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於達拉斯神學院六十餘載的韓君時教授(Howard Hendricks)[1] ,在任教期間,教過上千名的學生。他最具影響力的其中一本書,是把他的哲學濃縮在七則名為「教師七大定律」的小書。這些定律都是立足在耶穌的教導風格上。當你運用這些原則在教學上,你也會成為勝任的老師。
教師的定律
教師的定律 : 一旦你今天停止成長,你明天就停止教學。
韓君博士問: 「你會願意喝死水池塘內的水,還是喝流動溪流內的水?」流動溪流中的新鮮溪水當然比起停滯發臭的水甘甜好喝。
有些老師可以好幾年都不閱讀所教導科目的新書,也不吸收相關的新教學點子,他們的教學就像左邊池塘,是停滯發臭的。身為教師,就應該在自身所學的領域不斷地成長,就如牧師須要經常進修,才能看見神話語中的新亮光。
運用本課所學
► 想像有學生問你:「老師,最近你從聖經中學到了什麼?」你的答案會是這週所學,這月所學或是很久以前所學?你是否每天在神話語的知識上都有長進?
教育的定律
教育的定律 : 學習的方式決定教學的方式。
[2] 耶穌透過講有關綿羊的故事來教導牧羊人,講「得人漁夫」來教導漁夫,講有關水的話題來教導井邊的婦人,耶穌知道勝任的老師會因材施教。
韓君教授把教學比喻成美式橄欖球教練,教練不會參與比賽,但會指導球員並在一旁加油打氣。相同的道理,最棒的老師不會整堂課都在唱獨腳戲,他會啟發每個學生用對自己最有效果的方式來學習。
莫里斯是我聖經課的學生。我期望學生都能勤作筆記,考前預習。但莫里斯不想做筆記,上課時,就在筆記簿上塗鴉,我很擔心他上課根本都沒在聽。有好幾次,我說: 「莫里斯,請不要再畫畫了。把我教的東西寫下來。」他試著照我說的去做,但他越來越感挫折。
後來,我記起韓君教授的教育定律。我於是說: 「我們來實驗看看!假如你能證明你記得我上課的內容,你就可以畫畫。」實驗很成功,莫里斯學習的方法是把文字變成圖片。後來,我改變對學生的期許,因為學習的方式決定教學的方式。
運用本課所學
► 你知道有任何學習方式跟其它人不一樣的學生嗎? 你如何幫助這樣的學生能更有效率地學習?
活動的定律
[3] 活動的定律: 最大化的參與帶來最大化的學習。
耶穌知道他的學生必須實踐他所教的道理,於是讓他們參與事工,包括讓他們分發餅和魚給群眾和帶他們去沙漠禱告,讓學生有機會運用所學習的。這帶來什麼結果?這些使徒變成大家所知道的翻轉世界的人 (那攪亂天下的)[4] 。
心理學家說我們所聽見的東西,能記下來的不到一成,看見又聽見的東西,能記下來的不到五成,但看見、聽見和親自實做的東西,有九成都能記下來,積極參與能有效增強學習。
運用本課所學…
► 在準備下一課時,安排活動讓學生練習所學到的原則。
溝通的定律
溝通的定律 : 建立與學習者之間的橋梁,教導才會有成效。
身為老師和牧師,我們的工作就是溝通。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傳遞資訊,更重要的是傳遞真理給聽者。溝通(communication)這字來自拉丁文的 communis ,意思是「共通的」,溝通須要找到共同的基點,也就是在我們與聽者之間建立起橋梁。
耶穌示範了如何與聽者之間建立起橋梁。為了向撒馬利亞婦人傳福音,耶穌超越種族、宗教和社會藩籬。耶穌是猶太人,她是撒馬利亞人;耶穌是男人,她是女人;耶穌是受景仰的拉比,她有著不貞的過往。耶穌如何建立起橫越過這些屏障的橋梁? 他找到共同的基點,就是他們兩個人都口渴。這個口渴的生理需求建立起通往改變生命的橋梁[5] 。
韓君教授寫到溝通必須有三個層次:
知識 -我所知道的。這是溝通最簡單的層次。
熱情- 我有感的事物。這是溝通較深的層次。
行動- 我所做的。這是改變我們學生的溝通層次。
我有次聽到某位非洲的神學院管理人向一位富有的捐贈者講述他的異象。他向這位金主所要的捐款可是讓我連想都不敢想!讓我大為吃驚的是金主居然慷慨解囊,為什麼?這位神學院管理人就是以三個層次來溝通:
知識 - 他清楚知道在非洲需要有神學院的訓練。
熱情-他熱衷於訓練非洲教會的領袖。
行動- 他一生大多都在非洲度過,並為了訓練教會領袖做出許多犧牲。這為管理者傳達他在非洲所做的事情。
為了達到有效的教學,就必須熱衷於自身所教的科目。想像以下這個在許多主日學教室都會發生的對話:
老師: 「今天我們要來學約翰福音六裡面的餵飽五千人。」
學生: 「我有問題。聖經說他們只數算男人有幾個。為什麼? 」
老師: 「我不知道。那不是重點,我們就注意這課要教的就好。」
就這樣,本來很生動活潑的聖經故事突然間就變得非常枯燥。孩子會很想 知道耶穌如何用一點點餅和魚餵飽2萬人。老師怎麼能讓這部分如此枯燥乏味?老師沒有傳遞知識,沒有先研究故事背景,了解為什麼猶太作家只算男人的數目。再來,老師沒有熱愛這生動的故事。顯然地,老師的生命沒有受到這堂聖經課的轉變,以至於他也無法轉變主日學孩子的生命。
運用本課所學
► 當你在備課時,思考一下你的世界與學生的世界,這之間的距離有多遙遠。花些時間建立你與學生間的橋梁,找方法把上課的內容與學生的興趣結合。
心的定律
心的定律: 有效的教學不僅是頭腦知識上的交流,更是心對心的交流。
耶穌教導完山上寶訓後,「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6] 耶穌的教導是出自他的內心,並感動他眾多聽者的內心。
福音書不斷地說明耶穌的慈愛,許多人都被耶穌的慈愛感動,他的內心總能與觸及聽者的內心。韓君教授提出有成效的教學須具備的要素:
教師的品格啟迪學習者的自信。
假如學生信任老師的品格,他們就會對所學的內容有信心。身為牧師和老師,絕不能摧毀學生對我們的信任。信任是最難重建的東西,有智慧的基督徒領袖會遠離導向道德或倫理敗壞的一切事物。你的品格一定要能啟迪學生的自信。
教師的慈愛引發學習者的動力。
當學生感到老師的慈愛時,他們就有學習的動機。門徒跟隨耶穌,因為知道耶穌愛他們,假如你不愛你的學生,他們就沒有向你學習的動機。
對於教導年幼孩童的老師,韓君教授說: 「假如瓊安穿了新鞋子,你一定要注意到她的新鞋,不然她絕不會專心上你要教的新東西!」在對學習者表達對他們的興趣後(因為你的愛),他們就已準備好要上你的課了。
老師的授課內容讓學習者了解。
只有在學生有學習的動機後,你才能開始教課,你在得到他們的信任後,你才能跟他們有心對心的交流。
運用本課所學
► 你愛你的學生嗎? 他們知道你愛他們嗎? 這兩個問題同樣重要。你如何與神賞賜你的學生有更好的心對心的交流。
鼓舞的定律
鼓舞的定律: 教學會達到最大的成效當學生被給予適當的動機。
聽到「動機」這兩字,很多老師馬上想到糖果、獎狀、分數或是其它激勵學生的方法,這些外部或「外面」的動力,是來自學生的外在動力。外在動力還包括獎勵 (背誦100節經文,你就可以得到獎品),以及愧疚(如果你不背聖經經文,你就不是好基督徒)。許多老師都幾乎依賴這些外在動力。
外在動力可能奏效一陣子,但其影響力是短暫的。假如學生為了獎狀而背誦聖經經文,有那麼一天,他們會認為獎狀太孩子氣了,獎狀不再具有吸引力能啟發他們認真學習。假如學生因愧疚而背誦經文,愧疚感終究會不再奏效,他們會決定「我想我能不用花這些多餘的精力背誦經文,還是能夠成為基督徒。」
內部或「固有」動力比較深層,是來自學生的內在。韓君教授列出幾個內在動力。
擁有權 -「這是我的教會,為了幫助教會的成長,我要邀人來聚會。」
需求 -「我需要神的話語來克服試探,所以我要背誦聖經經文。」
認可 - 「我愛我的老師,想要讓他高興,所以我要認真學習。」
這些內在動機帶來的影響會比糖果或分數持續更久。使用這些引發學習動機,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邁向更長久的學習。
運用本課所學
► 列出你對學生所使用的動機。有哪些是外在動機?有哪些是內在動機?
準備的定律
準備的定律: 老師和學生都準備妥當,教學才會有最大的成效。
以下對話有像你教會平時的主日學課堂嗎?
老師: 「今天,我們要來學以弗所書第五章。請翻開聖經。」
學生心想: 「為什麼我們需要學以弗所書第五章?」
老師花了一小時教導以弗所書第五章,她是位好老師。一小時後,學生都被保羅的信息激勵。主日學結束了,學生們回家,一週後,我們聽到以下對話:
老師說: 「今天,我們要來學以弗所書第六章。請翻開聖經。」
學生心想: 「為什麼我們需要學以弗所書第六章?」
假如學生能先預習以弗所書第六章, 那該會有多好!假如學生能事先列出問題帶來主日學教室,是不是就能更有成效?當然!如何達到這樣的效果?韓君教授建議派一些讓學生能先預習的功課,例如:
指派可以讓學生去思考下週上課內容的作業。「下週日前,閱讀使徒行傳第十九章,認識保羅是如何設立在以弗所的教會。」
指派可以認識上課內容背景的作業。「下週日以前,閱讀聖經辭典內有關在以弗所的亞底米神神廟。這有助於解釋保羅在以弗所書六 10-20所要強調的屬靈爭戰。」
指派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作業。「這週每天閱讀以弗所書第六章一次。閱讀的時候,寫下有關這章的一個問題,下週日,我們能一起討論你的問題。」
運用本課所學
►針對下次的課程,指派學生預習的作業。確認所派的作業能讓他們更加了解接下來所要學習的內容。
[1] 這份教材改編自韓(Howard Hendricks)所著的《改變生命的教學:教師的七大定律》〔
Teaching to Change Lives (Multnomah Books, 1987)〕。
[2] 教學的終極測試不是你做了什麼或是你做的有多成功,而是你的學生有多成功。
韓君時教授
[3] 聞之不若見之,
見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 《旬子•儒效》
[5] John 4:1-42. 約翰福音四1-42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