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目标
学生在学完本课时应该:
(1) 知道哥林多前后书和加拉太书的写作年份和写作目的。
(2) 列出哥林多前后书和加拉太书的基本主题大纲。
(3) 弄懂在解读哥林多前书时所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
(4) 讨论基督徒与律法的关系。
(5) 识别出圣经是如何定义律法主义的。
(6) 识别出早期教会在哪些领域有冲突和混乱。
(7) 把这些书卷的信息和当今世界的需要联系起来。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2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学生在学完本课时应该:
(1) 知道哥林多前后书和加拉太书的写作年份和写作目的。
(2) 列出哥林多前后书和加拉太书的基本主题大纲。
(3) 弄懂在解读哥林多前书时所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
(4) 讨论基督徒与律法的关系。
(5) 识别出圣经是如何定义律法主义的。
(6) 识别出早期教会在哪些领域有冲突和混乱。
(7) 把这些书卷的信息和当今世界的需要联系起来。
通读哥林多前后书和加拉太书。
背诵哥林多前书1:20 – 21和加拉太书5:22 – 23。
现代读者大多以为早期教会没有任何重大问题。我们也许会想:“我们要是生活在早期教会,该有多好啊!那时的教会在凡事上都合一,而且一直处于奋兴当中。”而保罗写给哥林多和加拉太的书信却给了我们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一世纪时的教会也在与错误教导、教会成员犯罪、在重要圣经教导上混淆不清、教会权柄和教会惩戒等方面的问题相抗争。换句话说,这些书卷所展现的世界和现今并无多大不同。正因如此,这些书信虽是写给一世纪时处于困境中的教会,但对于二十一世纪时处于困境中的教会仍有许多指导意义。
作者和写作年份
哥林多是海港城市,地处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之间的地峡上。货物在地峡的一侧被卸下船后,随即被运送到另一侧,再被装上货船,哥林多因此成了地中海上的贸易枢纽。哥林多的战略位置为传福音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货船卸货或装货的时候,水手就在城中等候。这就为向罗马帝国各处的人传福音提供了一个机会。
主后50年前后,保罗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途经哥林多,在那里建立了一处教会。[1] 保罗和来自罗马的基督徒亚居拉和百基拉一起在哥林多住了十八个月,并且在那里传道。他一开始是在会堂里教导,被赶出会堂后,他来到会堂隔壁的一户人家里讲道。有许多哥林多人信从了福音,其中包括管会堂的。
五年以后,保罗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旅居以弗所。在此期间,他得知哥林多教会出现了问题,于是写了哥林多前书予以回应。[2] 也是由于他当时不能马上动身去哥林多,才写了这封信,让提摩太带去给那里的教会,同时委任提摩太到那里后再做进一步指导。[3]
风格
哥林多前书很容易解读,也很难解读!说它容易,那是因为哥林多前书是一封“因时而写的书信”——即为了回应某一情形(或场合)而写的书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这封书信很容易解读。保罗没有在论述复杂的神学问题,而是直截了当地在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这种书信又很难解读,因为保罗和哥林多教会之间肯定有书信往来,可我们只有保罗写给哥林多的书信。我们只能从哥林多前书本身来推测保罗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使得它很难解读了。
我们现在给出两个例子,来说明保罗是如何回应哥林多教会提出的问题的。哥林多前书7:1一开篇即写道:“论到你们信上所提的事……”,保罗紧接着写到:“男不近女倒好”,这可能是引用哥林多人写给他的信上的词句。保罗随后对此回应说,男女之间最好避免任何性关系:“但要免淫乱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
同样,哥林多前书8:1也写道:“论到祭偶像之物……”保罗紧接着写道:“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这也可能是引用哥林多人写给他的信上的词句。保罗回应说:“但这‘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4] 我们只是在读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书信,而没有读到哥林多人写给他的书信。有时候,我们需要区分,哪些是保罗的建议,哪些是保罗引用哥林多基督徒的词句。
写作目的
哥林多教会有三位带领人向保罗汇报了哥林多教会的状况,令人忧心。他们的汇报促使保罗给哥林多教会写了第一封信。[5] 这三位带领人是司提反、福徒拿都和亚该古,他们汇报说教会有纷争、教会容忍尽人皆知的罪、以及有人怀疑保罗的使徒权柄。保罗写哥林多前书就是为了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并且回答哥林多基督徒提出的一些问题。
哥林多前书的内容
保罗在导言中就陈明他作为“耶稣基督使徒”有权柄,并且提醒哥林多的信徒,说他们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6] 他随后谈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了哥林多人没能按照上帝给他百姓的呼召来生活。
纷争(林前1 – 4)
哥林多教会是保罗建立起来的。亚波罗是一位颇有恩赐的传道人,亚居拉和百居拉曾教导过他。后来他在哥林多讲过道。[7] 很有可能彼得也来过哥林多。[8] 哥林多教会有人跟随保罗,有人跟随亚波罗,有人跟随彼得,也有人声称他们超越这几个群体,说“我是属基督的”。这处教会于是分成了几个派系。然而,就是那说“我是属基督的”人也是因着骄傲的灵而这样说的,他们也没有谦卑下来。[9]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后半部分所论及的问题让我们看到,纷争已影响到哥林多教会的每周主日崇拜和圣餐礼。此外,教会之所以不愿意处理会员的罪,或许也是因为纷争这个因素。
保罗一开始捍卫了他的使徒身份。那些声称“我是属亚波罗的”人不接受保罗的使徒权柄,甚至嘲笑保罗长相平平、不善言谈。保罗捍卫自己的师徒权柄,是为了给自己处理教会问题提供一个平台。保罗是他们的属灵父亲,他太爱这些“属灵的儿女”了[10],乃至他不能任他们各行其是。所以,保罗才在一开始就以无可辩驳的口吻捍卫他自己的使徒身份,“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11]
有些会员把保罗的简单言辞和亚波罗的高超言辞相对比。保罗解释说他到他们那里,“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12] 保罗并没有攻击亚波罗,[13] 他只不过是在说明他在哥林多的职分是基于圣灵的大能通过他的信息所做的工作。哥林多人是在以人的智慧为荣,而保罗却是在呼吁他们回到福音当中。
不道德的生活(林前5 – 6)
► 教会带领人该如何处理会员的已为人所知的罪?
哥林多是罗马的一座港口城市,异教的寺庙林立,而且在这些寺庙中,狎妓是他们偶像崇拜的一部分。它的性道德之败坏远近闻名。当时有“哥林多化”这个词,意思是败坏一个人的道德。
当时,哥林多教会有一个人与他的继母姘居,这样的行为就是外邦人都不会做。可教会却没有对他进行惩戒。[14] 哥林多教会高傲自大,不肯处理这个问题。
保罗的教导对于理解合宜的教会惩戒很重要。保罗要求他们把这位犯罪的人赶出去,同时盼望能使他借此悔改。[15] 教会为什么要审判成员的罪呢?原因有两点:一是为了让犯罪的人悔改,二是为了使福音免受诟病。保罗要针对的不是非信徒的行为,甚至不是已悔改的属灵退步的人。他所针对的是那种故意持续地犯罪、却仍然是教会活跃会员的人。
保罗同时也讨论了与此相关的信徒彼此告状的问题。哥林多人不肯审判教会中公开的罪,却不惜因个人的不满对簿公堂。对此保罗质问道:他们若没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基督徒弟兄之间的争端,又如何能“审判世界”呢?
回答哥林多人提出的问题(林前7:1 – 16:9)
哥林多人曾在此前写给保罗的信中问了他一系列问题,保罗就要在接下来的这一大段中一一予以回答。[16] 保罗每引入一个话题,就会以“论到……”来起头。他先是引用他们的问题,随后详细回答。
童身和婚姻(林前7:1 – 23)
有人教导说:“男不近女倒好。”[17] 保罗回应说只有这婚姻中,性才是合宜的。在这一段中,他也解答了关于离婚的问题。对于已与非基督徒结婚的新信徒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难以决断。
尚未嫁娶之人和鳏寡(林前7:25 – 40)
保罗认为,因“现今的艰难”,尚未嫁娶之人最好不要嫁娶。然而,他也清楚地说明,这是他个人的判断,而不是“主的命令”。“现今的艰难”是指罗马政府对信徒的逼迫。它也可能是指主再来的日子临近的时候逼迫可能加剧。[18]
祭偶像之物(林前8:1 – 11:1)
► 在你的服事当中,有哪种文化习俗相当于哥林多人的吃祭偶像之物?
保罗回答了关于吃祭偶像之物的问题,这是他最长的一段讨论。哥林多人以为他们有超常的知识,就根据这等知识来做决定。“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保罗回应说,我们不可单单根据知识来做决定,因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我们的所作所为应该出于爱,因爱能造就人。
保罗把在异教寺庙吃饭和在公共市场购物区分开来。“有知识的”信徒若在寺庙的宴会厅吃饭,他就有可能绊倒软弱的信徒,致使他受试探,做出有违良心的事来。为了说明哥林多人该表现出哪种心灵,保罗给出了一个实例。他提醒他们说,他为了在哥林多传福音,并没有期待他们在经济上资助他,尽管他有权利要求他们资助。
此外,在异教寺庙里吃饭也是参与拜偶像的活动。[19] 保罗总结道:“(你们)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
信徒一定不能在异教的宗教场所吃饭,但对于在公共市场上买来的祭过偶像的食物,保罗却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市场与拜偶像毫无关联,保罗因而提议说“不要问什么话”,市场上有什么就买什么好了。但运用这个自由也有一种例外情况,若有在场的人可能因此跌倒,就不要去做。软弱的弟兄可能会把在市场上买来的肉和拜偶像联系起来。遇有这种情况,保罗就提醒哥林多人说,基督徒有责任“不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
重要的原则是爱。爱上帝就可使信徒免于到异教寺庙里参与拜偶像的筵席。爱其他基督徒就可使信徒不吃那些可能导致软弱弟兄丧失信心的食物。
敬拜与属灵恩赐(林前11:2 – 14:40)
保罗接下来讨论了属灵权柄、圣餐和属灵恩赐的问题。骄傲和纷争引发了这些问题,也撕裂了哥林多教会。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没有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一个身体上的肢体,而是把属灵恩赐看成是高抬自己的手段。对于这样的心态,恰当的回应就是要记得爱比属灵恩赐更大。
基督复活与死人复活(林前15)
哥林多教会曾问及死去的信徒将来如何,保罗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首先确定了基督复活的历史真相,紧接着提出基督的复活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正因为基督已战胜了死亡,信徒才有了复活的应许。
为耶路撒冷的圣徒收取捐款(林前16:1 – 4)
由于犹太人首领的压制,耶路撒冷的信徒过着穷苦的生活,保罗于是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上为他们向外邦人的教会收取了一些奉献款。对于保罗来说,这笔奉献款很重要,因为这实际表达了他所传讲的教会合一的教义。外邦基督徒拿出这笔奉献,也表明他们作为教会的肢体有义务支持其他(犹太人)基督徒。
告别语(林前16:5 – 24)
保罗在这封信的结尾处提到了他将来要到访哥林多的计划、亲笔问安和告别语。
[1] 徒18:1 – 18。
[2] 林前16:8。
[3] 林前4:17。
[4] 林前8:1。
[5] 林前16:17。
[6] 林前1:1 – 2。
[7] 徒18:27。
[8] 林前9:5。
[9] 林前1:10 – 12。
[10] 林前4:14 – 15。
[11] 林前1:1。
[12] 林前2:1 – 4。
[13] 我们可从林前16:12看到,保罗和亚波罗在 上帝国度的事工上是合一的。
[14] 林前5:1。
[15] “把这样的人交给撒但”有可能是指把他驱逐出教会。在教会之外,他就是在世界中,而世界是撒旦的领地。
[16] 林前7:1。
[17] 林前7:1。这节经文中文和合本译作:“论到你们信上所提的事,我说男不近女倒好。”由这个译法来看,“男不近女倒好”是保罗的意见。英文詹姆士钦定版译作:“Now concerning the things whereof ye wrote unto me: It is good for a man not touch a woman”,由这个译法来看,“男不近女倒好”是保罗引用哥林多人写给他的信中的话。查几种其他译本,发现中译本大多采用前一种理解,英译本大多采用后一种解读。而本书的作者也是采用后一种。待查。——译者注
[18] 林前7:29。
[19] 林前10:1 – 22用以色列丧失信心的历史来警告信徒不要参与拜偶像的活动。
哥林多后书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目的
保罗写出哥林多前书一年以后写了哥林多后书。提摩太的确来到哥林多,但他似乎没有解决哥林多教会的问题。保罗随后亲自来到这处教会。这是令人“心痛”的一次探访,就连他自己的权柄都受到抵制。[1] 保罗随后又回到以弗所,他在那里又写了一封信(已遗失),并托提多带到哥林多。[2]
保罗从以弗所起行,来到马其顿。在这里等候哥林多的消息。提多汇报说,大多数哥林多的信徒已经悔改了逆悖的罪。[3] 但仍有一小部分人不接受保罗的权柄。哥林多后书的最后一部分就是针对这些人写的,同时为他第三次去哥林多做好准备。
哥林多后书的写作目的有以下三点:
下表展示了哥林多前后书的写作时间。有些年份不能确定,但这是保罗参与哥林多教会服事的最有可能的时间表。
|
保罗和哥林多教会 |
||
|
年 |
保罗探访哥林多 |
保罗写给哥林多的书信 |
|
主后50年 |
保罗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建立了哥林多教会 |
|
|
|
|
保罗曾写过一封信给哥林多,但已遗失 |
|
主后55年 |
|
保罗在以弗所写了哥林多前书,由提摩太送达 |
|
|
令人“心痛”的一次探访,他自己的权柄受到抵制 (林后2:1。) |
|
|
|
|
保罗在以弗所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书信,由提多送达,带来多人悔改。这封信已遗失 |
|
主后56年 |
|
保罗在马其顿写了哥林多后书,由提多送达 |
|
主后57年 |
保罗最后一次探访哥林多 |
|
哥林多后书的内容
哥林多后书的风格就表现出这卷书的多重目的。它把保罗对许多不同问题的回应都一一展现出来,读起来好像是一部文集,哥林多前书是一封“因时而写的书信”,哥林多后书也是这样,是为了处理哥林多教会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而写的。给这封结构松散的书信写出一份提纲,还不如找出这封信的一些主题更有用。
保罗捍卫自己的使徒职分
保罗以较长的篇幅捍卫了自己的使徒职分,行文中带着些许的窘迫口气。他的仇敌曾以他的苦难和软弱为借口反对他的使徒权柄。这些仇敌以成功和权力为荣,而保罗却以他的软弱为荣,“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4] 他的权柄是从上帝而来,上帝选择通过保罗的软弱来启示他的荣耀。
保罗捍卫自己的正直
保罗曾打算早些时候去探访哥林多,但由于前一次探访哥林多时曾受到一些伤害,于是这一次没有按计划的时间去,好容自己一些时间让伤害得医治。因此,他没有直接去哥林多,而是去了马其顿。保罗行程的改变又成了他仇敌攻击他的借口,他们指责他不可靠。保罗解释说他是按照上帝给他的带领改变计划的。[5]
保罗计划第三次探访哥林多
有人仍继续拒绝保罗的权柄,并且说保罗是软弱的。保罗在信中写道他会回到哥林多,并且恳请他们在他到达之前悔改。尽管这些敌对者给他带来了许多焦虑,但他此行是要与他们和好。他在这封信的第二章里就让已悔改的罪人确信他们已得赦免。[6] 他在这封信的结尾处再次恳请和好。保罗的目的是和好,不是报复。
[1] 林后2:1。
[2] 林后2:3 – 9。
[3] 林后7:5 – 16。
[4] 林后12:9。
[5] 林后1:15 – 2:4;2:12 – 17。
[6] 林后2:5 – 11。
成书年份
加拉太书最有可能成书于主后48年前后。保罗和巴拿巴于主后47年踏上第一次宣教之旅,并在这次行程中在加拉太省南部传福音,建立了教会。很有可能在他们离开后不久,在刚刚信主的人中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保罗写了加拉太书。
保罗并未在这封信中提到耶路撒冷会议。这封信本来是谈外邦人与律法的关系问题的(而这个问题在主后49年召开的耶路撒冷会议上已有了决议),那么如果保罗是在主后49年以后写成加拉太书,他就极有可能提到耶路撒冷会议。这是支持加拉太书写成于主后48年的论据。加拉太书是保罗写的第一封书信。
写作目的
我们从加拉太书的第一段就可清楚地看到加拉太书的写作目的。加拉太的信徒因着保罗的工作归向了基督,可他们不久就离弃了福音。保罗写信给加拉太的教会,意在呼召他们回到耶稣基督的福音中来,这福音是关乎爱的律法的“好消息”,而这爱也是要凭圣灵的能力才能活出来。
保罗和巴拿巴离开加拉太不久,就有假师傅来到这里的教会。他们传讲说,外邦的基督徒必须受割礼也必须遵循犹太人的律法。这些教师并未完全否定耶稣的救赎工作,而是坚持说我们被称义,是因信基督加上遵守律法。保罗在信中提醒这些归信基督的人说,我们被称为义,是本乎恩,也唯独是因着信。
加拉太书的内容
加拉太书是保罗的一封措辞最为强烈的书信。他责备加拉太人愚蠢地转向另一个福音,并且借着给他们一些对比鲜明的选择来呼召他们回到基督的真福音中来。是在基督里得自由,还是在肉身中被捆绑?这是加拉太书呼召我们做出的重大抉择。
真福音与假福音
在加拉太书中,保罗只是用充满权威的口吻把他自己说成是“作使徒的保罗(不是由于人,也不是借着人,乃是借着耶稣基督,与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父上帝)……。”[1] 这是出自使徒权柄的语言。这与他后来所写的书信不一样,在那些书信中,他通常既把自己说成是使徒,也说成是耶稣基督的仆人。
保罗的信息受到加拉太的犹太化分子的挑战。他们的挑战极有可能有这样的成分:“保罗根本不是耶稣的使徒。实际上,他曾迫害教会!你们为什么要听他在那里胡言乱语?他不是真使徒。”对此,保罗回应道:“我不是由人或通过人的努力选出来的。我是因耶稣自己和那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父上帝的呼召才成为使徒的。”
保罗想要加拉太的信徒知道他传给他们的是耶稣基督的真福音。使徒行传13:16 – 41记载了保罗在加拉太的一次讲道。
► 请通读记载于使徒行传13:16 – 41的保罗的讲章。这一段讲章涵盖了哪些主题?
请留意如下福音概要的内容:
唯独因信称义,这才是真正的福音信息。到保罗写加拉太书的时候,这些刚刚归信的人已转向“别的福音”,这所谓的福音根本就不是福音。[5] “因行律法而称义”的捆绑与保罗所传讲的“因信称义”的好消息相差太远了。
恩典与律法主义
律法主义者的“假福音”到底是什么呢? 犹太化分子[6]教导说外邦信徒一定要通过遵守摩西律法的所有规条才能获得拯救。而保罗却教导说我们被称义是本乎恩,不是本乎善行。他是基于如下四个论点得出这个结论的:[7]
圣灵的果子和肉体的奴仆
► 我们脱离了“行律法”的束缚,那我们是否得到了按照肉体欲望生活的特许呢?
保罗意识到,唯独因信称义的信息有被误用的危险,读到保罗书信的人可能会想:“这真是奇妙的好消息!既然我被称义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那么守不守律法就没关系了。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我甚至可以按照肉体的欲望来生活。”无论是在罗马书还是在加拉太书中,保罗都对这个错误教导进行了回应。在罗马书中,他提醒读者说,那些在罪上死了的人,不能继续活在罪中。[14] 保罗在加拉太书中命令我们说:“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15]
保罗警告说,我们一定“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16] 保罗从来未曾教导说律法是没用的,而是教导说律法是凭着爱得以成全。保罗不是以特许我们故意犯罪来回应律法主义,而是以爱来回应。律法是在爱中得以成全。我们若爱上帝,我们就会心甘情愿地顺服上帝的律法。我们通过律法就知道怎样生活才讨上帝喜悦。我们不是出于受束缚才顺服,而是出于爱。唯有爱才成全律法。[17]
保罗把肉体的行为和圣灵的果子进行了对比。[18] 他教导说,我们若活在圣灵中,我们就会顺着圣灵而行,也会在生命中彰显出圣灵的果子。我们若顺着情欲撒种,我们就会收获败坏。我们若顺着圣灵撒种,就会收获永生。[19] 爱的律法不是特许我们犯罪,而是给我们能力,使我们可以顺服上帝。
对于信徒而言,爱的律法有着很现实的意义。我们若这样生活,就会挽回那些在引诱试探中跌倒的弟兄,我们会分担彼此的重担,我们就会看自己合乎中道,也会收获永生。[20] 这才是基督徒的真自由。
[1] 加1:1。
[2] 徒13:27。
[3] 徒13:30。
[4] 徒13:39。
[5] 加1:6 – 7。
[6] “犹太化分子”是指那些在早期教会中试图把犹太人的仪轨和基督教教义掺杂到一起的教师。他们自称是基督徒,却坚持说外邦信徒一定要遵循犹太人的律法。
[7]律法主义者?
谨慎顺服上帝的人是律法主义者吗?不是,上帝期待他的儿女顺服他。为了获得拯救而顺服上帝律法的人才是律法主义者。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内心。表面看来,律法主义者和有真信心之人没什么区别。有真信心之人顺服上帝,那是因为他爱上帝,想要让上帝喜悦。而律法主义者顺服上帝,是为了赢得上帝的宠爱。律法主义者是由顺服的动机来界定的,而不是由顺服本身来界定。
[8] 加1:14。
[9] 加1:16;2:16。
[10] 加3:3。
[11] 加3:6 – 7。
[12] 加3:11 – 12。
[13] 加5:1。
[14] 罗6:2。
[15] 加5:16。
[16] 加5:13。
[17]关于行为的三个观点
律法主义:“我是凭行律法得救”
特许论:“我是凭恩典得救,行为如何不重要。”
爱:“我是凭恩典得救,我顺服上帝,是出于我爱那位以恩典拯救我的上帝!”
[18] 加5:19 – 23。
[19] 加6:8。
[20] 加6:1 – 8。
当我们在教会中遭遇困境时,我们有时候不免会想:“以前从来没有这么糟糕过!”哥林多前后书和加拉太书却提醒我们说:“我们现今遇到的问题也不是新问题。”这些书信直接对二十一世纪的教会说话。
哥林多前书提醒我们知道教会是合一的。我们尽管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基督的身体是一个。我们在处理教会分歧的时候一定要在这个真理的引导之下。我们在处理基督徒之间的分歧时一定是在这个真理的引导之下,我们在使用恩赐建造教会时也一定是在这个真理的指导之下。
这些书信提醒我们,我们蒙召是做和好的工作的。在哥林多前后书中,保罗让我们看到,教会中出现分歧的时候,我们应该不求回报地赦免别人。同样在加拉太书中,保罗让我们看到,我们应该谋求恢复那些跌倒的人。
加拉太书提醒我们知道通过信心凭恩典称义的伟大教义。保罗警告我们提防任何教导“称义是因着信再加上……”的企图。信基督所做成的工作是我们在上帝面前被称义的唯一基础,其他什么都不要加(摩西律法、行为等等)。[1]
加拉太书提醒我们知道爱的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爱的律法转变我们信徒的生命。
[1]福音:我们得救,是因信耶稣。
犹太化分子:我们得救,是因信耶稣 + 律法。
当今福音受到的威胁:我们得救,是因信耶稣 + ( )_________________.
1738年5月上旬,约翰·卫斯理朗读了路德的《加拉太书注释》的部分内容,威廉·赫兰听了以后,作见证说他有了信心的确据。查理·卫斯理在日记中写到:“我今晚独自一人读马丁·路德的书,有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他对我真是极大的祝福……。我在这里苦思冥想、等候、祷告,盼望能感知得到‘谁爱我,并且为我舍弃他自己。’”
几天以后,恰值五旬节主日,查理自己做见证说,他也有了这个确据。四天以后,威廉·赫兰朗读了马丁·路德的《罗马书序言》的部分内容,约翰·卫斯理也得到了信心的确据。
因信称义的信息转变了路德、卫斯理兄弟以及几成百上千万的其他信徒。这个信息在十七世纪是重要的,如今也一样重要。[1]
[1] 摘自巴刻(J.I. Packer)所著的《路德加拉太书注释》的引言英文本,Crossway Classic Commentaries,1998年版。
完成如下作业,已表明你已理解了本课内容:
(1) 从以下两项作业中任选一项:
(2) 根据本课内容参加考试,考试也要包括经文背诵。
(1) 为什么哥林多在保罗的宣教策略上很重要?
(2) 是谁和保罗一起在哥林多建立了教会?
(3) 哥林多教会出现了什么问题才促使保罗写了哥林多前书?
(4) 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在回答每个问题时用哪一句短语来开头?
(5)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谈到了那三个主题?请列出。
(6) 保罗写加拉太书的目的是什么?
(7) 犹太化分子的错谬教导是什么?
(8) 加拉太书给出了什么选择?
(9) 请给律法主义者下个定义。
(10) 保罗在批驳律法主义时援引了四个论据。请一一列出。
SGC exists to equip rising Christian leaders around the world by providing free, high-quality theological resources. We gladly grant permission for you to print and distribute our courses under these simple guidelines:
All materials remain the copyrighted property of Shepherds Global Classroom. We simply ask that you honor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 and mission.
Questions? Reach out to us anytime at info@shepherdsglobal.org
Total
$21.99By submitting your contact info, you agree to receive occasional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ministry.
Download audio files for offline listening
No audio files are available for this course yet.
Check back soon or visit our audio courses page.
Share this free course with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