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目標
本課結束時,學生應:
(1) 知道啟示錄的作者、成書年份和歷史背景。
(2) 認識啟示錄的重要主題。
(3) 將用以解釋啟示錄的關鍵理論做比較。
(4) 將啟示錄的訊息和當今世界的需要聯結。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本課結束時,學生應:
(1) 知道啟示錄的作者、成書年份和歷史背景。
(2) 認識啟示錄的重要主題。
(3) 將用以解釋啟示錄的關鍵理論做比較。
(4) 將啟示錄的訊息和當今世界的需要聯結。
► 閱讀啟示錄三章 20–21 節。
一世紀時的基督徒要與兩造互為爭競的真相主張正面衝突。一方面,他們知道「耶穌基督是主。」[1] 基督徒應委身於耶穌基督的權柄,並且認他為主。另一方面,羅馬要求帝國治下的每個人都作證聲明:凱撒是Dominus et deus noster(我們的主我們的神)。
羅馬對許多宗教都抱持寬容態度,只要羅馬皇帝被視為最高權柄即可。有許多歷史學家主張,羅馬並不是因為基督徒是基督徒而逼迫他們。基督徒可以敬拜耶穌,只要他們終極的效忠對象是皇帝即可。然而,真正的基督徒不可能認皇帝做最高的權柄。
依據親眼看見坡旅甲殉道的見證人說,負責行刑的官員因見坡旅甲年紀老邁,就想要放他一條生路。只要這位聖徒承認凱撒是神,就可饒他不死。官員問坡旅甲,「說『凱撒是主』並且給他上香有何壞處呢?」[2] 坡旅甲知道,對於基督徒而言,只有一位主。基督徒不能把最高的忠心給予任何世人。
這就是羅馬和早期教會之間衝突的根源。由於這個衝突,啟示錄一書才對早期基督徒說:「耶穌是主。」哪怕是在不承認耶穌權柄的世界裡,耶穌也是主。啟示錄給出了激動人心的圖景,闡釋了保羅的話:
「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3]
耶穌是主。
作者、寫作年份和地點
啟示錄的作者自稱是「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 一同有份。 」[1] 早期教會的傳統把「耶穌所愛的那門徒」看成是約翰福音、約翰一二三書和啟示錄的作者。
這封書信的成書年份比較難以考證。聖經學者以為啟示錄的成書年份有兩個可能,並且都與約翰的生平和早期教會的逼迫相吻合。其一是在尼祿的統治時期,教會在這段時間遭受了嚴重的逼迫。另一個可能是在多米田做羅馬皇帝的期間(西元 81–96),多米田在統治羅馬期間亦曾大肆逼迫教會。二世紀時的愛任紐以為,啟示錄成書於多米田統治的後期。[2] 福音派學者大多採納這個觀點為啟示錄的成書年份。
約翰曾因信仰的緣故被流放到拔摩島,是愛琴海裡的一個小島。[3] 而啟示錄就是在拔摩島上寫成的。 雖然他流放到拔摩島或許是皇帝本人批准的,約翰在這種背景下仍清楚地宣稱:「耶穌是主」。他在拔摩島「為神的道並為給耶穌做的見證。」[4] 即使在拔摩島上,神仍掌權。
寫作目的
「誰是主?」這正是啟示錄要回答的問題。 答案就陳述在引文中:「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裡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5] 對於正遭受逼迫的基督徒,約翰寫到:「耶穌基督是世上君王的元首。」無論外在環境如何,神仍掌權。
約翰從三方面陳述了這個真理:
寫給七間教會的信(啟二 –三)。 耶穌是教會的主。
坐在寶座上的神和得勝羔羊的異象(啟四–五)。 耶穌是天上的主。
從天堂的視角來鳥瞰人類歷史(啟六 –廿二)。 耶穌是世上君王的主。
末世文學
啟示錄在新約裡是獨特的,因為它是一部末世之書。 約中末世文學的代表就是但以理書。末世文體把隱藏的真理「顯露」或「揭示」出來。末世文學作品揭露神在人類歷史中的旨意。
末世文學使用戲劇性的象徵意義來表達。啟示錄充滿了龍、獸、以及像地震和雹災這樣的象徵比喻。解讀末世文學的難處之一就是,象徵的意思會隨著時間的挪移而變化,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意思也不一樣。如在西方文化中,龍象徵作邪惡與危險,而在許多東方文化中,龍卻象徵著實力與成功。 如何解讀象徵時有差別爭議,使得讀者解讀啟示錄會感到困難。
然而,正確解讀啟示錄中的象徵有一關鍵,即辨認出象徵大多出自舊約,尤其是出埃及記、詩篇、但以理書、以西結書、以賽亞書和撒迦利亞書。啟示錄中,有一半的經節暗指舊約的某個主題或意象。謹慎的讀者在研讀某個象徵時應該先看舊約。
末世文學用異象來描述歷史事實或預言的實現。啟示錄包含六十多個異象。 這些異象通常彼此重疊,因此我們很難理出它們出現的先後順序。同一事件可能用數個異象來呈現多層次的樣貌,為了給此事件提供更多細節或表現出不同的視角看法。
或許讀者在研讀末世文學時最重要的就是著眼於重大主題,而不是過分被細節纏絆。啟示錄的重要主題是:耶穌是主、神的主權以及教會最終得勝。這些主題統整啟示錄當中許多彼此迥異的線路,貫穿全書。
詮釋啟示錄的不同理論
由於啟示錄在聖經中風格獨特,致使在過去許多年來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解讀方法。其中主要的詮釋方法有四種,每一種各有側重。我們在介紹啟示錄時,概覽式地介紹一下這四種方法就足夠了。如您想做進一步研究,可參閱本章結尾的書目表。
預言應驗派的觀點
預言應驗派相信啟示錄所記載的是西元一世紀晚期的事件。以這個觀點來看,啟示錄中所記載的事件發生在約翰的有生之年,或他過世後不久。這樣看來,啟示錄就是一幅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衝突的圖畫。隨著教會在世界各地的拓展,基督的國獲勝,衝突也宣告終結。
歷史派的觀點
歷史派的觀點把啟示錄看成是象徵性圖畫,從早期教會時代到基督再來建立新天新地時的教會歷史。以這個觀點來看,啟示錄一到三章說的是約翰時代的教會。 而啟示錄四到十九章則是按歷史的先後順序呈現出各個時代教會的光景。啟示錄廿到廿二章描述的是基督將來再來的光景。
理想派的觀點
理想派認為,啟示錄描繪了善(基督和教會)與惡(撒但及其追隨者)之間的衝突,在這一點上,理想派和歷史派是一致的。然而,理想派主張這只是象徵性的圖景,並不具有任何歷史上的先後順序。以這個觀點來看,啟示錄四到十九章就與任何具體的歷史階段毫無關聯。它只是基督與邪惡之間的持續不斷的衝突的象徵,而這個衝突直到基督再來建立新天新地時才告終止。同樣,啟示錄廿到廿二章描述的是基督再來建立新天新地的光景。
未來派的觀點
未來派把啟示錄看成是具體歷史事件的圖畫。在這一點上,未來派也與歷史派一致。這種詮釋方式把啟示錄一到三看成是對約翰在世時代的教會光景的描述。未來派把啟示錄四到廿二章整段都看成是對未來的預言,在這一點上,未來派又與歷史派不一致。在未來派的架構之下,又有四種主要詮釋,來解釋啟示錄所描述的未來圖景。
經典前千禧年派(至少出現於二世紀)預料教會將一直受逼迫,直到末期。這個逼迫就在「大災難」期間達到高峰。大災難期間剛結束,基督就會再來。 基督再來時,信徒會復活。隨後,基督會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即千禧年。[1] 千禧年過後,非信徒會在「白色大寶座」前受審判。[2] 此後,神會建立新天新地,所有名字記在羔羊生命冊上的人將會永遠住在新天新地裡。
時代論前千禧年派是最近才出現的一個經典前千禧年派的另類版教導。以這個觀點來看,在「大災難」之前,教會將會被提,脫離這個世界。啟示錄四到十九章所描述的混亂不堪的光景是以色列將要受的災難,為時達七年之久。在此期間,教會將在天上和耶穌同在。隨後,基督將會再來,並且在地上建立屬祂的千禧年國度。像經典前千禧年派的看法一樣,千禧年過後,會有審判,並且神會創造新天新地。
後千禧年派(在十八和十九世紀頗為流行)的教導是,福音會傳遍全世界,並且把社會轉化成公正與和平的時代。以這個觀點來看,千禧年就是教會時代本身,尤其是聖靈透過教會工作的時代。千禧年過後,基督會再來,擊敗撒但,建立新天新地。
[3]無千禧年派(至少出現於二世紀)認為,基督將會在記載於啟示錄廿 1–6節的一千年之後再來,在這一點上, 無千禧年派和後千禧年派是一致的。無千禧年派並不把千禧年看成是任何歷史階段,而是把它看成是整個教會時代的象徵。在這一點上,它又和後千禧年派不一致。千禧年的應許是藉由教會的工作以屬靈的方式應驗的。啟示錄描繪了教會的祝福和困境,而這一切又隨著基督的再來而宣告終結。此後又有審判,審判過後就是神為信徒建立新天新地。
讀啟示錄的人在如何釋經上有可能過於武斷。 我們切不可對啟示錄的解讀和聖經本身的權柄混為一談。 兩個同樣堅持聖經毫無謬誤的人卻可能對這卷書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你在研讀啟示錄的時候會得出某些推論,而這樣的推論又主導著你的詮釋。但你一定要謹慎,不要排斥那些得出不同推論的弟兄姊妹。這只是如何釋經的差別,而不是關乎聖經權柄。
啟示錄的主題
耶穌是主
末世文學是把隱藏的真理揭示出來。啟示錄表明了耶穌最高的榮耀。耶穌在地上的事工並未完全讓人看到其榮耀。然而保羅應許說,將來有一天,「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 [4] 而啟示錄就把這一天的榮耀圖景顯露出來。
啟示錄中的許多象徵都取自舊約。但這些象徵所特別教導的卻是基督教神學。 這卷書將互相連貫的基督教神學融合統一,把神在人類歷史中的每項作為串連成一氣。從約翰所見的人子的異象到他看到的得勝羔羊的圖畫,凸顯啟示錄的中心主題,也就是耶穌基督是主。[5] 耶穌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6]
神掌管萬有
對於受苦的教會來說,有關神主權的訊息能帶來極大希望。 約翰在一開始談到神的時候就說祂是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7] 記載於啟示錄四到五章的神坐在寶座上的異象讓人回想起以賽亞書六章。 在以賽亞的異象中,神是聖潔的、莊嚴的、至高無上的。約翰的異象也是一樣。 將來有一天,「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裡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一起來讚美神、讚美羔羊,當年受羅馬逼迫的教會 在啟示錄中讀到這樣的訊息該是何等受鼓舞啊! [8]
神的子民必得勝
末世文學大多把神在人類歷史中的旨意揭露,啟示錄也是這樣。啟示錄中的確有許多象徵讓讀者百思不得其解,但整體而言,啟示錄要表達的內容很清晰:神的子民一定得勝,因為耶穌是主。啟示錄頻頻將視角從地上轉換到天上,意在提醒我們只看到了歷史的一面。[9] 而我們沒看到的是,神正在世上按自己的旨意行事。身為神的子民,我們最終一定得勝。在寫給老底嘉教會的信息結尾處這樣勸勉道:「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 」[10]
研讀啟示錄時要避免兩個危險。有些讀者覺得啟示錄太難懂,就不敢碰這卷書。由於他們不清楚該如何釋經,乾脆根本不讀啟示錄。
另一個極端就是有些讀者相信自己對啟示錄的解讀絕對正確,因此排斥跟他們詮釋不一樣的人。他們著眼於細枝末節,乃至看不到整卷書的主題。可惜的是,人們對於如何解讀啟示錄的細節莫衷一是,結果卻失去啟示錄要表達的大方向。啟示錄的信息對於現今教會極為重要。
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名基督徒殉道的時候,耶穌是主這個訊息激勵了苦難中的基督徒堅守信仰。無論一個人如何解讀啟示錄,這卷書都以應許鼓勵教會最終一定得勝。
此外,啟示錄也提醒我們,信徒現今當如何生活,才能預備好迎接將來的末世。研究末世(末世論)主要不是為了預測將來要發生何事,末世論所關注的是如何按照神的最高旨意來過現今的生活。若是信徒,啟示錄是為勉勵我們信靠神的旨意。若是牧者,要在講道中用啟示錄的信息激勵會眾向主忠心。應當將啟示錄詮釋為神為祂現今的百姓預備的話語,而不是關乎未來的藏有密碼的書卷。
1934 年間共產黨軍隊進攻了師達能和史施蓓蒂(John and Betty Stam)夫婦蒙召去中國宣教的城鎮,並逮捕了這對年輕的夫婦,將他們拘押為人質。他們後來被押解到安徽廟首鎮。途中有路人問他們:「你們去哪裡? 」師達能回答說:「我們不知道他們去哪裡,但我們是去天國。 」
次日,師達能夫婦被共產黨的劊子手斬首。師達能的最後一封信是寫給他的宣教部上司,他把信夾帶在女兒的繈褓中送出去。信中結尾寫到:「...... 至於我們,無論是生是死,我們都願神得榮耀。」師達能夫婦親身領悟了啟示錄的真理:耶穌是主,必會贏得最終的勝利。無論是生是死,神都掌管萬有,祂的道路最好。
請完成如下作業,以表明你理解本課內容:
(1) 請從以下兩項作業中任選一項:
將啟示錄中寫給七教會的信息之一應用在教會的需要上來預備一篇講道或查經課。可為 5–6 頁的手稿或錄製的講道或查經課。
你在讀啟示錄時,請留意哪幾章讓你看到地上所發生的事,哪些章節讓你看到天上發生的事。 請寫一篇短文,總結出啟示錄讓我們看到哪些是從天上的視角來看地上發生的事? 從天上的視角來看待世事和從地上有限的視角來看有什麼不同?
(2) 根據本課內容參加考試。 考試也包括經文背誦。
(1) 在一世紀時,「凱撒是 Dominus et deus noster」是什麼意思?
(2) 拔摩島在哪裡?
(3) 啟示錄最有可能寫成於哪一年?
(4) 在啟示錄中,約翰陳述了耶穌是主的訊息,請列出他是從哪三方面來陳述的。
(5) 請列出末世文學的兩個特徵。
(6) 請簡要定義解讀啟示錄的四個觀點。
(7) 請列出未來派對未來的四個觀點。
(8) 請列出啟示錄的三個主題。
SGC exists to equip rising Christian leaders around the world by providing free, high-quality theological resources. We gladly grant permission for you to print and distribute our courses under these simple guidelines:
All materials remain the copyrighted property of Shepherds Global Classroom. We simply ask that you honor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 and mission.
Questions? Reach out to us anytime at info@shepherdsglobal.org
Total
$21.99By submitting your contact info, you agree to receive occasional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ministry.
Download audio files for offline listening
No audio files are available for this course yet.
Check back soon or visit our audio courses page.
Share this free course with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