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必須仔細的揀選門徒[1]
►讀約翰福音一 35–51、約翰福音二 1–11、馬太福音四 18–22、路加福音五 1–11、六 12–16
當你在讀這些經文時,是否注意到裡面的過程?耶穌傳道生涯的第一個禮拜便邀請安德烈及約翰跟從他,而安得烈則帶領西門彼得歸向耶穌。耶穌又呼召了腓力,而腓力則找到了拿但業。[2] 但這只是他們受召的第一步,他們雖然認同耶穌,卻尚未成為永遠的追隨者。耶穌在此先呼召他們跟隨他,爾後,才又呼召他們委身而全職事奉。
約翰福音第二章是這個呼召過程的重要階段。在迦拿的婚宴上,耶穌向他的門徒們「顯現出他的榮耀來」,但因為這是行給他的門徒看的,因此其他的賓客並沒有看到這個神蹟。耶穌為了讓門徒能將信心交託在他身上,因此向他們顯現自己,而「他的門徒就信他了。」[3]
馬太福音四 18–22發生在耶穌離開了拿撒勒往迦百農去,並在當地開始佈道後。[4] 在加利利海邊行走時,耶穌呼召了西門、安得烈、雅各,以及約翰跟從他,而「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5] 在領受了約翰福音第一章中的首次呼召之後,這些門徒仍然繼續做為漁夫,而如今耶穌呼召他們投入事奉,並說:「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6]
這個呼召過程的下一個階段是耶穌挑選的十二個門徒。從眾多的信徒中(約翰福音第六章亦稱之為「門徒」),耶穌挑選了十二位將與他密切同工的門徒。
耶穌在選擇這十二人的時候並不著急。這個過程看來持續了數月之久,而這也給了耶穌一些可以個別與這些門徒相處的時間。許多領導者常常過於急躁地選擇接班人,而未投入時間去認識人。有智慧的領袖會藉著分派事工的機會來評估一個人的領導能力。
導師必須花時間與他的門徒相處
► 廣觸眾多的人或教導少數幾人,哪個聽起來更讓人振奮呢?而長遠來說,哪個更為重要?為何耶穌要在這十二個人身上投下如此的工夫?
耶穌投注大量的時間精力在十二個門徒身上。「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 ,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7] 首先,他們要花時間學習他的方法,唯有這樣,他們才有充足的準備出去傳道。
馬可福音中記載了耶穌其中一趟行經加利利的旅程:「耶穌不願意人知道,因為他正在教導門徒。」[8] 耶穌當時的優先順序並不是要策畫可以傳給萬人的宣教策略,而是要培養領導教會的人。
耶穌向千萬人佈道,但他最重要的工作卻是為了未來的事工培養少數幾個人,而他也知道「小班制」的教學效果最好。高爾文(Robert Coleman)曾警告說:「當你的事工不斷成長,騰出時間個別培養信徒的困難度 也會隨之增加。但你的事工成長得越大,騰出時間個別培養信徒的重要性 也越高。」
當你閱讀福音書時,可以發現耶穌身邊都會有至少三位門徒與他一同服事。耶穌常常到荒野之處教導他的門徒。而耶穌在世的尾聲投注了更多時間在他的門徒身上,甚至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個禮拜,耶穌幾乎沒有讓門徒步出自己的視線之外。訓練這些門徒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有個猶太人的諺語說道:「一個門徒會吃到他的老師的塵土。」由於門徒親近的跟從老師,因而吃到老師腳下揚起的塵土。門徒跟著老師飲食,往他的老師所到之處去,而門徒更委身於老師所教所行。耶穌的跟從者與他朝夕相處以致承襲了他的性格。爾後他們也被稱為「基督徒」,因為變得像他們的老師一樣。
如耶穌一般,保羅也有提摩太、提多、路加,與推基古等跟隨他的人,而保羅也是以花時間與他們相處來教導他們。
這也再一次為今天的我們立下典範。在你服事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年輕的同工跟著你來學習事工。一位成功的教會領袖曾說:「我若為服事出遠門,身邊一定會帶一位年輕的牧者。對我來說,訓練未來的教會領袖與我當下在做的事工一樣重要。」這位牧師也理解有果效的領導者會培訓其他的領導者。
導師必須成為學生服事的模範
耶穌在為門徒洗腳後對他們說:「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9] 耶穌知道光是叫人照樣做是不夠的,因此他也以身作則。耶穌向門徒示範作法之前,不會要求他們去做,因此我們也必須要親身示範怎麼做。
門徒們看到耶穌在禱告,就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10] 耶穌聽到後並沒有教授一堂禱告課,而是親自示範禱告。當門徒看著他禱告時,也更渴慕了解禱告。當學生渴慕學習時,他們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門徒聽到耶穌在講道時引用舊約經文超過六十次。耶穌示範了如何用聖經講道,而他的學生當然也學到了一課。彼得在使徒行傳第二章講道時,便引用了約珥書、詩篇第十六篇及第一一○篇。彼得從耶穌身上學會如何在講道中帶入經文,而使徒行傳中更是每一篇講道都引用了舊約聖經。
保羅也採取了同樣的方法,不斷地強調「你們要效法我,並照樣行。」[11] 保羅以身作則,而提多跟提摩太等學生也照着他們的導師保羅的榜樣牧養教會。
今天的我們也必須成為學生們服事的模範。這當然意味著我們將暴露自己的弱點,因為他們會看到我們的失敗,但他們同時也會看到我們承認自己的軟弱。他們會看到我們跌倒,但他們也會看到我們拒絕放棄的精神。學生會藉著我們的榜樣學習服事中的現實面。
導師必須將責任託付給學生
►讀馬太福音十 5 – 十一 1
從一開始,耶穌的目標就是要為未來的事工訓練門徒。他呼召他們就是為了讓他們「得人如得魚。」[12]
他們跟從耶穌的第一年,大多都在觀察耶穌的服事,並從他的榜樣中學習。當他們觀察並學習後,耶穌便差遣他們去牧養。馬太福音第十章記載耶穌如何將責任託付給他的門徒。
他給他們權柄(馬太福音十 1)
[13] 在差遣他們之前,耶穌賦予眾門徒權柄,好讓他們可以確實執行他所交付的使命。有時領導者會不敢賦予他人權力,然而,賦予責任卻不給予權柄將導致你的學生無從發揮。如果我們要賦予他人責任,便應該給予相對應的權力。
他給了他們清楚的指示(馬太福音十 5–42)
耶穌給了門徒們清楚的指示:傳揚天國,而這樣清晰的指示也讓門徒們清楚地知道耶穌的期望是什麼。
耶穌也告訴他們要往哪裡去:「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雖然日後門徒們也開始對外邦人傳教,但當他們還在學習牧養的階段時,耶穌叫他們不要跑太遠。我們應該盡己所能的幫助自己的學生成功,並在初始時設下一個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耶穌就為他的門徒設下了合理的目標。
耶穌也為將來的逼迫指示門徒。受逼迫並不是因為門徒的事工失敗,而是因為耶穌的跟從者及否定他的人之間本就已經分裂了。
他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馬可福音六 7)
耶穌呈現了服事團隊的重要性。他先是以兩人一組的方式差遣十二位門徒,而過了幾個月後也以同樣的方式差遣了七十個人。這也成了初代教會的事工模式;彼得與約翰、巴拿巴與掃羅、保羅與西拉等,都是兩個人一同事奉。
導師必須監督自己的學生
當門徒從服事任務回來後,他們向耶穌回報。[14] 耶穌培養門徒的過程中,跟進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光是賦予責任是不夠的,有果效的領袖還需要評估學生的表現。光是賦予責任而沒有後續的跟進評估將導致表現不良。
►讀馬太福音十七 14–21
韓瑞克(Howard Hendricks)曾教導說失敗是學習過程很重要的一部份。當門徒問耶穌:「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那鬼呢?」耶穌用信心的功課來回答他們。在訓練初期犯錯總比在耶穌返回天家之後犯錯更好吧!
對學生有效的監督必須包含評量。當學生失敗時,不是將他踢出團隊,而是檢視他失敗的原因並制定未來改進的計畫。
耶穌在路加福音第九章便是這麼做:
九 1–6,他差遣了十二位門徒。
九 10,他們向他回報此行的種種。
九 37–43,門徒沒能成功將鬼趕出。
九 46–48,耶穌教導他們在神的國中誰將為大。
九 49–50,耶穌糾正了約翰的錯誤決定。
九 52,耶穌差遣門徒前往一個撒馬利亞村莊。
九 54–55,耶穌反糾正雅各及約翰的錯誤決定。
十 1,耶穌差遣了更多人去服事。
耶穌在教導、差派、評量間不斷交替,即使是門徒犯錯或失敗,他也沒有放棄他們,而是將錯誤當作機會教育。
日後保羅也按照同樣的方式。他指派提多帶領克里特島的教會,並將提摩太差派到以弗所,之後便用書信持續教導他們。保羅在第一次傳道旅程開拓教會後,在第二次旅程也回到那些教會去察看發展的狀況。[15]
這樣的訓練模式直至今日依然有效。許多領袖差派年輕牧者出去服事後便沒有持續的跟進監督,卻又在這些年輕牧者犯錯失敗時感到驚訝。我們不能認為「我已經好好的教導他們,所以他們不會犯錯」,而是應該持續的跟進監督。如果你想要訓練領袖,便必須花時間督導管理。
韓瑞克列出了訓練新同工的四個階段:
話語講述 :用話語講述學習的內容。耶穌也用講道向門徒傳遞神國的信息。
親身示範 :提供一個服事的模範。耶穌也親自向門徒示範服事的方法。
實際練習 :在良好的監督下服事。耶穌也在差派門徒後評量了他們的表現。
操練 :不再需要監督而能獨力服事。五旬節後,門徒便不再需要耶穌的監督。
► 你用什麼方式來訓練未來的教會領袖?我們所學習的步驟中,有哪一個是你能有效操作的?又有哪些步驟需要加強?請在小組中討論你將來要如何更有效的帶領未來的教會領袖。這個討論應該持續到你能為你的事工擘畫出一個訓練領導者的計畫。
我們的門徒必能繁衍更多門徒
耶穌告訴他的學生:「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16] 耶穌訓練門徒以要求他們能帶出更多的門徒為目標。
► 讀馬太福音十三 31–32
耶穌芥菜種的比喻說明了神的國將遠遠超過它原本的幅員。而正如芥菜種能長成遠超過其種籽的大小,教會的成長也將超出人的預期。在舊約聖經中,飛鳥在樹枝上搭窩象徵的是包括所有大國的王國。[17] 耶穌允諾,當門徒不斷地繁衍,教會的成長也將超越原本的大小,並達到萬邦。
高爾文博士 (Dr. Robert Coleman)曾寫道,衡量事工的最終指標就是門徒的增生。「在這裡我們終將衡量我們的人生是如何倍增的。那些被交託給我們的人們能否抓住大使命,而他們又能否陸續傳授其他人如何做忠心的僕人?我們手中的事工交到他們手上的時候可是來得很快。」[18]
深入瞭解:耶穌的禱告[19]
《耶穌的禱告》中段的重心在他的門徒上。這個禱文也為耶穌教導門徒的方法留下了寶貴的學習。[20]
(1) 一開始,我們保護我們所要教導的對象
耶穌的禱告中說:「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保守了他們。」四福音書中,耶穌前後二十次告訴門徒們要當心險惡,也保守他們免於錯誤。當我們訓練門徒時,也必須保守他們免於這個世界的危險。我們的教導必須要務實。
► 年輕牧者在你的文化中所面臨的險惡是什麼?做為導師,你又要如何預備他們面對這些危險?
(2) 當他們逐漸成熟,我們也要信任那些我們所教導出來的人
耶穌禱告說:「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耶穌知道他的門徒終將面對世俗的試探,但也對他所教導的門徒深具信心。我們必須要相信我們所訓練出來的年輕領袖們,也需要我們放下獨斷的領導風格並在重要決策上信任他人。
費蘭度(Ajith Fernando)認為領導者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看待跟隨自己的人:
(3) 當他們裝備完畢後,我們便差遣他們去服事萬民
耶穌禱告說:「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五旬節後,門徒便開始執行耶穌為他們預備的重要使命。我們教導門徒,為的就是要他們也能將福音傳遍世界。
耶穌說道:「我因他們得了榮耀。」當我們差派門徒時也要切記歸榮耀給基督。我們可能會因為我們訓練他人的能力而受試探,想要承接這份榮耀,然而,我們必須把榮耀獨獨歸給神。
[1] 取自高爾文(Robert Coleman),《佈道大計》〔
The Master Plan of Evangelism.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3)〕
[11] 類似的提醒出現於哥林多前書十一 1、腓立比書三 17、四 9
[13] 賦予責任卻不給予權柄將
導致你的學生無從發揮
[18] 高爾文,《用耶穌的方式贏得世界:每天活出大使命》
[20] 取自費蘭度(Ajith Fernando),《效法耶穌的服事》(Ajith Fernando),
Jesus Driven Ministry (Ajith Fernando)(Wheaton, Illinois: Crossway Books, 2002), 172-173.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