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生平與宣教
耶穌生平與宣教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3: 如耶穌般領導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本課目標

本課結束時,學生應:

(1) 認識耶穌做為優秀領導者的特質。

(2) 讓神的呼召及使命來決定你日常生活中的優先順序。

(3) 設計出能培養未來的領袖及建造事工團隊的培訓方式。

(4)在你所服事領導的人當中,體會到自己是僕人的角色。

事工原則

一個服事他人的領袖是最像耶穌的

前言

「領導」一詞常常使人激發出強烈的想法。世俗的角度往往將領導與權位相連結,認為當領袖就是當「老大」。野心勃勃的領袖會積極往上爬,以取得最高的地位。即使是牧者也有可能陷入這樣的思維中,致力於獲得規模更大的教會、更高的地位,以及更多的尊敬。

因此,有些信徒對「領袖」一詞抱持負面態度。有位牧者曾跟我說:「我不想在教會中擔任領導者,我只想服事。」然而,雖然這段話聽似謙卑,卻讓他的教會失去了方向與目的。包括教會在內的所有組織都需要領導者。

牧者們必須謹記在心的是「牧者」一詞源自於「牧羊人」,而牧羊人的工作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牧羊人成天與身上散發臭味的羊群為伍,而他無趣的工作內容包括:尋找食物和水源、找回走失的羊隻,並照顧受傷的羊。

但牧羊人的角色十分重要。雖然他們做的都是比較卑微的工作,但他們的責任──將羊群帶領至安全的地方──卻十分重大,而羊群也仰賴做為牠們領袖的牧羊人。

耶穌為真正的領袖樹立了好榜樣。他是一個行事謙卑的牧羊人但卻同時具備強烈的使命感,堅強卻富有同情心,不追求地位,但對使命充滿信心。耶穌便是僕人領袖的最佳典範。

►請想想你所認識的人當中最成功的領袖並試著列舉他三到四個領袖特質。這些特質有出現在耶穌的事工中嗎?另外,這些特質有出現在你的事工中嗎?

耶穌向我們證明了真正的領導需要的是謙卑的服事,但謙卑並不等同於軟弱或優柔寡斷,因為耶穌自己也是一個堅強的領導者,而四福音書更是不斷地表明耶穌的權柄。[1]

「外邦人有君王爲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裏頭爲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爲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是誰爲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2]

本課中,我們會檢視耶穌優秀的領袖特質,並學會如何追隨耶穌的榜樣而成為更好的領導者。


[1]馬太福音七 28–29、馬可福音一 22–28、路加福音四 32–36、廿 1–8
[2]路加福音廿二 25–27

一個有果效的領袖深知他的使命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有著清晰的使命並專注於完成那個使命,而耶穌也深知他的使命。他的使命簡述於馬可福音十 45:「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在他第一個公開的講道中,耶穌告訴聽眾他是來實現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使命: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爲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1]

耶穌的使命也左右了日常生活中的決定。當耶穌要從猶太往加利利去的時候,他的使命引導他選擇的路線。當時的猶太拉比通常會走約旦河東岸以避開不潔淨的撒馬利亞人。然而,耶穌為了完成他向一位撒馬利亞婦人「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的使命而「必須經過撒馬利亞」。[2]

做為領導者,可以做的事情遠比你實際上能完成的更多,但你要如何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你既無法做所有的事情,也不應該試著做所有的事情,而是必須從任務的角度評估各種不同的機會。每位領導者都應該準備兩張列表:一張「應辦事項」及一張「不應辦事項」。「應辦事項」列出你必須完成的事情,而「不應辦事項」則列出可能會使你分心而導致無法完成任務的事情。「不應辦事項」裡的工作可以委託他人完成,但不應該由你親自完成。你必須讓你的使命決定你的優先順序。

使徒保羅便是一個「清楚自己使命」的領袖典範。保羅受召在羅馬帝國各地開拓教會,但他並不想將自己的事工「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而是希望將福音帶到未至之處。[3]這樣的使命感引導保羅的旅程,他在每個定點應該停留多久,甚至他該傳講怎樣的訊息。保羅的使命帶領他的每個決定。

► 請討論下列問題:

  • 神所賦予給你的使命是什麼?請簡述你的使命。

  • 你是否有將這個使命清楚地傳達給與你一同事奉的同工?

  • 你的使命有否引導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決定?


[1]路加福音四 18–19(引述以賽亞書六十一 1–3)
[2]約翰福音四 4
[3]羅馬書十五 20

一個有果效的基督徒領袖會培訓其他領袖

從耶穌傳道生涯的初期,他便仔細的揀選並訓練了一群門徒,好讓他們在未來他返回天父身邊後繼續他的事工。這些門徒向他學習,跟他相處,與他一同牧養,並將他的信息傳遍世界。耶穌將自己的形象刻印在這些門徒身上,並用他們來建造自己的教會。

[1]路加福音中描述了服事時會遭遇的壓力:「這時,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耶穌開講,先對門徒說。」[2]即使能向幾千人佈道聽起來是更有吸引力的事情,但耶穌知道他不能從他牧養門徒們的事工上分神,因為他深知若要建立神的國,他就必須要將自己的門徒培養成教會的領袖。我們也透過培養信徒來預備教會下一代的領袖。

保羅也遵照了這個模式,雖然他對群眾講道,但在各個城市中都特別挑選幾個領袖,將培養重心放在他們身上。這也成為當代教會領袖的模範。保羅呼召牧者「成全聖徒,各盡其職。」[3]牧師的責任並不是對教會中的事務事必躬親,而是要訓練及裝備信徒去完成教會的工作。有果效的領袖會培訓其他的領袖。


[1]

「耶穌不曾寫過任何一本書,但他卻將他的信息刻印在他的門徒身上。」

威廉‧巴克禮(William Barclay)

[2]路加福音十二:1
[3]以弗所書四:12

耶穌指導門徒的典範

導師必須仔細的揀選門徒[1]

►讀約翰福音一 35–51、約翰福音二 1–11、馬太福音四 18–22、路加福音五 1–11、六 12–16

當你在讀這些經文時,是否注意到裡面的過程?耶穌傳道生涯的第一個禮拜便邀請安德烈及約翰跟從他,而安得烈則帶領西門彼得歸向耶穌。耶穌又呼召了腓力,而腓力則找到了拿但業。[2]但這只是他們受召的第一步,他們雖然認同耶穌,卻尚未成為永遠的追隨者。耶穌在此先呼召他們跟隨他,爾後,才又呼召他們委身而全職事奉。

約翰福音第二章是這個呼召過程的重要階段。在迦拿的婚宴上,耶穌向他的門徒們「顯現出他的榮耀來」,但因為這是行給他的門徒看的,因此其他的賓客並沒有看到這個神蹟。耶穌為了讓門徒能將信心交託在他身上,因此向他們顯現自己,而「他的門徒就信他了。」[3]

馬太福音四 18–22發生在耶穌離開了拿撒勒往迦百農去,並在當地開始佈道後。[4]在加利利海邊行走時,耶穌呼召了西門、安得烈、雅各,以及約翰跟從他,而「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5]在領受了約翰福音第一章中的首次呼召之後,這些門徒仍然繼續做為漁夫,而如今耶穌呼召他們投入事奉,並說:「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6]

這個呼召過程的下一個階段是耶穌挑選的十二個門徒。從眾多的信徒中(約翰福音第六章亦稱之為「門徒」),耶穌挑選了十二位將與他密切同工的門徒。

耶穌在選擇這十二人的時候並不著急。這個過程看來持續了數月之久,而這也給了耶穌一些可以個別與這些門徒相處的時間。許多領導者常常過於急躁地選擇接班人,而未投入時間去認識人。有智慧的領袖會藉著分派事工的機會來評估一個人的領導能力。

導師必須花時間與他的門徒相處

► 廣觸眾多的人或教導少數幾人,哪個聽起來更讓人振奮呢?而長遠來說,哪個更為重要?為何耶穌要在這十二個人身上投下如此的工夫?

耶穌投注大量的時間精力在十二個門徒身上。「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7] 首先,他們要花時間學習他的方法,唯有這樣,他們才有充足的準備出去傳道。

馬可福音中記載了耶穌其中一趟行經加利利的旅程:「耶穌不願意人知道,因為他正在教導門徒。」[8] 耶穌當時的優先順序並不是要策畫可以傳給萬人的宣教策略,而是要培養領導教會的人。

耶穌向千萬人佈道,但他最重要的工作卻是為了未來的事工培養少數幾個人,而他也知道「小班制」的教學效果最好。高爾文(Robert Coleman)曾警告說:「當你的事工不斷成長,騰出時間個別培養信徒的困難度也會隨之增加。但你的事工成長得越大,騰出時間個別培養信徒的重要性也越高。」

當你閱讀福音書時,可以發現耶穌身邊都會有至少三位門徒與他一同服事。耶穌常常到荒野之處教導他的門徒。而耶穌在世的尾聲投注了更多時間在他的門徒身上,甚至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個禮拜,耶穌幾乎沒有讓門徒步出自己的視線之外。訓練這些門徒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有個猶太人的諺語說道:「一個門徒會吃到他的老師的塵土。」由於門徒親近的跟從老師,因而吃到老師腳下揚起的塵土。門徒跟著老師飲食,往他的老師所到之處去,而門徒更委身於老師所教所行。耶穌的跟從者與他朝夕相處以致承襲了他的性格。爾後他們也被稱為「基督徒」,因為變得像他們的老師一樣。

如耶穌一般,保羅也有提摩太、提多、路加,與推基古等跟隨他的人,而保羅也是以花時間與他們相處來教導他們。

這也再一次為今天的我們立下典範。在你服事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年輕的同工跟著你來學習事工。一位成功的教會領袖曾說:「我若為服事出遠門,身邊一定會帶一位年輕的牧者。對我來說,訓練未來的教會領袖與我當下在做的事工一樣重要。」這位牧師也理解有果效的領導者會培訓其他的領導者。

導師必須成為學生服事的模範

耶穌在為門徒洗腳後對他們說:「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9] 耶穌知道光是叫人照樣做是不夠的,因此他也以身作則。耶穌向門徒示範作法之前,不會要求他們去做,因此我們也必須要親身示範怎麼做。

門徒們看到耶穌在禱告,就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10]耶穌聽到後並沒有教授一堂禱告課,而是親自示範禱告。當門徒看著他禱告時,也更渴慕了解禱告。當學生渴慕學習時,他們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門徒聽到耶穌在講道時引用舊約經文超過六十次。耶穌示範了如何用聖經講道,而他的學生當然也學到了一課。彼得在使徒行傳第二章講道時,便引用了約珥書、詩篇第十六篇及第一一○篇。彼得從耶穌身上學會如何在講道中帶入經文,而使徒行傳中更是每一篇講道都引用了舊約聖經。

保羅也採取了同樣的方法,不斷地強調「你們要效法我,並照樣行。」[11]保羅以身作則,而提多跟提摩太等學生也照着他們的導師保羅的榜樣牧養教會。

今天的我們也必須成為學生們服事的模範。這當然意味著我們將暴露自己的弱點,因為他們會看到我們的失敗,但他們同時也會看到我們承認自己的軟弱。他們會看到我們跌倒,但他們也會看到我們拒絕放棄的精神。學生會藉著我們的榜樣學習服事中的現實面。

導師必須將責任託付給學生

►讀馬太福音十 5 – 十一 1

從一開始,耶穌的目標就是要為未來的事工訓練門徒。他呼召他們就是為了讓他們「得人如得魚。」[12]

他們跟從耶穌的第一年,大多都在觀察耶穌的服事,並從他的榜樣中學習。當他們觀察並學習後,耶穌便差遣他們去牧養。馬太福音第十章記載耶穌如何將責任託付給他的門徒。

他給他們權柄(馬太福音十 1)

[13]在差遣他們之前,耶穌賦予眾門徒權柄,好讓他們可以確實執行他所交付的使命。有時領導者會不敢賦予他人權力,然而,賦予責任卻不給予權柄將導致你的學生無從發揮。如果我們要賦予他人責任,便應該給予相對應的權力。

他給了他們清楚的指示(馬太福音十 5–42)

耶穌給了門徒們清楚的指示:傳揚天國,而這樣清晰的指示也讓門徒們清楚地知道耶穌的期望是什麼。

耶穌也告訴他們要往哪裡去:「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雖然日後門徒們也開始對外邦人傳教,但當他們還在學習牧養的階段時,耶穌叫他們不要跑太遠。我們應該盡己所能的幫助自己的學生成功,並在初始時設下一個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耶穌就為他的門徒設下了合理的目標。

耶穌也為將來的逼迫指示門徒。受逼迫並不是因為門徒的事工失敗,而是因為耶穌的跟從者及否定他的人之間本就已經分裂了。

他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馬可福音六 7)

耶穌呈現了服事團隊的重要性。他先是以兩人一組的方式差遣十二位門徒,而過了幾個月後也以同樣的方式差遣了七十個人。這也成了初代教會的事工模式;彼得與約翰、巴拿巴與掃羅、保羅與西拉等,都是兩個人一同事奉。

導師必須監督自己的學生

當門徒從服事任務回來後,他們向耶穌回報。[14]耶穌培養門徒的過程中,跟進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光是賦予責任是不夠的,有果效的領袖還需要評估學生的表現。光是賦予責任而沒有後續的跟進評估將導致表現不良。

►讀馬太福音十七 14–21

韓瑞克(Howard Hendricks)曾教導說失敗是學習過程很重要的一部份。當門徒問耶穌:「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那鬼呢?」耶穌用信心的功課來回答他們。在訓練初期犯錯總比在耶穌返回天家之後犯錯更好吧!

對學生有效的監督必須包含評量。當學生失敗時,不是將他踢出團隊,而是檢視他失敗的原因並制定未來改進的計畫。

耶穌在路加福音第九章便是這麼做:

  • 九 1–6,他差遣了十二位門徒。

  • 九 10,他們向他回報此行的種種。

  • 九 37–43,門徒沒能成功將鬼趕出。

  • 九 46–48,耶穌教導他們在神的國中誰將為大。

  • 九 49–50,耶穌糾正了約翰的錯誤決定。

  • 九 52,耶穌差遣門徒前往一個撒馬利亞村莊。

  • 九 54–55,耶穌反糾正雅各及約翰的錯誤決定。

  • 十 1,耶穌差遣了更多人去服事。

耶穌在教導、差派、評量間不斷交替,即使是門徒犯錯或失敗,他也沒有放棄他們,而是將錯誤當作機會教育。

日後保羅也按照同樣的方式。他指派提多帶領克里特島的教會,並將提摩太差派到以弗所,之後便用書信持續教導他們。保羅在第一次傳道旅程開拓教會後,在第二次旅程也回到那些教會去察看發展的狀況。[15]

這樣的訓練模式直至今日依然有效。許多領袖差派年輕牧者出去服事後便沒有持續的跟進監督,卻又在這些年輕牧者犯錯失敗時感到驚訝。我們不能認為「我已經好好的教導他們,所以他們不會犯錯」,而是應該持續的跟進監督。如果你想要訓練領袖,便必須花時間督導管理。

韓瑞克列出了訓練新同工的四個階段:

  1. 話語講述:用話語講述學習的內容。耶穌也用講道向門徒傳遞神國的信息。
  2. 親身示範:提供一個服事的模範。耶穌也親自向門徒示範服事的方法。
  3. 實際練習:在良好的監督下服事。耶穌也在差派門徒後評量了他們的表現。
  4. 操練:不再需要監督而能獨力服事。五旬節後,門徒便不再需要耶穌的監督。

► 你用什麼方式來訓練未來的教會領袖?我們所學習的步驟中,有哪一個是你能有效操作的?又有哪些步驟需要加強?請在小組中討論你將來要如何更有效的帶領未來的教會領袖。這個討論應該持續到你能為你的事工擘畫出一個訓練領導者的計畫。

我們的門徒必能繁衍更多門徒

耶穌告訴他的學生:「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16] 耶穌訓練門徒以要求他們能帶出更多的門徒為目標。

► 讀馬太福音十三 31–32

耶穌芥菜種的比喻說明了神的國將遠遠超過它原本的幅員。而正如芥菜種能長成遠超過其種籽的大小,教會的成長也將超出人的預期。在舊約聖經中,飛鳥在樹枝上搭窩象徵的是包括所有大國的王國。[17]耶穌允諾,當門徒不斷地繁衍,教會的成長也將超越原本的大小,並達到萬邦。

高爾文博士 (Dr. Robert Coleman)曾寫道,衡量事工的最終指標就是門徒的增生。「在這裡我們終將衡量我們的人生是如何倍增的。那些被交託給我們的人們能否抓住大使命,而他們又能否陸續傳授其他人如何做忠心的僕人?我們手中的事工交到他們手上的時候可是來得很快。」[18]

深入瞭解:耶穌的禱告[19]

《耶穌的禱告》中段的重心在他的門徒上。這個禱文也為耶穌教導門徒的方法留下了寶貴的學習。[20]

(1) 一開始,我們保護我們所要教導的對象

耶穌的禱告中說:「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保守了他們。」四福音書中,耶穌前後二十次告訴門徒們要當心險惡,也保守他們免於錯誤。當我們訓練門徒時,也必須保守他們免於這個世界的危險。我們的教導必須要務實。

► 年輕牧者在你的文化中所面臨的險惡是什麼?做為導師,你又要如何預備他們面對這些危險?

(2) 當他們逐漸成熟,我們也要信任那些我們所教導出來的人

耶穌禱告說:「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耶穌知道他的門徒終將面對世俗的試探,但也對他所教導的門徒深具信心。我們必須要相信我們所訓練出來的年輕領袖們,也需要我們放下獨斷的領導風格並在重要決策上信任他人。

費蘭度(Ajith Fernando)認為領導者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看待跟隨自己的人:

  • 軟弱的領導者會著眼於跟從他的人的弱點

  • 有果效的領導者則會著眼於跟從他的人的長處上,並同時試著改善他們的弱點。有果效的領導者會用充滿盼望的角度來審視別人。

(3) 當他們裝備完畢後,我們便差遣他們去服事萬民

耶穌禱告說:「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五旬節後,門徒便開始執行耶穌為他們預備的重要使命。我們教導門徒,為的就是要他們也能將福音傳遍世界。

耶穌說道:「我因他們得了榮耀。」當我們差派門徒時也要切記歸榮耀給基督。我們可能會因為我們訓練他人的能力而受試探,想要承接這份榮耀,然而,我們必須把榮耀獨獨歸給神。


[1]取自高爾文(Robert Coleman),《佈道大計》〔The Master Plan of Evangelism.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3)〕
[2]約翰福音一 35–51
[3]約翰福音二 11
[4]馬太福音四 12–17
[5]馬太福音四 20
[6]路加福音五 10
[7]馬可福音三 14–15
[8]馬可福音九 30–31
[9]約翰福音十三 15
[10]路加福音十一 1
[11]類似的提醒出現於哥林多前書十一 1、腓立比書三 17、四 9
[12]馬太福音四 19
[13]賦予責任卻不給予權柄將
導致你的學生無從發揮
[14]馬可福音六30
[15]使徒行傳十五 36
[16]約翰福音十五 16
[17]但以理書四 12、以西結書卅一 6
[18]高爾文,《用耶穌的方式贏得世界:每天活出大使命》
[19]約翰福音十七 6–19
[20]取自費蘭度(Ajith Fernando),《效法耶穌的服事》(Ajith Fernando), Jesus Driven Ministry(Ajith Fernando)(Wheaton, Illinois: Crossway Books, 2002), 172-173.

應用:事工團隊的價值

耶穌所立下的榜樣顯示了事工團隊的重要性。事工團隊包含了培養年輕同工以及建立與其他牧者的關係兩個層面,畢竟我們被造就是為了建立與他人的關係。但為何事工團隊這麼重要?

團隊能帶來平衡

耶穌選擇了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彼得與約翰一直是死對頭;稅吏馬太曾經為羅馬效力過,而奮銳黨的西門卻一直想將羅馬人逐出猶太。這些人的背景都是相互對立的,但在揀選門徒時,耶穌選擇了十分多元的一群人。

雖然我們常常能預見團隊中有許多來自對立背景的人可能會產生的問題,但我們也不應該忽略這些不同性格可能帶來的益處。像彼得這樣的使徒很快就能發表重大宣言。他同時受到多馬與安得烈等較為謹慎的使徒調和。初代教會也因著這些不同性格的領袖而得到相當大的助益。

有智慧的領導者會為自己的團隊找來各種不同背景的人,而一個堅強的團隊會為教會領袖帶來不同的才能恩賜。或許團隊中有人對財務較為熟悉,而另一位則擅長建立人際關係,又或許有人對聖經有很深的見解。當這些人聚集起來時就為教會的領導帶來很好的平衡。

團隊能提供有智慧的建言

當耶穌在訓練門徒時便已經知道他在為教會打下根基。五旬節後,初代教會將面臨許多困難的決定,而耶穌深知門徒們在決策時也將需要彼此。

初代教會一開始所面臨的決定中包括「外邦人如何成為教會的一部份?他們是否也需要遵守所有的猶太律法?」縱使這對我們來說似乎很容易,但其實這些決定是很困難的。這並不是個人偏好的問題,因為有關飲食及割禮的律法皆源自於舊約聖經。因此,這個決定將帶來深遠的影響。即便今日,你我也受到了這個決定的影響。如果耶路撒冷會議當初做了不同的決定,那今天所有的外邦人基督徒都將須遵守猶太律法。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記載了初代教會如何處理這個重要議題。在聽取了各種不同意見後,他們達成共識。就在寫給外邦人教會的信中,使徒們用一句優美的話描述了這個決定:「聖靈和我們都同意。」[1] 聖靈將教會領袖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意見,然後引導眾人達到正確的決定。

箴言的作者強調在決策時採取不同觀點的價值

  • 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爲正直;

  • 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2] 謀士多,人便安居。[3]

  • 你去打仗,要憑智謀;謀士眾多,人便得勝。[4]

對教會領袖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原則。箴言說若你不肯傾聽他人,那你就是沒有智慧的,因為愚妄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有智慧的人卻願意傾聽他人。

如果一個團隊的目的是提供有智慧的建言,那就更需要與我們不同思路的人。我們要確保在選擇團隊成員時不是在尋找跟自己完全一致認同的人。我們不需要唯命是從的人。

團隊能提供鼓舞

傳道書描述了團隊的好處:「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5]

當教會面對異議時,使徒們彼此鼓勵。路加更用「同心合意」來描述初代教會信徒們彼此間的支持。

偉大的宣教師戴德生也曾將這個原則具像化。戴德生本來抱持著宣教的熱忱來到中國,但他很快地卻遇到挫折。本來的贊助者終止了對他的經濟援助,而其他已經有建樹的宣教士對他也多所批評,連英國政府都反對他的事工。甚至他的未婚妻都從英國寫信給他,表示自己不確定是否能嫁給一個宣教士。當時戴德生挫敗到已經準備好要打道回府了。

然而,一位名叫賓惠廉(William Burns)的年長蘇格蘭宣教士與戴德生一起深入中國內地進行了七個月的宣教之旅。兩人一同旅行、一同祈禱、一同佈道。在行程中,戴德生重拾了他對中國的異象。鍾愛華也寫道:「賓惠廉將戴德生從自己手裡救了出來。」

戴德生日後建立的中國內地會,也成了近代最偉大的事工之一,而反觀賓惠廉,卻幾乎沒有人認識。然而,因為賓惠廉曾在最關鍵的時刻鼓勵戴德生,爾後中國內地會所帶領信主的數千人,他自然也有功勞。團隊確實能帶來鼓舞。

團隊帶來相互問責

每一個人都有盲點。我們會將自己家庭背景、信主前的人生,以及性格上的缺點都帶入我們的事工中,而這些事情都會對我們的事工帶來影響。

我們沒辦法自己看見這些盲點,但團隊中的他人卻能看見並警告我們這些可能摧毀事工的部分。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基督徒應該「彼此勉勵行善。」[6]「勉勵」一詞帶有刺激與挑弄他人的意味。有時,這樣是討人厭的。沒有人喜歡被刺激挑弄,但相互之間的問責確實是很有價值的。每一個基督徒領袖身邊都至少應該要有一個人能說「這個做法很沒智慧,你應該另外想辦法。」

從中古世紀的修道院及約翰‧衛斯理的屬會,到近代的守諾者運動,長久以來的基督教領袖都有問責的傳統。當代的教會領袖可從每週的問責得到助益。這個過程可以以一對一、小組,或是電話的方式進行,而這個過程也可以在我們無法回頭之前警告我們靈命上應當注意的危險。

好的問責也需要各方完全的坦承及保密。關於問責的問題有許多範例,其中一個列表包括了下列幾個問題:

  • 你這個禮拜有沒有固定找時間與神相處?

  • 你這個禮拜有沒有跟自己的誠信妥協?

  • 你這個禮拜的思想有保持純潔嗎?

  • 你這個禮拜有沒有犯與性有關的罪?

  • 你這個禮拜為你的太太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

  • 你這個禮拜有跟未信者分享你的信仰嗎?

  • 你有誠實的回答這些問題嗎?

團隊的問責在面對試探時尤其重要。保羅寫信給一位年輕牧者,忠告他關於如何建立長久的事工。保羅警告提摩太應該「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7] 保羅了解到,如果提摩太能跟其他「清心禱告主的人」一同,那他的靈命生活將得到助益。

►如果你屬於一個事工團隊,請分享幾個你從團隊中獲得的助益。團隊服事中又有什麼挑戰?

與團隊同工

耶穌將一群性格迥異的人組織成一個同心的團隊,取出他們個人之間的差異並打造一個可以帶領初代教會的團隊。當時的教會需要彼得大膽的領導,又同時需要腓力沉默的性格。對於領導者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將不同的人塑造成一個團隊。

斯里蘭卡的教會領袖費蘭度深深了解建立團隊可能面臨的挑戰,並這麼寫道:

「福音派教會最大的悲劇可能就是感性常常淹沒神學,並進而決定我們的言行舉止。聖徒說:『不管我對這個人的感覺是什麼,神要我接納他,所以我會選擇順服。我也會祈求神賜下恩典,好讓我能與他和睦同工。』 雖然依靠感性得來的結論可能不是這麼回事,但神學告訴我們,如果努力嘗試同工便能成功。神學驅使我們要好好經營這段關係。我們要為了這個人以及我們與他的關係禱告;我們要常常與他見面;我們要向他展現基督的愛並為了他個人的福利而努力。我們也為這個人能在團隊中所成就的而生異象。」[8]

哥林多前書教導我們,在基督的肢體中,我們沒有權利只因為不喜歡就拒絕別人。如果你建造了一間教會,那教會中也可能會有你不喜歡的信徒,但做為教會領袖,你必須告訴自己:「不管我個人的感受如何,神要將這個人託付給我,因此我會接受他。我祈求神賜下恩典讓我與他同工,我也祈求神祝福他並使他在事工中得到豐碩的成果。」


[1]使徒行傳十五 28
[2]箴言十二 15
[3]箴言十一 14
[4]箴言廿四 6
[5]傳道書四 9–10
[6]希伯來書十 24
[7]提摩太後書二 22
[8]費蘭度,(Ajith Fernando), Jesus Driven Ministry 《效法耶穌的服事》(Wheaton, Illinois: Crossway Books, 2002), 133.

有果效的基督徒領袖是僕人

我曾問過一個即將成為牧者的人:「你為何想成為牧師?」這個年輕人回答我說:「我曾在機場看過有人幫他的牧師拿行李,而我也想要有人幫我拿行李!」

但耶穌的角度卻與此大相逕庭!我的朋友想要被服事,但耶穌是想要服事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1]耶穌向我們顯明做真正的領袖不是被服事而是要服事人。耶穌的謙卑的放下自己,「取了奴僕的形像。」[2]

►讀約翰福音十三 1–20

四福音書中有許多耶穌做為僕人領袖的例子供我們學習,但其中最有力的例子是耶穌為他的門徒洗腳的故事。這個故事中,耶穌展現了做為僕人的樣式。

有些教會有「洗腳儀式」以重現耶穌在最後的晚餐為門徒洗腳的情景。雖然這可能是很有意義的儀式,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耶穌當時並不是在進行什麼特別的儀式,他只是在做必須完成的事情。

由於耶路撒冷的街道塵土飛揚,因此在正式晚宴上由僕人為賓客洗腳已成當地的風俗習慣,而這個卑微的工作一向由最低下的僕人執行。當耶穌與他的門徒同桌慶祝逾越節,現場並沒有僕人,而門徒們心裡都還心心念念著基督國度裡的崇高地位,所以並沒有人自願執行這項工作。因此,耶穌跪下來接手了最低下的僕人的工作。

這個情景顯示耶穌對於領導的認知。其他人對於領導的追求不外乎為了其地位與權力,因為他們的目標是要在一個組織裡面得到最高的位置。耶穌是門徒們的老師,他早已經在頂端,但卻自願扛下最卑微的工作。

自願承擔沒有人願意做的事情,這就是做為一個有基督形象的領袖的意義。有基督形象的領袖透過謙卑的服事啟發其他人,而非通過發號施令。

有人曾說:「僕人精神的最大考驗就是『當我被別人如同僕人般對待時,我該如何?』」一個遵從耶穌典範的領導者不會因為被當成僕人對待就感到不悅。耶穌終其一生都被當成僕人對待,但他從不發怒。別忘了耶穌在洗門徒的腳時也同時洗了猶大的腳,你能否想像謙卑地替已經決定要出賣你的人洗腳是什麼感受?

[3]當他洗完門徒的腳後,耶穌告訴那些追求地位的人,「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像你們所做的去做。」[4]三十年後,西門彼得依然記得耶穌的謙卑,並寫下:「就是你們衆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5]

做為基督徒領袖,我們可能會落入追求地位的試探中而不是尋求服事的機會,但耶穌已向我們顯現,基督徒的領導就是服事。


[1]馬可福音十 45
[2]腓立比書二 7
[3]「在神的百姓中,領袖的象徵已經從毛巾及水盆被換成主桌。是時候該把毛巾換回來了。」
韋基斯(C. Gene Wilkes)
[4]約翰福音十三 15
[5]彼得前書五 5

結論:教導其他教會同工的重要性

在你人生的末了,你做為導師而為其他同工帶來的影響或許就是你的事工最大的貢獻。如果你帶領過另外十二位同工,那你的影響力就會透過這十二位同工以及他們所帶領的同工而發揚光大。

可惜的是,雖然大多的教會領袖知道帶領他人的重要性,卻很少人願意花時間真正去帶領別人。為何我們不斷忽略事工的這個面向?

其中一個原因是帶領他人的成本。帶領別人將耗費珍貴的時間,而我們卻往往認為將時間拿來帶領年輕教會領袖還不如將時間拿來牧養更大的群眾。

另外一個原因是帶領別人時可能隨之而來的挫折。能夠說「我在帶領下一代的教會領袖」聽起來或許很冠冕堂皇,但實際的情形可能是差很多的。

耶穌也有可能數次為門徒的進步緩慢而感到挫折。與耶穌相處三年後,腓力問他:「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1] 幾週過去,耶穌餵飽了五千人後,門徒再次面對到四千人的群眾時問道:「在這野地,從哪裏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2]

使徒保羅也曾經歷過相同的挫折。約翰・馬可在第一次傳道旅程就離開他們了。[3]而在訓練底馬數個月後,保羅在獨自被關押的牢房中寫道:「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4]

帶領別人是需要付出的,而且往往讓人遭遇挫折,但又是領導者很重要的工作。每一位成熟的教會領袖都應該要帶領未來的領袖。同時每一位教會領袖也都需要有自己的導師以協助他們在自己軟弱時度過難關。

韓瑞克(Howard Hendricks)說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這三種人:

  1.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保羅,一個可以持續挑戰你成長的導師。
  2.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巴拿巴,一個愛你到能夠誠實地點出你的缺點的朋友。
  3.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提摩太,一個可以讓你在事工上教導與帶領的年輕人。

►用這三個問題來結束本課:

  • 「誰是我的保羅?」

  • 「誰是我的巴拿巴?」

  • 「誰是我的提摩太?」


[1]約翰福音十四 8
[2]馬可福音八 4
[3]使徒行傳十三 13
[4]提摩太後書四 10

第三課作業

(1) 請列舉四個門徒觀察耶穌事工的例子,並描述門徒藉由觀察耶穌所學到的功課。

可編輯的Word文檔

可打印的PDF

例子 經文 門徒學到的功課
耶穌治好被鬼附身的孩子 太十七 14-21 信心的力量
1.    
2.    
3.    
4.    

(2) 請列舉二到三位你可以為未來的事工培養的對象。用一個段落的篇幅回答下列兩個問題:

  • 我希望在我培養的人身上看到什麼特質?

  • 我希望神在這個人身上成就什麼?(請詳細說明)

開始採取行動準備訓練你所列出的人。請神教導你該如何預備他們面對未來的事工機會。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