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教義與實踐
教會教義與實踐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4: 教會協會

1 min read

by Stephen Gibson


班主任須知

本課需要預備教材,本課討論教會與協會的關係。假如學生來自協會的教會,老師應該準備一份協會的規定影本與全班討論。

學生應該繳交前次上課內容「七要點論述」的作業給老師。

老師應該請幾位學生與全班分享他們所寫有關「七要點論述」的其中一項。

學生應繳交上節課的寫作作業給老師。

每當看到 符號時,請讓學生回答問題。

教會協會的定義

► 你所屬的教會協會或教派的名稱是什麼?

當基督徒遇見不同的地方教會的基督徒時,問題就產生,他們詢問他的信念與儀式為什麼與他們的不同。他注意到不同型態的教會之間有教義的差異,敬拜的風格也南轅北轍。

會友可能找尋比他的地方教會更廣泛的宗教認同,他想看到自己的教會是相信相同教義、共同合作及團契的教會類型的一份子,不希望自己的教會是世界上唯一有特定信念及儀式的教會。

► 請一至二位學生解釋,他們如何與自己教會一樣的教會接觸而從中受益。

我們在第一課探討以下的聲明:

就教義的穩定性而言,地方教會應該擁有三項特質:

  1. 相信聖經是絕對的權威
  2. 擁有歷史上的基督教的重要教義
  3. 與具有良好神學的教會協會團契。

本課將探討上述的第三項特質。

定義: 教會協會是教會的團體,具備核心的領導、分享某些信念、委身於共同完成某些目標並擁有某種共同團契的形式。

軟弱與堅固的協會類型

協會能夠被稱為「軟弱」或「堅固」取決於共同維繫協會的要素的力量。

在軟弱的協會,核心的領導對於地方教會沒有強大的權柄,共同的信念可能基本又簡短,共同的目標不需要會眾太多的參與,團契可能是會眾的代表偶而聚會。在那些協會,教會的財產屬於地方教會,地方教會可以選擇隨時離開協會。若教會覺得協會不再供應他們的需要,他們可以離開協會。

軟弱的協會的會員通常強調地方教會的自治權,他們不想讓協會管理地方教會,所以小心翼翼地限制協會的權柄。因此稱某協會「軟弱」並不是說協會沒有發揚宗旨,而是協會的會員不想讓核心的權柄過於強大,權柄被去中央化並由地方教會掌控。

► 你認為「軟弱」的協會有哪些好處呢? 有哪些壞處呢?

在堅固的協會,核心的領導有權柄可以否決地方的領袖,共同的信念含蓋許多議題,會眾被期待為共同的目標付出,會眾時常彼此接觸。教會的財產可能是協會所擁有,若是如此,個別的教會不能選擇離開協會。

堅固的協會的會員傾向倚靠核心的領導解決某些問題,他們強調委身於協會和地方教會。

[1]有各式各樣的教會協會,一個協會可能沒有具備堅固或軟弱的協會的所有特質,但能夠依據所具備的特質被歸類為較軟弱或較堅固的協會,堅固的協會時常被稱為 「教派」。

► 你認為「堅固」的協會有哪些好處呢? 有哪些壞處呢?

► 哪些教會協會是你知道的呢?你如何形容他們呢?


[1]

「教會有權力制定儀式或典禮,乃是信仰爭議的權威,然而教會的命令不能牴觸神的話語…」

(英國國教會的宗教條款)

(Articles of Religion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教派的責任

堅固的教會協會可能被稱為教派,那並不是說協會具有堅固的協會的所有特質,而是它能夠被形容為堅固,而不是軟弱。

良好教派的存在是為了服事地方教會,教派幫助教會一起完成大多數地方教會無法獨自完成的事情。

  1. 教派賦予認同感,有別於其他類型的教會。地方教會的會友知道他們與同區域的其他教會不同,他們被鼓勵知道自己屬於分享他們的教義的教會群體。

  2. 教派建立教義。地方教會不應該不聽建言而任意更改或發展教義,教派應該持守歷史上及重要的基督教教義,也擁有更多合乎聖經的詳細教義。

  3. 教派制定牧師及教會會友的資格。教派應該制定標準,讓牧師及教會會友樹立一致的基督徒典範。資格應該依據提摩太前書三章和提多書一章制定,但必須針對每一種文化說明清楚。

  4. 教派提供教會行政的制度。教派應該提供地方教會人事指派以及維繫責任的制度。

  5. 教派提供訓練牧師的方法。許多教會沒有資源和教材訓練未來的牧師,教派應該發展可取得及實用的訓練計畫。

  6. 教派引導教會牧師的分派。沒有教會的牧師和沒有牧師的教會能夠獲得教派領袖的協助,優秀的教派領袖在一切的決定會尊重忠心的地方教會領袖。

  7. 當地方教會面臨危機時,教派提供指引方針。假如地方教會因某個議題分裂,或沒有可以信任的領袖,教派的領袖應該伸出援手。

  8. 教派協調以及支持宣教和拓植教會的事工。教會群體應該分享宣教的異象,結合資源並支持人們完成宣教目標。

  9. 教派提供比地方教會更大規模的團契。會友被鼓勵和來自教派的其他教會的會友分享。

  10. 教派規劃活動凝聚所屬的教會。教派應該籌辦會議和研討會,協助教會團契和一起制定目標。

  11. 教派差派領袖到教會,提供輔導及勉勵。協會的領袖應該至少每年一次拜訪每間教會,拜訪次數愈多會更理想。

  12. 教派提供發展地方事工的財務永續諮詢。協會應該強調地方教會的潛能,引導他們朝向財務的穩健。

[1]假如教派適當地提供這些目的,對於完成教會目標是極富價值的協助。大多數的地方教會不可能獨自履行上述的所有責任,教派領袖務必切記教派存在的目的就是服事地方教會。

► 既然我們已經看到教派能夠為所屬教會做什麼,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教會如何能夠受益於軟弱的協會,同時避免通常會產生的問題呢?

► 教會如何能夠受益於堅固的協會,同時避免通常會產生的問題呢?


[1]

向世人傳福音顯然是基督教的任務,但完成這任務,教會不能缺席,因為完成任務所需的工具性機構,除教會外,別無他法。

〔(約翰•米利(John Miley),系統神學

Systematic Theology)〕

地方教會委身於教派

這份清單不會是切合每個教派,卻是教派對所屬教會的一般要求。

  1. 接受並教導教派的教義聲明,不允許在教會內教導對立的教義。
  2. 教導及要求會友活出言行一致的基督徒生活。
  3. 參加會議和其他活動,盡所能支持所需的經費。
  4. 提供聚會人數、受洗人數、員工及收入的正確年度報表。
  5. 與教派的其他教會和領袖維持合一,以聖經的方式處理衝突。
  6. 不加入其他要求類似委身的機構。

假如學生來自協會的教會,利用一些時間檢視協會的要求。

你的教會協會是由國際宣教機構創辦的嗎? 假如是,請敘述教會與宣教機構的關係。

宣教機構與教會協會的關係

有時候教會與國際宣教機構有所連結,教會可能是宣教機構所開拓,或目前的教會屬於宣教機構,教會與宣教機構連結形成協會。

外國的宣教士剛開始可能住在協會所在的國家,並擔任協會的領袖。隨著時間的推進,領袖培養該國的牧師。宣教機構應該擁有培植領袖的目標,這樣外國宣教士就不用持續直接帶領教會協會。

培植國家的協會領袖,機構就有三個層級: 宣教領袖,協會領袖及地方教會的牧師。協會的領袖直接與牧師同工,宣教機構的領袖則大部分與協會的領袖同工。

有些宣教機構提供建立堅固的教會協會所需的核心領導,其他宣教機構則為軟弱的教會協會提供協助,沒有宣稱任何的權柄。

若這三個層級的關係沒有解釋清楚,可能會產生誤解。有時候教會的會友直接聯繫宣教機構的領袖講述他們的需求,而不是向協會的領袖,因為他們認為機構會更慷慨地提供資源。宣教機構的領袖有時候跳過協會的領袖,直接和教會同工,這會讓協會的領袖感到困惑,因為這樣的做法模糊他們的角色。

我們在前半部列出教派的責任,由宣教機構所創辦的教會協會,責任必須由協會的領袖及宣教機構的領袖一起完成。一段時間過後,協會的領袖應該逐漸負起更多責任。成熟的協會的理想情況乃是,即使沒有宣教機構的協助仍然能夠運作順利。

七要點論述

  1. 教會協會幫助地方教會維持穩定。
  2. 協會能夠被稱為「堅固」或「軟弱」取決於核心領導是多麼重要。
  3. 「軟弱」協會的會員強調地方教會的自治權。
  4. 「堅固」協會的會員強調委身於協會及地方教會。
  5. 教會不能隸屬某教派,同時隸屬另一個要求強烈委身的協會。
  6. 教派的存在就是透過合作幫助教會完成他們的目的。
  7. 國際宣教機構應該逐漸把責任轉移給協會的領袖。

第四課作業

  1. 下一堂課之前,學生應該撰寫 「七要點論述」的短文(共七段),文中應該解釋每個要點的意思及重要性。寫作的方式是向非本班學生解釋這些要點,此作業要呈交給老師。
  2. 測驗: 下一堂課上課前,學生必須默寫至少十項教派的責任,以及至少五項地方教會對教派的委身。
  3. 提醒: 學生應該計畫三次示範教學,為非本班的學生教導本課的部分內容。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