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教义与实践
教会教义与实践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10: 第十课 洗礼

1 min read

by Stephen Gibson


洗礼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为大家朗读马太福音3:1-12。

在新约中,我们从施洗约翰的事工中认识到洗礼这一概念。然而洗礼并不是约翰发明的。法利赛人也为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施洗。法利赛人不为犹太人施洗,因为他们认为犹太人已经是神的子民。约翰的不同点就在于他为犹太人施洗。

► 约翰拒绝为谁施洗?为什么?这告诉我们受洗的条件是什么?

一些法利赛人前来受洗,却被约翰拒绝,因为他们没有悔改。

法利赛人认为他们不需要悔改、得赦免,因为他们是犹太人。施洗约翰希望他们明白,真正属神的人是爱祂并事奉祂的人。凭着犹太人的血统自称属神的人就像不结果子的果树。神拒绝接纳他们。

请一名学生为大家朗读约翰福音3:22-23和4:1-2。

耶稣在事工时明显也很重视洗礼。祂自己没有施洗,但是把这一责任交给了门徒。他们施洗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约翰。

请一名学生为大家朗读马太福音28:18-20。

当耶稣在世上的事工即将结束时,祂告诉门徒要去使万民做祂的门徒,并为他们施洗。

我们知道这个诫命不只是针对使徒的,因为这项事工需要许多代人来完成。耶稣应许会与他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这意味着祂的诫命和应许面前世世代代的所有教会。

我们在新约书信中看到,一世纪教会切实遵守了这项诫命(使徒行传2:38,使徒行传8:38)。

请一名学生为大家朗读哥林多前书1:12-17。保罗为什么为自己没有给哥林多的人施洗而感到高兴?

洗礼代表一个人进入教会。哥林多教会当时内部起了纷争,人们跟随不同的领袖。保罗提醒他们,洗礼并不意味着跟随施洗人,受洗人跟随的乃是基督。他很高兴自己不曾为许多人施洗,所有没有谁会认为他希望人们跟随自己。传讲福音才是保罗的首要目标。

►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早期教会通常是如何为人施洗的?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早期教会在遵循耶稣的诫命为各地的信徒施洗。受洗的不只是以色列人,洗礼也不是暂时的。而是福音传到哪,洗礼就施行到哪。

从最开始,教会就将洗礼作为罪人悔改、加入信徒团契的公开见证。

[1]

大多数人不是在洗礼的瞬间成为基督徒的。当一个悔改的罪人相信基督时,他便得救了。在得救后,他应该遵循受洗的诫命,证明自己在新生命中要顺服主耶稣。有些人是例外,他们在受洗时归信基督。然而通常情况下,洗礼是对业已实现的救赎的见证。

► 如果有人说他在受洗时成为基督徒,你会怎样回答?


[1]“基督教的洗礼是一个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意味着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并宣誓全心全意顺服神圣洁而公义的带领。”
——威利、特森(Wiley & Culbertson)
《基督教神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Theology)

常见错误:认为洗礼是归信的一部分

有些人将某些经文章节诠释为,洗礼是救赎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一个人若没有受洗就没有完全得救。亚拿尼亚对扫罗说:“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使徒行传22:16)但是我们一切的罪都是由基督的血洗净的(约翰一书1:7)。水的洗礼只能代表属灵上的现实。亚拿尼亚是在告诉扫罗,他应该用具体行动显明自己在信仰上的改变。洗礼见证了他的罪已被洗去。

希伯来书10:22说,信徒应该在“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之后来到神面前。这里的清水指的可能是洗礼,但也不一定。然而就算是洗礼,这句经文也没有说洗礼能拯救我们,而只是说我们应该遵循神的诫命受洗。

在约翰福音3:5中,耶稣告诉尼哥底母,一个人要“从水和圣灵生”。祂在这之前说了一句让尼哥底母十分困惑的话,祂说人必须重生。尼哥底母想的是从肉身生,而耶稣说的是一个人要进入天国,不仅要从肉身生,也要从灵生。“从水生”就是从肉身生。

为顺服基督而受洗

洗礼不能让人配得或赢得救赎。有些教导说,因为受洗不能赚取救赎,所以我们不应该施行洗礼。他们担心人们把信心放在洗礼里,而不是倚靠救赎中的恩典。然而,我们既要遵守基督的一切诫命,也不能认为顺服神的指令会能赢得救赎。

为领受恩典而受洗

洗礼可以被称为恩典的渠道。这不意味着它能拯救我们,或者这个行为本身能带来恩典。如果一个人受洗却不信,他的洗礼就没有意义。洗礼是神为我们设计的,所以我们能通过受洗得着神的恩典。当我们怀着信实顺服的心受洗时,神的灵就会在我们心里做工,叫我们活出基督徒的生命。

► 我们为什么应该受洗?

神学上的象征意义

►  请一名学生为大家朗读罗马书6:3-11。根据这段经文,洗礼象征着什么?

圣洁告诉我们,洗礼象征着基督的死、埋葬和复活。信徒受洗就是在见证自己和基督的救赎联结在一起。使徒保罗甚至说我们“受洗归入基督耶稣”。

[1]

在救赎中,我们领受的是基督的死所带来的恩典,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与祂同死。耶稣为罪而死,却不为自己的罪,乃为世人的罪。同样,在救赎中我们认罪悔改,所以也向罪而死。

罗马书6章的主题是战胜罪,而这指的不仅是宽恕。经文明确指出信徒不应被罪掌控(12-14),也不能继续犯罪(1)。

在救赎里,我们与耶稣同复活。正如祂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也在向罪而死时开启新生命——一个战胜罪,不再受其捆绑的生命。


[1]“我们所需的恩典不在水里,而在洗礼所代表的圣灵事工中;这恩典也不在饼和杯中,而在圣餐所象征的救赎里。”
——约翰·麦莉(John Miley)
《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

洗礼形式的问题

洗礼形式的问题如下:信徒在受洗时应该采用浸水礼还是点水礼?

世界上大多数实行洗礼的基督徒以浸水的形式受洗。

很多基督徒认为浸水是正确的洗礼方式,原因如下。

(1)“施洗”(baptize)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指浸入。

(2)洗礼象征着基督的死、埋葬和复活,而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浸水礼(罗马书6:3-5)。

(3)圣经记载,人们下到水里受洗(马可福音1:10,使徒行传8:38)。

(4)早期教会使用的是浸水礼的形式,除非受洗者身体不佳或者当地缺乏水源。写于公元70年左右的《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总结了使徒们的教导。其中一条记载道,如果水源不足,信徒可以用浇水形式受洗。

处于这些原因,许多基督徒认为浸水礼是一种既符合圣经又符合历史传统的洗礼形式。

有些基督徒则认为另一种洗礼方式是符合圣经的。旧约记载了代表赎罪的点水仪式,新约也提到洒血。因为洒血可以象征赎罪,所以洒水的洗礼方式也可以象征赎罪。(关于圣经对洒血和洒水的记载,参见出埃及记24:8;希伯来书9:19-20,希伯来书10:22,12:22-24;民数记8:6-7;以赛亚书52:15;以西结书36:25及彼得前书1:2。)

圣经没有明确说明洗礼应采用何种形式,所以我们应该宽容对待在这一问题上有不同看法的基督徒。

婴儿洗礼的问题

教会是一个与神立约的信徒群体。当罪人悔改、加入信徒群体时,他通过洗礼做公开见证。

但是在洗礼的问题上,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教会中基督徒父母的新生儿呢?孩子是信徒群体的一员。神接纳小孩子,直到他们长大后为自己的信仰做决定。

有些教会认为婴儿应该受洗,象征着他是信徒群体中的一员。如果他在长大后接受教会教义,教会会为其施“坚信礼”。一些教会认为如果孩子在教会出生,学习教会的教导,就不必归信。(例如罗马天主教、路德宗和圣公会。)另一些为婴儿施洗的教会则认为归信是必要的。(例如,约翰·卫斯理带领的早期卫理公会教徒认为,即使在婴儿时期受过洗的人也需要归信。)

在有些人看来,旧约中的割礼也具有同样的意义。孩子接受割礼,象征着他在与神的契约中。他不需要等到长大后,能够明白契约时再受割礼。

早期教会似乎也有为婴儿施洗。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在公元212年写到使徒的传统时说,孩子应该受洗;而且,如果他们太小不能说话,父母可以替他们说。俄利根(Origen)在公元248年写道,使徒曾为婴儿施洗。奥古斯丁(Augustine)在公元400年写道,从使徒时代起,所有教会一直都再为婴儿施洗,而且他从未听说过有人拒绝为婴儿施洗。

在使徒行传中,使徒们有时候会为全家人施洗(使徒行传11:14;16:15,33)。可以推测,他们也有为孩子施洗。

反对婴儿洗礼的理由

(1)新约中,信徒在见证信主后受洗。他们于受洗前悔改并相信福音。圣经没有吩咐为婴儿施洗。

(2)婴儿洗礼无法实现信徒为自己向罪而死、向神而活做见证的初衷。

(3)历史上在大多数地方,婴儿洗礼产生了许多没有归信却自认为是基督徒的会众。

与其为婴儿施洗,有些教会选择举行“奉献礼”(Dedication)。在奉献礼中,父母将孩子奉献给神,并承诺在培养孩子时遵循基督教的教导。在这些教会中,孩子长大并能理解悔改和信心时,才会受洗。

在向接受过婴儿洗礼的人讲道时,不必否定他们所受的洗,而要告诉他们,人若不悔改信主,就没有得救。如果有人活在罪里,他就不能因为受过洗而认为自己是基督徒。

洗礼的时间问题

► 当人归信后,教会应何时为其施洗?

在新约中,归信之人立刻受洗。洗礼与信徒的属灵成熟度和信仰知识无关。

有些教会要求信徒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基督信仰上有所成长后才能受洗。他们希望确定信徒是好的基督徒榜样。他们想要先看到归信者过了一段时间基督徒生活再为其施洗,避免有人在洗礼后重归旧我的生活。

洗礼是一个人归信的见证,而不是信仰知识或属灵成熟度的表现。所以,人在归信后应立即受洗。等待意味着我们怀疑他的见证,不确定他是否真的信主,而这可能会削弱他的信心。

洗礼也是领受恩典的渠道,因为当人凭着信心顺服神,在众人面前受洗做见证时,神就给他建立信心的恩典。如果我们推迟归信者的洗礼,就是让他在最需要这份帮助的时候焦急等待。

如果一个人看上去不明白福音,没有显示出恩典带来的改变,他就不应该受洗。如果他确有这些征兆,则应即刻受洗以增强他的信心。

延迟洗礼的问题

有些人自称是基督徒,但却迟迟不愿受洗。他们说自己已经相信福音并悔改,但还不想受洗。有些人会拖上几年,有些甚至直到将死才受洗。

若有人不愿受洗,这通常意味着他不愿做某个和受洗有关的承诺。或许是不愿委身教会,或许是尚未真正戒除某种罪,也可能是不愿公开见证自己是基督徒。

一个人若真正改信,那么他在受洗前就已经是基督徒。他不需要经历洗礼才能加入基督教。但是如果他不肯完全悔改,为基督做见证,就还不是基督徒。

► 如果有人说自己是基督徒却不愿受洗,你会怎样回答他?

奉谁之名施洗的问题

► 牧师在为归信者施洗时应该说什么?

耶稣在把大使命交给使徒时说:“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马太福音28:19)

奉三位一体神的“名”受洗意味着在祂们的权柄之下受洗。耶稣在另一处也提到“名”,说祂不是奉自己的名来(约翰福音5:43)。

有些教会认为牧师在施洗时应该说:“我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你施洗。”另一些教会则认为,要在三位一体中全部三个位格的权柄下施洗,就应该说:“我奉耶稣的名给你施洗。”

新约中有几处对洗礼的记载,而施洗者说的话与耶稣在交代大使命时说的不一致。在五旬节当日,彼得对归信者说:“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使徒行传2:38)。保罗奉耶稣的名为以弗所的信徒施洗(使徒行传19:5)。彼得吩咐哥尼流家的信徒“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使徒行传10:48)。保罗暗示哥林多的信徒曾奉耶稣的名受洗(哥林多前书1:12-13)。

使徒行传将奉耶稣之名的洗礼分别开来,它不同于施洗约翰的洗礼(使徒行传中也数次提及施洗约翰的洗礼)和其他宗教的洗礼。

教会似乎是通过在洗礼中强调耶稣的名来履行祂的诫命。一世纪的教会牧师很可能在施洗时说:“我奉耶稣的名给你施洗。”在教会成立初期,对耶稣的信心是重中之重。如果有人相信耶稣,他就是基督徒。

但是,根据早期教会历史记载,教会在洗礼中确有强调三位一体。在第一代教会中,有些人说自己相信耶稣,但对神的认识却有偏差。《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说,归信者要三次浸入水中,每次都奉三位一体中一位的名字受洗。另一些写于公元248年或以前的文字则记载说,通常教会在洗礼时会提到父、子、圣灵(作者包括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俄利根(Origen)、德尔图良(Tertullian)等)。

今天的问题是有些宗教团体拒绝承认三位一体。他们说自己相信耶稣,但却不相信耶稣不同于父或圣灵。他们奉耶稣的名施洗,因为他们认为耶稣是父、子、圣灵的名字,父、子、圣灵是同一个位格。五旬节联合教会(United Pentecostal Church)就是一个例子。

今天大多数信仰三位一体的教会在洗礼中都说:“我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你施洗”,以此申明自己信仰耶稣,也相信三位一体。

洗礼程序范例

聚集:即将受洗的归信者站在一起,让大家都能看到。当人群聚集起来时,可由一人带领归信者唱几分钟歌。

经文:一人朗读马太福音28:18-20。

宣告:牧师对人群说:“这些今天即将受洗的人已经作证悔改并相信基督。洗礼象征着耶稣的死和复活,这些信徒通过洗礼作证说,他们已经向罪而死,从今以后会向神而活。他们靠着顺服神开启了新的生命。”

祷告:然后牧师带领教会为归信者祷告。祷告词中应有类似以下的字句:“主啊,感谢你的恩典让他们拥有救赎以及属灵的生命,感谢你救他们脱离罪恶的权势。祈求圣灵的力量每天充满他们,带给他们得胜的生命,使他们成为周边人的见证和教会的祝福。”

洗礼:归信者逐一进入水中,走向牧师。牧师在为每一个人施洗前,说:“我奉父、子、圣灵的命给你施洗。”

赞美:洗礼完毕后,会众可以一起唱赞美诗。一人带领大家进行简短祷告。

七条总结

1.耶稣的门徒在祂的事工期间为人施洗。

2.早期教会把福音传到哪里,就在那里为人施洗。

3.洗礼象征着耶稣的死、埋葬和复活。

4.洗礼是对救赎和在基督里新生命的见证。

5.归信者应该在信主后立即受洗。

6.人不应该因为曾受洗就认为自己是基督徒。

7.教会在洗礼中应该申明三位一体教义。

第十课作业

1.背诵第十课的七条总结。针对每条总结,各写一段文字(共七段),向本班之外的其他人解释这条总结的涵义与重要性。于下节课课前交至本班老师。集体讨论时,老师可能会请你与大家分享其中一段。在下节课课前默写这些总结。

2.请自主安排在班级之外的教学机会,并于每次完成后向老师汇报。

3.采访作业:与三位受洗信徒交谈,问问洗礼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写一篇简短汇报。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