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目标
学完本课时,学生应该:
(1) 知道启示录的作者、成书年份和历史背景。
(2) 认识启示录的重要主题。
(3) 比较一下用以解释启示录的关键理论。
(4) 把启示录的信息和当今世界的需要联系起来。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学完本课时,学生应该:
(1) 知道启示录的作者、成书年份和历史背景。
(2) 认识启示录的重要主题。
(3) 比较一下用以解释启示录的关键理论。
(4) 把启示录的信息和当今世界的需要联系起来。
通读启示录
背诵启示录3:20 – 21。
一世纪时的基督徒要面对两项关乎真理的要求。一方面,他们知道“耶稣基督是主。”[1] 一位基督徒一定是服从耶稣基督的权柄的,并且以他为主。另一方面,罗马要求帝国治下的每个人都声明说:该撒是Dominus et deus noster(我们的主我们的神)。
罗马对许多宗教都持宽容态度,只要罗马皇帝被看成是最高权柄即可。有许多历史学家主张说,罗马并不是因为基督徒是基督徒而逼迫他们。基督徒可以敬拜耶稣,只要他们终极的效忠对象是皇帝即可。然而,真正的基督徒总不能把皇帝看成是终极权柄。
据亲眼看见坡旅甲殉道的见证人说,负责行刑的官员看见坡旅甲年纪老迈,就想要放一条生路给他。只要这位圣徒承认该撒是神,就可饶他不死。官员问坡旅甲,“说‘该撒是主’并且给他上香有何坏处呢?”[2] 坡旅甲知道,对于基督徒而言,只有一位主。基督徒不能把他终极的效忠给任何世人。
这就是罗马和早期教会之间出现冲突的根源。由于这个冲突,启示录一书才对早期基督徒说:“耶稣是主。”哪怕是在不承认耶稣权柄的世界里,耶稣也是主。启示录给出了激动人心的图景,阐释了保罗的话:
“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于父神。”[3]
耶稣是主。
[1] 腓2:11。
[2] 见《坡旅甲殉道始末》J.B. Lightfoot译本。
[3] 腓2:9 – 11。
作者、写作年份和地点
启示录一书的作者自称是“约翰,就是你们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一同有份。”[1] 早期教会的传统把“耶稣所爱的那门徒”看成是约翰福音、约翰壹贰叁书和启示录的作者。
这封书信的成书年份是难以考证。圣经学者以为启示录有两个可能的成书年份,两种可能都与约翰的生平和早期教会的逼迫相吻合。其一是在尼禄的统治时期,教会在这段时间遭受了严重的逼迫。另一个可能是在图密善做罗马皇帝的期间(主后81 – 96),图密善在统治罗马期间亦曾大肆逼迫教会。二世纪时的爱任纽以为,启示录成书于图密善统治的后期。[2] 福音派学者大多把这个时间作为启示录的成书年份。
约翰曾因信仰的缘故被流放到拔摩岛上,这是爱琴海里的一个小岛。[3] 而启示录就是在拔摩岛上写成的。然而,把他流放到拔摩岛或许是皇帝本人批准的,可约翰在这种背景下仍清楚地宣称:“耶稣是主”。他在拔摩岛上,“为上帝的道并为给耶稣做的见证。”[4] 哪怕是在拔摩岛上,一切都掌管在上帝手中。
写作目的
“到底谁是主?”这正是启示录要回答的问题。约翰在启示录一开篇就写到:“那诚实作见证的、从死里首先复活、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5] 约翰向正在遭受逼迫的基督徒写到:“耶稣基督是世上君王的元首。”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一切都掌管在上帝手中。
约翰从三方面陈述了这个真理:
[1] 启1:9。
[2] 爱任纽,《驳异端》5.30.3。
[3] 地图取自www.openbible.info.网址,获准采用。
[4] 启1:9。
[5] 启1:5。
启示文学
启示录在新约里是独特的,因为它是一部启示文学。旧约中也有启示文学,其实例就是但以理书。启示文学把隐藏的真理“启示”或“揭示”出来。启示文学作品是把上帝在人类历史上的目的启示出来。
启示文学使用引人注目的象征符号来表达隐意。统观启示录,龙、兽、以及像地震和雹灾这样的象征符号比比皆是。解读启示文学的难处之一就是,象征符号的意思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们的意思也不一样。比如,在西方文化中,龙被用作邪恶与危险的象征符号,而在许多东方文化中,龙却象征着实力与成功。在如何解读象征符号上存在差别,这给读者解读启示录带来很大难处。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启示录中的象征符号大多来自旧约,尤其是出埃及记、诗篇、但以理书、以西结书、以赛亚书和撒迦利亚书。这是正确解读启示录中的象征符号的关键。在启示录中,有一半的经节暗指旧约的某个主题或意象。谨慎研读启示录的读者在研读某个象征符号时应该先看旧约。
启示文学用异象来描述历史现实或预言的现实。启示录包含六十多个异象。这些异象通常彼此重叠,乃至我们很难理出它们的先后顺序。可能有多个异象来呈现同一事件的彼此不同却又有重叠的样貌,为了针对某个事件给出更多细节或交替给出不同的视角。
或许读者在研读启示文学时最该记住的要点就是着眼于重要主题,而不是过分被细节缠绊。在启示录中,重要主题是:耶稣是主、上帝的主权以及教会最终得胜。这些主题把贯穿启示录始终的许多彼此迥异的线条统合起来,编织成绚烂多彩的画卷。
解释启示录的不同理论
由于启示录在圣经中风格独特,致使在过去许多年来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解读方法。其中主要的解读方法有四种,每一种各有侧重。我们在介绍启示录时,概览式地介绍一下这四种解读方法就足够了。如您想做进一步研究,可参阅本章结尾的书目表。
预言应验派的观点
预言应验派相信启示录所记载的是主后一世纪晚期的事件。以这个观点来看,启示录中所记载的事件发生在约翰的有生之年,或他过世后不久。这样看来,启示录就是一幅教会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冲突的图画。随着教会在世界各地的拓展,基督的国获胜,冲突也宣告终结。
历史派的观点
历史派的观点把启示录看成是从早期教会时代到基督再临时建立新天新地时的教会历史的象征性图画。以这个观点来看,启示录1 – 3章说的是约翰时代的教会。而启示录4 – 19章则是按历史的先后顺序给出各个时代教会的光景。启示录20 – 22章描述的是基督将来再临的光景。
理想派的观点
理想派认为,启示录描绘了善(基督和教会)与恶(撒但及其追随者)之间的冲突,在这一点上,理想派和历史派是一致的。然而,理想派主张这只是象征性的图景,并不具有任何历史上的先后顺序。以这个观点来看,启示录4 – 19章就与任何具体的历史阶段毫无关联。它只是基督与邪恶之间的持续不断的冲突的象征,而这个冲突直到基督再来建立新天新地时才告终止。同样,启示录20 – 22章描述的是基督再来建立新天新地的光景。
未来派的观点
未来派把启示录看成是具体历史事件的图画。在这一点上,未来派也与历史派一致。这种解读方式把启示录1 – 3看成是对约翰在世时代的教会光景的描述。未来派把启示录4 – 22章整个这一大段都看成是对未来的预言,在这一点上,未来派又与历史派不一致。在未来派的框架之内,又有四种主要解读方式,来解释启示录所描述的未来图景。
经典前千禧年派(至少出现于2世纪)预料教会一直会受逼迫,直到末期。这个逼迫就在“大灾难”期间达到高峰。大灾难期间刚结束,基督就会再来。基督再来时,信徒会复活。随后,基督会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即千禧年。[1] 千禧年过后,非信徒会在“白色大宝座”前受审判。[2] 此后,上帝会建立新天新地,所有名字记在羔羊生命册上的人将会永远住在新天新地里。
时代论前千禧年派是较晚近才出现的一个经典千年禧年派的一个变体。以这个观点来看,在“大灾难”之前,教会将会被提,脱离这个世界。启示录4 – 19章所描述的混乱不堪的光景是以色列将要受的灾难,为时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教会将会在天上和耶稣在一起。随后,基督将会再来,并且在地上建立他的千禧年国度。像经典前千禧年派的看法一样,千禧年过后,会有审判,并且上帝会创造新天新地。
后千禧年派(在十八和十九世纪颇为流行)教导说,福音会传遍全世界,并且把社会转化成公正与和平的时代。以这个观点来看,千禧年就是教会时代本身,尤其是圣灵通过教会工作的时代。千禧年过后,基督会再来,击败撒但,建立新天新地。
无千禧年派(至少出现于2世纪)认为,基督将会在记载于启示录20:1 – 6节的一千年之后再来,在这一点上,无千禧年派和后千禧年派是一致的。无千禧年派并不把千禧年看成是任何历史阶段,而是把它看成是整个教会时代的象征。在这一点上,它又和后千禧年派不一致。千禧年的应许是通过教会的工作以属灵的方式应验的。启示录描绘了教会的福分和抗争,而这一切又随着基督的再临而宣告终结。此后又有审判,审判过后就是上帝为信徒建立新天新地。
读启示录的人在如何解读这卷书上有可能会陷入武断的境地。我们切不可把我们对启示录的解读和圣经本身的权柄混为一谈。两个同样坚持圣经毫无谬误的人却可能对这卷书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你在研读启示录的时候,你会得出某些推论,而这样的推论又主导着你的解读,也应该是这样。但你一定要谨慎,对于那些得出不同推论的弟兄姊妹,你不要排斥。这些只是如何解读圣经方面的差别,不是关乎圣经权柄的差别。[3]
启示录的主题
耶稣是主
启示文学是把隐藏的真理启示出来。启示录把耶稣以其最完全的荣耀启示了出来。耶稣在世的时候,他还没有完全显露他的荣耀给人看。然而保罗应许说,将来有一天,“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4] 而启示录就把这一天的荣耀图景揭示出来。
启示录中的许多象征符号都取自旧约。但这些象征符号所特别教导的却是基督教神学。这卷书被条理清晰的基督教神学统一起来,把上帝在人类历史中的一切作为连缀到一起。从约翰所见的人子的异象到他看到的得胜羔羊的图画,启示录的中心主题凸显出来,这个主题就是耶稣基督是主。[5] 耶稣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6]
上帝掌管万有
对于受苦的教会来说,有关上帝主权的信息是能带来极大希望的。约翰在一开始谈到上帝的时候就说他是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上帝。”[7] 记载于启示录4 – 5章的上帝坐在宝座上的异象让人回想起以赛亚书6章。在以赛亚的异象中,上帝是圣洁的、庄严的、至高无上的。在约翰的异象中也是一样。将来有一天,“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一起来赞美上帝、赞美羔羊,当年受罗马受逼迫的教会在启示录中读到这样的信息该是何等受鼓舞啊![8]
上帝的百姓会得胜
启示文学大多把上帝在人类历史中的目的启示出来,启示录也是这样。启示录中的确有许多象征符号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但启示录的整体信息却很清晰:上帝的百姓一定得胜,因为耶稣是主。启示录频频把它的视角从地上换到天上,提醒我们说我们只看到了历史的一面。[9] 而我们没看到的是,上帝正在这世上按他自己的旨意行事。我们是上帝的百姓,我们最终一定得胜。启示录在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信息的结尾处这样劝勉道:“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10]
[1] “千禧年”的意思就是一千年。
[2] 启20:11 – 15。
[3]在基要的事上,讲合一。
在非基要的事上,讲自由。
在万事上都要讲爱。
——鲁博图斯·莫尔德纽斯
(Rupertus Meldenius),1627年
[4] 腓2:10。
[5] 启1:9 – 20以及5:6 – 14。
[6] 启19:16。
[7] 启1:4。
[8] 启5:13。
[9] 比如:6:1 – 7:8的视角是在地上;7:9 – 8:6是在天上。8:7 – 11:14是在地上;11:15 – 19章是在天上。
[10] 启3:21。
对于启示录,我们要避免两个危险。有些读者发现启示录太难懂了,因而根本不敢碰这卷书。由于他们搞不清到底怎么解释才对,于是就根本不研读启示录。
另一个极端也同样危险,那就是有些读者相信自己对启示录的解读绝对正确,若有人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就加以排斥。他们着眼于细枝末节,乃至看不到整卷书的主题。人们对于如何解读启示录的细节莫衷一是,结果却失去了启示录的整体信息,真令人惋惜。启示录的信息对于现今教会极为重要。
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名基督徒殉道的年代,耶稣是主这个信息激励了苦难中的基督徒坚守信仰。无论一个人如何解读启示录,这卷书都是在应许教会最终一定得胜,并且以这个应许激励教会前行。
此外,启示录也在提醒我们,信徒现今当如何生活,才预备好迎接将来的末世。研究末世(末世论)主要不是为了预测将来要发生何事,末世论所关注的是如何按照上帝的终极目的来过现今的生活。我们若是信徒,启示录是为勉励我们信靠上帝的旨意。我们若是牧者,我们就要在讲道中用启示录的信息激励信众向主忠心。我们把启示录解读为上帝为他现今的百姓预备的上帝之道,而不是关乎未来的藏有密码的书卷。
师达能和史文明夫妇蒙召去中国宣教。1934年,共产党军队进攻了他们的城镇,并逮捕了这对年轻的夫妇,拘押了他们,以期有人为他们付出赎金。他们后来被押解到庙首镇。途中有路人问他们:“你们去哪里?”师达能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们去哪里,但我们是去天国。”
次日,师达能夫妇被共产党的刽子手砍头而死。师达能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他的宣教站带领人的,他把信裹在他们女儿的襁褓中,才被辗转送出去。他在信的结尾处写到:“……至于我们,无论是生是死,我们都愿上帝得荣耀。”师达能夫妇亲身领悟了启示录的真理:耶稣是主,他会赢得最终的胜利。无论是生是死,上帝都掌管万有,他的道路最好。
(1) 请从如下两项作业中任选一项:
(2) 根据本课内容参加考试。考试也要包括经文背诵。
(1) 在一世纪时,“该撒是Dominus et deus noster(我们的主我们的神)”,这意味着什么?
(2) 拔摩岛在哪里?
(3) 启示录最有可能写成于哪一年?
(4) 在启示录中,约翰陈述了耶稣是主这个信息,请列出他是从哪三个方面来陈述这个信息的。
(5) 请列出启示文学的两个特征。
(6) 请简要定义解读启示录的四个观点。
(7) 请列出未来派对未来的四个观点。
(8) 请列出启示录的三个主要观点。
SGC exists to equip rising Christian leaders around the world by providing free, high-quality theological resources. We gladly grant permission for you to print and distribute our courses under these simple guidelines:
All materials remain the copyrighted property of Shepherds Global Classroom. We simply ask that you honor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 and mission.
Questions? Reach out to us anytime at info@shepherdsglobal.org
Total
$21.99By submitting your contact info, you agree to receive occasional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ministry.
Download audio files for offline listening
No audio files are available for this course yet.
Check back soon or visit our audio courses page.
Share this free course with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