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生平與宣教
耶穌生平與宣教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9: 遺留的深遠影響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本課目標

本課結束時,學生應

(1)瞭解耶穌留給門徒和教會的最後深遠影響。

(2)感念耶穌留下的影響中使命的重要性。

(3) 認識到使徒行傳中耶穌在透過門徒傳道的持續影響力。

(4)展開實際的步驟,為自己的事工留下積極影響。

事工的原則

事工的考驗在於我們離開後所遺留下的。

介紹

提姆身為受人尊敬的牧師多年之後,馬上要退休了,我問他:「你如何為你的退休做準備?未來十年教會的異象是什麽?」 他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我不會還留在這裡,所以我走後會發生什麽沒關係。」 這位牧師不明白一個重要的事工原則:我們事工的最終考驗在於我們離開後所發生的。

將這位牧師與彼特相互對比。彼特在事奉了二十五年後突然去世。在這些年裡,彼特在當地教會中領導了幾個事工。他發展了一個針對街友的事工,一個戒毒計劃,以及一個針對商業領袖的外展項目。在彼特的葬禮上,戒毒事工的領袖說:「上個月,我和彼特開會討論明年的預算。」街友事工的領導打開了草圖,畫的是一棟可提供臨時住所的新建築。彼特為事工的未來做了精心的規劃。他留下了影響事蹟。

在這最後一課中,我們將學習耶穌對門徒的最後教導,他對門徒的最後使命,以及升天後門徒的事奉。我們將學習關於留下積極影響的教訓。

► 如果你今晚去世,你會留下什麽?

  • 你會給你的家人留下什麽?

  • 你給你的社區留下了什麽?

  • 你給你的事工留下什麽?

耶穌的臨別講道

約翰福音十三 - 十六章可以與舊約中雅各、摩西、約書亞和大衛[1] 的 「告別 」相提並論。 耶穌的 「告別話語 」表達出他最深刻、最親切的教導。

約翰福音十三章1節提供這個告別教導的背景:「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如果你知道自己會在四十八小時內死亡,你會對那些接續你事奉的人說什麽?這些話將代表你認為對你的跟隨者最重要的事情。

在最後的晚餐,耶穌透過他的行動(為門徒洗腳)和他的話語,向門徒們表明他對他們完全的愛。耶穌「愛世間屬自己的人」。現在,「就愛他們到底」[2]。 「到底 」有兩個意思:

  1. 意思是耶穌與他們在一起的時間 「愛他們到最後」。
  2. 意味著耶穌 「愛他們愛到底」。耶穌完全地愛他們。

► 讀約翰福音十三 31 – 十四 31

耶穌告別話語中的吩咐與應許

吩咐:彼此相愛(約翰福音十三 34)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對於一群以爭吵而非以愛聞名的門徒來說,這是很難的命令。

這怎麽會是一條 「新命令」 呢?即使是舊約聖經也命令神的子民要 「愛你的鄰舍」。耶穌關於愛的教導有兩個 「新 」的方面[3]

首先,耶穌提供了一個他所吩咐的愛的典範。他們要像他一樣去愛。謙卑地洗他們的腳後,耶穌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他用謙卑的服事來表達他的愛。門徒們,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必須像耶穌一樣去愛。因這樣的愛拾起毛巾來服事。因這樣的愛連背叛者都服事,甚至因為愛而堅持到死。

其次,基督徒之間的愛要成為耶穌信息真理的獨特見證。「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後來,耶穌祈求 「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4]。 教會的愛和合一是要成為耶穌信息的見證。許多基督徒發現,愛一個不信的鄰居比愛一個人格缺陷的基督徒弟兄更容易。但作為基督徒,我們被吩咐要 「彼此相愛」。五十年後,約翰提醒教會注意這個信息。

「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5]

耶穌一開始在他的告別信息中就命令要彼此相愛。這命令是他在這篇信息中所宣布一切的基礎。

吩咐:不要憂愁,信(約翰福音十四 1)

就像他經常那樣,彼得插嘴問耶穌:「主啊,你要往哪裏去?」 在他的回答中,耶穌預言彼得會否認主。然後,耶穌繼續向彼得,還有其他門徒,以及今天的我們傳達了一個信息。「你們心裏不要憂愁。」

因為在約翰福音十三 38之後有一個章節的中斷,所以我們經常讀約翰福音十四 1,好像是開始一個新的信息。約翰福音十四 1是回答彼得的一部分。可以這樣讀:

「彼得,你要三次不認我。你比你想像的要軟弱得多。但是,不要絕望,我要給你一個期許的信息,彼得、也給你們所有即將因我被捕而恐懼奔逃的人。『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

彼得需要知道,儘管他失敗了,耶穌仍有盼望的信息。門徒需要知道,儘管他們的恐懼,耶穌有一個盼望的信息。「你們心裏不要憂愁 」是現在式。鑒於耶穌的警告和宗教領袖的反對,門徒們已經害怕了。耶穌說:「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

我們要避免因服事的壓力 而「憂愁」,唯一的方法就是 「信」。我在某個星期一的早晨寫這一課。每個星期一,世界各地都有牧師會感到灰心喪氣。昨天,你忠心耿耿地講道--你的一位肢體開始發怒。你講了一個悔改的信息--卻沒有人回應。你邀請了不信的人--卻沒有人前來。

有一些國家,教會受到政府反對的威脅。有些國家,教會受到伊斯蘭激進分子的威脅。有些國家,教會受到社會冷漠的威脅--沒有人關心。耶穌說:「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

應許:我就是道路(約翰福音十四 6)

耶穌鼓勵門徒說,他要為他們準備一個地方。多馬打斷他的話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裏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

耶穌的回答教導了基督徒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則。耶穌沒有說:「這是我要去的地方」。相反地,他說:「我就是道路。」 耶穌沒有指著一條路或方向,他指的是自己。聖經中沒有比這更清楚的說法,通往天父的唯一道路是透過基督。與自由派神學家的說法相反,耶穌明確指出,他是通往神的唯一道路。

應許:你們要做更大的事(約翰福音十四 12-14)

耶穌應許說:「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裏去」。這些事將會更大,不是因為它們更驚人,而是因為它們的影響範圍更廣。耶穌在地上傳道的時候,他的工作侷限在一個地理區域。現在,因為耶穌差遣了聖靈,教會所做的工會傳到全世界。

耶穌繼續說:「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 這個應許有兩個條件。

(1) 「奉我的名求」

這不僅是在禱告的結尾加上 「奉耶穌的名」。它不是強迫耶穌答應我們的請求的咒語。在整本聖經中,神的 「名 」代表了他的品格特質。「奉耶穌的名禱告 」代表著與耶穌的品格特質和他的旨意一致的方式禱告。

「奉我的名」禱告也可以是指 「藉著兒子的權柄來到父面前」[6]。當摩西 「去見法老,奉你的名說話 」時,他是奉差他來的神的權柄來的。 奉耶穌的名禱告,代表著在神的應允和權柄下禱告。我們透過兒子的代求接近天父,他 「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7]

(2) 「…叫父因兒子得榮耀」

我們的禱告必須是為了神的榮耀。雅各提醒那些「你們求也得不到,因為你們的動機不良,要把所得的耗費在你們的私慾上」[8]的人。 當我們求耶穌的應許時,我們必須確定我們是為神的榮耀而祈求,而不是為我們自己的目的。

吩咐:遵守我的誡命(約翰福音十四 15)

耶穌給我們一個標準,可以用來衡量我們對他的愛。「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翰在寫第一封書信的時候就記住了這句話。「凡遵守主道的,愛神的心在他裏面實在是完全的」[9]。這與一些現代傳道人的教導相反,耶穌從未教導過他的門徒可以故意不遵守他的命令而生活。愛是在願意的順服中看到的。

應許:他會給你一個保惠師(約翰福音十四 16)。

在約翰福音十四 16 中,「保惠師」[10]這個詞被翻譯成訓慰師。 這個詞指的是 「為人辯護的代言人」。它指的是 「幫助者」或 「在困難時提供安慰的安慰者」。

耶穌說,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這說明聖靈的服事會像耶穌的服事一樣。聖靈不是作為一種非人的 「力量」來的,而是作為人而來,正如耶穌是人一樣。

保惠師是「真理的聖靈」,他要「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他的事工將會大有能力,以至於耶穌斷言:「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裏來。」[11]

如果耶穌離開了,怎麽會對門徒有益呢?柯若柏(Robert Coleman)解釋說:

「當耶穌以身體的形式與他們同在時,〔門徒〕認為幾乎沒有必要依靠聖靈,因此他們沒有密切了解祂的生命的更深層次的現實。然而,祂不在的時候,他們失去可憑眼見的。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學習祂與父內在交通的秘密。出於需要,他們將經歷比以前所認識的更豐富的與基督的關係。」[12]

活在葡萄樹裡的生命

► 讀約翰福音十五 1 – 十六 37

耶穌繼續用他最有力的形象之一做闡述。「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舊約聖經多次提到以色列是一棵葡萄樹。[13] 然而,由於她的罪,以色列從未完成神所栽種的美麗葡萄樹的目的。相反地,當以色列在物質上興旺的時候,她卻給假神築壇。[14]以色列沒有結出能祝福萬國的果子,反而結出了 「野葡萄」[15]。以色列變得如此邪惡,以至於神除了把這棵葡萄樹燒木頭做燃料外,什麽也不做。 [16]

耶穌是作為 「真葡萄樹」來的。他來完成以色列未能做到的事;他來完成以色列的呼召,成為萬國的祝福。

耶穌告訴門徒,他是葡萄樹,他們是枝子。耶穌的信息很清楚:是否能結出果實,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 「住在他裏面」。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

離了葡萄樹,門徒就不能做甚麼;離了葡萄樹,今天的我們也不能做甚麼。當我們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去服事時,我們註定要受挫和無力。為什麽呢?因為神從來沒有預備我們靠自己結出果子。

我們的屬靈生命本身就來自於我們與葡萄樹的持續關系。人若不連結於葡萄樹,「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裏燒了」。這節經文雖然是一個警告,但也是一個極大的鼓勵。離開了葡萄樹,我們就毫無用處,毫無價值。但如果我們一直與葡萄樹相連,我們就有生命和果子。我們的屬靈生命不靠自己的力量,我們是 「活於葡萄樹」。

這個主題在希伯來書中又看到了。我們偉大的大祭司耶穌,「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他們 「親近神」[17]。 韓君時(Howard Hendricks)鼓勵那些感到孤立無援的掙扎中的牧師。「如果你沒有任何人為你祈禱, 永遠不要忘記基督正在為你祈禱。」 他是我們的代禱者,他是我們屬靈生命的源頭。

耶穌提醒他的門徒,他們必須常在葡萄樹上。這在今天仍然是正確的。作為牧師和教會領袖,你們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來服事。你要活在葡萄樹的能力中,活在大祭司的能力中,他在你沒有力量為自己代求的時候為你代求。

在耶穌最後講道的其餘部分,他再次教導門徒,他們必須彼此相愛。他使他們準備好面對這個世界的仇恨。世界恨耶穌,世界也會恨真正跟隨耶穌的人。

隨後,耶穌進一步解釋了聖靈的工作。在前面的講道中,他曾應許要差遣聖靈。現在,他向門徒講解了更多關於聖靈的工作。聖靈會使世人認罪;祂會引導他們進入一切真理;祂會榮耀聖子。

他再次向他們解釋了他 「不久以後」 要離開的事。而且,他又對他們說到在困境中有平安。在這話語的早期,耶穌吩咐說:「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18]他以同樣的鼓勵結束了這篇講道。「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19]

注意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的希望都只在基督裡。如果我們相信 「也當信我(基督)」,我們就不會有憂慮。我們要 「放心」,因為 「我(基督)已經勝了世

深入瞭解:最後的晚餐 [20]

《米書拿》是古代猶太人傳統的記錄。其中一個段落顯示猶太人如何遵守逾越節的晚餐。在最後的晚餐,耶穌和門徒可能遵循同樣的模式,並且在2000年後的今天仍被沿用。

第一杯酒與水混合後端上桌。在杯上的祝福包括了出埃及記中的這句應許:「我將領你們出來」。

第二杯酒已經調好了,但還沒有端上來。小兒子問:「為什麽今天晚上和其他夜晚不一樣?」 父親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來回答。

故事結束後,一家人唱起了第一首逾越節的聖詩《詩篇》一一三 – 一一四篇。他們在喝下第二杯時說出這個應許:「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

祝福後,開飯了。餐食裡包括苦草、無酵餅、羊肉和用香料和醋調味的水果沾醬。父親洗手,掰開餅並祝福,拿一塊餅,裹上苦草,蘸上醬汁,一起吃。之後他又祝謝並吃一塊羊肉 ,隨後每個家庭成員都吃。

第三杯祝福的是逾越節的應許:「我要救贖你們。」

第四杯祝福的是逾越節的承諾:「我必叫你成為大國。」

全家唱一首最後的逾越節讚美詩,詩篇一一五 – 一一八。[21]

在逾越節的晚餐上,猶太人紀念神把以色列人從奴役中救贖出來。更重要的是,他們期待神的應許完全實現,彌賽亞會永遠地把他們從綑綁束縛中救出。

在最後晚餐後的第二天,耶穌將作為完美的逾越節羔羊死去。在十字架上,救贖的應許實現了。


[1]創四十九 ;申卅二–卅三 ;書廿三–廿四;代上廿八–廿九
[2]約十三 1
[3]Darrell L. Bock, Jesus According to Scripture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2), 498.
[4]約翰福音十七 23
[5]約翰一書四 20-21
[6]出埃及記五 23
[7]希伯來書七25
[8]雅各書四 3
[9]約翰一書二 5
[10]幫助者,英文標準版;安慰者,欽定版;支持者,新國際版
[11]約翰福音 十六 7
[12]Robert E. Coleman, The Mind of the Master (Colorado Springs: WaterBrook Press, 2000), 29.
[13]詩篇八十 8-9;以賽亞書五 1-7、廿七 2-6;何西阿書十1-2
[14]何西阿書十 2
[15]以賽亞書五 2 「野」有 「酸」的意思,而不是栽培葡萄園的甜味。
[16]以西結書十五 1-6
[17]希伯來書七25
[18]約翰福音十四 1
[19]約翰福音十六 33
[20]你可以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olBDlWloQ 看一段關於彌賽亞猶太教逾越節用餐的影片。 你可以在http://www.crivoice.org/haggadah.html 讀取更多訊息。
[21]這是耶穌在去客西馬尼之前與門徒一起唱的最後一首詩篇(馬太福音廿六、卅)。

大祭司的禱告

► 讀約翰福音十七章

耶穌與門徒最後一次的禱告記錄,瞭解他為門徒和今天的教會所留下的事蹟是很重要的。這個禱告被稱為 「耶穌在至聖所裏的禱告」。是他最親密的禱告。

耶穌為自己禱告(約翰福音十七 1-5)

耶穌祈求天父 ,「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雖然門徒們不明白這個禱告,但他們很快就會知道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這個禱告將在羅馬的十字架上得到應驗。

在受難週的星期一,耶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翰解釋說:「他說這話,原是指著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1] 耶穌不是透過勝利而得榮耀,而是透過明顯的失敗而得榮耀。耶穌是透過十字架得榮耀的。

耶穌為門徒禱告(約翰福音十七 6-19)

耶穌為他的門徒禱告了三件事。他祈求天父 「以你的名保守他們」。他祈求天父讓他們 「脫離那惡者」而且,他祈求天父 「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

耶穌為所有信徒禱告(約翰福音十七 20-26)

耶穌為將來所有 「信我的人」禱告。他禱告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這種合一是對世界的見證:「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

耶穌沒有為世人禱告:「不為世人祈求,卻為你所賜給我的人祈求」。反之,他是為基督徒禱告,讓世人相信。在耶穌為教會最後的禱告中,他祈求我們透過我們的合一和信實,成為世界的見證。

耶穌留下的深遠影響是一群信徒,他們將完成他來到世上的目的。在舊約,以色列被神祝福,以成為萬國祝福的工具。[2] 在新約,教會是神祝福的,為的是成為祝福萬民的工具。耶穌禱告說,我們將完成我們的使命,成為所有人民的祝福。


[1]約翰福音十二 32-33
[2]創世記十二 1-3

耶穌對門徒的最後使命

► 讀馬太福音廿八 16-20;馬可福音十六 15;路加福音廿四 44-49;使徒行傳一 11。

領袖的長久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與他人分享異象的能力。今天,我們把這稱為 「鑄造異象」。耶穌提供了一個鑄造異象的典範,以激勵堅定的跟隨者。因著他的異象,門徒們一生致力於傳講神國的信息在羅馬帝國全境。

四福音書中包含耶穌交辦使命的三個陳述。每個陳述都指出使命的不同面向。馬太強調了使命所必需的權柄。馬可指出使命的範圍「到一切受造之物」。 路加則總結了使徒們要傳講的信息內容。

馬太福音廿八18-20,對於耶穌最後的使命有最完整的陳述。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這個使命的主要吩咐是「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完成這個囑咐需要我們去,給新信徒施洗,教導年輕信徒。這些行動都以「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為中心。傳福音、社工、教育和所有其他方面的事工都以這個為主導的優先事項:我們受命使萬人作門徒。

牧養的目的

美國牧師埃德.馬可誇特(Ed Markquart)與一位在共產主義監獄被監禁多年的羅馬尼亞牧師溫布藍(Richard Wurmbrand)共進晚餐。晚飯當中 ,溫布藍轉向馬可誇特牧會的一位會友,問道:「你的牧師是一位好牧師嗎?」該會友說:「是的。」

溫布藍問:「為什麽他是個好牧師?」該會友回答說:「因為他的講道很好。」

溫布藍接著問:「但是他是否會使人成為門徒呢?」馬可誇特牧師說,這個問題改變了他整個事工的方向。他說:「你知道嗎?

「神對所有牧師的旨意是讓人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 就是那些愛耶穌基督的人、跟隨耶穌基督的人和稱耶穌基督為主的人。這就是我們蒙召要做的:使人做耶穌基督的門徒。 不是做教會會友、不是做主日學、不是建造建築物。 我們要做耶穌基督的門徒,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

深入瞭解:耶穌的使命

耶穌傳道最後一週的事蹟表明他的使命是要建立一個由所有國家、種族和民族組成的國度。耶穌傳道最後一週的景象說明了他對萬民的使命。

  • 耶穌騎驢進城。馬太和約翰引用撒迦利亞的預言:「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是溫柔的,又騎著驢 。」 撒迦利亞描述了這王的統治。「他必向列國講和平;他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1]

  • 當他潔淨外邦人的聖殿時,耶穌引用了以賽亞書。經上不是說:「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2] 嗎? 猶太人的領袖們把外邦人聚集禱告的地方 改造成了錢販子和賣鴿子的人的市場。

  • 當門徒們批評馬利亞 「浪費」珍貴的香膏時,耶穌回應道:「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以為記念。」[3]

  • 在橄欖山的講道中,耶穌預表有一天,「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4]。對這些認為國度只屬於被揀選的人的猶太門徒,耶穌說,福音要傳遍全世界。

舊約的先知們已經表明,彌賽亞將為萬民而來。在他公開傳道的最後一週,耶穌教導他的門徒,神的國包括來自萬國的人。先知們的應許要透過教會來實現。


[1]馬太福音 廿一 5;撒迦利亞書九 9-10;已標重要標記
[2]馬可福音十一17、引述以賽亞書五十六 7; 已標重要標記
[3]馬可福音十四 9;已標重要標記
[4]馬太福音廿四 14;已標重要標記

耶穌留下的影響:使徒行傳中的教會

許多關於基督生平的書都以升天為結束。然而,升天並不是耶穌在地上事奉的最高點。耶穌的事工不只是引向十字架,甚或是空墓;他的事工引向了五旬節。耶穌應許要差遣 「另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1]。這個應許在使徒行傳中得到了實現。使徒行傳中有兩處顯示了耶穌留下深廣影響的實現。

五旬節的教會

► 讀使徒行傳一 4-11 及二 1-41。

就在升天之前,門徒們問:「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 他們期望耶穌建立一個屬世的政治王國。在他們的心目中,耶穌的復活加強了建立一個屬世王國的可能性。他們認為,耶穌所需要做的就是用他的力量推翻羅馬人。耶穌回應的是,

「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耶穌意指「神國的時間不是你的責任」。「相反地,你們必要完成我給你們的使命:作我的見證,直到地極。但在你們去之前,你們必須等候。」在路加福音中,耶穌說:「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2]

逾越節後五十天,當 120 個門徒聚集在一間樓房的樓上時,聖靈的應許實現了。他們開始用其他國家聚集來參加猶太五旬節的人的語言說話。這象徵著基督從萬民中建立教會的計劃實現了。

使徒行傳第二章當中的國家名單讓我們想起了創世記第十章中的國家名單。在創世記11章,神透過混淆語言來審判人類在巴別建立世界性王國的企圖。在使徒行傳第2章,神透過反轉語言的混亂,開始建立祂的國度。

五旬節是耶穌所應許的 「比這更大的事 」的開始[3]。 由於聖靈的工作,五旬節信主的人比耶穌在世傳道期間的人數還要多。耶穌所留下深廣的影響已經開始實現。應許的聖靈現在活躍於使徒們的事工中。從這時候起,教會開始成就神建立祂國度的偉大目的。正如彼得所清楚傳講的,舊約的應許現在正透過教會實現。

史考特(John Stott)解釋了五旬節的四個方面。[4]

  • 五旬節是耶穌在世上最後的拯救行動。

  • 五旬節裝備使徒們以完成大使命。

  • 五旬節開啟了聖靈的新時代。整個舊約時代,聖靈在特殊的事奉時期賦予神的僕人力量。五旬節之後,基督徒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從祂的事工中受益。

  • 基督徒的第一次復興是從五旬節開始的。

五旬節的影響在使徒行傳其餘的部分都可以看到。五旬節的跡象是 「特別的」。喜樂、信徒的團契、敬拜的自由、作見證的膽量和事奉的力量都是在聖靈的大能下做工的 「正常」證據。

早期教會的日常生活

► 讀使徒行傳二 42-47

第二個景象顯示耶穌所留下深廣的影響已實現的景象是在使徒行傳第二章的最後。這個景象展現了早期教會的日常生活。

在他的大祭司禱告中,耶穌為他的跟隨者的合一禱告。他祈求 「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5]。 對這個禱告的回應始於使徒行傳第二章。「信的人都在一處」;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神「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在使徒行傳中,「同心合意 」這句話代表了早期教會的合一。儘管建立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教會困難重重,猶太人領袖的逼迫,以及使徒間的個人衝突,但教會仍然是一體的。儘管困難重重,耶穌 「使他們合而為一 」的禱告還是實現了。

► 使徒行傳二 42-47中的教會形象是否像你的教會?你是否在聖靈的能力中服事?如果不是,有什麽障礙在你的事工中或透過你的事工阻礙聖靈的工作?是不順服嗎?是不禱告嗎?是缺乏信心嗎?是缺乏合一嗎?你怎樣才能看到聖靈在你的事工中有新的澆灌?


[1]約翰福音十四 16
[2]路加福音廿四 49
[3]約翰福音十四 12
[4]John W. Stott, The Message of Acts (Westmont,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1990), 60-61.
[5]約翰福音十七22

操練:留下深廣影響

準備這部分的課程時,我去訪問已退休的事工領袖。[1] 我問了他們留下的影響、他們為離開領導崗位所做的準備,以及過渡時期的教導。這部份的內容是根據他們的回答。

(1) 要留下事蹟的領袖要為未來做計劃。

想像你問一位建商:「你在建造什麽?」你會很震驚,如果建商回答:「我還不知道,看情況再說。」

開始建造之前,建造者就為最終的完成品做了規劃。會留下深廣影響的領導者知道他們想留下什麽。

能成就事工的領袖知道他們想要留下的影響為何。他們不會盲目地去做事工。這些領袖相信:這是神呼召我在我的事工上要完成的事。」

耶穌留下的深遠影響是一群準備好帶領教會的門徒。從他的事奉開始,他用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來預備這些人作為他遺留下的影響。

[2]如果你想留下深廣的影響,你必須為未來做計劃。可悲的是,很多人在規劃人生的時候,沒有設立目標。如果你在三十歲、五十歲,甚至七十歲的時候問他們:「你在你的生命中規劃了什麽?」答案會是:「我不知道。再看看吧。」

(2) 留下深廣影響的領袖認真預備過渡時期

想像一下,在一個大型建案即將結束時拜訪一名建築師。牆已經完成;屋頂已經完工;馬上就可以入住了。問:「在建築完成之前,剩下的步驟是什麽?」

如果他回答:「我不知道!」你會感到震驚。我不會花時間去想那些最後的步驟。「 不! 建築師留下的東西會比他自己的壽命更長。他為每一步都做了精心的計劃。他可以告訴你:「就在這一天,我們將完成建築。」這就是主人搬進來的時候。「一切都是為了這個過渡而計劃的。」

留下深廣影響的領袖都會為過渡做精心預備。在可能的情況下,他們會提前計劃自己的辭職,讓任職機構選擇繼任者,並讓繼任者為新的責任做準備。在某些情況下,要離任和繼任的領袖會有一段 「重疊期」,在這段期間,新的領袖開始做決定,而前任領袖則可以提供咨詢和建議。

留下深廣影響的領袖要為他們所帶領的事工做好過渡的準備。離任領袖表達對神已供應未來有信心。他們預備人們在下一任領袖的帶領下能夠很好地運作。他們確保機構中的人在過渡時期有安全感。一位領袖寫道:「我的目標是要讓過渡期變得非常順利,以至於員工甚至都不知道我的離開。」

(3) 留下深廣影響的領導人知道何時離開

領袖必須願意把責任交給繼任者,「離開的時候不後悔」。前任領袖可以提供建議,唯有繼任者要求時才提供。

在本課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耶穌是如何預備門徒來領導教會。早期,他慎重的訓練他們。後來,他派他們出去服事,然後回來評估。在最後的晚餐,他給了他們服事的最後指示。就在升天之前,他給了他們最後的提醒,提醒他們最大的使命。耶穌周密地準備著過渡。

可悲的是,許多基督徒領袖不太關注這個過渡時期。他們認為,「我會做我的工作,直到我被取代。之後,就是別人的問題了。」當然,有些時候,突如其來的疾病、死亡或重大的事工變化,使得我們無法為過渡時期做充分的準備。但只要有可能,我們就應該為向下一任的領袖的過渡做仔細的計劃。這是為未來保留深廣影響的最重要步驟之一。


[1]本節的採訪對象包括以下領袖。
邁克爾.艾弗里(Michael Avery)博士,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上帝聖經學院和學院的前校長。
保羅.皮爾波特特(Paul Pierpoint)牧師佛羅里達州霍伯桑聖經教會前牧師、FEA宣教會主席
倫納德.桑基(Leonard Sankey)牧師,退休牧師和多個傳教組織的領導人。
席尼·格蘭特(Sidney Grant)博士,佛羅里達州希望國際事工前主席。
[2]

「每天你都在建立你會遺留的深廣影響,

不只是在你生命的盡頭時。」

-艾倫.魏斯(Alan Weiss)

第九課 作業

寫一篇三 – 五頁的文章,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1) 想一想,有哪位事工領袖或家庭成員對你的基督徒生活和事工留下了影響。用一頁紙,總結他們對你生命的影響。請回答兩個問題:

  • 他們對你的影響是什麽?

  • 他們做了什麽事或說了什麽話,對你產生了如此重要的影響?

你死後想留下什麽影響?回答時要具體。

(2) 用1-2頁的篇幅回答。

  • 你想給家人留下什麽影響?

  • 你想為你的社區留下什麽影響?

  • 你想為你的事工留下什麽影響?

(3) 對於答案二中的三個項目,確認你需要執行的具體做法來完成你想留下的影響。用一 – 二 頁紙回答。

保留這張紙,並在接下來的六個月裡每週檢閱一次。以此開始計劃你為下一代留下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