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目标
学生在学完本课时应该:
(1) 理解早期教会的地理背景和历史背景。
(2) 知道使徒行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份。
(3) 识别出使徒行传的写作目的和重要主题。
(4) 勾勒出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罗马帝国各处的传播路线。
(5) 弄懂使徒行传中的规定性教导和描述性教导之间的差别。
(6) 对保罗的宣教事工有一个概括了解。
(7) 把使徒行传的信息和当今世界的需要联系起来。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学生在学完本课时应该:
(1) 理解早期教会的地理背景和历史背景。
(2) 知道使徒行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份。
(3) 识别出使徒行传的写作目的和重要主题。
(4) 勾勒出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罗马帝国各处的传播路线。
(5) 弄懂使徒行传中的规定性教导和描述性教导之间的差别。
(6) 对保罗的宣教事工有一个概括了解。
(7) 把使徒行传的信息和当今世界的需要联系起来。
通读使徒行传
背诵使徒行传1:7 – 8。
在旧约中,约书亚记一书不仅展现了从旷野生活向迦南地生活的过渡,也展现了从摩西作带领人向约书亚作带领人的过渡。约书亚记所描述的是上帝子民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过渡,在这里,上帝的子民是以色列。
在新约中,使徒行传一书也展现了从耶稣在世的工作向圣灵通过教会来工作的过渡。它的关注点从耶稣的工作转向了使徒的工作。使徒行传所描述的是上帝子民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过渡,在这里,上帝的子民是教会。
约书亚记所展现的是不太成功的过渡。该书在行将结束的地方记载道,百姓仍对上帝忠心。[1] 然而,迦南人没有完全被征服。一代人过后,以色列人就在拜迦南人的神祗了。[2]
而使徒行传所展现的过渡却更为成功。在书卷开始时出现的大使命到全书结束时已然成就了。[3] 使徒行传一开始讲述的是一间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太人的教会,等到全书结束的时候,它就在讲述一间以安提阿为中心的多文化的教会了。使徒行传是从耶路撒冷起首,在罗马结束。使徒行传在开篇的时候,耶稣的核心圈子里的彼得是一位主要人物。等到全书结束的时候,原来逼迫教会的保罗凸显出来。
[1] 书24:31。
[2] 士2:7 – 11。
[3] 徒1:7 – 8;28:30 – 31。
我们在第1课给出了新约成书时候的世界概览。现在为了研读使徒行传也温习一下那一课的内容。此外,要想更好地弄懂早期教会是如何在罗马帝国各处落地生根的,还有一些事实也很重要。
地理。使徒行传一开始是以巴勒斯坦为着眼点,随后渐渐以整个罗马帝国的广大世界为着眼点了。请看一下你圣经上的地图或圣经地图册上的一幅地图。[1] 请留意如下这些地方,它们在使徒行传中都很重要:
历史。在使徒行传和使徒书信中,有两位罗马帝国的皇帝尤为重要。
[1] 圣经地图在网上也找得到,见网页http://www.openbible.info/geo/。
作者和写作年份
使徒行传一开篇即有这样的字句:“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1] 可见,使徒行传是路加写了路加福音之后写的,它所记载的内容也是与路加福音紧密相连的。
使徒行传在结尾处记载了保罗在罗马遭软禁的情况。[2] 这表明此书完成时是在主后五十年代晚期或六十年代早期,彼时,保罗随时可能为主殉道。
写作目的
路加福音展现的是耶稣训练门徒,为的是让他们来领导教会。而使徒行传展现的是门徒是如何把福音带到世界各处的,也展现了福音如何从耶路撒冷被传到犹大全地,并进而被传到撒玛利亚乃至地极的。
重要主题
历史细节
使徒行传也像路加福音一样极为谨慎地关注历史细节。使徒行传提到了三十多个国家,五十多个城市,以及一百多个人。[3]
宣教使命
使徒行传一开篇就记载道:耶稣差派门徒把福音带到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乃至“地极”。而使徒行传在结尾处记载道:有人正在罗马帝国传讲福音。
圣灵的工作
路加福音尤为关注圣灵在耶稣在世时的工作当中所起的作用。在使徒行传中,路加展现了圣灵在早期教会当中的作用。圣灵是使徒行传的核心角色。门徒是通过圣灵获得服事能力的。
福音信息
提阿非罗是刚归信不久的基督徒,而路加写路加福音就是为了向他确认他所学的道是确实的。路加在使徒行传中也有向刚归信的人教导福音的内容。在这点上,这两卷书颇为类似。使徒行传一书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内容是由讲章组成的。使徒行传所记载的重要讲章如下:
这几段讲章表明了使徒所传讲的核心信息:
[1] 徒1:1。
[2] 徒28:30。
[3] Walter A. Elwell and Robert W. Yarbrough. Encountering the New Testament. Mich: Baker Academic, 2005, 211. ——原注。即沃尔特·艾尔威尔与罗伯特·雅布罗合著的《遇见新约》。本书尚未有中译本。——译者注
[4] 神学家把这三点称作福音传讲要旨(kerygma)。
使徒行传一开篇,我们就看到门徒们颇为困惑。耶稣刚一回到耶路撒冷,门徒就期待他在地上建立起他的国。可他却被逮捕、受审并被钉十字架了。等到他复活以后,门徒以为弥赛亚的国度就要降临了,于是感到异常激动。
使徒行传一开篇就记载道,耶稣吩咐门徒留在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而他们却问他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耶稣的回答当时让他们大惑不解,他们后来才明白耶稣所说的话:
“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做我的见证。”[1]
这个大使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统观使徒行传结构的方法:福音在耶路撒冷(1 – 7);福音在犹太和撒玛利亚(8 – 12);福音在地极(13 – 28)。
福音在耶路撒冷(徒1 – 7)
在使徒行传1 – 7中,耶路撒冷是活动中心。这一段记载包括五旬节的历史、早期教会生活状况和司提反殉道。
五旬节:教会的诞生
耶稣升天后,门徒回到耶路撒冷,继续“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2] 五旬节的时候,他们就在耶路撒冷,五旬节,亦称“七七节”,是以色列人在逾越节过后的七个星期之后当守的节。[3] 七七节庆祝的是上帝赐下律法给以色列。如今,五旬节庆祝的是上帝赐下圣灵给教会。彼得在五旬节上讲了一场道,解释了那一天发生的神迹。他在讲道中提醒听众说,约珥曾预言将来有一天,上帝会要将他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这个应许在五旬节应验了。[4]
早期教会生活状况
► 早期教会在哪些方面是现今教会的典范呢?我们的敬拜在哪些方面应该和五旬节时的敬拜相似呢?我们的敬拜在哪些方面会与五旬节时的敬拜不同呢?
早期教会的生活状况为我们如何解读使徒行传一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使徒行传是一卷历史书,不是像罗马书那样的神学书信。历史书既包括描述(“他们是这样做的”),也包括指示(“你应该这样做”)。
读者在读到早期教会的生活状态时,他应该这样问:“使徒行传是不是在说现今的教会生活也应该有这样的特征?”或者:“使徒行传是不是只是描述了教会史的一个阶段而已?”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一个办法就是问这样的问题:“这与圣经其它地方的教导相吻合吗?圣经的其他地方有没有这样吩咐呢?”
要弄清到底该如何区分使徒行传中的描述和指示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下面给出两个实例:
► 我们先在这里停一下。下面我们把早期教会的一些活动列出来,您逐一仔细看一下。针对每一条,想一想:“这个活动是上帝吩咐我们今天要做的吗?亦或只是对早期教会生活形态的描述?”您应该参照全本圣经的相关章节作答,而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
司提反:第一位殉道的基督徒
五旬节过后,教会迅速增长。有许多人归信耶稣,甚至“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6] 虽然犹太人首领百般遮盖耶稣复活的真相,但这些祭司还是知道下面这些事实:圣殿地幔子裂开了、坟墓中耶稣的身体不见了、大祭司试图遮盖真相地阴谋。教会早期仍有神迹奇事,证实了使徒的工作是耶稣工作的延续。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挠。犹太公会设假见证诬告司提反犯有亵渎罪,随后就把他用石头打死了。司提反在殉道之前讲了一篇道,历数上帝的作为,从亚伯拉罕一直讲到耶稣,可谓情词迫切,掷地有声。使徒行传在记载司提反殉道的文字中有这样一句话“扫罗也喜悦他被害” [7],就此引入了扫罗。那位教会史上最伟大的宣教士保罗一出场的时候是扫罗。他“残害教会,拉着男女下在监里”。[8]
福音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徒8 – 12)
在使徒行传8至12章里,福音被传到耶路撒冷以外的犹太和撒玛利亚。促使早期基督徒走出耶路撒冷的是逼迫,他们离开耶路撒冷后,来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同时把福音也带到这些地方。上帝使用了逼迫来成就记载于徒1:8的大使命。在徒8 – 12中,[9]
福音在地极(徒13 – 28)
第一次宣教旅程(徒13 – 14)
使徒行传的后半部分追随使徒保罗的脚踪,记载了他的宣教工作。保罗信主后,他先后在阿拉伯、大马士革和基利家居住过一段时间。此后,巴拿巴请他到安提阿教会做教导的工作。而这个教会正是前些年因扫罗的逼迫而逃离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建立起来的。
从主后47至49年,保罗和巴拿巴还有巴拿巴的表弟约翰·马可来到塞浦路斯(巴拿巴的老家)和小亚细亚。他们在这次旅程主要是为了在小亚细亚的罗马行省加拉太建立教会。此后,扫罗的名字变为保罗。扫罗是希伯来文名字,而保罗是罗马人的名字。名字的改变表示保罗有着向外邦人宣教的特别呼召。
当他们到达旁非利亚的别加的时候,约翰·马可离开他们,回家去了。[10] 保罗和巴拿巴一直旅行到特庇,就沿原路返回,沿途探访他们建立的教会,随后回到安提阿。
耶路撒冷会议(徒15:1 – 35)
► 我们应该从耶路撒冷会议汲取什么原则?
通过保罗的宣教事工,许多外邦人归信了耶稣。这种状况却给教会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犹太人基督徒坚持说,外邦基督徒应该持守摩西律法的一切条款,[11] 而外邦基督徒却坚持说,摩西律法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于是,两者间出现了隔阂。
主后49年,为了解决这个争端,教会领袖在耶路撒冷聚首。那些要求外邦人受割礼的人先发言。随后,彼得讲述了在哥尼流家里发生的事,并且说:“……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外邦人)我们(犹太人)。”[12] 保罗和巴拿巴也指出了上帝在外邦人当中工作的证据。
耶路撒冷教会的带领人雅各最后发言,为会议的决定一锤定音。外邦人只要禁戒如下四种做法即可:
外邦人不是靠着这几条禁戒得救。这只是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基督徒之间达成合一而提供的范本。有了与饭食相关的要求,犹太人和外邦人就可同桌进餐,这在早期教会是极为重要的合一标志。强调性道德也很必要,因为有许多刚归信的外邦信徒来自性关系很随便的文化背景。
耶路撒冷会议试图在两个原则之间找到平衡。自由的原则是禁止犹太人基督徒用不必要的规条把“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13] 团契的原则是要求外邦人不去做那些让犹太人弟兄感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且这些事也不是非做不可。
第二次宣教旅程(徒15:36 – 22)
在教会初创期间,不是每一个冲突都涉及到神学上的原则。保罗和巴拿巴在如何对待约翰·马可的事上出现了分歧,并因而分道扬镳。[14] 他们之间的分歧表明,即或是在人际关系出现困难时,上帝仍在工作。西拉成了很宝贵的工人。保罗和巴拿巴的努力因他们分开工作而获得双倍的成果,而且保罗后来和约翰·马可也和好了。[15]
保罗和西拉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探访了他和巴拿巴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建立的教会。此外,保罗和西拉也在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雅典和哥林多宣教。在这次旅程中,保罗在异象中看到了一个马其顿人向他求助,此后福音传到了欧洲的土地上。[16] 年轻的提摩太在路司得加入到他们的团队中,而路加则在特洛亚和保罗走到一起。[17] 保罗为了在哥林多建立教会在那里住了十八个月左右。经过三年多的旅程(主后50 - 53),整个团队回到了安提阿。
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保罗的宣教工作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他们在腓立比被囚;他们在帖撒罗尼迦借住的那个家庭遭到暴民的攻击;有仇敌从帖撒罗尼迦开始尾随他们,一直来到庇哩亚;保罗在哥林多被人拉到公堂受审。[18]
教会增长了,他们也付上了很大代价。撒但是绝不肯轻易让出他的领地的。然而,我们从使徒行传看到,有教会在小亚细亚、马其顿和亚该亚各处建立起来,显示出圣灵的大能和福音的胜利。
第三次宣教旅程(徒18:23 – 21:15)
保罗在安提阿只住了很短时间,就又踏上旅程了。他这次出行的目的是探访加拉太和弗吕家一带的教会。他在这次旅程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专门坚固他在前几次旅程中建立的教会的信徒。[19] 这第三次宣教旅程从主后5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57年。其中最长的一段时间(三年)是在以弗所度过的。在此期间,他针对哥林多教会出现的各样问题写了哥林多前后书。
由于有仇敌的阻挠,保罗离开了以弗所。随后,他来到马其顿和亚该亚。他在这一带地方从占主导地位的外邦人教会中筹集了一些款项,用以资助耶路撒冷贫穷的犹太人基督徒。这彰显了教会的合一,表明不拘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们都同样是基督的教会里的肢体。
保罗被捕,后被关押(徒21:15 – 28:31)
保罗在第三次宣教旅程的返程途中,在该撒利亚稍作停留。在这里,有一位先知,名叫亚迦布,他警告说保罗要在耶路撒冷被捕。[20] 使徒行传的最后一部分就记载了保罗被捕、被关押在该撒利亚、去罗马上诉(这是罗马公民的权利)、在乘船去罗马的航程中遭遇的各样危险(包括在马耳他遭遇船坏)、在罗马被软禁两年、以及在此期间所做的宣教工作。
使徒行传在结尾处表明,耶稣所说的在耶路撒冷、犹大、撒玛利亚和“地极”为主作见证的大使命正在逐步应验。保罗在被软禁期间,他仍能自由地宣教,“放胆传讲上帝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21] 无论是犹太人首领的阻挠(使徒行传的前半部分),还是罗马政府的反对(使徒行传的后半部分),都没能拦阻圣灵赐下能力给教会,来施行基督的大使命。
|
保罗宣教事工大事年表 |
|
|
日期 |
事件 |
|
主后33年 |
归信耶稣 |
|
主后35-46年 |
旅居阿拉伯、大马士革和基利家 |
|
主后47-49年 |
和巴拿巴一起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 |
|
写《加拉太书》 |
|
|
主后49年 |
耶路撒冷会议 |
|
主后50-53年 |
和西拉一起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 |
|
写《帖撒罗尼迦前后书》 |
|
|
主后53-57年 |
与西拉一起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 |
|
写《罗马书》和《哥林多前后书》 |
|
|
主后57-59年 |
在该撒利亚被囚 |
|
被押往罗马 |
|
|
主后60-62年 |
在罗马被软禁 |
|
写狱中书信 |
|
|
主后64-65年 |
出监狱 |
|
第四次宣教旅程 |
|
|
写《提摩太前书》和《提多书》 |
|
|
主后66-67年
|
最后一次被囚 |
|
写《提摩太后书》 |
|
|
被尼禄处死 |
|
[1] 徒1:4 – 8。
[2] 徒1:14。
[3] 申16:16。
[4] 珥2:28;徒2:16。
[5] 学者大多以为这种做法与如下两个因素有关:a) 当时有人因信仰失去了家人和工作,教会需要帮助他们;b) 早期教会相信耶稣很快会再来。
[6] 徒6:7。
[7] 徒8:1。——原注。在中文和合本中,这句话出现在徒7:60中。——译者注
[8] 徒8:3。
[9]当年使徒,何等喜乐
得享主名,有主性情
抛却世间,一切求索
敬拜上主,心灵真诚
生命举止,一如其名
恩膏流溢,主赐大能
天父儿女,圣灵引领
蒙父所生,离罪成圣
查理·卫斯理
根据徒11:26写成的圣诗
[10] 徒13:13。
[11] 这些基督徒来自“法利赛教门”(徒15:5)。这个问题并不是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普遍争论的问题。比如,雅各就率先为这个问题探求解决方案。
[12] 徒15:9。
[13] 徒15:10。
[14] 徒15:36 – 41。
[15] 提后4:11。
[16] 徒16:6 – 10。
[17] 在徒16:10,保罗开始使用“我们”这个代词,而不是“他们”。
[18] 徒16:23 – 39;17:5 – 7;17:13以及18:12 – 17。
[19] 徒18:23。
[20] 徒21:10 – 11。
[21] 徒28:31。
路加福音让我们看到,圣灵在耶稣在世时的工作中是何等重要;而使徒行传一书则让我们看到圣灵在教会的服侍中是何等重要。若没有圣灵的同在,我们也可能重复早期教会所经历的某些东西。我们可以凭我们自己的力量来研读圣经,我们可以凭我们自己的力量来维持一定程度的教会团契生活,我们甚至可以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复制出某些神迹奇事来。然而,若没有圣灵在我们中间与我们同在,我们就永远不会有使徒行传所描述的那种实实在在的光景。
在使徒行传中,教会的成长是跨越文化的,为当今教会提供了一个范本。在五旬节的时候,有来自欧洲(罗马)、亚洲(帕提亚和玛代)和非洲(埃及和利比亚)的人归信了耶稣,加入到年轻的教会里来。 使徒行传让我们看到,来自这些文化迥异的信徒组成教会,他们“同心合意”地彼此配搭。有了冲突,教会就学习通过圣灵的带领来探寻解决方案。我们如今传福音也应该像使徒行传中的教会那样跨越文化的边界来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教会理应把所有真信徒整合到一起,建立起基督的身体,使徒行传在这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
耶路撒冷会议总结出了自由与团契的原则,这也给当今的教会如何处理良心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保罗在罗马书14章和哥林多前书8章反复重申,基督徒一定要避免犯两个错误。
早期教会在重重阻力中还能成长,这对于那些被逼迫的教会而言无疑是莫大的激励,激励他们对主忠心。上帝的心意并不仅仅是让教会能活着就好,而是使用逼迫把门徒从耶路撒冷推出去,来完成他给教会的使命。我们若让上帝通过我们来作工,他就会在我们面对世人的逼迫时建立起他的教会。
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看到耶稣的那一班门徒是如何从犹豫不定转变成满有信心的一群宣教士的。他们继而把福音传到罗马和更远的地方。使徒行传展示出圣灵以其大而可畏的能力在教会中工作,也通过教会工作。
圣灵有着转变生命的大能,其最大的证据之一就是十二位使徒的生命光景。耶稣被捕的时候,他们四散逃命,后来他们却愿意为复活的主献上生命。我们下面简略地按教会传统的说法把十二使徒的结局列出来,他们的死见证了五旬节带给他们的转变。这些门徒用鲜血在他们的见证上盖上了印章。
我们在本课结尾处想要请你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上帝如今要通过教会做什么?”在五旬节的时候,只有120位门徒,而罗马帝国的总人口大约是45,000,000。以人的眼光来看,向整个世界传福音是不可能做到的。可奇妙的是,到一世纪末的时候,福音就已从120位被圣灵充满的信徒传到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上帝如今要通过教会做什么?
请完成如下作业,表明你已理解了本课内容:
(1) 请在下列两项作业中任选一项:
(2) 根据本课内容参加考试,考试也要包括经文背诵。
(1) 为什么说以弗所对于保罗的宣教策略很重要?
(2) 为什么说罗马对于保罗的宣教策略很重要?
(3) 有哪几位罗马皇帝与早期教会受逼迫有关。
(4) 为什么说使徒行传最有可能成书于50年代晚期或60年代早期?
(5) 使徒传讲的核心信息被称作“福音要旨”(kerygma),请列出“要旨”的三个方面。
(6) 谁是第一位为主殉道的基督徒?
(7) 在早期教会的福音外展运动中,逼迫起到了什么作用?
(8) 在主后一世纪,哪一处教会是多文化的、差派宣教士的教会?
(9) 耶路撒冷会议对归信耶稣的外邦人做出了哪四项要求?
(10) 保罗和巴拿巴的分裂带来哪些正面结果?
SGC exists to equip rising Christian leaders around the world by providing free, high-quality theological resources. We gladly grant permission for you to print and distribute our courses under these simple guidelines:
All materials remain the copyrighted property of Shepherds Global Classroom. We simply ask that you honor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 and mission.
Questions? Reach out to us anytime at info@shepherdsglobal.org
Total
$21.99By submitting your contact info, you agree to receive occasional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ministry.
Download audio files for offline listening
No audio files are available for this course yet.
Check back soon or visit our audio courses page.
Share this free course with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