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生平與宣教
耶穌生平與宣教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6: 耶穌與神國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本課目標

本課結束時,學生應:

(1) 瞭解四福音書中神國的意義。

(2) 認識神國的現在性及未來性。

(3) 遵循耶穌在山上寶訓中所說神國的生活準則。

(4) 恰當的詮釋耶穌對於神國的比喻。

(5) 順服於成為耶穌門徒的條件。

事工的原則

我們代表神國的外交使節去服事世界

前言

神的國是新約聖經中的主軸。[1]「國度」一詞在馬太福音中出現五十四次,在馬可福音中出現十四次,在路加福音中出現三十九次,在約翰福音中也出現五次。[2]

耶穌的比喻中有將近一半是關於神國的教導。他在講道中談到神的國,他為彰顯神國的權柄而醫病和趕鬼。在他升天後,初代教會也持續傳講神國的信息。[3]

本課中,我們會從耶穌的佈道事工中學習神國,並研究神國對於當代的教會事工有什麼影響。我在課程最後附錄一篇傳講神的國的講道,以前曾用於奈及利亞。這篇講道中提到了神國的信息如何影響我們現今世界的教會事工。


[1]本章節所參照的資料包括:
艾倫(D. Matthew Allen),《聖經中的神國》〔The Kingdom in Matthew(http://www.bible.org)〕
博克(Darrell L. Bock),《麥種聖經註釋:路加福音》〔Luke,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1994-1996)〕
潘傑德(J. Dwight Pentecost),《耶穌基督的言與行》(The Words and Works of Jesus Christ)(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9)〕
鍾馬田(Martyn Lloyd-Jones),《活像基督:登山寶訓釋義》〔Studies i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9)〕
[2]當提到神的國度時,馬太稱其為「天國」,而路加則使用「神國」。馬太的讀者主要是猶太人,而猶太人一般都避免直接提到神的名諱而以「天堂」來替代「神」。馬太也幾乎全部以「天國」取代「神國」。因此,除非在提到馬太時,我會一律使用「神國」。
[3]使徒行傳八12、廿八23

神的國度

學習神的國度,必須要回答兩個問題:[1]

  1. 什麼是神的國?
  2. 神的國何時建立?

什麼是神的國?

► 讀使徒行傳一 1–8

耶穌復活後的四十天中,耶穌與他的門徒們「講說神國的事。」在他即將升天之際,門徒們問他:「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門徒們期待的是:

  1. 一個即刻建立的國度:「這時候」。他們期待耶穌立刻建立神的國度。
  2. 一個政治上及地理上存在的國度:「復興」。他們期待耶穌推翻羅馬帝國並復興以色列的政治權柄。
  3. 一個國族的國度:「以色列國」。他們期待耶穌能像舊約的大衛血脈王朝一般掌理國家。[2]

耶穌回應道:「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耶穌的回答表現了他的國家是:

  1. 超越時間的國度:「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神國並非憑著人的時間所定,而是藉著神所定。
  2. 超越自然的國度:「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神國是建基於聖靈的能力,而非政治權柄。
  3. 超越疆界的國度:「直到地極」。神國是遠及萬國的,而非僅限於以色列。

耶穌告誡門徒們不需要知道神國降臨的時間,而應該在意另外兩點:承受聖靈降臨並作他的見證「直到地極」。

[3]神的國何時建立?

神學家們對於神國有三個不同的主要觀點。

神的國度將降臨

部份神學家主張神國是基督親自在地上統治的千禧年間建立的末世國度。這些神學家參考如馬太福音二十四章到二十五章的經文中所強調關於國度的政治性及疆域性。

神的國度已經降臨

另外有的神學家認為神國在耶穌在世時便已經建立了。他們憑藉的是耶穌曾在聖經中說「天國近了」及「神的國臨到你們了」。[4]這一派說法著重在神國的靈性以及神在信徒心中的權柄。

神的國度已經降臨,但尚未完全

有許多神學家則認為神國包括現在及未來性。這個觀點主張神國在耶穌在世傳道時便已奠基,而在現今仍透過教會持續宣教,並會在基督再臨時成就完全。[5]當基督再臨時,他會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6]這就是神的國度最終的完全。

► 這三個觀點中你認同哪一個?這些觀點對於事工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本課中,我們會看到神國正在實現的部份以及尚待實現的部份。一個國家應包含:

  • 君主:從見證他出世的博士到他被釘死的十字架上的牌子,耶穌都是以君王的身份來到世間。

  • 權柄:耶穌藉由他所行的神蹟以及戰勝死亡來顯現自己的權柄。

  • 律法:耶穌在《山上寶訓》中簡述了神國的律法。

  • 疆域:耶穌曾說過他的國度直到地極,其人民更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

  • 百姓:所有已被君王救贖,並受其掌管的人們便是神國的百姓。


[1]關於神的國度,可參考麥克奈特的演講《天國是什麼?》演講(http://www.seedbed.com/where-is-the-kingdom-of-god/)。
[2]斯托得,《聖經信息系列──使徒行傳》〔The Message of Acts (Westmont,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1990), 41〕
[3]

「神國已經降臨;

神國正在降臨;

神國尚未降臨。」

-鍾馬田(Martyn Lloyd-Jones)

[4]馬太福音四17、路加福音十一20
[5]註釋用「奠基」來表達神國在耶穌在世時的開始,並用「完全」來表示耶穌再臨時將成全國度的承諾。
[6]哥林多前書十五24

神國的承諾

► 讀馬太福音三 1–12

新約聖經當中第一次提及神的國度是在施洗約翰的講道中。做為最後一位舊約先知,施洗約翰譴責了以色列宗教領袖們的虛偽。做為新約信息的第一位信使,他為新的君王預備道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1]「近了」一詞暗示神國尚未降臨,但即將到來。施洗約翰的講道是為了預備以色列迎接那位將帶來新國度的彌賽亞。

施洗約翰被囚後不久,耶穌便開始了公開的佈道。他行遍加利利「宣講天國的福音」。如同施洗約翰,耶穌宣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2]

► 讀馬太福音十 5–42

耶穌差遣十二個門徒對「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宣講天國的福音。如同施洗約翰與耶穌一樣,他們也說:「天國近了!」[3]

使徒們的佈道事工模式遵照了他們的老師。就像耶穌,他們要宣講神國並供應人們生活上的需求。如耶穌一般,他們用醫治病人及趕鬼來顯示神的國度正逐漸攻破撒旦的領域。耶穌差遣了自己的代表來「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痲瘋的潔淨,把鬼趕出去。」[4]


[1]馬太福音三 2
[2]馬太福音四 17
[3]馬太福音十 5–7
[4]馬太福音十 8

神國的登場開幕

► 讀馬太福音十二 22–32

神國的承諾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舊約先知便已預言未來將有的國度。然而,耶穌宣告神國並不只是一個未來的盼望,而是一個即刻的現實,他也宣告了神國的登場。耶穌所在的地方就有神國的存在。

耶穌藉著趕鬼的能力,彰顯他做為君王的權柄勝過了撒旦的國度。在耶穌醫治了被鬼附的人後,法利賽人宣稱他是用「鬼王別西卜」的能力來「趕鬼」。耶穌則回應道:「我若靠着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1] 耶穌已經打進了撒旦的國度。

► 讀馬太福音十一 1–24

耶穌所行的神蹟便是神國登場的跡象(Signs)。約翰福音用「跡象」(Signs)這個詞表示耶穌行的神蹟。神蹟是耶穌神性的象徵,也是新的國度的證據。

施洗約翰宣告「天國近了!」他期待的是一個政治性的國度來拯救以色列。然而,他最終卻遭到囚禁並面對死亡。施洗約翰差了他的兩個門徒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耶穌的事工並沒有符合施洗約翰所期待的那個政治性的彌賽亞所要建立的世俗國度。

耶穌的回答指向救世主的工作。

「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耶穌教導約翰要靜候神的計畫實現。

耶穌讚許約翰的能力及勇氣,但為什麼他卻又說天國裡最小的比約翰還大?耶穌來是為了建立一個包含所有天國特權的新約。新約中最小的信徒所擁有的特權是舊約中最偉大的聖徒都沒看過的。新約信徒看到了舊約承諾的實現,也就是應許之神國的啟動開幕式。


[1]馬太福音十二 24、28

神國的生活:山上寶訓

四福音書記載的講道篇中最長的就是耶穌的山上寶訓。從下列幾點就能看出,神的國度是山上寶訓中前後貫徹的主題:

  • 八福中的第一福說天國是屬於「虛心的人」,而第八福則說天國屬於「為義受迫害的人」。這兩福為八福做了開端與結尾,也顯示八福的主題就是天國。

  • 耶穌宣告他擁有詮釋律法的權柄[1]。這是君王的舉動,有權於詮釋並實施他統管王國的律法。

  • 耶穌教導門徒們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2] 耶穌呼召我們為了神的國度在地上實現而禱告。當神的子民遵循山上寶訓的教導生活,神國就在地上擴張,而神的權柄也擴及到神國的新子民。

  • 在山上寶訓的結尾,耶穌教導眾人,單單「行許多異能」是不足以「進天國」的。惟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入天國。

讀山上寶訓應該注意的原則

在讀山上寶訓時我們應該謹記三個原則。

(1) 遵循山上寶訓的誡命並不會讓你「獲得」天國子民的身份。

我們不能抱著「照這個方式生活就會變成基督徒」的心態,而是應該抱著「因為你是基督徒而這樣生活」的心態,將山上寶訓視為神國子民的生活準則。我們首先單單因著恩典得到救贖,而後做為神國的子民,遵循祂的誡命。

(2) 山上寶訓傳講的對象是信徒而不是未信者。

它並不是一部世俗的法典,因此千萬不要因為你那未信的鄰居不願意遵循而感到錯愕。山上寶訓描述的是神國的生活,而不是世俗的生活。

(3) 山上寶訓針對的是每一位信徒。

許多人試圖規避山上寶訓中的要求而爭論當中的原則並不適用於平信徒。有人說:「這部律法是為了未來的千禧國度而立。」另有人說:「這只是針對少數的聖徒。泰半的基督徒根本無法遵循這些誡命。」有些人則說:「山上寶訓證明了我們不可能全然遵循神的誡命,一旦知道我們永遠無法達到神的標準時,我們就會單單仰賴救恩了。」

然而,初代教會將山上寶訓視為針對所有信徒的教導。雅各書以及彼得前書中也曾提及當中的誡命。耶穌拒絕將神神聖的標準降低,反而將標準設得比法利賽人還高:「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3]

神國的生活

► 讀馬太福音五–七

如果耶穌在世上傳道時便已啟動了神的國度,那我們現在就生活在神國中。山上寶訓描述了神國子民的特質,以下簡述山上寶訓的主軸。

(1) 神國的價值與世俗的價值相左。

世俗的價值觀不會說貧窮、哀慟、放棄自己的權利,或是受到逼迫的人是「有福的」。但「八福」中所描述的價值觀與耶穌時期羅馬帝國的價值觀恰好相反,也與現今世界的價值觀相反,因為神國與世俗是不同的。

(2) 神國的公民應當影響他們所屬的世界。

耶穌時期的艾賽尼派猶太人說有信仰的人應該抽離這個社會並在孤立中建立神的國度。耶穌則說:「不!你們必須做世上的鹽,保存並給你們的世界調味。你們必須做世上的光,將榮耀帶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雖然神的國是充滿靈性的,但世俗的世界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都將因有神國子民的存在而受益。

[4]我們可以列出不少在世俗社會中作光作鹽的基督徒。威廉‧威伯福斯就帶領英國國會廢除了大英帝國的黑奴制度;循理派大復興為英國社會各階層帶來改革;威廉‧克理在印度對抗合法殺嬰及娑提(焚燒守寡婦女)的行為;基督徒在各地提高識字率、建立醫院及育幼院,協助貧窮及需要幫助的人。

(3) 神國的子民超越律法的最低要求以彰顯天父的愛。

耶穌來不是為了取代律法,而是為了「成全」律法。「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成全一個東西是要「完成它」或是「讓它變成完全」。耶穌來不是為了廢除律法,而是為要啟示律法背後的精神。耶穌也透過六個例子來顯示神國子民的義必須「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

律法 神國子民
律法禁止殺人 神國子民處理的是殺人背後的動機──憤怒。
律法禁止姦淫 神國子民處理的是殺人背後的動機──憤怒。
律法要求休妻要有休書 神國的子民選擇想辦法維持婚姻,而不是尋找離婚的藉口。
律法禁止起誓。 神國子民說「是」或「否」便已足夠。
律法對報復設下限制(以眼還眼) 神國的子民以愛行動,而非報復。
律法要求愛鄰舍 神國子民連同敵人也愛。[5]他們藉由行動反映天父的慈愛與憐憫。[6]

(4) 神國的子民在乎取悅神而不是取悅他人。

法利賽人想要別人看見他們的慷慨;神國的子民則默默付出。偽善的人要別人聽見他們有聲有色的禱告;神國的子民則簡單誠心的禱告。法利賽人期望別人會因為他們的長時間禁食而尊敬他們;神國的子民禁食只為了神的報賞。

(5) 神國的子民並不會將信心寄託在財富上或擔心他們自己的需求,

而是相信天父會供應。

(6) 神國的子民不會論斷別人,

但會小心辨識假師傅所結的果子。

(7) 神國的子民對他們的禱告有信心。

神國的子民對他們的禱告有信心,因為「天父會將那美好的賞賜給所求的!」

(8) 神國的子民知道只有兩個選擇。

一道門是寬的,一道門是窄的;一棵樹是好的,一棵樹是壞的;一個工人是聰明的,一個工人是愚笨的。神國的子民懂得分辨。

遵循山上寶訓的原則生活

[7]我們要如何遵循山上寶訓的原則生活?馬太福音五 48 就是關鍵。神國的子民受呼召要效法天父。耶穌的教導就是如此簡單──也如此困難。惟有神的恩典可以使我們有能力遵循耶穌的教導。單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活出山上寶訓所要求的生活。只有倚靠聖靈能讓神國的生活實現。

我們在傳講山上寶訓時必須要先了解這個原則。如果我們只是將山上寶訓當做律法傳講,那我們會讓人感到沮喪及挫折。唯有將山上寶訓當作神國生活的範例來傳講──是我們藉由神的恩典獲得,由聖子的死亡做為贖價,並由聖靈獲得能力──山上寶訓才能真正成為福音、好消息。

► 讀完山上寶訓並複習這一段簡述後,試討論:

  • 山上寶訓的教導中哪一個對你所處的社會中的基督徒來說最為困難?

  • 山上寶訓的教導中哪一個對你做為基督徒領袖來說最為困難?


[1]馬太福音五 21–48
[2]馬太福音六 9–13
[3]馬太福音五 20
[4]「清心的人不只自己看見神,更能讓社會藉由自己來看見神。」
萊恩‧翰什(Leon Hynson)
[5]舊約聖經並沒有要求以色列要「仇視敵人」。這是一個對舊約非常普遍的錯誤認知。
[6]路加福音六36
[7]

山上寶訓是對有條件的愛、有私慾的愛、或是忽視公義的呼召的一個警告。山上寶訓呼召人彰顯神的那種寬恕、施予、感恩,與同理的愛。

博克(Darrell Bock)

神國的奧秘:神國的比喻

猶太教師知道人們記得故事遠比記得聲明主張要來得久。因此,當時的猶太拉比很盛行用比喻來教導,兒耶穌也是用比喻來傳達神國深奧的道理。

在耶穌佈道的初期,用比喻可以順利教導他的門徒而又不直接與敵人起衝突。雖然在往後的日子中,耶穌會直接與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對質,但在早期,他的重點在教導門徒。

許多人聽到了比喻卻不明白,這又是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心已經剛硬了。先知以賽亞曾預言:

「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着,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1]

透過比喻,耶穌成功教導了那些耳朵打開的人。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羅列了一連串關於「神國的奧秘」的比喻。[2] 這些比喻向耶穌的跟隨者啟示了神國的本質,但對那些不相信他的宗教領袖則隱藏了他的教導。

► 在繼續之前,先停下來讀馬太福音十三1-52。每讀一個比喻,請試著用一兩句話表達當中的主題,並應用於當今的教會事工中。我在下表中提供了一個範例。

可編輯的Word文檔

可打印的PDF

神國的比喻
比喻 主題 當今事工的應用
撒種的比喻 聽者對於種籽的回應程度會決定其最後成長茁壯的程度。 當我講道及教導時,我必須將結果交託給神。我的責任是在盡心盡力撒種,而不是在收割。
稗子的比喻    
芥菜種的比喻    
麵酵的比喻    
藏寶的比喻    
尋珠的比喻    
撒網的比喻    
家主的比喻    
十錠銀子的比喻    

 

撒種的比喻(馬太福音十三 3–9、18–23;路加福音八 5–18)

神國比喻的第一個故事是在告訴我們,聽者對於撒向我們的種籽所做出的回應會決定種籽最後的結果。在天國中,有些人會選擇相信並結實纍纍,而有些人會拒絕相信,或是在一開始相信之後又逐漸遠離。

由於這個比喻講的是不同的泥土,而不是不同的撒種人,所以也可以稱為泥土的比喻。每個例子中,撒種的是同一個人,撒的也是同一種種籽,唯一不同的就是泥土。當我們在宣揚神國的信息時,不要因為有些聽眾不願接納而覺得錯愕或沮喪。耶穌說過有些聽者是肥沃的土壤,而有些則內心剛硬。

路加福音總結撒種的比喻時說它是關於聽信真道的比喻。「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3] 當一個人正面回應真理時,他們便承受了真理。在耶穌開始下一個比喻前,他也教導聽眾要怎麼讓自己的心像是肥沃的土壤。

稗子的比喻(馬太福音十三 24–31、36–43)

猶太人認為神國會為惡人帶來立即的審判,而耶穌則為他的門徒預備心進入一段信徒與未信者將一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期,「田地就是世界」。[4] 唯有在「世界的末了」時,天使才會收割稗子並用火焚燒。建立神國的時間在神,而不是在人。

芥菜種的比喻(馬太福音十三 31–32)

看到耶穌地上的事工沒人能預測教會將來會傳遍世界。當時的門徒貧窮、充滿恐懼,更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沒有群眾魅力、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政治權力。他們就如芥菜種一般渺小,但就如渺小的芥菜種能長成大樹,神國也將擴及全世界。

耶穌的聽眾對於他將芥菜種比喻為神國應該是相當驚訝的。當時的猶太拉比盼望神國會帶著權柄與榮耀降臨,期待看到惡人公開受審判,更期望會有軍事起義推翻羅馬帝國,而猶太王國的建立也將為社會帶來動盪。然而,耶穌卻向他的門徒為神國描述了一個毫不起眼的開始。

當我們讀新約時,很容易忘記猶太地在第一世紀是多麼微不足道。猶太地是新約的中心,但在第一世紀的世界是個無足輕重的地方。想想你的國家的首都:在第一世紀時,那個城市是羅馬,而不是猶太地;再想想一個有好的教育系統跟很棒的大學的城市:在第一世紀時,那個城市是雅典或亞歷山大,而不是猶太地。

猶太地不論在政治上、經濟上,或社會上都不具有任何重要性。想想你的國家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小鎮:那就是羅馬帝國時期的猶太地方。

芥菜種的比喻顯示出神國如何從羅馬帝國中毫不起眼的一隅,藉由一群人長成樹後開枝散葉到萬國的。[5] 猶太拉比說神國只限於猶太人,而耶穌則教導神國的擴張會直到地極。

麵酵的比喻(馬太福音十三 31–32)

麵酵的比喻也刻劃了神國超自然的擴張。雖然麵酵在經文中一向代表負面的東西,[6]耶穌卻用麵酵來象徵神國的擴張。三斗麵就能製作足夠一百人食用的麵包。即使神國的起頭毫不起眼,但它卻將長成一個強大的力量。

麵酵的比喻也象徵神國穩定的增長。麵酵並不會像炸藥一樣忽然爆炸,而是慢慢的在麵包中作用。猶太拉比說神國會透過全球性的徵兆降臨,耶穌則教導說神國會緩慢但穩定的增長,直到觸及全世界。

藏寶及尋珠的比喻(馬太福音十三 44–46)

這兩個比喻講述的是神國中的喜樂。兩則比喻中,人都找到了價值不菲的東西,並「變賣他一切所有的」來買它。這兩則比喻的重點並不是那人的犧牲,而是找到如此寶貴的東西時的喜悅。「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真正的門徒也會歡歡喜喜地放下一切跟從基督。

這兩則比喻顯示神國尊貴的價值。神國會影響我們對於生命的態度。耶穌曾在別處說過:「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隻眼進入神的國,强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裏。」[7] 進入神國的許可勝過任何世俗的犧牲。

撒網的比喻(馬太福音十三 47–50)

加利利海上的漁船會拖著一面大網,將可食用與不可食用的魚都一網打盡。在回到岸邊後,漁夫才會將好的魚與壞的魚分開處理。

正如同稗子的比喻一樣,這個比喻提醒門徒們在「世界的末了」會有審判。與其等待立即的審判,門徒應該傳講神國的信息,並深知當神的時間到了,祂便會審判所有義與不義的,但我們必須將時間留給神定奪。

家主的比喻(馬太福音十三 51–52)

耶穌在第一個比喻中教導門徒要做肥沃的土壤,而在最後一個比喻中教導他們彼此分享的責任。「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都應將自己寶庫裡有的東西拿出來教導他人,畢竟我們學習不是只為了自己受益。門徒受訓練是為了可以教導其他門徒。

十錠銀子的比喻(路加福音十九:11–27)

► 讀路加福音十九:11–27

是個比喻來自路加福音,但馬太福音也涵括耶穌在「橄欖山的教導」中所用的類似比喻。耶穌在耶路撒冷近郊時,因為「他們已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就講了十錠銀子的比喻。

當耶穌接近耶路撒冷時,人們對於政治性的彌賽亞的熱情逐漸高漲。耶穌用這個比喻旨在教導門徒們在等待神國降臨時要保持信心。他們應該善用他們的資源以推展神國,而不是過度小心的將主人賜給他們的東西藏起來。


[1]馬太福音十三 15,引述以賽亞書六 9
[2]馬太福音十三 11
[3]路加福音八 18
[4]馬太福音十三 38
[5]在但以理書四 12及以西結書卅一 6中,飛鳥宿在樹枝上象徵的就是一個王國觸及萬國。
[6]馬太福音十六 6、歌林多前書五6–7
[7]馬可福音九 47

神國的成全完備

► 讀馬太福音廿四–廿五

耶穌早期的教導都聚焦在神國即刻的啟動。當他在世上事工接近尾聲時,耶穌就講述更多關於神國的成全完備。馬太福音第二十四及二十五章裡面的橄欖山的教導就是耶穌對於未來神國承諾的成全所做最詳盡的教導。

深入瞭解:希律王的聖殿

西元前十九年,大希律王對聖殿進行了大裝修。這座由所羅巴伯在西元前516年完成的聖殿比起原本的所羅門聖殿要小,也較為樸素,而大希律王則希望讓聖殿回復往日風采。他開始的裝修工程前後歷時超過八十年。他指派了一萬名匠工,並訓練了一千名利未人為聖殿中不開放給俗人的部份進行裝修工作。

大希律王希望歷史會紀念他為世上最偉大的聖殿的建造者。到耶穌開始在世上佈道時,聖殿已經裝修四十六年了。[1] 整個聖殿的錯綜構造一直到西元後六十三年才完工,但被摧毀只需七年,就在羅馬帝國的提圖斯將軍於西元後七十年攻打耶路撒冷時。

「希律王聖殿」竣工時,其大小幾乎是所羅門聖殿的兩倍,足以容納成千名來耶路撒冷的朝聖者。希律王聖殿是羅馬帝國最偉大的驚奇之一。

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週,「門徒進前來,把殿宇指給他看。」由於當時聖殿還在整修,他們指的可能是他們上次造訪聖殿之後做了改變的建築。

耶穌則以預言聖殿被毀來回應:「你們不是看見這殿宇嗎?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門徒接著問:「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

門徒的提問有兩個部份,而耶穌的回答也有兩個部份。正如同舊約先知的預言都會包含較近期跟較長遠的兩個部份,耶穌的預言也包含了近期內會發生以及「世界的末了」會發生的事:

  • 門徒問:「甚麼時候有這些事?」「這些事(殿宇被毀滅到「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在西元後七十年就發生了。

  • 門徒問:「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耶穌則預言在未來「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着天上的雲降臨。」[2]

耶穌說神國的子民來自萬國萬邦,包括了猶太人及外邦人。他也說將外邦人包括在神國之中是從「創世以來」便是神的計畫。[3]

橄欖山的教導中的兩個比喻告訴我們應該保持信心靜候神國降臨。那五個愚拙的童女雖然等待新郎,但卻沒有預備好。那領一千銀子的僕人雖然等待主人歸來,卻沒有做好的管理。做為神國子民,我們受呼召要忠心並持之以恆的事奉神。

最終審判之時,馬太福音第十三章中關於將好的與壞的分開的應許將會實現。耶穌教導的重點不是最終審判會在什麼時間,採什麼形式發生,而是神國子民今天應該用什麼方式生活,靜候審判。審判日,君王會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我們必須時時刻刻預備耶穌再臨,而當他再臨時,我們必須對主是忠心的。


[1]約翰福音二20
[2]馬太福音廿四 30
[3]馬太福音廿五 34

應用:做為門徒的代價

► 讀路加福音九 21–27

我們不是因為做善事成為神國子民,而是單單靠恩典獲得神國的公民資格。然而,這並不代表做為門徒的生活是沒有代價的。在路加福音第九章裡面,耶穌便教導眾人做門徒的代價。

魏樂德曾寫道:「恩典的相反不是努力,而是賺取。」[1] 我們做為門徒所做的努力並不與我們所獲得的恩典相衝突。事實上,我們唯有因著神的恩典才有追求成為門徒的能力。

請注意耶穌教導中的形式:先有十字架,才有榮耀

  • 耶穌預言了自己的死跟復活(路加福音九 21–22)。這就是他為了讓我們得到神國子民的身份而付出的代價。

  • 耶穌曾告訴他的跟隨者做他門徒的代價(路加福音九 23–25):「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基督為了建立神國而面對十架,若我們想住在神國裡,也當背起十架。

  • 耶穌談論到神國(路加福音九 26–27):「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裏,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裏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我們如果沒有共同承擔十架,便無法共同承受神國的榮耀。耶穌「自己卑微……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2]

做為神的兒女,我們也應當遵從同樣的形式:「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裏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3] 這就是神國中的生命樣式。基督在被高舉得榮耀前在十字架上受苦,而他的跟隨者也必須先「背起十字架」才能享「他永遠的榮耀」。

耶穌一直在尋找願意委身的門徒。他並沒有要求門徒必須要有聰明的頭腦或忠誠的心。那到底做為門徒的代價是什麼?「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1. 門徒必須捨己。對自己說「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2. 門徒必須背起十字架。耶穌的跟隨者知道十字架意味著死亡,也代表著受苦及受辱。但初代信徒也知道做為門徒就必須承受十字架。當依納爵 (Ignatius) 旅行到羅馬準備殉道時,他說:「我開始成為一位門徒了。」做為門徒必須要承擔十架。
  3. 做為門徒必須持續跟隨主的特質及行為模範,而「跟隨」一詞是現在進行式。

成為門徒是否值得這樣的代價呢?耶穌列出了三個成為門徒的原因。諷刺的是,許多人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而逃避成為門徒。我們為什麼要付出代價成為門徒?

  1. 安全:凡是為了救自己生命而躲避十架的人反而會喪失生命(路加福音九 24)。
  2. 真正的富足:拒絕認主耶穌的人會失去一切(路加福音九 25)。
  3. 報償:唯有跟隨基督的人會進入神的國度(路加福音九 26–27)。

► 請研讀路加福音十四 25–33

耶穌日後曾擴大關於門徒的教導。他的指示大致可分成三部份:

  1. 做為門徒的代價(路加福音十四 26–27)
  2. 不先計算代價就想成為門徒的愚昧(路加福音十四 28–32)
  3. 重新提醒做為門徒的代價(路加福音十四 33)

若你去買車,銷售員有時會隱瞞最後的價錢。他會先說:「看看這輛車有多漂亮!」「感覺一下這輛車的馬力!」而當你愛上這輛車時,他才會告訴你價錢。

耶穌從來沒有告訴他的跟隨者進入神國是一條簡單的道路。他開門見山就亮出了價碼:

「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恨」一辭是猶太人的慣用語,其意義與英語中的「恨」有著很大不同。此處的「恨」代表愛一件事物少於另一件事物。耶穌在說的是:「你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所以做門徒的代價到底是什麼?答案就是你的全部!做基督的門徒代表的不只是共享救贖的喜悅,也代表必須共同承擔十架。

► 約翰福音中為「門徒」增加了三個條件。請先讀過約翰福音八 31、十三 35,以及十五 8。若以路加福音及約翰福音裡為門徒所羅列的條件為基礎,你的事工是否造就門徒?


[1]魏樂德,《大使命與大抗命》The Great Omission: Reclaiming Jesus’s Essential Teachings on Discipleship. (New York: HarperOne, 2006)
[2]腓立比書二8–9
[3]彼得前書五10

結論:神的國度是什麼?

基督再臨前,我們不會真正了解他所教導關於神國的每一項細節,但福音書卻揭示了許多神國的本質:

  • 神的國度是一個屬靈的國度。「因為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悅。」[1]

  • 神的國度在末世時會有一個實際地、政治性的形體。

  • 神國是萬有的,而不只局限於猶太國。

  • 神的國度是一個動態的形體而不是地理上的形體。它代表的是神的大能運行在世界上,而不是僅存在一個物理上的位置。在十錠銀子的比喻中,「國度」代表的是可以掌管的權力,而不是一個地理位置。[2]

  • 神國是超自然的。雖然撒種的是人,但他卻無法讓種子成長。神國的成長仰賴的是神的大能。

  • 神國不只是一個模糊的希望,而是一個既存的現實,且需要我們立即的回應。

  • 神的國度是透過耶穌的事工啟動開場的。他戰勝魔鬼的權柄也揭示了神國將勝過撒旦的國度。

  • 神國透過教會的宣教持續擴張。山上寶訓顯示信徒當如何蒙召活在今世。

  • 基督在榮光中再臨時會成全完備神的國度。撒旦的權柄將被毀滅,而神將統治直到萬世。

附錄中的講道是「神國的福音」。 在繼續第七課之前,請先閱讀。


[1]羅馬書十四 17
[2]路加福音十九 11。「錠」(原文作彌拿)是錢的單位。一錠代表一個工人約三個月的工資。

第六課 作業

根據山上寶訓預備三篇講章,並以「神國的生活」為主題。教導我們應當如何做為神國的子民活在現今的世上。記得在講道中提及「好消息」。表明神的恩典讓我們有能力做為神國子民而活。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