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教義與實踐
教會教義與實踐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14: 屬靈的恩賜

1 min read

by Stephen Gibson


班主任須知

學生應該繳交前次上課內容「七要點論述」的作業給老師。

老師應該請幾位學生與全班分享他們所寫有關「七要點論述」的其中一項。

請老師收學生以西結書卅四 1-10的讀後摘要,可以與全班分享寫一些寫的不錯的作業。

每當看到 符號時,請讓學生回答問題。

屬靈恩賜的定義

屬靈恩賜是聖靈賜給信徒做為教會事工使用的能力,是聖靈透過信徒所做的工,然而信徒可以選擇如何使用他的恩賜,也可能誤用了恩賜,屬靈的恩賜不同於天賦,但恩賜可能伴隨著天賦,無法很容易區別兩者。

各種屬靈恩賜

在新約的幾處地方都有提到屬靈恩賜和服事的角色,所列出的恩賜雖然類似但不完全一樣,聖經沒有列出所有屬靈的恩賜。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以弗所書四 7-12。

第 7-8 節告訴我們神的恩典以屬靈恩賜的形式賜給每個人,顯然使徒不是在談論救恩的恩典,因為在第 11 節他列出了神賜下的幾個服事角色。

神呼召人進入特別的事奉並賜下所需的屬靈恩賜,保羅列出了一些服事項目,而不是像在哥林多前書一樣列出屬靈的恩賜,所列事奉的角色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可以清楚看到,這些事奉的角色並不是完整的列表。

使徒:

耶穌在世上的服事結束後,特別揀選使徒來擴展教會,這些使徒因服事中所行的神蹟為大眾所知(哥林多後書十二 12),耶穌在世上服事的期間,他們全都親身認識耶穌 (哥林多前書九 1,使徒行傳一 21-22)。

啟示錄有提到城牆十二根基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十二使徒,表示他們在教會歷史中的獨特性(啟示錄廿一14)。其他暗示只有十二使徒的經文有馬太福音十 2和使徒行傳一 26,猶大書第17節是暗指使徒已是過去的人,現今不再有活著的使徒。

先知:

有些人假設預言就是預測未來的事情,但新約提到傳揚神的話語就是預言,在舊約預言經常包含預測未來,因為預言是先知證明所傳講的信息是來自神的一種方法,舊約時代,大多數聖經的書卷都還沒寫成。

先知是接受神信息的人,接受到的信息可能包括或沒包括預言,信息的權威通常來自聖經。

傳道:「傳道」(evangelist)這個字是來自「福音」這字,傳道是對個人或群眾傳遞福音的人,基督徒都應傳福音,但有些人就特別有傳福音的恩賜,牧師應做的事工也包括傳福音 (提摩太後書四 5)。

牧師:

牧師不只是傳揚神神話語的人,也提供屬靈關懷給一群特定的人。

教師:

在教會,教師是解釋聖經及屬靈真理的人,牧師都應是教師 (提摩太前書三 2,提多書一 9),但其他不是牧師的人也是有教導的恩賜。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羅馬書十二 6-8。

使徒在這處經文說明各人應朝神給予他的恩賜上面努力,而非把精力和時間都四散在不同的事工上面。

有些特別的勸誡是給特定的事工,例如領袖就該殷勤,不是看心情來引導身邊的人,而是時時確認自己有履行所有的責任;給予不應該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注意力,而是很單純地給予;「憐憫人的」就是幫助有緊急需求的人,憐憫人時應該高高興興,而不是一臉不情願的樣子。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哥林多前書十二 28。

保羅顯然無意在這處經節列出完整的恩賜或事工的角色,例如他沒有在這邊提到牧師,但他在以弗所書有關恩賜的經文有提到牧師。

使徒、先知和教師已在前面課程中討論過。

有些人受呼召去做神蹟和醫治的事工,每位信徒都有祈求神蹟的特權,神會回應信心,但有些信徒有辦明神旨意的恩賜並操練神蹟的信心。

有些人有幫助別人的恩賜,他們比起別人能更快看出人們的需求,看見幫助別人或教會事工的機會且非常能幹。

有些人則有帶領及管理的特別的能力,許多人認為領袖是最重要的人,但教會若沒有其他恩賜的信徒,領袖也無價值可言。

方言的恩賜是列在最後一項,或許使徒想要矯正那些認為方言是最重要恩賜的人。

彼得的原則

使徒彼得簡短地論述了有關屬靈恩賜的最重要原則。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彼得前書四 10-11。

在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見至少六個屬靈恩賜的重點。

  1. 信徒受託擁有神賞賜的屬靈恩賜,因此他們有責任為了神來使用這些恩賜,而不該認為自己就是恩賜的擁有者,我們要對神交代屬靈恩賜的運用。
  2. 恩賜是用於服事他人,不是用來做為個人升遷或利益的使用。
  3. 神的恩典是多樣的(多重的),有各式各樣的恩賜。
  4. 人的言談要與聖經一致。
  5. 服事時,要依靠神的力量。
  6. 所有服事的目標都是榮耀神。

保羅的原則

哥林多教會是間擁有許多屬靈恩賜福氣的教會,他們對恩賜有些誤會,所以使徒保羅為他們解釋哥林多前書十二-十四章的屬靈恩賜。

這幾處的經文教導我們許多屬靈恩賜的原則,以下是一些讓我們學習的原則。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哥林多前書十二 1-3。

(1)教義檢驗的原則:屬靈的經驗應用大家所認識的真理來評估。

[1]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曾經是膜拜偶像的人,偶像不會說話,但靈會,許多異教的追隨者會對靈界的作為沒有防備之心,似乎認為任何有關靈方面的經驗都是好的,他們追求出神或是情緒狂野的境界,樂於受靈的掌控,即便這會讓他們瘋言瘋語或是做出放蕩的行為。

使徒警告說,被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如果邪靈掌控了拜,就會有人透過所做的事情或言語來對神不敬,聖靈不會帶領會眾對神有任何的不敬。

我們不該因是超自然的現象,就設想靈命的活動都是好的,這裡提到的試驗可以與約翰一書四 13 做比較,若自稱有聖靈的人所說的話與神話語牴觸,就不要信他。

► 有哪些宗教容許邪靈掌控膜拜者?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二 4-11。

(2) 恩賜多樣化的原則:聖靈在每位信徒生命中作工,但方式不同。

這些經文強調聖靈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作工,他選擇分配屬靈恩賜的方式,每位信徒都至少有一種屬靈恩賜,但沒有人會擁有所有的恩賜。

會友應用自我的恩賜來造就主內的肢體,神所賜的恩賜不是用在自己的利益上。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二 12-26。

(3)肢體的原則: 每位會友都很重要,也彼此需要。

保羅把教會的會友比喻成身體各個部位,每個肢體都各有功能和用處,不該有肢體認為必須有如其他肢體一般才算是身體的一部分,例如耳朵不該認為它必須就像眼睛一樣才能算是同屬一個身體。教會弟兄姊妹沒有必須擁有某項特定恩賜才算是屬主的肢體。

不該有會友因為自己本身的恩賜,就認為他可以不需要其他會友,沒有了完整的肢體,身體就無法好好運作。

有些恩賜比起其他恩賜更容易引人注目,某些恩賜會被認為是屬靈地位的記號,神決定如何賜下恩賜,不會因恩賜就會有固有的地位。

► 有些人認為傳揚神話語的人就比清掃教會的人更屬靈,你會對有這樣想法的人說什麼?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二 27-31。

(4)事工角色的原則:神給每個會友他所需要的一切來完成屬於他們的特定事工。

這段經文替十二章做了總結,神呼召人們完成各樣的事工,事工不是個人升遷用,而是服事教會用。

唸十二 29-30的問題,唸問題時,學生要回答,例如,唸到 「豈都是使徒嗎?」全班就要回答「不是」。

因為事工不同,恩賜也不同,保羅問了一連串的問題,每題都暗指答案為「否定」,簡單說就是不是每位信徒都會有每項恩賜。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第十三章。

(5)愛的原則: 愛是永恆的第一優先,屬靈的恩賜不是永久的。

前三節說到我們不能以天賦、屬靈恩賜或個人的犧牲來彌補愛的缺乏。

以此做為個人的檢驗,試試看在 4-7 節中把有愛的地方都換成你自己的名字,想想這樣替換後是多麼貼切。

第 11 節不是呼召信徒要成熟,使徒把在世的生活比喻成是童年時期,在天的生活比喻為成年時期,有朝一日,我們將不再需要現在所需要的東西,現在需要預言和知識的恩賜因為我們的認知理解沒有完整,在永恆,不再需要屬靈的恩賜,這些恩賜會像「孩子的事」一樣被丟棄,就連信心和盼望有天也會不再有用處,因為一切的事都已成就,但愛仍是居於首要,具有最高的價值。

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強調一個原則:溝通的原則,當然在這章也有教導其它的真理,但使徒多次解釋說明這個溝通的原則。

(6)溝通的原則:事工建立在用人能理解的方式傳達真理。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四 1-5。

宣揚神的話與比講其它語言還重要。

預言不只是對未來的預測,也是宣揚神的話語,在舊約,預言經常包括預測未來將發生的事,因為這是先知證明他的信息是來自神的一種方法,在舊約時期,聖經大部分的書卷都還沒成書。

今天傳道人可以從聖經來證道,說明他傳揚的信息來自神,仍然還是有超自然的面向在其中,因為神會給傳道人特殊的領悟並將真理運用在所面臨的景況中。

[2]所說的話若用聽眾不懂的語言就沒有什麼用處,假如說的話沒人能懂,那也只有神能懂了。

有些人把「沒有人聽出來」解釋成是就連說話者都不懂自己所說的話,但這不是這句子的原本意思,假如有位德國人在我們教會做見證,稍後我們說「沒有人懂他說什麼」,這不是說那位德國人連自己說什麼都不懂。

所說的話若沒有解釋,就不能造就教會。

► 對於經常在教會說沒人能懂的話的人,也沒人能翻譯他說的話,牧師該怎麼做?

在第 5 節,保羅說若人人都有方言的恩賜,那很好,但請注意哥林多前書四 8 和七 7。保羅在四 8 說若他們能像王一樣統治就好了,但他不期望這會實現,因為就連使徒都在受苦;在七 7 保羅說我願意大家都像我一樣不結婚,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獨身的呼召,我們知道婚姻是神對大多數人的計劃。在十四 5,他簡單地強調願意人人都有方言的恩賜,但這不是暗指人人都會有方言的恩賜,在十二 29-30,他清楚的表明,沒有某項恩賜是每個人都要有的。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 14:6-19。

沒人能懂的言語毫無價值。

在第 6 節,保羅問:「有什麼益處呢?」若無法理解,就沒有益處可言,就連樂器的彈奏都必須依照某樣式或曲調,若沒有不過是噪音,完全沒有意義。小喇叭可以用來做為軍隊信號,假如小喇叭吹奏的聲音沒有按照排定的信號,沒有人會知道該是衝鋒陷陣或是打道回府,傳達就是整個十四章的重點。

沒人懂的話就如「向空氣說話」(9 節),這是在說這樣的言語完全沒有價值。

保羅說若有無法彼此瞭解,那彼此就像化外之人(11 節),假如有人想要持續說沒人聽得懂的話,這人並沒有試著造就教會,只是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12 節)。

► 是什麼理由使人說沒人聽得懂的話?

保羅說假如說的話沒人能懂,這人的悟性沒有果效(14 節),保羅不是說這人無法瞭解自己,而是說他的理性對其他人沒有益處。

保羅說最好的方法是用悟性和靈來服事(15 節),在靈裡面不是說沒人能理解他。

他說沒有受教育的人很可能聽不懂所說的(16 節),這就確認了保羅所談的是真實的語言,他說我們不該對不懂的事情說「阿門」。

保羅說他很高興他會說許多語言,然而他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 (18-19)。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四 20-25。

能讓人懂的靈語是榮耀神的。

方言的目的是傳福音(馬可福音十六 15-17)。

有些人相信方言的恩賜是聖靈的記號,但 22 節說方言的恩賜不是給信徒做憑據的,也就是說方言的恩賜不是向能說方言的人或是看見說方言的信徒證明任何事情。方言只有在能讓人理解的情況下傳福音時,它才是不信的人的憑據。

假若有人又墮落罪惡中,破壞了與神的關係,屬靈的恩賜的確有可能還持續替那人效力,所以屬靈的恩賜不能證明人的行為是對的或甚至證明他是得救的人。

假如有教會的訪客聽見會友全都在說方言卻不懂他們說的話,可能會認為他們都瘋了,但假如未信者聽見的是讓他認罪的真理,他就會瞭解神在那裡。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四 27-35。

(7)秩序的原則:教會必須在敬拜中保持秩序。

保羅問:「為什麼大家都認為他們必須在禮拜中做些什麼?」哥林多的信徒認為若有人在禮拜中說話或帶領禮拜,那他就是重要的人,所以大家都想表現一下。

他說若有人說別人聽不懂的語言,那就要翻譯,不應該在敬拜當中花許多時間在那些沒有翻譯的事情上面(27 節)。

若沒有人翻譯,在聚會中不說別人聽不懂的語言(28 節)。

不該同時有兩個人說話(31 節),顯然地,因為每個人都想說話,有好幾個人同時說話,敬拜就變得一片混亂(31 節)。

有些人可能說他們無法遵守規定,因為聖靈感動他們時,他們無法控制自己,但保羅說先知是有能力自我控制的(32 節),他說神不會在教會引起混亂(33 節),聖靈不會感動人去做出違背聖經教導的事情。

保持有秩序敬拜的好方法有哪些?

顯然地,在哥林多教會的婦女造成教會的紛亂,她們有可能是在問問題而辯論起來,因為保羅說這些婦女應順服掌權的,有問題回家再問。理想的情況下,婦女可以在參與敬拜並服事,但必須要有秩序。

► 請一位同學替大家讀十四 36-40。保羅怎樣暗示他們與其它教會的關係?

(8)使徒的原則:每間教會都應順從使徒的原始教義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有屬靈恩賜的福氣,或許也因這樣他們開始認為不用聽從教會的權柄,保羅提醒神的道是由別人傳給他們,他們必須順服整個教會的教義,假如有人自認高過使徒的教導,那他就是無知,絕不該視他為有智慧或屬靈的人。

保羅告訴他們不要禁止各種語言的使用,方言的恩賜很重要,特別是在使用不同語言的各個地方,但這項恩賜必須依照聖經的指示來使用。


[1]

「然而,不是每位用靈說話的人都是先知,只有走在神的道中的才是先知。從人的行為就可以辨明真假先知。」

(《十二使徒遺訓》成書於教會歷史的第一世紀。)

[2]

在教會用沒有人能懂的語言祈禱或是主持神聖的典禮,是與神的話語和初代教會的慣例相牴觸。

(循道宗的宗教教條)

教會間屬靈能力的競爭

有些教會試著藉由展現屬靈能力來吸引注意力,他們相信神蹟和屬靈的恩賜是復興教會的指標,標榜許多醫治的神蹟,當中有些會友聲稱經常得到神的啟示,敬拜聚焦在展現屬靈的恩賜多過聖經,相信每位基督徒都要有方言的恩賜,想要看見敬拜中講方言,鼓勵大家要在敬拜中要主動表現,而過頭的表現就讓敬拜混亂,領袖群也試著讓自己出名,炫耀自己的屬靈能力,批評其它教會。

有些問題存在於喜愛屬靈表現而相互競爭的教會中,這類教會的會友,甚至是領袖都明顯地活在罪中,他們不瞭解因信心而展現出忍受生命風浪的成熟靈命,他們的領袖大多無法戰勝罪惡,也不尊重長者和靈命成熟的信徒,沒有聖經依據的操練說方言,大多數的會友都沒有真正經歷神蹟,但非常期望能經歷到神蹟。

真正有聖靈恩膏的教會應展現信心及有聖經依據的屬靈恩賜,教會應能引導會友培養能忍受困苦的信心並戰勝罪惡,與其像表演般地展現屬靈恩賜,教會應使用屬靈恩賜來服事有信仰家庭的需要。

► 嘗試藉由展現屬靈能力來相互較勁的教會有哪些現象?

七要點論述

  1. 屬靈恩賜是聖靈賜給信徒做為教會事工使用的能力。
  2. 每位信徒都能得到屬靈恩賜,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期許擁有某項特定的恩賜。
  3. 教會的會友都應像一個肢體般彼此各司其職、相互合作,每個恩賜都不可或缺,一樣重要。
  4. 屬靈的恩賜伴隨事工的呼召。
  5. 假如所說的話沒人能懂,就沒有價值。
  6. 信徒必須小心使用他的恩賜來榮耀神和造就教會。
  7. 從今時直到永遠愛神和愛人都是最重要的。

第十四課作業

  1. 下一堂課之前,學生應該撰寫 「七要點論述」的短文(共七段),文中應該解釋每個要點的意思及重要性。寫作的方式是向非本班學生解釋這些要點,此作業要呈交給老師。
  2. 測驗:保羅所談的八個屬靈恩賜,學生必須能默寫出七個。
  3. 提醒: 學生應該計畫三次示範教學,為非本班的學生教導本課的部分內容。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