自神的一種方法,在舊約時期,聖經大部分的書卷都還沒成書。
今天傳道人可以從聖經來證道,說明他傳揚的信息來自神,仍然還是有超自然的面向在其中,因為神會給傳道人特殊的領悟並將真理運用在所面臨的景況中。
[2] 所說的話若用聽眾不懂的語言就沒有什麼用處,假如說的話沒人能懂,那也只有神能懂了。
有些人把「沒有人聽出來」解釋成是就連說話者都不懂自己所說的話,但這不是這句子的原本意思,假如有位德國人在我們教會做見證,稍後我們說「沒有人懂他說什麼」,這不是說那位德國人連自己說什麼都不懂。
所說的話若沒有解釋,就不能造就教會。
► 對於經常在教會說沒人能懂的話的人,也沒人能翻譯他說的話,牧師該怎麼做?
在第 5 節,保羅說若人人都有方言的恩賜,那很好,但請注意哥林多前書四 8 和七 7。保羅在四 8 說若他們能像王一樣統治就好了,但他不期望這會實現,因為就連使徒都在受苦;在七 7 保羅說我願意大家都像我一樣不結婚,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獨身的呼召,我們知道婚姻是神對大多數人的計劃。在十四 5,他簡單地強調願意人人都有方言的恩賜,但這不是暗指人人都會有方言的恩賜,在十二 29-30,他清楚的表明,沒有某項恩賜是每個人都要有的。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 14:6-19。
沒人能懂的言語毫無價值。
在第 6 節,保羅問:「有什麼益處呢?」若無法理解,就沒有益處可言,就連樂器的彈奏都必須依照某樣式或曲調,若沒有不過是噪音,完全沒有意義。小喇叭可以用來做為軍隊信號,假如小喇叭吹奏的聲音沒有按照排定的信號,沒有人會知道該是衝鋒陷陣或是打道回府,傳達就是整個十四章的重點。
沒人懂的話就如「向空氣說話」(9 節),這是在說這樣的言語完全沒有價值。
保羅說若有無法彼此瞭解,那彼此就像化外之人(11 節),假如有人想要持續說沒人聽得懂的話,這人並沒有試著造就教會,只是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12 節)。
► 是什麼理由使人說沒人聽得懂的話?
保羅說假如說的話沒人能懂,這人的悟性沒有果效(14 節),保羅不是說這人無法瞭解自己,而是說他的理性對其他人沒有益處。
保羅說最好的方法是用悟性和靈來服事(15 節),在靈裡面不是說沒人能理解他。
他說沒有受教育的人很可能聽不懂所說的(16 節),這就確認了保羅所談的是真實的語言,他說我們不該對不懂的事情說「阿門」。
保羅說他很高興他會說許多語言,然而他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 (18-19)。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四 20-25。
能讓人懂的靈語是榮耀神的。
方言的目的是傳福音(馬可福音十六 15-17)。
有些人相信方言的恩賜是聖靈的記號,但 22 節說方言的恩賜不是給信徒做憑據的,也就是說方言的恩賜不是向能說方言的人或是看見說方言的信徒證明任何事情。方言只有在能讓人理解的情況下傳福音時,它才是不信的人的憑據。
假若有人又墮落罪惡中,破壞了與神的關係,屬靈的恩賜的確有可能還持續替那人效力,所以屬靈的恩賜不能證明人的行為是對的或甚至證明他是得救的人。
假如有教會的訪客聽見會友全都在說方言卻不懂他們說的話,可能會認為他們都瘋了,但假如未信者聽見的是讓他認罪的真理,他就會瞭解神在那裡。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四 27-35。
(7)秩序的原則 :教會必須在敬拜中保持秩序。
保羅問:「為什麼大家都認為他們必須在禮拜中做些什麼?」哥林多的信徒認為若有人在禮拜中說話或帶領禮拜,那他就是重要的人,所以大家都想表現一下。
他說若有人說別人聽不懂的語言,那就要翻譯,不應該在敬拜當中花許多時間在那些沒有翻譯的事情上面(27 節)。
若沒有人翻譯,在聚會中不說別人聽不懂的語言(28 節)。
不該同時有兩個人說話(31 節),顯然地,因為每個人都想說話,有好幾個人同時說話,敬拜就變得一片混亂(31 節)。
有些人可能說他們無法遵守規定,因為聖靈感動他們時,他們無法控制自己,但保羅說先知是有能力自我控制的(32 節),他說神不會在教會引起混亂(33 節),聖靈不會感動人去做出違背聖經教導的事情。
► 保持有秩序敬拜的好方法有哪些?
顯然地,在哥林多教會的婦女造成教會的紛亂,她們有可能是在問問題而辯論起來,因為保羅說這些婦女應順服掌權的,有問題回家再問。理想的情況下,婦女可以在參與敬拜並服事,但必須要有秩序。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四 36-40。保羅怎樣暗示他們與其它教會的關係?
(8)使徒的原則 :每間教會都應順從使徒的原始教義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有屬靈恩賜的福氣,或許也因這樣他們開始認為不用聽從教會的權柄,保羅提醒神的道是由別人傳給他們,他們必須順服整個教會的教義,假如有人自認高過使徒的教導,那他就是無知,絕不該視他為有智慧或屬靈的人。
保羅告訴他們不要禁止各種語言的使用,方言的恩賜很重要,特別是在使用不同語言的各個地方,但這項恩賜必須依照聖經的指示來使用。
[1]
「然而,不是每位用靈說話的人都是先知,只有走在神的道中的才是先知。從人的行為就可以辨明真假先知。」
(《十二使徒遺訓》成書於教會歷史的第一世紀。)
[2]
在教會用沒有人能懂的語言祈禱或是主持神聖的典禮,是與神的話語和初代教會的慣例相牴觸。
(循道宗的宗教教條)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