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目標
本課結束時,學生應:
(1) 理解早期教會的地理背景和歷史背景。
(2) 知道使徒行傳的作者和成書年份。
(3) 辨別出使徒行傳的寫作目的和重要主題。
(4) 勾勒出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羅馬帝國各處的傳播路線。
(5) 明暸使徒行傳中的規定性教導和描述性教導之間的差別。
(6) 對保羅的宣教事工有一個概括瞭解。
(7) 把使徒行傳的訊息和現今世界的需要聯繫起來。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本課結束時,學生應:
(1) 理解早期教會的地理背景和歷史背景。
(2) 知道使徒行傳的作者和成書年份。
(3) 辨別出使徒行傳的寫作目的和重要主題。
(4) 勾勒出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羅馬帝國各處的傳播路線。
(5) 明暸使徒行傳中的規定性教導和描述性教導之間的差別。
(6) 對保羅的宣教事工有一個概括瞭解。
(7) 把使徒行傳的訊息和現今世界的需要聯繫起來。
► 閱讀使徒行傳
► 背誦使徒行傳一章 7–8 節
舊約的約書亞記一書不僅展現了從曠野生活過渡到迦南地的生活,也展現了從摩西作領導者過渡到約書亞作領導者的過程。約書亞記所描述的是神的子民,以色列,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變。
新約中的使徒行傳一書也顯示了從耶穌在世的工作過渡到聖靈透過教會來作工。焦點從耶穌的工作轉向了使徒的工作。使徒行傳所描述的是神的子民--教會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變。
約書亞記所展現的是僅部分成功的過渡。該書在末尾記載道,百姓仍對神忠心。[1] 然而,迦南人沒有完全被征服。到了下 一代,以色列人就膜拜迦南人的神祗了。[2]
而使徒行傳所展現的過渡較為成功。 在書卷開始時的大使命到全書結束時已然成就了。[3] 使徒行傳一開始講述的是一間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太人的教會,等到全書結束的時候,它就在講述一間以安提阿為中心的多文化的教會了。 使徒行傳始於耶路撒冷,在羅馬結束。 使徒行傳在開始的時候,耶穌的核心圈子裡的彼得是一位主要人物。 直到全書結束的時候,原來逼迫教會的保羅凸顯出來。
在第一課講了新約成書時期的世界概觀。 為了研讀使徒行傳最好溫習那一課的內容。有一些實際的情況對於要明白早期教會是如何在羅馬帝國各處落地生根的也很重要。
地理。
使徒行傳一開始是以巴勒斯坦為重點,隨後漸漸擴展到整個羅馬帝國的更廣大的世界。 請參考你聖經上的地圖或聖經地圖集。[1] 留意以下這些地方,在使徒行傳中很重要:
安提阿位於敘利亞省,是基督福音向猶大以外擴展過程中的核心重鎮。
腓立比位於馬其頓省,耶穌的使徒在歐洲土地上建起的第一所教會就在這裡。
以弗所位於亞西亞省,是該省的首府。保羅的策略是在羅馬帝國的各首要城市建立教會。從核心位置的第一所教會開始,福音就會擴散到全省。
哥林多位於亞該亞省,地處地中海的一處海峽沿岸,因而是福音廣傳的戰略重鎮。
羅馬:保羅的目標就是從這個核心城市向整個羅馬帝國傳福音。
歷史。
在使徒行傳和使徒書信中,有兩位羅馬帝國的皇帝尤其重要。
尼祿在西元 54–68 年期間作羅馬皇帝。在他執政期間,羅馬城發生了一場大火,致使羅馬城的一大半被焚毀。 事後,尼祿把這場大火歸咎於基督徒,於是開始大肆逼迫基督徒。有許多基督徒在這次逼迫中被殺,彼得和保羅也殉道了。
多米田在西元 81–96 年作羅馬皇帝。他自稱是「主和神」,並且逼迫那些不肯向他宣誓效忠的基督徒。啟示錄可能是從這段期間完成的。
作者和寫作年份
使徒行傳一開始路加就寫道:「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1] 可見,使徒行傳是在路加福音之後寫的,它所記載的內容也是與路加福音緊密相連的。
使徒行傳在結尾處記載了保羅在羅馬遭軟禁的情況。[2] 這表明此書完成於西元五十年代晚期或六十年代早期,保羅隨時可能為主殉道之前。
寫作目的
路加福音展現的是耶穌訓練門徒,為的是讓他們來領導教會。而使徒行傳展現的是門徒如何把福音帶到世界各處,也展現了福音如何從耶路撒冷被傳到猶大全地,進而被傳到撒瑪利亞乃至地極的。
重要主題
歷史細節
使徒行傳也像路加福音一樣極為謹慎地關注歷史細節。使徒行傳提到了三十多個國家,五十多個城市,以及一百多個人。[3]
宣教使命
使徒行傳一開始就記載道:耶穌差派門徒把福音帶到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乃至「地極」。而使徒行傳在結尾處記載道:有人正在羅馬帝國傳講福音。
聖靈的工作
路加福音尤其關注耶穌在世時的工作,聖靈在當中所扮的角色。使徒行傳中,路加展現了聖靈在早期教會當中的作用。聖靈是使徒行傳的核心角色。門徒是透過聖靈獲得服事能力的。
福音訊息
提阿非羅是剛歸信不久的基督徒,而路加寫路加福音就是為了向他證實他所學的道是準確的。路加在使徒行傳中也有向剛歸信的人教導福音的內容。兩卷書在這點上頗為類似。使徒行傳一書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內容是由講章組成的。使徒行傳所記載的重要講章如下:
彼得在五旬節時的講道(徒二)
司提反在公會面前的答辯(徒七)
彼得在哥尼流家裡的講道(徒十)
保羅在亞略巴古當中的講道(徒十七)
這幾段講章說明了使徒所傳講的核心信息:
耶穌基督是主
福音在歷史上是確實無誤的
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4]
使徒行傳一開始,我們就看到門徒們頗為困惑。耶穌才剛回到耶路撒冷,門徒就期待他在地上建立起他的國。可是他卻被逮捕、受審並被釘十字架了。等到他復活以後,門徒以為彌賽亞的國度就要降臨了,於是感到異常激動。
使徒行傳一開始就記載道,耶穌吩咐門徒留在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而他們卻問他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 」耶穌的回答當時讓他們大惑不解,他們後來才明白耶穌所說的話:
「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1]
這個大使命提供了一個統觀使徒行傳結構的方法:福音在耶路撒冷(一 –七);福音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八–十二);福音在地極(十三–廿八)。
福音在耶路撒冷(徒一–七)
耶路撒冷是使徒行傳一–七章活動的中心。這一段記載包括五旬節的歷史、早期教會生活狀況和司提反殉道。
五旬節:教會的誕生
耶穌升天後,門徒回到耶路撒冷,繼續「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2] 五旬節的時候,他們就在耶路撒冷,五旬節,亦稱「七七節」,是以色列人在逾越節過後的七個星期之後當守的節。 [3] 七七節慶祝的是神賜下律法給以色列。 如今,五旬節慶祝的是神賜下聖靈給教會。彼得在五旬節上講了一場道,解釋那一天發生的神蹟。他在講道中提醒聽眾說,約珥曾預言將來有一天,神會將他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這個應許在五旬節應驗了。 [4]
早期教會生活狀況
► 早期教會在哪些方面是現今教會的典範呢?我們的敬拜在哪些方面應該和五旬節時的敬拜相似呢?我們的敬拜在哪些方面會與五旬節時的敬拜不同呢?
早期教會的生活狀況為我們如何解讀使徒行傳一書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使徒行傳是一卷歷史書,不是像羅馬書那樣的神學書信。歷史書既包括描述(「他們是這樣做的」),也包括指示(「你應該這樣做」)。
讀者在讀到早期教會的生活狀態時,他應該這樣問:「使徒行傳是不是在說現今的教會生活也應該有這樣的特徵? 」或者:「使徒行傳是不是只是描述了教會史的一個階段而已?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一個辦法就是問這樣的問題:「這與聖經其它地方的教導相吻合嗎? 聖經的其他地方有沒有這樣吩咐呢? 」
到底該如何區分使徒行傳中的描述和指示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下面有兩個實例:
使徒行傳二章 42 節 記載道:一世紀時的基督徒「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掰餅、祈禱」。保羅書信自始至終都有關於學習聖經、聚會敬拜主、和禱告的吩咐。由此我們就能確定,這些活動也是神吩咐我們現今要做的;不僅僅是對一個歷史階段的描述了。
使徒行傳二章 45 節 記載道:早期基督徒賣了田產家業,並且「凡物公用」。我們未見聖經在其它地方吩咐人這樣做,由此我們可以推知這只是對當時教會生活狀態的描述,而不是對我們現今生活的指導。[5]
在這裡停一下。下面我們把早期教會的一些活動列出來, 針對每一項,請仔細想一想:「這個活動是神吩咐我們現在要做的嗎? 亦或只是對早期教會生活形態的描述? 」您應該參照全本聖經的相關章節作答,而不是依照自己的喜好。
學習使徒的教訓
與其他基督徒相交
每天在聖殿裡敬拜神
有神蹟奇事證實聖靈的工作
變賣財產
讚美神
持續的傳福音
說多種語言
司提反:第一位殉道的基督徒
五旬節過後,教會迅速增長。 有許多人歸信耶穌,甚至「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6] 雖然猶太人首領百般遮蓋耶穌復活的真相,但這些祭司還是知道下面這些事實:聖殿地幔子裂開了、墳墓中耶穌的身體不見了、大祭司試圖遮蓋真相地陰謀。教會早期仍有神蹟奇事,證實了使徒的工作是耶穌工作的延續。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會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阻撓。猶太公會設假見證誣告司提反犯有褻瀆罪,隨後就把他用石頭打死了。司提反在殉道前宣講了一場有力的講道,追溯神的作為,從亞伯拉罕一直講到耶穌。使徒行傳在記載司提反殉道的文字中有這樣一句話「掃羅也喜悅他被害」[7] ,就此引入了掃羅。那位教會史上最偉大的宣教士保羅一出場的時候是掃羅。他「殘害教會,拉著男女下在監裡」。[8]
福音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徒八–十二)
在使徒行傳八至十二章裡,福音被傳到耶路撒冷以外的猶太和撒瑪利亞。 促使早期基督徒出走耶路撒冷的是逼迫,他們離開耶路撒冷後,來到猶太和撒瑪利亞,同時把福音也帶到這些地方。 神使用了逼迫來成就記載於徒一章 8節的大使命。 在徒八–十二章中,
有一位講希臘文的猶太人腓利在撒瑪利亞傳道,帶來極大的果效(八 4–25)。
腓利向一位前來敬拜神的衣索匹亞的官員傳福音(八 26–40)
掃羅去大馬士革抓捕信徒,卻在途中歸信耶穌(九 1– 22)。
彼得向羅馬的一位軍官哥尼流傳福音(十1 –十一 8)。
巴拿巴在羅馬的敘利亞行省省會安提阿宣教(十一 22–30)。 他的宣教工作很重要,其原因如下:
是巴拿巴把掃羅介紹給安提阿教會的。 掃羅在那裡的服事對他後來發展有重要作用。
安提阿教會成為一世紀中期的一個主要差派宣教士的教會。保羅的每一次宣教旅程都是從安提阿出發的。
福音在地極(徒十三–廿八)
首次宣教之旅(徒十三- 十四)
使徒行傳的後半部分追隨使徒保羅的腳蹤,記載了他的宣教工作。保羅信主後,他先後在阿拉伯、大馬士革和基利家度過一段時間。此後,巴拿巴請他到安提阿教會做教導的工作。而這個教會正是前些年因掃羅的逼迫而逃離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建立起來的。
從西元 47 至 49 年,保羅和巴拿巴還有巴拿巴的表弟約翰. 馬可來到賽普勒斯(巴拿巴的老家)和小亞細亞。他們在這次旅程主要是為了在小亞細亞的羅馬行省加拉太建立教會。此後,掃羅的名字變為保羅。掃羅是希伯來文名字,而保羅是羅馬人的名字。名字的改變表示保羅有著向外邦人宣教的特別呼召。
當他們到達旁非利亞的別加的時候,約翰. 馬可離開他們,回家去了。[9] 保羅和巴拿巴一直旅行到特庇,就沿原路返回,沿途探訪他們建立的教會,隨後回到安提阿。
耶路撒冷會議(徒十五 1–35)
► 我們應該從耶路撒冷會議汲取什麼原則?
藉由保羅的宣教事工,許多外邦人歸信了耶穌,卻給教會帶來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猶太人基督徒堅持說,外邦基督徒應該持守摩西律法的一切條款,[10] 而外邦基督徒卻堅持說,摩西律法對他們沒有約束力。於是,兩者間出現了隔閡。
西元 49 年,為了解決這個爭端,教會領袖在耶路撒冷聚首。那些要求外邦人受割禮的人先發言。隨後,彼得講述了在哥尼流家裡發生的事,並且說:「...... 藉著信潔淨了他們的心,並不分他們(外邦人)我們(猶太人)。 」[11] 保羅和巴拿巴也指出了神在外邦人當中工作的證據。
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雅各最後發言,為會議的決定得出結論。 外邦人只要禁戒以下四種做法即可:
吃祭偶像之物
吃勒死的動物的肉
吃帶血的肉
姦淫
外邦人不是靠著這幾條禁戒得救。這只是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基督徒之間達成合一而提供的範本。有了與飯食相關的要求,猶太人和外邦人就可同桌進餐,這在早期教會是極為重要的合一標誌。強調性道德也很必要,因為有許多剛歸信的外邦信徒來自性關係很隨便的文化背景。
耶路撒冷會議試圖在兩個原則之間找到平衡。自由的原則是禁止猶太人基督徒用不必要的規條把「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12] 團契 的原則是要求外邦人不去做那些讓猶太人弟兄感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且這些事也不是非做不可。
第二次宣教旅程(徒十五 36–22)
在教會初創期間,不是每一個衝突都涉及神學的原則。 保羅和巴拿巴在如何對待約翰. 馬可的事上分歧,並因而分道揚鑣。[13] 他們之間的分歧表明,即或是在人際關係出現困難時,神仍在工作。西拉成了很寶貴的工人。保羅和巴拿巴的事工因他們分開而獲得雙倍的成果,而且保羅後來和約翰. 馬可也和好了。[14]
保羅和西拉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探訪了他和巴拿巴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建立的教會。此外,保羅和西拉也在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雅典和哥林多宣教。在這次旅程中,保羅在異象中看到了一個馬其頓人向他求助,此後福音傳到了歐洲的土地。[15] 年輕的提摩太在路司得加入到他們的團隊中,而路加則在特洛亞和保羅走到一起。[16] 保羅為了在哥林多建立教會在那裡住了十八個月左右。 經過三年多的旅程(西元 50-53),整個團隊回到了安提阿。
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保羅的宣教工作遇到了極大的阻力。他們在腓立比被囚;他們在帖撒羅尼迦借住的那個家庭遭到暴民的攻擊;有仇敵從帖撒羅尼迦開始尾隨他們,一直來到庇哩亞;保羅在哥林多被人拉到公堂受審。[17]
教會增長了,他們也付上了很大的代價。 不經歷一番爭戰撒但是絕不肯輕易讓出領地的。然而,我們從使徒行傳看到,有教會在小亞細亞、馬其頓和亞該亞各處建立起來,顯示出聖靈的大能和福音的勝利。
第三次宣教旅程(徒十八 23–廿一 15)
保羅在安提阿只住了很短時間,就又踏上旅程了。他這次出行的目的是探訪加拉太和弗呂家一帶的教會。他在這次旅程開始的一段時間裡專門堅固他在前幾次旅程中建立的教會的信徒。[18] 這第三次宣教旅程從西元 53年開始,一直持續到 57 年。其中最長的一段時間(三年)是在以弗所度過的。在此期間,他針對哥林多教會出現的各樣問題寫了哥林多前後書。
由於有仇敵的阻撓,保羅離開了以弗所。隨後,他來到馬其頓和亞該亞。他在這一帶地方從占主導地位的外邦人教會中籌集了一些款項,用以資助耶路撒冷貧窮的猶太人基督徒。這彰顯了教會的合一,表明不拘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他們都同樣是基督的教會裡的肢體。
保羅被捕,後被關押(徒廿一 15–廿八 31)
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程的返程途中,在凱撒利亞稍作停留。 在那裡,有一位先知,名叫亞迦布,他警告保羅會在耶路撒冷被捕。[19] 使徒行傳的最後一部分就記載了保羅被捕、被關押在凱撒利亞、去羅馬上訴(這是羅馬公民的權利)、 乘船去羅馬的航程中遭遇的各樣危險(包括在馬爾他遭遇沈船)、在羅馬被軟禁兩年期間所做的宣教工作。
使徒行傳的結局表明,耶穌所說的在耶路撒冷、猶大、撒瑪利亞和「地極」為主作見證的大使命正在逐步應驗。保羅在被軟禁期間,他仍能自由地宣教,「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20] 無論是猶太人首領的阻撓(使徒行傳的前半部分) ,還是羅馬政府的反對(使徒行傳的後半部分),都沒能攔阻聖靈賜下能力給教會,來施行基督的大使命。
保羅宣教事工大事年表[21]
| 保羅宣教事工大事年表 (日期是大概的) | |
|---|---|
| 日期 | 事件 |
| 西元 33 年 | 歸信耶稣 |
| 西元 35-46年 | 旅居阿拉伯、大馬士革和基利家 |
| 西元 47-49年 | 和巴拿巴一起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 |
| 寫《加拉太書》 | |
| 西元 49年 | 耶路撒冷會議 |
| 西元 50-53年 | 和西拉一起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 |
| 寫《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 |
| 西元 53-57年 | 與西拉一起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 |
| 寫《羅馬書》和《哥林多前後書》 | |
| 西元 57-59年 | 在凱撒利亞被囚, |
| 被押往羅馬 | |
| 西元 60-62年 | 在羅馬被軟禁 |
| 寫獄中書信 | |
| 西元 64-65年 | 出監獄 |
| 第四次宣教旅程 | |
| 寫《提摩太前書》和《提多書》 | |
| 西元 66-67年 | 最後一次被囚 |
| 寫《提摩太後書》 | |
| 被尼祿處死 | |
路加福音讓我們看到,聖靈在耶穌世上所行的工作中何等重要;而使徒行傳一書則讓我們看到聖靈在教會的服事中何等重要。沒有聖靈的同在,我們可以複製早期教會所經歷的ㄧ部分。我們可以憑自己的力量來研讀聖經,我們可以憑自己的力量來維持一定程度的教會團契生活,我們甚至可以憑自己的力量複製出某些神蹟奇事來。然而,若沒有聖靈與我們同在,我們就永遠不會有使徒行傳所描述的實際光景。
在使徒行傳中,教會的成長是跨越文化的,為當今教會提供了一個範本。在五旬節的時候,有來自歐洲(羅馬)、亞洲(帕提亞和瑪代)和非洲(埃及和利比亞)的人歸信了耶穌,加入年輕的教會。使徒行傳讓我們看到,教會由這些文化迥異的信徒組成,他們「同心合意」地彼此配搭。有了衝突,教會就學習藉由聖靈的帶領來尋找解決方案。我們如今傳福音也應該像使徒行傳中的教會那樣跨越文化的邊界來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教會應當把所有信仰真實的門徒整合,建立起基督的身體,使徒行傳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範本。
耶路撒冷會議總結出自由與團契的原則,提供給當今的教會如何處理良知的問題。 保羅在羅馬書十四章和哥林多前書八章反復重申,基督徒一定要避免犯兩個錯誤。
自由的原則要求我們不要強求別的信徒接受我們的個人信念。
團契的原則要求我們不妄用自由而使靈性軟弱的弟兄受虧損。這樣彼此謙卑相待就可挪去弟兄姊妹間的隔閡。
早期教會在重重阻力中還能成長,這對於那些被逼迫的教會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激勵,激勵他們對主忠心。神的心意並不僅僅是讓教會能生存就好,而是利用逼迫把門徒從耶路撒冷推出去,來完成祂給教會的使命。當我們讓神透過我們來作工時,面對世界的逼迫,祂將會建立起自己的教會。
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看到耶穌的一群門徒是如何從猶豫不定轉變成滿有信心的宣教士。他們繼而把福音傳到羅馬和更遠的地方。使徒行傳展示出聖靈以其大而可畏的能力在教會中工作,也藉由教會工作。
聖靈有著轉變生命的大能,其最大的證據之一就是十二位使徒的生命光景。 耶穌被捕的時候,他們四散逃命,後來他們卻願意為復活的主獻上生命。下面簡略地按教會傳統的說法把十二使徒的結局列出,他們的死見證了五旬節帶給他們的轉變。 這些門徒用鮮血為他們的見證蓋上了印章。
雅各於五旬節之後十二年被希律亞基帕殺害。
西門彼得被釘於十字架,由於他自覺不配像他的主那樣死,就要求倒釘十字架。
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在哥林多附近的亞該亞被釘於十字架。
多馬原是多疑的使徒,後被轉變成獻身傳福音的宣教士,去印度宣教,在那裡殉道,可能是被長矛刺死。
腓力在弗呂家受折磨,後被釘於十字架。
馬太在衣索比亞的納達瓦爾被砍頭
拿但業(巴多羅買)被打得皮開肉綻,緊接著被釘於十字架上。
小雅各被帶到聖殿的頂上,在那裡,有人逼著他否認耶穌。 他不肯,遂被丟下來摔死。
奮銳黨的西門先是在埃及和波斯傳道,後被釘於十字架。
猶大達太在米索布達米亞向外邦祭司傳道時被打死。
馬提亞是被選出來取代加略人猶大的。 他在衣比亞傳道,後被掛在十字架上用石頭打死。
約翰是唯一一位壽終正寢的使徒。 然而他也曾被放逐到拔摩島上,在那裡住了好幾年。
請完成以下作業,表示你已理解本課的內容:
(1) 請在下列作業中任選一項完成:
在本課中,曾問過你對早期教會一些活動的看法,這些活動是對早期教會的描述,還是給後世教會的指導。若你認為是給後世教會的指導,請針對每一項活動再給至少一處明顯教導這樣做的經文。
請仔細研讀記載於使徒行傳二章彼得的講道或記載於十七章保羅的講道,寫篇一頁的短文,總結使徒講道的重要主題。
(2) 進行課堂測驗。測驗將包括經文背誦。
(1) 為什麼說以弗所對於保羅的宣教策略很重要?
(2) 為什麼說羅馬對於保羅的宣教策略很重要?
(3) 有哪幾位羅馬皇帝與早期教會受逼迫有關。
(4) 為什麼說使徒行傳最有可能成書於 50 年代晚期或 60 年代早期?
(5) 請列出使徒傳講的核心訊息被稱作「福音宣告」(kerygma)的三個面向。
(6) 誰是第一位為主殉道的基督徒?
(7) 在早期教會的福音外展運動中,逼迫引起什麼作用?
(8) 在西元一世紀,哪一個教會是多文化的並差派宣教士的教會?
(9) 耶路撒冷會議對歸信耶穌的外邦人提出哪四項要求?
(10) 保羅和巴拿巴的分裂帶來哪些正面結果?
SGC exists to equip rising Christian leaders around the world by providing free, high-quality theological resources. We gladly grant permission for you to print and distribute our courses under these simple guidelines:
All materials remain the copyrighted property of Shepherds Global Classroom. We simply ask that you honor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 and mission.
Questions? Reach out to us anytime at info@shepherdsglobal.org
Total
$21.99By submitting your contact info, you agree to receive occasional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ministry.
Download audio files for offline listening
No audio files are available for this course yet.
Check back soon or visit our audio courses page.
Share this free course with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