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生平與宣教
耶穌生平與宣教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8: 十架與復活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本課目標

上完本課後,同學應:

(1) 辨認出在受難週當中,對於耶穌事工的不同回應。

(2) 了解受詛咒的無花果樹是行動式的比喻。

(3) 辨認出導致彼得失敗的軟弱。

(4) 體會到十架與復活乃是基督生命與事工的基石。

事工的原則

有果效的事工全都是藉由十架與復活的能力完成的。

前言

受難記是四福音書的高潮。四福音書的八十九章裡有三十章是專門描述耶穌從像君王般被迎接進耶路撒冷到他從死裡復活的那週所發生的事,約翰福音更有約一半的篇章在描述受難週。這便是耶穌傳道生涯的最後高潮。在本課中,我們將探討耶穌在世的最後一週,藉此學習我們自己生命與服事的功課。

►在開始之前,請先討論下列兩個問題:

  • 耶穌受釘十字架對我來說的神學意義與個人意義分別是什麼?

  • 耶穌從死裡復活對我來說的神學意義與個人意義分別是什麼?

對耶穌的反應:耶穌傳道生涯的最後一週

傳道人常聚焦的部份是那些遇見耶穌的人如何回應他。舉例來說,馬太福音在描寫耶穌降生時,就拿東方三博士的崇拜與試圖謀殺這位君王的希律王來對比,而約翰福音也用猶太拉比尼哥德慕的回答與一位撒馬利亞婦人的回答對比。

► 讀馬太福音十 32–39

對於耶穌所傳遞的信息,我們要不是接受,就是拒絕,沒有誰能對之維持中立。耶穌曾說自己的事工就好比一把劍,將這兩類人分割開。許多家庭內部對於耶穌的回應都持不同立場,甚至耶穌自己的家庭也面臨相同的考驗。[1]沒有誰能在這件事上維持中立。

耶穌公開傳道的最後一個禮拜當中,外人對他反應的對比更加強烈。這個對比一直持續到耶穌受釘十字架,一同受釘的兩個強盜對他有非常相異的回應。

對於拉撒路復活的反應

► 請研讀約翰福音十一 1–57

即便從拉撒路死裡復活之前,當時的宗教領袖已經不信耶穌。耶穌在冬天的修殿節去聖殿時,猶太領袖們便指控他說僭妄的話並試圖拿石頭打死他。由於耶穌犧牲的時間還未到,因此他逃出了猶太人的手中,越過約旦河並離開了當時的信仰中心耶路撒冷。[2]

當拉撒路的死訊傳來時,門徒們知道耶穌要回到猶太地已經太危險了。聖經讀者常常嘲諷多馬的猶疑與悲觀,但他對於老師的忠誠卻令我印象深刻。他(準確地)設想耶穌回到猶太地一定會被殺死,但多馬仍保持忠心,並在耶穌說:「我們再往猶太地去吧」的時候對其他門徒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儘管多馬後來有懷疑,但我們還是不能忘記這位無懼的門徒對自己老師的忠誠。因此,多馬在耶穌復活後將福音帶到印度並最終殉道,我們會感到驚訝嗎?

在伯大尼這種小村莊,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消息是不可能被掩蓋的,宗教領袖也沒有辦法阻止其他人聽到這麼戲劇性的事件。約翰福音裡面就描述了眾人對這個事件的反應。

群眾的反應

拉撒路死裡復活的消息一傳出後,群眾都深信耶穌會推翻羅馬帝國並在耶路撒冷重新建立大衛王朝。他們也深信耶穌就是彌賽亞。「那些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見了耶穌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3]相信他的人數眾多,連法利賽人都說:「看哪,世人都隨從他去了。」[4]耶穌騎著驢子進入耶路撒冷時,這也激起了群眾的熱情。

宗教領袖的反應

拉撒路的復活迫使當時的宗教領袖們無法再忽視耶穌自稱為彌賽亞的宣告。當群眾轉向耶穌時,宗教領袖只剩下兩個選擇:

  1. 承認耶穌的宣告。然而,這樣做意味著他們必須放棄自己的權力野心。耶穌早已譴責他們虛偽的言行,若他們承認耶穌為彌賽亞,他們便會失去在猶太人當中的宗教領袖地位。
  2. 逮捕並殺害耶穌。如果他們拒絕承認耶穌為彌賽亞,那他們便必須要殺死他。

當時的宗教領袖將殺害耶穌的行為解釋為國家利益所必須,他們替自己的決定找理由的行為正如同歷史上許多懦弱的領袖。「這人行好些神蹟,我們怎麼辦呢?若這樣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羅馬人也要來奪我們的地土和我們的百姓。」[5]他們害怕耶穌會發動革命對抗羅馬帝國,但卻不明白耶穌的國度是屬靈的國度。

「我們的地方」指的可能是聖殿,而「我們的國家」指的則是羅馬帝國許諾給猶太人的自由。[6] 雖然當時猶太地歸屬羅馬帝國管轄,但猶太人仍能在聖殿中敬拜,奉行猶太律法,也能透過猶太公會來維持一定程度的公民政府。但如果羅馬帝國鎮壓了一場革命,勢必也將收回這一切。

該亞法說服猶太公會相信與其讓整個國家受難,不如讓一個人死去。[7] 然而,諷刺的是殺了耶穌之後,猶太公會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耶穌被殺後四十年,羅馬帝國鎮壓了一場猶太革命、摧毀了聖殿、收回了猶太人的權利,並執行了該亞法試圖避免的一切事情。

由於猶太公會無法在沒有消滅所有證據的情形下掩蓋這個神跡,因此他們決定殺了耶穌及拉撒路以「保護國家」。[8] 對於未信者而言,神跡未必有任何說服力。我們常常認為「如果神能用神跡『證明』自己的存在,那所有人都會信了」。然而,神跡有時只會讓疑者更堅信其疑。

在財主與拉撒路(這裡的拉撒路不是死裡復活的拉撒路)的故事裡,財主央求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去警告他的弟兄。亞伯拉罕對他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死裏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9] 經文本身便是真理的佐證,如果我們否認經文,那麼有再多其他證據也無法說服我們。

馬利亞對耶穌的反應

► 讀馬太福音廿六 6–13及約翰福音十二 1–11

耶穌的傳道生涯中,其中一位最誠心的信徒就是拉撒路及馬大的姊妹馬利亞。馬大曾因為馬利亞坐著聽耶穌講道,留她一人伺候客人而向耶穌抱怨,但耶穌卻讚許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10]

在耶穌的死不到一週前曾與他的門徒一同拜訪身患大麻瘋的西門,而拉撒路與他的姊妹也一同前往。飯席間,馬利亞拿了一瓶昂貴的香膏倒在耶穌的頭上與腳上。這瓶香膏要價三百銀子,相當於一年的工資。在那個沒有銀行的年代,這瓶香膏代表的大概就是馬利亞的積蓄了。

門徒們對馬利亞浪費了那麼多錢感到生氣,[11] 但馬利亞卻只在乎耶穌一人的看法。她的行動出自於一種愛,讓她絲毫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不在意香膏的價錢或別人的意見,因為她對老師的敬拜使得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當門徒們對馬利亞的行動提出抗議時,耶穌卻斥責他們,並說:「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12] 耶穌此時已經知道距離自己被釘十字架僅剩幾天,因此也看出馬利亞的行動背後的象徵性意義:「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這位婦人無私地將最好的獻上的行為得到了耶穌的讚賞。

當我們讀到馬利亞用油膏耶穌的故事時,應當問自己:「我有多愛耶穌?我在乎他比較多,還是旁人的眼光比較多?」馬利亞真心地愛著耶穌。

對耶穌的反應:凱旋進入耶路撒冷

► 讀馬太福音廿一 1–11及約翰福音十二 12–19

耶穌於星期日騎著驢子進入耶路撒冷。正常來說,一個加利利人老師帶著一小群追隨者進入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並沒有什麼不尋常的。然而,這次卻非比尋常,因為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事件將這次的逾越節朝聖變成了一個宗教性及政治性的宣言。

馬太福音特別強調了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一事的宗教意涵: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應驗了撒迦利亞的預言,群眾的呼聲則來自詩篇一一八篇一首描述凱旋遊行進入耶路撒冷的逾越節詩歌。[13]

這個遊行隊伍也充滿政治意涵:

  • 群眾將衣服鋪在地上象徵歸於君王。[14]

  • 從瑪加伯時代開始,棕樹枝便象徵著軍事上的勝利。[15]

  • 「和撒那」的意思是「救救我們」,象徵對救贖的呼求。

  • 「大衛的子孫」是一個君王及救世主的頭銜。

當時民眾認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就是為了推翻羅馬政府並建立他自己的國度。對於大衛王朝的漫長等待終將結束,先知的預言也即將應驗。

但為什麼短短幾天後,同一批民眾中的很多人會喊著「釘他在十字架上」呢?因為他們慶賀耶穌的原因一開始就錯了。耶穌本身並沒有意圖要發起軍事革命,但民眾卻以為他會推翻羅馬政府。他們想尋求一個政治國度,但他要帶來的卻是屬靈的國度。失望之餘,這群民眾很快地轉而反對耶穌。

當時猶太公會的政治權貴及社會菁英已經決定要殺死耶穌,而社會底層的人也很快地會轉向反對他。耶穌已知前面的道路是什麼,也為了這個即將抵制他的城市的命運而哀哭。[16]我們稱之為「凱旋進入耶路撒冷」,在耶穌的眼中卻是「通往十字架的道路」。群眾在歡呼聲中引述詩篇一一八篇 26 節:「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而耶穌知道經文的下一節是「理當用繩索把祭牲拴住,牽到壇角那裏。」[17]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便是作為即將被拴在羅馬帝國的十字架這個「祭壇」的祭牲。

深入瞭解:耶穌咒詛無花果樹

► 讀馬可福音十一 12–25

三本對觀福音書裡面都有提到耶穌在世的最後一週咒詛無花果樹的故事。耶穌前一晚在伯大尼過夜後,於禮拜一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咒詛了無花果樹。到禮拜二時,門徒看到那棵無花果樹已經在廿四小時內枯萎了。

雖然當時已經不是無花果的季節(馬可福音十一 13)但因為無花果樹長葉子後不久便會結果,因此樹上的葉子也意味著應該要有青澀的果實。如果無花果樹有葉子卻沒有結出任何無花果,這棵樹那一年便不會結果。

這個故事是針對以色列沒有結果實的「行動式比喻」。[18] 神揀選以色列成為萬國的祝福,[19]但是以色列卻使耶和華的名蒙羞。

聖殿本來應該是「萬民」禱告的地方,[20] 但卻變成有權有勢的祭司欺詐窮人的「賊窩」。

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以色列也已經荒蕪;無花果樹被屏棄,而以色列也即將被屏棄。

受咒詛的無花果樹是耶穌傳道生涯最後幾天所傳講關於審判的信息中的一個:

  1. 枯乾的無花果樹的比喻(馬可福音十一 12–14、20–25)
  2. 潔淨聖殿(馬可福音十一 15–19)
  3. 兇惡園戶的比喻(馬可福音十二 1–12)
  4. 與宗教領袖的衝突(馬可福音十二 13–40)
  5. 耶穌預言聖殿將被摧毀(馬可福音十三 1–37)

宗教領袖對耶穌的反應

► 讀馬太福音廿一 23–廿二 46

拉撒路從死裡復活後,宗教領袖們便下定決心殺死耶穌,但他在民間受歡迎的程度讓這個計畫變得非常困難。因此他們想方設法要讓耶穌在眾目睽睽之下失去信用。耶穌凱旋進入耶路撒冷後沒幾天,宗教領袖便在聖殿中設計了一整套的爭論要讓耶穌掉入他們的陷阱,但他們卻不斷失敗,而群眾則是不斷看著這些宗教領袖因為耶穌的智慧及機智而陷入窘境。

首先,「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質問他潔淨聖殿跟公開講道的權柄。耶穌卻用一個關於施洗約翰的問題反質問他們。

接著,耶穌用三個比喻責備那些宗教領袖。兩個兒子的比喻說明了,要服從,才能證明與神國的關係,而不是靠著行業貴賤。凶惡園戶的比喻,描述拒絕耶穌是彌賽亞的後果。最後,婚宴的比喻意指被邀請赴宴的宗教領袖如今被排拒在外,因那些看似不配的人已經回應邀請了。

下定決心要讓耶穌失去支持的宗教領袖們準備了一連串的問題要當面質問他;但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習真理,而是要摧毀耶穌。耶穌也知道他們並不渴求真理,因此沒有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

在引誘耶穌掉入陷阱失敗後,宗教領袖便放棄了。馬太福音也用他們的失敗來結束這個篇章:「他們没有一個人能回答一言。從那日以後,也没有人敢再問他甚麼。」[21]馬可福音則用從旁觀察這些對答的群眾的喜悅來總結:「衆人都喜歡聽他。」[22]

► 作為一位牧師或是一個基督教領袖,你常常必須回答困難的問題,但你要怎麼分辨真正的問題以及只是想要設下陷阱讓你跌倒的問題?針對這兩種不同的問題,你又該有怎麼樣不同的答案?(針對這兩者的不同對比,請參閱箴言廿六:4–5)


[1]馬太福音十三 53–58
[2]約翰福音十 22–42
[3]約翰福音十一:45、十二:11
[4]約翰福音十二 19
[5]約翰福音十一 47–48
[6]詳見使徒行傳六 13、廿一 28
[7]約翰福音十一 49–50
[8]約翰福音十一 53、十二 10
[9]路加福音十六 31
[10]路加福音十 42
[11]馬太福音廿六 8、馬可福音十四 5
[12]馬可福音十四 6
[13]馬太福音廿一 4–11、撒迦利亞書九 9、詩篇一一八 26
[14]馬太福音廿一 8、列王紀下九 13
[15]約翰福音十二 13、瑪加伯上十三 51
[16]路加福音十九 41–44
[17]詩篇一一八 27
[18]舊約聖經中,無花果樹常被用來代表以色列(如耶利米書八 13、何西阿書九 10、約珥書一 7)。
[19]創世紀十二 3
[20]以賽亞書五十六 7
[21]馬太福音廿二 46
[22]馬可福音十二 37

審判及釘十字架

► 讀哥林多前書十五 1–8

耶穌升天後廿年,保羅在哥林多開拓了一間教會。這間教會是由許多不同背景的改信者所組成,其中包括熟悉猶太律法的猶太人以及對真神一無所知的外邦人。

因此,哥林多的教會被衝突與錯誤的教導撕裂。有鑑於此,保羅重提了他給他們的第一篇講道。在這個充滿異教徒的城市中,他的第一篇講道著重於四個歷史事件:

  • 基督為了我們的罪而死

  • 他被埋葬

  • 他在死後的第三日復活

  • 他多次公開顯現,先是向磯法、十二門徒,然後在一個場合中向500名弟兄顯現,再對雅各以及所有的使徒,最後向保羅顯現

保羅在哥林多的第一篇講道中上半部的信息攸關十字架:「基督為了我們的罪而死。」而十字架的信息也是基督信仰的中心。在舊約的牲祭中,獻祭者會將手放在羔羊的頭上,並說道:「因我的罪本該死,這隻羔羊是代替我而死。」同樣地,我們也因為我們的罪本該死,但耶穌卻代替我們而死。我們應該要死,但他卻替我們受死,好叫我們得生命。

[1]耶穌被逮捕

► 讀馬太福音廿六 1–5、14–56

受難週的禮拜三,耶穌預言自己將在「兩日後」死去。猶太公會本來計畫要在逾越節朝聖人潮離城後逮捕耶穌,而這個時間比耶穌預言的日期晚了九天。但是當猶大同意要賣自己的老師後,猶太公會便決定趁有內應的時候就逮捕他。

祭司長已經知道耶穌是誰,也知道他在哪裡,為何他們還需要猶大呢?耶穌每天在聖殿講道,而那些宗教領袖們需要有個人在審判時作證。在羅馬帝國的法律中,任何重大犯罪都需要有人證,而背叛耶穌的猶大也等同於同意擔任人證。但耶穌被逮捕後,猶大「就後悔」,宗教領袖們也失去了他們的關鍵證人。[2]

在與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後,耶穌便到客西馬尼園禱告,在面對十字架的生理折磨及與聖父分離的靈性痛苦中,耶穌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即使在巨大的試煉中,耶穌仍遵照神的旨意。

當晚,猶大領了「許多人」去逮捕耶穌。[3] 猶大用親嘴指出耶穌的身分後,耶穌便向兵丁說話:「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4] 這一大群兵丁恐懼一個勝過死亡的人,掌權的是耶穌,而非他的仇敵。十九世紀佈道家屋大維‧溫斯洛曾寫道:「送耶穌受死的是誰?不是財迷心竅的猶大,不是懼怕群眾的彼拉多,不是妒忌的猶太人,是神出自於愛的動機送耶穌受死的。」[5]

耶穌受審判

► 讀馬太福音廿六 57–廿七:26、路加福音廿二 54–廿三 25、約翰福音十八 12–十九 16

[6]審判耶穌包括了猶太人與羅馬人的審判。猶太律法盡其所能的保存生命,是古代法律體系中最人道的;羅馬帝國的法律則是出名的嚴苛及全面。雖然這兩套法律是古代社會最好的法律體系,卻仍沒能阻止惡人殺害神的獨生子。

耶穌被捕後幾小時,便遭受了六場審判聽證會,包括了猶太宗教審判與羅馬民事審判,而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那些猶太宗教審判是違反猶太律法的。為了要快點將耶穌定罪,猶太公會:

  • 舉行夜間審判(違法)

  • 逮捕耶穌前並沒有提出正式控訴(違法)

  • 不准耶穌傳喚對自己有利的證人(違法)

  • 越過猶太律法規定更加速審判進行(違法)

諷刺的是,他們這麼做就是為了要將耶穌釘十字架並在逾越節前移除他的遺體,也就是說他們為了要能按著節期吃逾越節的羔羊,而殺害了神的羔羊。

審判的順序

(1) 在亞那面前的猶太聽證會(約翰福音十八 12–14、19–23)

亞那被任命為終身職大祭司,即使羅馬人讓亞那的女婿該亞法取代他的位置,大部分的猶太人仍尊稱亞那為「大祭司」。但在亞那面前舉行的聽證會並不是正式的聽證會,當中沒有任何正式的控訴或人證。

(2) 猶太公會面前的猶太聽證會(馬太福音廿六 57–68)

在猶太公會面前所辦的第一個聽證會有可能凌晨兩點便開始了。雖然按照法律他們不能在日出前進行審判,但猶太領袖們卻希望加快法律程序的腳步。因為夜間審判是違法的,猶太公會進行了一場非正式的聽證會,指控耶穌褻瀆,並裁定他罪已致死。

(3) 猶太公會面前受正式的猶太審判(路加福音廿二 66–71)

「天一亮」猶太公會便舉行了正規的審理,並正式指控耶穌褻瀆。

(4) 彼拉多面前受第一場羅馬審判(路加福音廿三 1–5、約翰福音十八 28–38)

羅馬帝國並未授予猶太公會對犯人行刑的權力,[7] 因此為了確保彼拉多會宣判耶穌死刑,猶太公會將對耶穌的指控由宗教性的褻瀆改為政治性的搧動革命。他們指控耶穌「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

逾越節期時,猶太人會避免進入羅馬帝國的建築物,以免成為不潔淨而不能享用逾越節晚餐。為了讓他們不需進入羅馬宮殿,彼拉多將聽證會移至宮殿大門外的路上舉行。

(5) 希律面前受羅馬審判(路加福音廿三 6–12)

雖然彼拉多知道耶穌是無罪的,但他卻不願意觸怒猶太領袖們。當民眾說耶穌「煽惑百姓,在猶太遍地傳道,從加利利起,直到這裏」時,便替彼拉多的兩難解了套。逾越節期時,掌理加利利的希律王也來到耶路撒冷。[8] 由於耶穌是加利利人,彼拉多希望希律能主持這場審判,但當他將耶穌送到希律面前時,希律卻拒絕介入。

(6) 在彼拉多面前受最後的羅馬審判(馬太福音廿七 15–26、路加福音廿三 13–25、約翰福音十八 39–十九 16)

當耶穌被送回到彼拉多面前,他又試著尋找其他的解決方法。彼拉多知道耶穌是無罪的:「看哪,我也曾將你們告他的事,在你們面前審問他,並没有查出他甚麼罪來。」[9] 彼拉多並不想將無罪的耶穌定罪。

當猶太領袖威脅彼拉多要向凱撒告發他不忠誠,他便妥協了。彼拉多是一個懦弱的領導者,他曾經允許進入耶路撒冷的兵丁帶著羅馬皇帝的圖像,卻因此導致猶太人在他的宮殿外示威長達五天。當彼拉多威脅要殺害這些示威者時,他們卻宣示寧可失去性命也不會容忍聖城裡面有凱撒的形象,而彼拉多也因此退縮了。

由於那次經驗,彼拉多開始懼怕猶太人,而他在羅馬的上司塞揚努斯也不信任彼拉多掌控猶太地人民的能力。因此,當猶太領袖威脅彼拉多若他釋放耶穌就要向凱撒告發時,他便「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10]彼拉多定罪耶穌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相信耶穌有罪,而是因為他自身的懦弱。

審判時,彼得不認耶穌

在逾越節晚餐時,耶穌曾警告彼得:「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鷄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11]耶穌受審時,彼得果真三次不認耶穌。

我們在讀彼得這段可恥的跌倒經歷時,也不能忘記那天晚上辜負耶穌的並不只有他。除了彼得與約翰外,其他門徒都因恐懼而逃跑,沒有參加耶穌的審判。

明顯地,彼得是愛耶穌的,他又為何會跌倒?為了要學習面對試探的功課,我們在前幾課曾探討過耶穌受試探的故事,而在彼得跌倒的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未來將協助我們面對試探的警示。這裡至少有兩個因素導致彼得跌倒:

(1) 過度自信。

耶穌警告門徒撒旦將展開攻擊,而彼得卻吹噓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12]當我們過度自信時,便已陷入可能跌倒的危險之中,我們惟有靠著聖靈才能活出得勝的基督徒生命。過度自信是信仰潰敗的前奏。

(2) 欠缺禱告。

耶穌在克西馬尼園中警告門徒:「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13] 彼得沒有禱告求神賜予力量來面對接下來的試探,反而睡著了。

欠缺禱告最終將導致信仰潰敗。如果沒有一個活躍的祈禱生活,那人便不可能活出一個得勝的基督徒生命。撒旦會試圖讓基督工人持續參與各種不同活動,以致沒了時間禱告,因為牠知道如果我們因忙碌而忽略禱告,那很快地我們便會跌倒。

► 回顧你的信仰生活與事工,並回想你曾經在什麼時候跌倒或差點跌倒的。有哪些因素導致你跌倒?你是否因為事工順利成功而過度自信?你是否因為過於忙碌而疏於安排時間禱告?有沒有其他因素可以在未來作為提醒你的警訊?

審判進行時,猶大自殺了

在描述彼得三次不認主後,馬太福音講述了猶大自殺的故事。當猶大看到自己背叛耶穌的結果時,「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說:『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14]猶大把背叛耶穌所換來的銀子扔下後,「出去吊死了。」[15]猶大不願意面對一輩子的罪惡感,而選擇了自殺。

馬太福音的記述將彼得的悔改與猶大的悔恨擺在一起比較。彼得與猶大都後悔自己的行為,但馬太福音在描述猶大的行為時所使用的字詞是在描述一個人改變主意,而不是一般用來描述真正認罪悔改的詞。[16]這個差異對於了解一般人對定罪所做出的回應是很重要的。

保羅曾經描述悔恨(對於犯罪導致的後果的懊悔)跟悔改(對於犯罪本身的懊悔與行為的改變)間的差別:「因為依着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没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17]

照神的意思懊悔帶來的是真正的悔改、救贖,以及生命。世俗的懊悔帶來的則是悔恨、罪惡感,與死亡。彼得與猶大都同樣後悔,但只有彼得真正地悔改。

猶大看到自己的背叛所帶來的後果,然後選擇了死亡而不是面對羞愧與罪惡感。他雖然感到悔恨,卻沒有悔改;而彼得看到了他跌倒的後果,並選擇了真正的悔改。猶大的悔恨帶來的是他的死亡,而彼得的悔改帶來的是一生成果豐碩的事工。

► 你是否見過對於犯罪感到悔恨,卻沒有真正悔改的人?他們的結果是如何?我們要如何在講道中帶領人們進入真正的悔改?

釘十字架

► 讀馬太福音廿七 27–54

對羅馬兵丁來說,猶太地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崗位。當地人痛恨羅馬士兵,更常有激進份子試圖暗殺他們。在逾越節時,軍隊更處於高度警戒中。沒有比猶太地更糟糕的任務,因此當有猶太囚犯被判死刑時,士兵往往會將自己的怨恨發洩在囚犯身上。

[18]對於耶穌的鞭打、戲弄、荊棘冠冕,再再顯示出這些士兵對自己職務的怨恨,也顯示出他們對週遭人的怨恨,以及他們樂於處罰一個不能還手的人。耶穌在忍受這一切的同時,對這些士兵沒有發出一句怨言。

研究釘十字架的作家往往聚焦於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最後七句話。人在將死之際所說的話代表著他們所重視的。耶穌在面對死亡時,說了什麼?

寬恕的言語

在羅馬士兵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時,他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19]一直到臨終之際,他都展現愛與寬恕。

對於一個受死刑的強盜,他允諾道:「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20]

惻隱同情的言語

耶穌對著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約翰說:「看,你的母親!」藉此,他也將照顧他母親的責任託付給約翰。[21] 在這之前,他也曾教導說最深層的家人關係是屬靈的:「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22]

耶穌臨終時,他的親生同母異父弟兄尚未信主; 他們並不屬於他的屬靈家庭。因此耶穌將母親託付給他的屬靈弟兄約翰。

身體受折磨的言語

身為神的獨生子並沒有讓耶穌免於受釘十字架的痛苦,被判刑的罪犯當承受的所有肉體折磨他都擔當了。在烈日下曝曬數小時又沒有水喝後,耶穌說道:「我渴了。」[23]

屬靈痛苦的言語

馬太及馬可只記錄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其中一段話,但卻也是最讓人傷心的一段話:「我的神!我的神!爲甚麼離棄我?」[24]

想當然耶穌最大的苦痛是與他的父神分離。聖父與聖子自恆久便一直同在。如今,因為耶穌承擔了世人的罪,他在那一刻也與神分離。

在十字架上,「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裏面成為神的義。」[25]以賽亞書五十三章中,先知訴說那位將會為我們承擔罪惡的「受苦的僕人」。[26] 保羅則說明這替代的贖罪是藉由十字架完成的。

耶穌為了我們而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裏面成為神的義。」藉著基督的死,我們已成為義,不再受到罪惡的綑綁。保羅不是說「在他裏面」我們「稱為義」,而是我們「在他裏面成為神的義。」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成就了確實的轉換:基督成為罪,我們成了義。

順服的言語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27] 耶穌的一生都順服於神的旨意,即便是面對十字架,他也禱告:「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28]將最後順服的言語交託在神的手中。

得勝的言語

「成了!」[29]耶穌用這個得勝的呼聲宣告他已經完成聖父差遣他來完成的工作。罪的工價已被清償,撒旦也已被擊潰。舊約羔羊及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所應許的救贖也已經完成。

埋葬

► 讀馬太福音廿七 57–61

在保羅給哥林多的信息中,他說耶穌「爲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30] 對於保羅及初代教會來說,埋葬是非常重要的。

現今大多數的受難週儀式都直接從受難日過渡到復活節,但在泰半的教會歷史中,「聖週六」也是復活節儀式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埋葬其重要意義為何?[31]

歷史性意義

埋葬表示耶穌真的死了,而非如伊斯蘭教所宣稱他只是昏厥,爾後又醒過來。羅馬人對於如何將死刑犯置於死地是非常熟練的,不可能受刑人未死就將其自十字架上取下。

另外,墓穴口的大石及駐紮的守衛都確保沒有人能從墓穴逃脫。即使羅馬士兵誤在耶穌死前便將他埋葬,耶穌也不可能在十字架上承受了數小時的痛苦後還能掙脫裹屍布,移開大石,再打倒訓練有素的守衛。埋葬能證實拿撒勒人耶穌已經死了。

預言性意義

以賽亞關於羔羊的紀載預言最終以羔羊被殺結尾:「人還使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32]耶穌的埋葬也實現了彌賽亞的預言。

耶穌死後,亞利馬太的約瑟去見彼拉多要取耶穌的身體。約瑟雖然是猶太公會的一員,但他卻不同意將耶穌釘死一事。雖然大多數猶太領袖都反對耶穌,但仍有包括約瑟在內的幾人默默地尋求神的國度。約瑟與尼哥德慕將耶穌葬在約瑟的墳裡。[33]

想想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連門徒都遺棄耶穌時,約瑟還願意挺身而出將自己與死刑犯連結在一起,危及自己在猶太公會的職位以及在會眾中的地位。約瑟的這個行為極有可能導致他最後被猶太公會撤除職務。

另外,約瑟冒了觸怒彼拉多的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死刑犯遺體一般都會被示眾以達到嚇阻犯罪的效果,因此羅馬帝國的官員鮮少同意死刑犯的親友將其埋葬。彼拉多的允許也顯示他很清楚耶穌是無罪的。

神學性意義

保羅將耶穌的葬禮與我們的洗禮類比: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我們藉着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着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34]

[35]埋葬是耶穌已死的公開證實,相同地洗禮也形同我們公開見證自己參與耶穌的死。透過洗禮,我們宣告我們過去的生命已經死去,獲得新生。

埋葬是接受一個人已死的最後一道程序。在西方社會中,悼念者會將土灑在棺材上面以象徵在世上最後的「再見」。保羅也強調我們在罪裡死的最終性。正如同基督已死,我們也在罪裡死。我們若與基督同死後卻又回到罪惡中,就如同掘起一具死屍。我們既然與基督同埋葬,就不再活在罪惡中。


[1]

他是否受了鞭打?因他的鞭傷我們才得醫治。

他是否無辜,卻仍被定罪?因為這樣,我們雖充滿罪惡卻得赦免。

他是否戴上了荊棘的冠冕?因為這樣,我們才得以戴上榮耀的冠冕。

他是否被剝光了衣裳?因為這樣,我們才得以穿戴永恆的公義。

他是否遭受嘲弄謾罵?因為這樣,我們才得以得榮耀與祝福。

他是否被視為犯人,被與犯罪的同列?因為這樣,我們所有的罪惡才得以被赦免。

他是否被揶揄無法拯救自己?因為這樣,他才得以給予我們最大的救贖。

他是否最終以最痛苦且沒有尊嚴的方式死去?因為這樣,他才得以永生,並被升至最高。

-萊爾主教(Bishop Ryle)

[2]馬太福音廿七 3–4、馬可福音十四 55–56
[3]約翰福音十八 3寫道猶大帶領「一隊兵」。羅馬帝國的「隊」一般有600人。
[4]約翰福音十八 6
[5]引述自斯托得(John Stott),《聖經信息系列──羅馬書》〔The Message of Romans (Westmont,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1994), 255〕
[6]耶穌並沒有在他的神性中尋求解脫,而是在禱告中尋求庇護。
取自T.B. 基爾帕特里克(T.B. Kilpatrick)
[7]約翰福音十八 31
[8]逾越節期時,巴勒斯坦境內的所有羅馬官員都來到耶路撒冷協防以防止叛變。
[9]路加福音廿三 14
[10]約翰福音十九 16
[11]約翰福音十三 38
[12]馬太福音廿六 35
[13]路加福音廿二 40
[14]馬太福音廿七 3–4
[15]馬太福音廿七 5
[16]馬太福音使用metamelomai而不是metanoia。
[17]哥林多後書七 10
[18]

那神聖的愛,祢為我做了什麼?

永生的神為我而死。

永生的聖子在十字架上承擔了我所有的罪惡。

永生的神為我而死:我的主、我的摯愛,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聖子為了將背棄神的我們帶回來、為了你和我死在十字架上。

深信記載的真理,你們都是藉著耶穌寶血贖回的。

罪的赦免從他的肋旁流出:我的主、我的摯愛,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行過的眾人,看哪!生命與和平的王子淌著血!

罪人們,來吧!看著你的救贖者如何死去,並哀嘆:「有何傷悲如他的一般?」

來吧,與我一同經歷他寶血的遮蓋:我的主、我的摯愛,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

[19]路加福音廿三 34
[20]路加福音廿三 43
[21]約翰福音十九 26–27
[22]馬太福音十二 49–50
[23]約翰福音十九 28
[24]馬太福音廿七 46、馬可福音十五 34
[25]哥林多後書五 21
[26]以賽亞書五十三 4–12
[27]路加福音廿三 46
[28]馬太福音廿六 39
[29]約翰福音十九30
[30]哥林多前書十五3–4
[31]取自博愛思(James Boice)所著《耶穌的埋葬》(The Burial of Jesus http://www.alliancenet.org/tab/the-burial-of-jesus-christ-part-one
[32]以賽亞書五十三9
[33]馬太福音廿七57–60、馬可福音十五:42–46、路加福音廿三:50–54、約翰福音十九:38–42
[34]羅馬書六 3–4
[35]

「一旦你歸入耶穌卻又回到罪中,就如同挖出一具死屍。」

博愛思(James Boice)

復活

保羅曾在哥林多傳講關於十字架的信息,也就是基督因我們的罪而死並被埋葬的信息。之後,保羅傳講關於復活的信息,也就是基督在第三日復活並在眾人前顯現的信息。[1]基督的復活是基督信仰的中心。

► 讀馬太福音廿七 62–廿八 15

馬太福音廿七62–66是復活節故事中我最喜歡的場景之一。彼拉多拒絕了猶太領袖們換掉十字架上耶穌名號的要求;他在牌子上寫道:「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2]藉著加給一個死刑犯的名號,彼拉多嘲弄那些他惱恨的猶太人。

耶穌被釘死後,猶太領袖們又來找彼拉多,要求他派兵守衛耶穌的墳墓。

「大人,我們記得那誘惑人的還活着的時候曾說:『三日後我要復活。』因此,請吩咐人將墳墓把守妥當,直到第三日,恐怕他的門徒來,把他偷了去,就告訴百姓說:『他從死裏復活了。』這樣,那後來的迷惑比先前的更利害了。」

司布真認為彼拉多在回覆猶太領袖們所說的:「『你們有看守的兵,去吧!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但如果他真的如他所說的是人子,那你們不論做什麼都不可能將他留在墓穴中。」也是在嘲諷這些領袖們。

這些猶太領袖們大概不是真的擔心門徒會來偷耶穌的遺體,畢竟他們看到了門徒們驚恐逃竄的情景,也知道門徒們欠缺偷取遺體的勇氣。如果他們真的擔心門徒們會偷耶穌的身體,他們大可以下令逮捕主要的幾個門徒。但門徒並沒有構成任何威脅。

所以他們到底為什麼要求彼拉多派兵守衛?耶穌讓拉撒路復活後,猶太領袖們便已經看出他的權勢勝過死亡,而他更曾預言自己會從死裡復活。是否有可能這些猶太領袖們其實是懼怕耶穌會真的如自己所說的從死裡復活?

在得到彼拉多的許可後,他們便將墓穴封住,並從在客西馬尼園中逮捕耶穌的兵丁中挑人守衛,但突然:

「地大震動;因爲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他的像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看守的人就因他嚇得渾身亂戰,甚至和死人一樣。」

耶穌復活了!

► 讀約翰福音廿 1–29

四福音書中記載了好幾個耶穌復活後向人們顯現的紀錄;他在許多不同場合向許多不同人顯現。

懷疑論者有時會說:「在墓穴的婦人們看到的是幻覺,因為他們心裡有期待,就看到了他們期待的。」然而,這些證人們知道耶穌已死,並沒有再期待看到他活著。他們當時並不明白他復活的預言。[3] 甚至在第一批門徒宣稱看到耶穌後,其他的門徒們仍然抱持懷疑。[4]他們並沒有期待耶穌從死裡復活。

但漸漸地,透過向馬大拉的馬利亞、[5] 兩個前往以馬忤斯的門徒[6]、十二門徒[7],以及五百人的群眾[8] 顯現,耶穌讓他的門徒了解到他已經復活了。因此,初代教會開始以「祂已復活,祂真已復活!」開始敬拜。

彼拉多說:「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而彼拉多也很快地了解到地上的統治者是不可能超越耶穌復活的權勢。祂已復活,祂真已復活!


[1]哥林多前書十五 3–8
[2]約翰福音十九 19
[3]約翰福音廿 9
[4]馬可福音十六 13
[5]約翰福音廿 11–18
[6]路加福音廿四 13–32
[7]約翰福音廿 19–31
[8]哥林多前書十五 6

應用:用十字架及復活的大能牧養

許多自由派的神學家都試圖用「神話」來解釋耶穌的復活,但使徒們的信心並不是建立在「耶穌生命帶來的長遠影響」這樣美好的故事之上,而是建立在他死亡與復活的事實上。使徒們深知耶穌已死並從死裡復活,也從中得到信心來面對逼迫與死亡。耶穌的死與復活該怎麼應用在當代事工上?

用十字架的大能牧養

► 讀哥林多前書一 17–二 5

在保羅的第二次傳道旅程中,他從雅典到哥林多,並在亞略巴古講道。保羅在雅典的事工成果似乎非常有限。[1] 他在雅典並沒有開拓教會,而他有關復活的信息更是被富有哲學思維的雅典人嘲諷。保羅從雅典走了七十五公里到亞該亞省最有影響力的都市—哥林多。

保羅到哥林多前已經在帖撒羅尼迦、庇哩亞,以及雅典等連續三個城市遭遇到異議,可能因此才導致他說出:「我在你們那裏,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雖然希臘的民眾喜好口才辨給及高深的智慧,但保羅卻堅持只傳講十字架的信息,也因此他信息的力量並非來自他的口才,而是來自十字架。保羅傳道「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在哥林多時,保羅定意要「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但他也知道十字架的信息會冒犯很多人。

「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爲絆腳石,在外邦人爲愚拙。」

因為猶太人是透過尋找「神蹟」來確定彌賽亞的身份,因此十字架的信息對他們來說是「絆腳石」或甚至「醜聞」。對他們來說,一個被判釘十字架的人居然會是彌賽亞這件事是很荒謬的。律法說「被掛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詛的。」[2]因此,對猶太民眾說死刑犯耶穌是彌賽亞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醜聞。

十字架的信息「在外邦人爲愚拙」。希臘人是十分敬重為了崇高理想就義的烈士,因此如果耶穌是在對抗羅馬人的戰鬥中死去,希臘思想家會嘉許他的勇氣。但十字架對被釘的人卻是不名譽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也不是一個崇高的就義方式,死者甚至往往連被安葬的資格都沒有,而是任由屍首被鳥及鼠類吃掉,再將骨骸丟棄到萬骨塚。對外邦民眾說一個被釘十字架的猶太農夫是「救主」這件事也是十分荒謬的。

十字架的信息對猶太人來說是醜聞,而對外邦人來說更是愚蠢,但保羅卻毫不猶豫地傳講十字架的信息,也為我們樹立了典範。正如同第一世紀,十字架的信息在今天也會冒犯某一部分人,或讓人覺得愚蠢,但那仍是我們必須要傳講的信息。

我們做為牧者及教會領袖的信心並不是來自我們的能力,而是來自十字架的信息。保羅除了有良好的教育、聰明的頭腦,還能與當代最優秀的文士辯論,但他最大的信心還是來自十字架。如果我們只是靠著辯論贏得人群,那他們的信心便是因為倚靠人的智慧,但如果我們帶領他們走向十字架,那他們的信心便是因為倚靠神的大能。

用復活的大能牧養

► 讀使徒行傳二 22–36

從使徒行傳可以看出復活是早期基督教傳道的核心主題。在五旬節時,彼得以耶穌的復活為證表示先知的預言已經實現。

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申辯時,表示自己之所以受審「是因為指望神向我們祖宗所應許的;這應許,我們十二個支派,晝夜切切的事奉神,都指望得着。」而這應許是什麼呢?就是復活。「神叫死人復活,你們爲甚麼看作不可信的呢?」[3]

► 讀哥林多前書十五 12–34

在哥林多前書中,保羅表明他的事工根基不僅建立於十字架的力量之上,更建基於基督的復活之上。保羅堅持若不藉著復活,他的事工便沒有意義。「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如果沒有復活,那耶穌就不過是另一個失敗的彌賽亞。如果沒有復活,耶穌最多就是一個悲劇的烈士,但絕對不是應許的彌賽亞。

復活是我們基督信仰生活的基礎。「基督若没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裏。」基督在十字架上贖了我們的罪,但藉著他的復活才證明他有勝過死亡與罪惡的權勢。保羅說,如果沒有復活,那你的信就是空的,而你也仍舊被罪惡綑綁。

復活是基督徒盼望的根據。「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在亞當裏衆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裏衆人也都要復活。」保羅用基督從死裡復活一事向哥林多教會確保他們也將有復活的盼望。

西元二世紀的希臘小說家琉善曾經嘲諷基督徒對於復活的信心,他說:「這群不幸的可憐人居然相信自己會永遠活著,更因此蔑視死亡,還願意為他們的信仰失去性命。」琉善雖然是在嘲諷基督徒,但他所說的卻是千真萬確。二世紀的基督徒確實相信他們會永遠活著。因為這一信念,他們願意為了信仰而喪生。

這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必也是真的,如果我們確信基督從死裡復活,那我們就會有信心面對迫害甚至死亡,因為復活便是基督徒盼望的根據。

復活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保羅對復活的教義所做的實際應用令人懾服。「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你們要醒悟爲善,不要犯罪。」[4]根據保羅的說法,復活為我們提供了必須過聖潔生活的重要原因:如果沒有復活,那可能我們便會像伊比鳩魯學派學者所說,因為生命短暫而選擇吃喝享樂。如果沒有復活,那就沒有為永生而活的原因了,但保羅說,既然有永生,那就應當醒悟並活出沒有罪惡的生命。我們戰勝罪惡乃是藉著對於復活的信心。

看到復活的故事,我們真的應該反省自己在面對事工挑戰時缺乏信心而悔改。有多少次我們禱告,卻認為自己的禱告不蒙回應?為什麼?因為我們忘了復活的大能!有多少次我們面對試探,卻沒有得勝的信心?又是為什麼?因為我們忘了保羅的承諾:「叫耶穌從死裏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裏,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裏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5]

若基督在我們裡面,我們就不再藉著肉身而活,也不再是罪惡的囚犯,這就是復活大能裡的生命。讓耶穌從死裡復活的大能同樣地也幫助我們每天戰勝罪惡,這就是藉著復活的大能生活及牧養的意義。


[1]使徒行傳十七 16–34
[2]申命記廿一 23
[3]使徒行傳廿六 6–8
[4]哥林多前書十五 32–34
[5]羅馬書八 11

結論:效法基督的生命與事工的標記

你的生命有基督的形象嗎?

路加福音曾寫道:「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1]當民眾看到安提阿的信徒時便說:「他們的行為好像基督,我們把他們稱為『基督徒』吧!」當我看到這一節時,常常會想:「我的鄰居如果看到我的言行與態度,是否也會想到用『基督徒』來稱呼我?我看起來像基督嗎?」安提阿的信徒生活的方式反映出了耶穌基督的特質;他們便是基督徒。

擁有多年牧會經歷並擔任年輕牧師的導師的藍登博士曾警告牧者可能遇到的屬靈危機:「人可以接近聖潔的事物但自己卻不聖潔;你可以傳講寬恕的信息,自己卻不寬恕他人;牧者可以在事工上投入大量心血,卻忽略了要照顧自己的屬靈健康。」[2]人是有可能向別人傳福音,最終自己卻被棄絕。[3]

藍登博士提出了幾項建議,協助牧師在帶領他人的過程當中不致於陷入屬靈失敗中,而這也是我們可以活出一個像基督的人生的地方:

  • 實踐你所傳講的。如果你還沒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實踐,那就不要放在傳講的信息中。

  • 照顧你的靈命。有些醫生自己本身已經失去健康,他們照顧他人,卻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有些牧師也失去了屬靈健康,做為牧者,請花時間照顧自己的屬靈健康。

  • 謙卑自己。要記得牧者是牧羊人而不是銀行總裁,所以要做一個僕人。

  • 從挫敗中成長。你會對事工失望、有些你帶領的人會走迷失、親近的朋友可能會背叛你、會友會反對你。不要讓這些挫敗使你失去盼望。猶大背叛了耶穌、底馬遺棄了保羅;撐過眼淚,繼續成長、繼續牧養。

你的事工有基督的形象嗎?從

耶穌生命與事工的課題中我們看到許多耶穌事工的特質,你的事工是否也具備這些特質?

在評價你的事工時請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罪人是否得到救贖?耶穌傳道時,聽道的人獲得了新生。你是否也帶領人獲得新生?

  • 信徒是否被聖靈充滿?耶穌承諾差遣聖靈充滿他的子民。這個承諾是否有藉著你的事工而實現?

  • 撒旦是否被擊潰?撒旦的堡壘是否被攻破?耶穌的事工有著屬靈權柄的象徵。

  • 受傷的人是否得到醫治?破碎的家庭是否重新和好?殘缺的生命是否重新完整?決裂的關係是否重新建立?耶穌醫治了身體、心理,以及屬靈的傷痕。

  • 信眾是否看到恩典與真理?我是引領信眾歸向基督,還是使他們遠離?耶穌用信念與恩典傳講真理。

► 討論這些問題的同時,檢視一下你的事工有哪些部分是能繼續長成基督的樣式?請記得任何事工都有成長的空間,所以請將這張清單當做成長的自我挑戰,而不是自我譴責的工具。


[1]使徒行傳十一 26
[2]藍登(H.B. London),《他們叫我牧師》〔They Call Me Pastor.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2000), 145〕
[3]哥林多前書九 27

第八課 作業

(1) 請準備一篇有關救主十架七言的講章或查經課程,並強調這些話語對今日的基督徒所要傳達的信息。

(2) 請準備一篇有關復活對於每日基督徒生活的意義的講章或查經課程。請將四福音書中關於復活的故事以及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 15–17所說的信息包含在你的講章或課程中。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