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生平與宣教
耶穌生平與宣教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2: 像耶穌一樣禱告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本課目標

本課結束時,學生應:

(1) 認識禱告在耶穌生活和事工中的重要性。

(2) 從耶穌的教導中學習禱告的原則。

(3) 瞭解禱告在我們現今事工中的重要性。

(4) 成為一個禱告的人的實際步驟。

事工原則

如果我們想學耶穌一樣服事,我們必須像耶穌一樣禱告。

前言

在一次關於禱告的信息中,韓君時(Howard Hendricks)教授說了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撒旦並不介意你讀聖經,這樣你就不禱告了,因此聖經永遠不會改變你的生命。你甚至可能產生嚴重的屬靈驕傲,因為你對聖經瞭若指掌。」

「撒旦不介意你跟人分享信仰,這樣你就不禱告了,因為他知道,與神談論人遠比與人談論神重要得多。」

「撒旦不介意你參與當地教會的事工,這樣你就不禱告了,因為你會活動很多但你其實沒有成就什麼。」[1]

禱告是耶穌在世傳道的核心。沒有什麽比禱告更重要。耶穌的事工是建立在他與天父的關係上的,這種關係是透過禱告以及與神的親密關係來維持的。

►在學習本課前,請評估禱告在你的生命和事工中的角色。試問:

  • [2]我的禱告生活是否一致?

  • 我上一次經歷到對禱告的具體回應是什麽時候?

  • 我的禱告生活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麽?

  • 我的禱告生活是否在成長?


[1]Adapted from Howard G. Hendricks, “Prayer – the Christian’s Secret Weapon.” Reprinted in Veritas, January 2004.
[2]禱告是靈魂的操場。
撒母耳‧池維謀
(Samuel Zwemer),

耶穌禱告的榜樣

在耶穌的傳道生涯中,我們看到他在關鍵時刻專注於禱告。福音書中記載了耶穌禱告的十五個具體例子。禱告從來不是次要的,禱告是他生命的核心。

路加比其他任何福音書作家都更強調耶穌事工中的禱告。只有路加告訴我們,耶穌在揀選十二個門徒之前,整夜禱告。[1] 只有路加告訴我們,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上山禱告時,改變了形象。[2] 在使徒行傳中繼續強調禱告在早期教會中的角色,路加寫了三十五次之多。

耶穌每日事工的禱告

►讀馬可福音 一 32-39

這個來自耶穌早期傳道的故事顯明禱告和事奉的關係。請注意這個故事的進展。前一天晚上,人們聚集在耶穌所住的房子外面,他醫治了許多人。

早晨,耶穌到 「曠野地方 」去禱告。西門彼得來找他,因為 「眾人都找你」。耶穌回答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裏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耶穌傳道的模式是禱告搭配著事奉。

這必然是事奉的樣式。沒有禱告,我們的服事就會變得靈命疲憊。沒有服事,我們的禱告生活就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我們沒有嘗試去服務週圍人的需要。耶穌表明,禱告和事奉必須是環環相扣的。

做決定時的禱告

►讀路加福音六 12-16

耶穌事工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是選擇十二個門徒。在數千名聽他講道的人當中,有許多人的關係緊密到足以被稱為 「門徒」。[3] 有七十二個人足以代表耶穌去傳道。[4] 但耶穌只選了十二個人做 「門徒」。

這十二位花了很多時間與耶穌在一起。他們與他同在,直到他在世上傳道的最後。在他升天後,有十一位使徒成為早期教會的領袖。選擇出十二位使徒是一個關鍵的決定。耶穌沒有寫任何書,也沒有建立任何學校。他的身後所有都屬於這些使徒。

在選擇十二使徒之前,耶穌做了什麽?他禱告。面對一個關鍵的決定,耶穌花了整晚的時間禱告。如果神的兒子在作重要的決定之前如此認真地禱告,那麽禱告在我們的決策中該扮演多麽重要的角色!

面對苦難的禱告

► 讀馬太福音廿六 36-46

耶穌被捕前的幾個小時,在客西馬尼禱告。他透過禱告為受苦做準備。耶穌從來沒有利用他的神性來逃避人性的傷痛。相反地,他依靠禱告來獲得面對苦難的力量。

耶穌在園裡的禱告是我們今天的榜樣。耶穌的禱告不是表面的,他面對真實的苦難。你是否意識到耶穌以一種非常人性的方式來回應痛苦?面對苦難,耶穌禱告求解脫。

「他沒有在園裡禱告說:『主啊!我感謝你揀選了我,讓我為你受苦。』不,他經歷了悲傷、恐懼、被拋棄,甚至是接近絕望。不過,他還是忍耐了,因為他知道在宇宙的中心住著他的父,是一位無論景況如何,他都可以信靠的充滿愛的神。」[5]

面對苦難,我們不能假裝得比自己更堅強。像約伯一樣,面對傷痛,我們可以哭泣。耶穌也是有這樣的人性!然而,我們可以像耶穌一樣保持信心,因為知道我們慈愛的天父終將掌權萬有。

在禱告中,我們可以接受天父的旨意。面對苦難,耶穌禱告的關鍵,以及我們在苦難中禱告的關鍵,是降服於天父的旨意:「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1]路加福音 六 12
[2]路加福音九 28
[3]約翰福音 六 60、 66
[4]路加福音十 1
[5]Philip Yancey, The Jesus I Never Knew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5), 161.

耶穌對禱告的教導

耶穌不僅以他的榜樣表明了禱告的重要性,他致力於禱告的教導。耶穌知道,跟隨他的人需要在靈裡擁有活潑的禱告生命。因此,他訓練門徒禱告。

耶穌在山上寶訓中的教導

►讀馬太福音六 1-18

在山上寶訓中,耶穌教導了三個方面的屬靈操練:施捨窮人、禱告和禁食。從他的教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耶穌希望這些是他的跟隨者平常的操練。耶穌沒有說,「如果你給窮人 」或 「如果你禱告」 或 「如果你禁食」。他期望他的跟隨者成為慷慨、禱告和自律的門徒。

耶穌表明,這些好的操練如果出於敗壞的動機,就會毫無意義。在古時,「偽善者 」是一個戴著不同面具的演員,在戲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可能在他人面前「扮演宗教角色」。

  • 我們可以慷慨賙濟窮人另人刮目相看。耶穌說:「他們已得到了他們的獎賞」。

  • 我們可以用動人的話語禱告感動旁觀者。耶穌說:「他們已得到了他們的獎賞。」

  • 我們可以用禁食表現虔誠和自律來打動別人。耶穌說:「他們已得到了他們的獎賞。」

在每一種情況下,那向窮人施舍、禱告或禁食的人,都是為了讓人印象深刻。人們被打動了,這就是他的獎賞。所以,他不會得到神的賞賜。

這些屬靈操練的動機必須是為了討天父的喜悅。無論是給予窮人,禱告還是禁食,我們的賞賜就是神祂自己。絕不要為了世俗的掌聲而做這些屬靈操練。相反地,我們做這些事情是出於對神更深的渴望。

耶穌教導他的門徒要以簡單直接的方式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 。」[1]

這不是個盲目背誦的禱告,像耶穌在馬太福音六 7-8 中譴責的 「無意義的話 」一樣。相反的,這個禱告樹立了我們禱告時應有的態度:

關係

「我們在天上的父 」表明了我們與神的密切關係。我們認識的神不是一個遙遠的神,而是一個樂於給兒女上好禮物的父親。[2] 這句話提到了親密關係(「我們的父」)與權威(「在天上」)。神既是威嚴又是與人相親的。

尊敬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表明了我們和 「天上的父 」之間的區別。雖然神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但祂是聖潔的。[3] 正如傳道書中的智者所學到的那樣,我們必須帶著崇敬和畏懼的態度來事奉神。[4]

順服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代表我們願意順服於他的權柄。當神的旨意在天上完全成就,我們就應該祈求它在地上成就。

供應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在有冰箱和電力之前,這句話有著特殊的重要性。食物是一天一天地供應的。這句話表明我們每天對天父的信任。作為祂的兒女,我們相信他能供應我們的需要。

悔改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在路加福音十一 2-4中,同樣的禱告詞是 「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由於我們的罪是欠神的 「債」,所以在馬太和路加福音中的含義是相同的。[5]

將我們對他人的饒恕與神對我們的饒恕聯結起來,耶穌並沒有教導我們 「賺取」饒恕。相反,我們這些已經得到饒恕的人,會心甘情願地饒恕那些錯待我們的人。耶穌講關於不饒恕的僕人的比喻表明了我們被饒恕和我們願意饒恕別人之間的關系。[6]

勝利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 」,這是面對誘惑和考驗時得勝的祈禱。神從不誘惑自己的孩子[7],但我們每個人都有面臨考驗和誘惑的時候。[8] 在那些時候,神絕不會允許我們受到超出我們承受能力的誘惑。[9]

耶穌教導大膽禱告

► 讀路加福音十一 1-13

路加在主禱文之後用一個比喻來教導我們,要大膽地向樂意給兒女上好禮物的父親禱告。在中東,向鄰居借錢接待客人是很常見的事。如果一個人大膽地請求,他的鄰居就會給他任何需要的東西。在那個文化中,對請求的人說 「不 」是不禮貌的。即使鄰居不想打擾他的家人,他也不會拒絕別人的求助。

更為重要的是,神要把美好的禮物送給那些大膽請求的兒女。就像這個比喻中的人大膽地請求一樣,我們也可以充滿信心地來到我們的天父面前。為什麽這樣說呢?不是因為神會羞於拒絕我們的請求,而是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了 「祈求、尋找及叩門 」的應許。

深入瞭解:希伯來語教學風格

在路加福音十一 1-13中,耶穌講了一個人不願從床上起來,幫助他的鄰居提供食物給客人的故事。

要理解這個比喻,你應該理解希伯來人的一種教導方式--「微小到偉大」 的論證。這種教學方式是:「如果A(微小的)是真的,那麽B(偉大的)一定是比 A 更加的真實。」今天,我們可以說,「如果一個人願意給饑餓的陌生人提供食物(A),那麽一個慈愛的父親又會給他的孩子提供多少食物(B)」。

當你讀到這個比喻時,不要認為:「神就像那個不情願的鄰居。我一定要說服祂回應我的禱告」。相反地,耶穌將不情願的朋友與樂意的天父作對比。如果連地上的鄰居都會回應一個大膽的請求,那麽天上的父對他的兒女不知道會有多大的回應呢!

禱告是關係

[10]如果神想回應他兒女的禱告,為什麽祂的回應有時會延遲呢?「祈求、尋找及叩門 」是現在式的命令。它們意味著我們必須不斷地祈求、尋找及叩門。為什麽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禱告不僅僅是列出請求清單。禱告是與我們天父的持續關係。就像保羅命令我們 「不住地禱告」[11] 一樣,耶穌也命令我們不斷地祈求、尋找和叩門。透過這種與神持續的對話,我們的關係會越來越加深。禱告不僅僅是請求的清單,禱告是關係。

關於恆久禱告的比喻

在路加福音第十七章,法利賽人問耶穌,神的國什麽時候降臨。他回答說,他們不應該期待神蹟奇事。而是,「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12]。 神的國已經存在於那些跟隨耶穌的人身上。

然後,耶穌轉向他的門徒,教導他們關於神的國。他們期待耶穌能立即建立一個政權王國,但耶穌卻裝備他們等候,甚至在他死後也要等候。在等候的過程中,他們必須堅持禱告,「不要喪志」。耶穌之後講了一個關於忠心禱告的故事。

► 讀路加福音十八 1-8

[13]以前許多城市中的法官是不誠實的。除非行賄,否則無法獲得聽審。這位寡婦沒有錢賄賂法官,所以他拒絕審理她的案件。然而,這位執著的女士卻不肯放棄。最後,不義的法官說:「因這寡婦一直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

這則比喻和大膽鄰居的比喻一樣,也採用了 「微小到偉大 」的方式。當你讀這個比喻時,要明白:

  • 神不是一個不公義的法官。我們的天父要 「給他的選民公義」。

  • 我們不是那個寡婦。她是個陌生人;我們是神的兒女。

  • 她無法接觸法官;透過耶穌,我們可以與神親近。

這是一個對比的比喻。如果連一個不義的法官都會回應一個頑固的寡婦,我們在天上的父不知道會怎樣更好地回應祂兒女的禱告了。

關於謙卑禱告的比喻

► 讀路加福音十八 9-14

耶穌下一個關於禱告的比喻,是給 「那些自以為義而輕視別人的人」。這個比喻教導了禱告中的正確態度。

比喻的主題在最後。「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法利賽人認為禱告得到回應是因為他們的義。耶穌表明,禱告得到應允是因為神的恩典,給那些沒有自以為義的人。沒有人配得蒙應允的禱告;神回應禱告是因為祂的恩典。


[1]馬太福音 6:9-13
[2]馬太福音七 11
[3]「聖潔」一詞的意思是 「聖潔 」或 「分別」。
[4]傳道書五 2
[5]歌羅西書二 14
[6]馬太福音十八 21-35
[7]哥林多前書十 13
[8]彼得前書一 6-7
[9]哥林多前書十 13
[10]

禱告並不是為了索取和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禱告是為了求神,得到我們所需要的。

楊腓力(Philip Yancey)

[11]帖撒羅尼迦前書五 17
[12]路加福音十七 20-21
[13]禱告不是戰勝神的不情願。禱告是抓住神的旨意。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操練: 基督徒生活中的禱告

效法基督的人是禱告的人。十九世紀的利物浦主教 J. C. 萊爾(J.C.Ryle)研究了歷史上偉大基督徒的生活。他說,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窮。有的人受過教育,有的人沒有受過教育。有的人是加爾文主義,有的人是亞米紐斯主義。有些人使用禮儀;有些人是自由的。「但他們都有一點共同之處,就是他們都是禱告的人。」[1]

縱觀教會歷史,效法基督的人都是禱告的人。邦茲(E.M.Bounds),一位偉大的基督教領袖,每天早上四點到七點都會禱告。他寫道:「聖靈不是透過方法,而是透過人動工。 祂不靠機械,而是靠人。 祂不恩膏計劃,而是恩膏人--禱告的人。」 [2]

喬治.慕勒(George Müller)為數千名兒童開辦了孤兒院。他下定決心,決不向他人求助,只靠禱告。 單單透過禱告他就募得七百多萬美元。不僅支持他的孤兒院,穆勒還向其他事工捐贈了數千美元。 喬治.慕勒深知禱告的力量。 

我們為什麼禱告

我們禱告是因為我們依靠神

[3]以耶穌的人性,他依靠禱告與天父溝通。禱告是一種依靠神的行為,表示我們不是靠自己,而是仰賴神。

► 讀馬太福音廿六 31-46

西門彼得的跌倒,說明了禱告的重要性。耶穌警戒門徒:「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更直接的是,耶穌警告彼得:「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4]彼得之所以跌倒,是因為兩個弱點。

  1. 彼得過於自信。他堅持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5] 驕傲使彼得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
  2. 彼得沒有禱告。因為對自己的力量有信心,彼得沒有依靠神。彼得沒有和耶穌一起禱告,而是睡覺。我們最認真禱告時,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全然依賴神的時候。狄克.伊士特曼(Dick Eastman)寫道:「只有在禱告中,我們才會把問題完全交給神。」[6]

我們祈求更完全的認識神

現代教會最大的弱點之一是我們對神的認識太淺薄。我們的禱告往往只求物質上的需要和個人的滿足。我們當中的許多人花在 「神啊!請幫助我的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 」的禱告上的時間比 「神啊!請按照你的形象塑造我的孩子 」要多。我們祈求身體的醫治比祈求靈性的醫治更懇切。這說明我們對禱告的真正意義瞭解得很少。

[7]禱告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更完全地認識神。在禱告中,我們與神的心意相通。禱告不是讓神做我們想讓祂做的事。禱告讓我們瞭解神的心意,直到我們想要祂所要的。

當我們達到這一步時,耶穌說:「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8] 因為我們的心被調到了與神同心,所以我們祈求時不會出於錯誤的動機或與神的旨意違背。[9] 這種對神心意的膫解來自於持續不斷的禱告。

清教徒說,我們必須 「禱告,直到我們禱告」。換句話說,我們禱告必須有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才能跨過空泛的話語,進到神的面前。我們必須禱告,直到我們在神裡面喜樂。

►分享一個禱告讓你對神和祂的旨意有了更深的認識。

我們如何禱告

透過學習耶穌的禱告榜樣,我們可以學到關於有效禱告的重要功課。

耐心地禱告

耶穌是神的兒子。人們可能以為他的禱告生活只是簡單的說:「父啊,你要我做什麽?」並立即得到回答!相反的,我們看到耶穌在挑選十二門徒之前,整夜在禱告中等候。我們看到他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中爭戰。禱告,即使對耶穌來說,也需要耐心和時間。禱告就是等候神。

格倫.派特森(Glenn Patterson)寫到禱告中等候的重要性提到:「當我們等候時,神在我們身上所做的事與我們所等候的一樣重要。神要使我們成為祂所期望的人,而等候則是這過程中的一部分」。當我們等候神時,我們學習更認識祂。

[10]詩篇卅七 1-9教導了關於禱告的重要功課。看這些吩咐:

  • 不要心懷不平

  • 信靠主

  • 以主為喜樂

  • 將你的事交託給主

  • 信靠他

  • 在主前安靜

  • 耐心等候他

  • 止住怒氣

  • 不要心懷不平( 再次!)

這些吩咐表明了對神的耐心信任,他關心你,並將 「你心裏所求的賜給你」。透過耐心地禱告,我們就會成為對神信任的人,神希望我們如此。

持續禱告的楷模

喬治.慕勒在他早期的基督徒生活,就開始為他的五個朋友的得救禱告。幾個月後,其中一個人信了主。十年後,另外兩個人也信主了。第四個人二十五年後才得救。

穆勒為第五個朋友堅持禱告,直到去世。五十二年來,他從來沒有放棄為這位朋友接受基督而禱告! 在穆勒的葬禮後幾天,第五個朋友得救了。穆勒相信持續不懈地禱告。

謙卑地禱告

耶穌禱告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11] 耶穌知道他可以相信他的天父完美的旨意。

禱告是一種謙卑的行為。我們為別人禱告,是因為我們的智慧無法幫助他們,我們必須依靠神。我們為自己禱告,是因為我們無法用自己的力量管理生活,我們必須依靠神。

禱告幫助我們意識到需要神的幫助。當我們對自己掌握生活問題的能力充滿信心時,我們就不可能認真地禱告。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無法用自己的力量來管理生活時,我們就會謙卑地禱告。

我們應該以「信心的謙卑 」的態度來禱告。當我們等候神的回應 時,我們有確信和平安,因為我們是在向一位愛我們並渴望為祂的孩子們提供最好的天父禱告。在生活和服事中,謙卑的禱告使我們對神有平安的信心。

個人的禱告

耶穌教導他的門徒,開始禱告時要這樣對神說:「我們的父」。真正的禱告是個人的。保羅-米勒(Paul Miller)寫道:「許多人在努力學習如何禱告,因為他們專注於禱告,而不是專注於神。」[12] 很多時候,我們 「禱告」,而不是與神交談。這就是耶穌告誡不要用 「許多重複話 」的核心。[13]

試想一個人在餐桌前背誦了一篇講章。他說:「我想和家人們進行一次對話,所以我把

一些話背下來。」這不是真誠的對話! 我們期望一個人把注意力放在同桌用餐的人身上,而不是在他要用的詞上。

同樣的,禱告也要專注於神,而不是一套背下來的話語。禱告不是一個系統;禱告是一種關係。禱告必須是個人的。

我們如何成為禱告的人?

在第五世紀,羅馬貴婦人普羅巴(Anicia Faltonia Proba)向奧古斯丁(Augustine)請教禱告的問題。普羅巴想知道如何成為一個禱告的人。奧古斯丁寫了一封長信,其中有關於禱告的明智建議。 [14] 在本節中,我們將研究奧古斯丁的禱告原則。

什麽樣的人可以成為一個禱告的人?

首先,奧古斯丁說,一個禱告的人必須是一個沒有其他資源的人。禱告的人是一個只靠禱告的人。

普羅巴是羅馬最有權勢和財富的人的遺孀。她的三個兒子都擔任過羅馬執政官。奧古斯丁一開始就告訴普羅巴,她必須 「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無助的」。無論我們多麽富有,多麽強大,多麽成功,我們都必須認識到自己在神面前的無助。否則,我們的禱告就會像法利賽人的禱告,而不是稅吏的禱告。

我們應該禱告什麼?

奧古斯丁給了普羅巴一個奇怪的答案。他說:「祈求幸福的生活。」這聽起來可能很自私,但奧古斯丁解釋說,真正的幸福只來自於神。一個人 「擁有他所希望擁有的一切,並不期望擁有他不應擁有的任何事物,才是真正的幸福」。

基督徒是幸福的,因為他有神,並且不期望任何神不要他擁有的東西。像詩篇作者一樣,我們因神的同在而滿足。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裏求問。」[15]

如果我們真渴望神的同在勝過一切,我們就可以祈求幸福,因為我們知道神會將自己賜給我們,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願望!

在困難時該如何禱告?

奧古斯丁提醒普羅巴,保羅曾感到有「我們不知道該如何禱告」[16]的時候。 當我們無助時該如何禱告呢?

奧古斯丁從三段經文中尋找答案。 首先,他指出保羅的例子,當他祈求從 「肉體上的刺 」中得到釋放。與其說釋放,不如說是神的應許:「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保羅見證說:「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17]

其次,奧古斯丁指出了耶穌在客西馬尼的例子。耶穌將自己的所求所想交給了神。耶穌祈求解脫。「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 但他最後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18]

最後,奧古斯丁指出了羅馬書八 26。當我們不知道如何禱告時,聖靈會引導我們的心。聖靈 「在我們軟弱的時候幫助我們」,並「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當我們無法言語時,聖靈將我們的禱告帶到天父面前,天父接受了我們的禱告,並使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19]


[1]Quoted in Matt Friedeman, The Accountability Connection (Victor Books, 1992).
[2]Edward M. Bounds, Power Through Prayer (Wisconsin: Treasures Media, n.d.), p. 2.
[3]如果你可以不禱告就做任何事情,這件事真的值得做嗎?
韓君時(Dr. Howard Hendricks)
[4]路加福音廿二 31
[5]馬太福音廿六 33、35
[6]Dick Eastman, The Hour That Changes the Worl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95).
[7]我們把禱告看成是為自己得到一些東西的手段,聖經中禱告的意義是讓我們可以認識神自己。
章伯斯(Oswald Chambers)
[8]馬可福音十一 24
[9]雅各書四 3 和約翰福音一 14
[10]

人可以拒絕我們的懇求,拒絕我們的信息,反對我們的論點,輕視我們的人,

但他們對我們的禱告是無力抵擋的。

巴斯德(J. Sidlow Baxter)

[11]路加福音廿二 42
[12]Paul E. Miller, A Praying Life: Connecting with God in a Distracting World (NavPress, 2009).
[13]馬太福音六 7
[14]Philip Schaff, ed. The Confessions and Letters of St. Augustin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First Series, Vol. 1. (Buffalo, NY: Christian Literature Publishing Co., 1886).
[15]詩篇廿七 4
[16]羅馬書八 26
[17]哥林多後書十二 8-10
[18]馬太福音廿六 39
[19]羅馬書八 26-28

結論:當你不知道如何禱告時

有時候,沈默是你唯一能做的。[1] 你想禱告,卻不知道如何禱告,禱告不來。該怎麽做呢?一個秘訣就是瞭解基督是我們的大祭司。

作為福音派基督徒,我們相信所有信徒都有祭司的職分。這個偉大的宗教改革教義教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接觸到天父。然而,如果有所誤解,這個教義會導致靈命掙扎。我可能會充滿懷疑:「我禱告地足夠嗎?我真的盡了我的責任嗎?」

在 2013 年的一次會議上,艾倫·托倫斯(Alan Torrance)教授做見證,講述了他在這些問題上的掙扎。

「2008 年 1 月,我的妻子簡因癌症去世。她是最優秀的基督徒女性、妻子和母親。看著她在癌細胞擴散到全身的痛苦中死去,我們的孩子們目睹她的痛苦是非常難受的。有幾次,我在悲痛中掙扎著不知道該如何禱告,該為什麽禱告。我不知道該如何禱告。」

「在那段時間裡,基督的祭司身份變得比我能表達的更有意義。當我把簡抱在懷里時,升天的祭司(耶穌基督)正在為我們代禱。我們可以在他面前休息。」

「那段時間我所堅持的禱告是主禱文。我沒有被遺棄只能自己禱告。『在天上的父--在遙不可及的地方。』」反 而是透過聖靈,我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要發現基督持守祭司職分的顯著意義,就是用福音改變我們生活和敬拜的每一部分的方式去體現。」

當我們認為必須用自己的屬靈的力量去接近天父時,我們就誤解了信徒的祭司職分。這是一個錯誤。信徒的祭司職分是強調我們不需要其他的中保,唯有基督。他是我們的代禱者,接受我們破碎的禱告,並將其作為可接受的祭獻給天父。我們的禱告是由聖靈賦予力量,由我們的大祭司耶穌基督中保。

當你不知道如何禱告時,不要絕望。我們有一位為我們禱告的人,跪在我們身旁,向天父代求,說出我們說不出的話。


[1]Adapted from Marc Cortez, Everyday Theology. http://marccortez.com/2013/01/23/priesthood-of-christ-when-you-just-cant-pray/

第二課作業

(1) 使用經文彙編或聖經搜索程式,在聖經中找三個禱告的例子。將每個禱告與主禱文進行比較。主禱文的哪些內容在其他聖經的禱告中也能找到?

(2) 寫一個月的禱告日記。記錄你在禱告中的挫折,禱告中的勝利,以及神對禱告的回應。用這本日記激勵自己在禱告生活中成長。

可編輯的Word文檔

可打印的PDF

聖經中的禱告 經節 在禱告中的元素
尼希米的禱告 尼1: 5 -11
  • 關係: 「守約」

  • 尊敬:「偉大且令人敬畏的神」

  • 委身:「僕人的禱告」

  • 供應/預備: 「使你僕人現今亨通」

  • 認罪:「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