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敬拜導論
基督教敬拜導論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10: 敬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課程目標

  1. 了解集體敬拜和以敬拜作為生活方式之間的關係。
  2. 理解以敬拜作為生活方式會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
  3. 尋求為神的榮耀而活。
  4. 委身於羅馬書十二章2節所教導的敬拜的生活方式。
  5. 闡述以聖經為根基的敬拜神學。

課程準備工作

背誦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

介紹

在同一年,一個非洲國家出現在兩份排名上:「在非洲有最多的基督徒人口」和「非洲最腐敗的國家。」

亞洲其中最大的一間教會的牧師被控挪用數百萬美元。

美國一間超大型教會的領袖在承認婚姻不貞後辭職。

這是怎麼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星期天的敬拜並不影響星期一的生活。星期天被認為是「敬拜」——情感和熱情。星期一被認為是「現實生活」——不道德的商業行為和自我滿足。對許多人來說,敬拜活動並不能改變他們的生活。

► 討論敬拜如何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因為你的敬拜,你的生意有什麼不同?因為你的敬拜,你的家庭關係有什麼不同?你的道德觀呢?你的政治觀呢?你的財務運用呢?你是以敬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嗎?

敬拜:不僅僅是週日

本課引言中描述的問題並不陌生。阿摩司對那些獻上祭物、遵守聖殿儀式,但沒有過敬虔生活的人講道(摩5:21-24)。耶利米向那些呼喊「聖殿、聖殿」,卻不知道神真實存在的人傳道
(耶7:4)。耶穌描述了那些遵守律法每一個細節的人、那些即使在最小的物品上也奉獻十分之一的人、那些忠實於祈禱、安息日和其他禮拜儀式的人,但他們的心不純潔
(太23:23)。這些人自稱是在敬拜,其實他們的敬拜是假的。真正的敬拜影響整個生命。

保羅寫信給那些面臨祭偶像食物問題的信徒。在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後,保羅總結說,「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雖然保羅說的是祭偶像的肉,但這個原則適用於生活的所有方面。如果我們真的敬拜,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會為了榮耀神而活。

[1]敬拜的一個定義是,「我們因神是誰而以我們的全人來回應。」[2] 這個定義表明敬拜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定義敬拜時,有兩個原則必須保持平衡。

集體敬拜:週日的敬拜

集體敬拜指的是教會團體的聚會。這個聚會可能發生在教會、某間房子或其他地方。環境並不重要,但為集體敬拜留出時間很重要。基督徒有特權和責任聚集在一起敬拜(來10:25)。

敬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生敬拜

在伊甸園裡,如果你問亞當和夏娃,「你們什麼時候敬拜?」他們會回答,「我們一直在敬拜。我們的整個生命就是敬拜。」這是敬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3]敬拜既是信徒的集體聚會,也是為榮耀神而活的生命。西元2世紀里昂的主教艾任紐說,「神的榮耀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不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這是以神為中心的認識,人的最終目的是為榮耀神而活。這是真正的敬拜。

作為基督徒,我們把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平凡的細節,都獻給神。敬拜不限於星期天。我們的工作、娛樂和日常工作都是為了榮耀神。羅馬書十二章1節表明,敬拜包括把我們的身體作為活祭獻上;這是我們屬靈的事奉。聖經的敬拜觀不能局限於每週一次的聚會;而是把我們的一生獻給神。

聖經的敬拜觀包括集體敬拜和日常生活。這兩方面都很重要。如果我們忘記敬拜包括日常生活,我們可以參加敬拜,卻看不到對我們其餘的生活有任何影響。這導致我們參與集體敬拜,卻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順服神。

然而,如果我們只強調「敬拜是生命的全部」,我們就忘記了定期抽出時間專心敬拜的重要性。參與集體敬拜提醒我們神對生命的管理。

這個管理的原則可以在什一奉獻和安息日中看到。基督徒的管理意味著我們所有的錢都屬於神;我們對這一原則的信仰體現在我們的什一奉獻上。基督教的時間觀意味著所有的生命都屬於神;我們每週花一天敬拜和休息來證明這一點。同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敬拜的一部分;我們藉著與信徒的聚會,一同敬拜來顯明這一點。

鮑勃·考夫林指出了集體敬拜和以敬拜作為生活方式之間的關係:

週日可能是我們一週的高潮,但不是唯一的高潮。在這一週中,我們透過愛我們的家人、對抗誘惑、勇敢地為受壓迫的人發聲、反對邪惡和宣揚福音來過敬拜的生活。在這一切的事上,我們是分散著在敬拜的教會。

但我們在與世界、肉體和魔鬼的爭戰中漸漸疲倦,需要神的話語和其他聖徒的看顧,使我們剛強壯膽。我們要與神藉著祂兒子的血與我們相交的人相交。於是我們聚在一起就變成了聚在一起敬拜的教會。[4]


[1]

「敬拜領袖是在生活各方面作敬拜榜樣的人;他凡事追求神。他帶領教會過全面向的敬拜生活。」

根據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的內容改寫

[2]沃倫·威爾斯比,《真正的敬拜》(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2000), 21頁
[3]

「每天將我們的生命奉獻來事奉神是我們一生的呼召。週日早晨的敬拜是那個呼召的延續。」

巴里·里希

[4]鮑勃·考夫林,《敬拜很重要》(Wheaton: Crossway Books, 2008), 210頁。

敬拜:為神的榮耀而活

[1]敬拜體現了我們的價值觀

我們是為敬拜而造的。我們所有人都敬拜某事或某人。我們敬拜我們最珍視的東西。敬拜說,「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

許多人敬拜金錢、工作、地位、人際關係或快樂。這些事情在他們的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你怎麼知道你敬拜什麼?看看你的生活。什麼能獲得最多的精力、時間和金錢?這就是你認為對你最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你所敬拜的。[2]

只有神是值得敬拜的;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敬拜的生活方式把神放在第一位。真正敬拜神的,已經把神放在他們生命的寶座上;祂的價值最高。這意味著對真正的敬拜者來說,生活的每一部分都是為了榮耀神而活。

真正的敬拜改變我們的價值觀

在以賽亞書第六章,我們可以看見,真正的敬拜是有轉變力的。敬拜不僅僅顯示我們的價值觀,它也會改變我們的價值觀。

敬拜,無論是對神還是對偶像的敬拜,都會改變我們。詩篇一一五篇8節顯示敬拜偶像使我們變為邪惡。「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靠他的也要如此。」敬拜偶像的變得像他們的偶像。拜金的人越來越貪婪;那些敬拜快樂的人越來越成為快樂的奴隸;那些追逐名利的人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我們敬拜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

[3]同樣,敬拜神的人也越來越像祂。「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林後3:18)。在敬拜中,我們被轉變為祂的形像。

當我們敬拜的時候,我們的價值觀改變了。作為敬拜者,我們必須問,「敬拜會改變我的生命嗎?」

為神的榮耀而活關乎整個生命

敬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所有的生命都是為了榮耀神而活。許多基督徒把他們的生活分為兩個互不關聯的領域:神聖的(星期日)和世俗的(星期一到星期六)。他們過著「主日基督徒」的生活。他們去教會並宣講基督教信仰,但週日的禮拜對週一的商業道德、週三的家庭生活或週六的娛樂活動都沒有影響。

世俗這個詞指的是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基督徒蒙召以榮耀神為目的過世俗的生活。基督徒被呼召在星期一活出受星期日敬拜影響的生活。在敬拜結束時,我們必須問自己,「明天我要做什麼來實踐今天的敬拜?」這是為榮耀神而活的生命。

為神的榮耀而活是什麼樣的生活?

為神的榮耀而活意味著所有的生命都被對神的熱情所控制。它的意思是愛神愛到我們以神的喜樂為喜樂。有人說,愛一個人意味著全神貫注於他們。「你愛上了一個人(或一件事),這個人(或一件事)是你在不想任何其他事情的時候會想到的。」

同樣,路易·吉格里奧認為,「我們口中說出來的讓我們知道什麼佔我們靈魂最高地位。」[4] 我們談論對我們最有價值的東西。

這似乎過於簡單,但請考慮一下。一個愛錢的人會談論什麼?錢。他們頌揚金錢。體育迷談論什麼?體育運動。他們讚美他們最喜歡的運動隊伍。

這是否意味著基督徒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談論聖經?不;只是說我們所談論的一切都是榮耀神。當我們在做一個商業決定時,我們可能不會對我們的同事說,「這個決定必須榮耀神」,但是神的榮耀會影響我們的決定。當我們必須管教孩子的時候,我們可能不會以「孩子,我想通過打屁股來榮耀神」作為談話的開始,而是會問自己,「這樣的管教會討神的喜悅嗎?還是我只是在發洩我的憤怒?我的天父會這樣管教我嗎?」

作為基督徒,我們做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神的榮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敬拜意味著神和祂的榮耀是我們所做一切的中心。

在前面的一課中,我們看到除了恩典之外,集體敬拜變成一種律法主義,我們問「我們怎樣敬拜才能贏得神的喜悅?」同樣,若沒有恩典,敬拜的生活方式也會成為律法主義下的負擔,我們會問,「若這樣的決定不是榮耀神的最好方式呢?如果我搞砸了,神會生氣嗎?」

與墨守成規的敬拜相反,在神的恩典中敬拜成為一種奇妙的特權。在神的恩典中集體敬拜是一個機會來讚美神的本質和祂所成就的。同樣地,敬拜的生活方式(當生活在神恩典的光中)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榮耀神的機會。

星期一的商業決定並不是毫無樂趣地遵守神的律法;這是一個快樂的機會,用與神的品格一致的倫理來榮耀神。管教孩子不是為了不討神的歡喜;這是一個快樂的機會,讓你的孩子效法神的愛。恩典改變敬拜的生活方式。


[1]

「每個人都有一個祭壇。每座壇都有個寶座。那麼你要怎麼知道你敬拜什麼呢?這很簡單:觀察你的時間、你的感情、你的精力、你的金錢和你的忠誠。在這條小路的盡頭,你會發現一個寶座,無論是誰或是什麼在寶座上,那就是對你而言最有價值的東西。你所敬拜的就是那寶座上的。」

路易·吉格里奧(Louie Giglio)

[2]根據路易·吉格里奧改編,《我所呼吸的空氣:敬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Sisters, OR: Multnomah Publishers, 2003)。
[3]

敬拜不僅僅是我們所做的某件事;敬拜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4]馬特·雷德曼和弗倫茲(Matt Redman and Friends)著《由內而外的敬拜》中路易·吉格里奧所撰寫的「詩篇十六篇」(Ventura: Regal Books, 2005), 78頁

以敬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符合聖經的模式

在羅馬書十二章1節中,基督徒被呼召獻上自己為活祭,是聖潔、為神所悅納的。這是我們屬靈的敬拜。羅馬書十二章2節顯示了獻祭的方式。這段經文對於理解敬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特別重要。

在前面十一章中,保羅為基督徒的生活奠定了神學基礎之後,他轉向應用。因為我們已經因恩典稱義(羅馬書一到十一章),我們要以某種方式生活(羅馬書十二到十六章)。這些章節為敬拜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個榜樣。

以敬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否定面

保羅以一個否定的命令開始,「不要效法這個世界。」我們不能隨波逐流地生活。我們不能既降服於這個世界,又降服於天國;我們不能既敬拜神,又敬拜這個時代的精神。

J·B·菲利普斯(J. B. Philips)這樣翻譯保羅的教導,「不要讓周圍的世界把你擠進它的模子裡。」把黏土放進模子裡,它很快就凝固成模子的形狀。這個世界想把基督徒擠成這樣。這個世界想強迫我們適應它的要求。相反地,我們要過敬拜的生活,拒絕這個世界的影響。

這種誘惑尤其危險,因為我們甚至可以在沒有意識到模子的情況下適應自己。生活在水裡的魚不會想,「這是水。」這只是它生活的世界。蚯蚓在泥土中爬行時不會想,「這是泥土。」這只是它生活的世界。如果我們不小心,生活在墮落世界的基督徒就不會想,「這是一個墮落的世界。」
它只是我們生活的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團體敬拜很重要。希伯來書的作者警告說,我們不可忽視聚會。為什麼?因為我們要這樣才能履行這些命令:

  • 「讓我們帶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10:22)

  • 「讓我們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來10:23)

  • 「讓我們考慮如何彼此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

在敬拜中,我們被提醒我們不屬這世界。在巴比倫,但以理與聖殿分離,不能參與他的子民的集體敬拜的時候,他每天禱告三次,他的窗戶向耶路撒冷開著(但6:10)。敬拜使但以理堅強起來,不受巴比倫世界的約束。但以理面對耶路撒冷的時候,他被提醒:「我不是巴比倫人;我是耶路撒冷的公民。我不敬拜馬杜克;我事奉耶和華。」[1]

敬拜的生活方式意味著我們拒絕被擠進這個世界的模子裡。這不僅僅只是去對抗一系列的誘惑。它不僅僅只是遵守一套規則。它不僅僅只是一種特定的著裝風格、行為準則或宗教文化。這是一種完整的思考和生活方式。意思是要用神的國來衡量一切。

作為基督徒,我們永遠無法舒適地融入周圍的文化。在中國,在一次的登山寶訓課後,一位學生說,「在中國,很難活出耶穌教導的生活。」老師回答說,「不要驚訝。在美國,要活出耶穌教導的生活也很困難。」無論哪種文化,敬拜的生活方式都會與這個世界的精神產生衝突。

以敬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積極面

在消極的命令後,羅馬書十二章以正面的教導繼續之前的內容,「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順從這個世界的反義詞不僅僅是與眾不同或堅持自己的個性。與順從這個世界相反的是被改變,直到你知道神的旨意。有些基督徒的生活方式與他們的文化不同,但他們沒有轉變為神的旨意。相反,他們用特定的政治觀點、社會觀點或著裝規範來代替這個世界的文化。他們並沒有因為思想的更新而改變。

J·B·菲利普斯這樣翻譯說,「不要讓你周圍的世界把你擠進它的模子裡」(否定的),「而是讓神重塑你,讓你的整個心態都改變」(積極的)。羅馬書的其餘部分顯示了一個轉變後的心靈會是什麼樣子。

  • 羅馬書十二章:一個被轉變的信徒使用他的屬靈恩賜去服事他人。

  • 羅馬書十三章:一個被轉變的信徒尊重政權。

  • 羅馬書十四章:一個被轉變的信徒尊重其他信徒所相信的。

以敬拜為生活方式不僅僅是行為;敬拜改變我們整個思維方式。考慮一下以敬拜作為生活方式的影響:

  • 如果基督徒商人和政客對待金錢和權力的態度被轉變,非洲大陸會變成什麼樣?

  • 如果領袖將自己看作神的錢的管家,亞洲的教會會變成什麼樣?

  • 如果基督徒從神的眼,而非從好萊塢的眼看待不忠,美國的婚姻會是什麼樣?

敬拜的生活方式改變信徒的心意;改變的生活才能看到改變的思想;改變的生活將改變社會。敬拜的生活方式將最終改變我們的世界。


[1]根據提姆·基普(Tim Keep)所著《聖經循道會宣教》改寫。2013年11月 Hobe Sound 聖經學院禮拜堂講章。

敬拜的危險:敬拜卻沒有順服

先知們警告人們不要盲目敬拜。耶利米時代的人相信聖殿會保護他們不受巴比倫的傷害。耶利米回答說,「你們不要倚靠虛謊的話,說:這些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耶7:4)

你們實在改正行動作為,
在人和鄰舍中間誠然施行公平,
不欺壓寄居的和孤兒寡婦;在這地方不流無辜人的血,也不隨從別神陷害自己;
我就使你們在這地方仍然居住,就是我古時所賜給你們列祖的地,直到永遠。(耶7:5-7)

以色列人相信他們可以通過儀式來代替順服。先知傳道書說沒有順服的儀式就沒有意義。

在一些傳統中,順從被禮拜儀式所取代。敬拜的元素是存在的。歌曲道出了真理。聖經被誦讀和傳講。也有禱告。然而,沒有人服從神的話。生活沒有改變。這是儀式,不是敬拜。

在一些傳統中,順從被情感反應所取代。禮拜的目標是產生某種感覺。音樂激發了人們的情感。佈道引出了一個邀請或委身的時間。然而,禮拜之後並不是順從和降服於神的生活。這是情感,不是敬拜。

在聖殿裡敬拜慶祝以色列人與神的盟約,並提醒以色列人她的盟約責任。在早期教會,敬拜慶祝耶穌之死所賜下的新約,並提醒基督徒過聖潔生活的責任。不順服的敬拜是假的。

真正的敬拜會改變敬拜者。通過這門課程,我們看到真正敬拜的人是被改變的人。這門課程的目標不僅僅是讓你更好地計劃和帶領敬拜活動,而是讓你成為一個因敬拜而改變的敬拜者。這樣,你就能帶領你的教會在敬拜中改變會眾的每一個成員。

結論:一個牧師的見證

真正敬拜的影響是什麼?聽一聽一間西班牙教會牧師的分享。

「1991年,我們教會的屬靈氛圍處於最低點。不道德的行為困住了我們之中的一些成員。當我們懲戒那些墮落的信徒時,教會就分裂了。最後,在屬靈和情感的崩潰點,一個新的歸信者建議我們在週日全天禁食和祈禱。我們這樣做了,神開始在我們中間動工。」

「幾週後,我們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夏令營。教會裡仍有一些分歧。週三晚上,當一位佈道者開始他的佈道時,他覺得神讓他唱『你真偉大。』」

「當他唱這首偉大的聖詩時,神的榮耀降臨在饑餓的人群身上。一些人對此表示讚賞;其他人開始在祭壇前尋求神。一位曾是教會衝突根源的女士突然哭了起來。她站在400人面前,坦白地說,
『我是一個最不開心的女人,因為我心裡藏著不寬恕,得罪了神和祂的教會。我請求主原諒我,我請求你們作為一個教會原諒我。』」

「當這些話從她嘴裡說出來時,其他人都和解了。那天晚上,神恢復了我們教會的團結。因為神的子民在禱告禁食中謙卑自己,又因為神的僕人順服聖靈的帶領,我們就被引到神面前。罪被承認;合一得以恢復。這是真敬拜的結果。」[1]


[1]盼望國際宣教會西德尼·格蘭特(Sidney Grant)牧師的見證。

第十課回顧

(1) 集體敬拜發生在週日;以敬拜為一種生活方式發生在每天的生活中。兩者都對符合聖經的敬拜觀很重要。

(2) 真正的敬拜顯示我們看重什麼。

(3) 真正的敬拜改變我們的價值觀。

(4) 以敬拜為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為神的榮耀而活。這意味著神會成為全部人生的中心。

(5) 符合聖經的以敬拜作為生活方式的榜樣出現在羅馬書十二章2節。它包括:

  • 否定方面:「不要效法這個世界。」

  • 積極方面:「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第十課測試

  1. 寫一篇3-4頁的作文,題目是「我的敬拜神學」。這篇文章應該說明敬拜是如何基於聖經的原則。作文應該既符合聖經又實用。
  2. 根據約翰福音四章23-24節講一篇關於敬拜的道。
  3. 完成你的課程計劃:寫一頁紙的報告交給課程帶領者,總結你從「30天敬拜之旅」中學到什麼。你不需要繳交日記。
  4. 最為最後一次測試,憑藉記憶寫出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