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說:「我盡心愛神,我也愛大部分的人。」但是我無法愛黑人,我認為所有的黑人很懶惰。
小黃的朋友回答:「但是基督徒要愛所有的人!基督徒不能對人判斷不公。」小黃回答:「我想神對這種小事不感興趣,避開和我們不同的人不是很正常嗎?」
神說:「聖潔的人以憐憫及恩慈對待所有的人,包括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
「假如你真的依據聖經實現神國的律法「愛人如己」,那麼你表現良好。但是你如果偏袒就是犯罪,法律判定你是犯法者。」[1] 
 
度量你品格的方法之一,就是你如何對待那些無法回報你的人。某個地位的人以金錢、工作或權威獎賞你,你很容易對他們表現尊重和敬意。愛尊榮那些無法回報我們的人,諸如窮人、老人、兒童或沒有地位的人。「神國律法」中的愛影響我們如何對待所有的人,愛實現律法。
愛實現律法 
「完全的愛」的主題是聖潔的生活的核心信息,在第七課,我們看見對神的愛不只是情緒,對神的愛改變我們整個生活的焦點。現在我們想要討神的喜悅勝過取悅自己,同樣地,愛鄰舍讓我們的焦點從自我轉移至他人。
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一段話: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 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2] 
 
每位基督徒都欠愛的債,保羅保證假如我們履行愛的義務,我們就完成其他律法的義務。假如我們愛他人,就不會姦淫、殺人、偷盜或貪婪等等。當我愛鄰舍如同自己,就是完成律法的義務。
在羅馬書結尾那幾章,保羅說明愛如何實現律法。那些被神的愛充滿的人:
對神的愛改變我們心的方向,由自我轉向神。對鄰舍的愛改變我們心的方向,由自我轉向他人,愛神及愛人都是成為聖潔的人的意義。
約翰•衛斯理總結「基督徒的完全」的意義:
「愛是神最崇高的禮物,與愛相比,謙卑、溫柔和忍耐的愛,各樣異象、啟示或恩賜都不算什麼。宗教沒有更崇高的事物,若你尋找的是更多的愛,你就會漫無邊際,離屬神的道路越來越遠。」
「當你問別人:「你是否有得到這個或那個祝福?」假如你的意思是指更多的愛,你就表錯意;你正引導他們偏離方向,誤導他們。所以要立定心志,從神拯救你脫離所有的罪的那時刻起,你別無其他的目標,而是獲得更多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描述的愛,你無法達到比這個更崇高的境界。」[3] 
 
愛我們基督徒的鄰舍 
兩個方面會說明完全的愛與其他基督徒的關係看起來如何。
愛尊重其他基督徒的信念 
在寫給哥林多基督徒的信中,保羅提出基督徒自由的議題。我應該如何回應另一個因為我的自由,靈命可能受傷的信徒呢?保羅寫給「剛強」的基督徒,他們說:「我們知道偶像根本沒什麼,吃獻祭給偶像的食物對我們毫無意義。」保羅回答:
「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若有人見你這有知識的,在偶像的廟裏坐席,這人的良心若是軟弱,豈不放膽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嗎?因此,基督為他死的那軟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識沉淪了。你們這樣得罪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4] 
 
保羅有生之年會放棄吃肉,他不願導致比較軟弱的基督徒弟兄跌倒。完全的愛意謂比起關心自己的權利,他更關心另一個基督徒弟兄的得救。稍後保羅說: 「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5] 
哥林多人說:「我們有自由能做想做的事,不須要考慮另一個信徒的需要」。保羅說:「我有自由去服事其他信徒的需要,我不受自己的慾望及權利的綑綁,我有自由去愛他人。」這就是神要賜給每一位基督徒的完全的愛。
► 閱讀羅馬書十四章
在羅馬的教會,有「軟弱」的基督徒只吃蔬菜。這些可能是繼續遵守猶太教的食物律法的猶太的基督徒,他們不想冒險吃不潔淨的食物。也有具備比較多知識的「剛強」的基督徒,他們清楚食物的律法不再約束基督徒。
保羅讓每一個團體看到何謂效法基督的愛,「軟弱」的基督徒不可論斷吃肉的基督徒,愛是不論斷。
然而「剛強」的基督徒不可輕看軟弱的基督徒,行使自由的方式不可敗壞軟弱基督徒的信心。為了避免摧毀比較軟弱的信徒的信心,剛強的基督徒反而會放棄自己的權利。 為什麼?為了愛的緣故:
「你若因食物叫弟兄憂愁,就不是按著愛人的道理行。基督已經替他死,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敗壞。」[6] 
 
這就是何謂愛你的基督徒鄰舍,我們要效法基督的愛。基督為了這位比較軟弱的弟兄死,猶如保羅所說,我們當然可以放棄吃肉的權利。
► 討論真誠又敬虔的信徒在哪方面與人不同,這些不是聖經清楚教導的範疇,這些是不同信念的範疇,運用保羅在羅馬書十四章的原則討論這個議題。「軟弱」和「剛強」的基督徒應該如何表達這個範疇呢﹖。
愛關懷落入罪中的基督徒 
琴恩是一位基督徒,她在商業交易中被教會的會友欺騙。伊凡賣一台有嚴重機械問題的二手車給琴恩,他騙琴恩說:「修車師傅已經檢查過這輛車,車況很好,你可以信任我,我是基督徒。」
購買車子兩天之後,琴恩獲悉車子的變速器很糟,而且伊凡明知這個問題。
►琴恩應該怎麼做呢?
你回答 「琴恩應該警告大家,伊凡是個不講信用的人」嗎?你回答 「琴恩應該不要提起這件事,以免惹惱基督徒」嗎?讓我們來看耶穌的答案,
► 閱讀馬太福音十八章15-17節。
耶穌以四個步驟說明,如何以完全的愛對待落入罪中的基督徒。請了解這是關於罪惡行為的例子,耶穌不是在表達個人的意見差異。耶穌沒有說: 「去介入他人的問題」,耶穌是在提出基督徒弟兄得罪另一位基督徒的情況。審視這些步驟:
	我必須單獨去找那位弟兄。 完全的愛「不喜歡不義」[7] ,它不是尋找機會公開錯誤。有愛的人反而嘗試以安靜和私下的方式提出問題,有愛的人對待弟兄「偶然犯了過錯…用溫柔的心。」[8] 目標是挽回弟兄,不是報復。假如沒有悔改… 
	我必須找一或兩位屬靈領袖做見證人 。再提醒一次,目標是挽回。這些見證人應該是屬靈的教會領袖,他們能夠提出好的勸告並帶來恢復。[9] 假如沒有悔改… 
	我必須把罪帶到教會團契。 目標仍然是挽回,不是報復或公開羞辱,教會紀律的目標必須是帶來悔改並挽回弟兄。假如這個人叛逆並拒絕悔改… 
	教會必須管教犯罪的會友。 哥林多教會有一位會友犯下駭人聽聞的性方面的罪,保羅命令教會要管教這個人。「要從你們當中把那邪惡的人清除!」[10] 我們不能忽略基督肢體中的罪。 
 
然而,請注意耶穌的話,對待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11] 基督徒應如何對待外邦人和稅吏呢?以愛對待,即使在這裡,目標是挽回。在哥林多後書,保羅提出信徒被教會管教並悔改的情況,保羅說:
「這樣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夠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所以我勸你們,要向他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12] 
 
在哥林多前書,教會容忍公開的罪,不想管教罪人。保羅提醒他們,對神的愛 要求管教那些得罪基督肢體的人。
在哥林多後書,教會管教犯罪的人,但是當這個人悔改,教會並不想寬恕他!保羅提醒他們,對鄰舍的愛 要求寬恕那些悔改的人。
教會紀律的目標必須永遠是悔改及挽回,完全的愛不尋求報復。
愛不信主的鄰舍 
我們如何向不信者展現完全的愛,特別是那些因我們是基督徒而恨我們的人呢﹖耶穌說:
「你們又聽過這樣的教訓說:愛你的朋友,恨你的仇敵。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這樣,你們才可以作天父的兒女。」[13] 
 
當你愛那些逼迫你的人,你就是「像你們的天父一樣完全。」聖潔的人效法天父的愛,這就是完全的意義。
聖潔的人「向別人展現愛,不只向基督徒,也向那些不信主的人、那些反對我們的人,以及那些從事犯罪行為的人。」我們要以恩慈、溫柔、耐心及謙卑對待那些反對我們的人,神禁止挑起紛爭、報復、威脅或使用暴力作為解決個人糾紛或伸張個人正義的方法。雖然神命令我們要恨惡有罪的行為,我們要愛任何從事這種行為的人,並為他禱告。[14] 
基督徒一直生活在敵對福音的世界,保羅呼籲羅馬的基督徒要尊敬在上有權利的人,並要納稅給殺害基督徒的政府,這個政府不久會殺害保羅。
彼得命令基督徒要「尊重每一個人;愛弟兄;敬畏神;尊榮君王。」[15]  再強調一次,這是一位邪惡的皇帝,他很快會處決彼得,但是彼得決定基督徒必須愛敵人。透過甚至愛仇敵,我們見證福音的真理,「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16] 
約書亞是一位在北奈及利亞服事的牧師,他是奈及利亞人,基督徒在這裡遭受伊斯蘭教的激進份猛烈的攻擊。這些士兵焚燒教堂、屠殺基督徒,並綁架年輕的女孩賣為奴隸。我上次拜訪奈及利亞時,約書亞給我看他的教會會友被伊斯蘭暴徒殺害的照片。
然後約書亞給我看他的教會對這些攻擊的回應的照片,他們在穆斯林的村莊蓋一間學校,挖井提供村民安全的飲用水,供應輪椅給患有小兒麻痺的穆斯林病人,現在正在替他們蓋診所,這些基督徒對他們的敵人表現愛心。
約書亞牧師說:「許多穆斯林因為從基督徒身上看見神的愛,所以歸向基督。」我們不是藉由槍枝及報復贏得這些穆斯林,而是活出馬太福音五章 43-48 節的教導。」這就是在現今的世界活出完全的愛的成果。
►在你所處的世界中,愛不信主的鄰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呢?列出一些實際的步驟,說明如何在你的社區愛不信者。
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寫一則短篇故事,說明何謂活出完全的愛的生命。馬汀是個深愛神的貧窮鞋匠[17] ,有一天晚上馬汀在讀聖經時睡著了,他夢見耶穌說:「明天,我會拜訪你的店。」
隔天,馬汀引頸期盼耶穌的到來。其他人來他的鞋店,但是耶穌沒有來。有一位年邁的士兵站在寒風中顫抖,馬汀邀請他進到店裡喝熱茶。有一位貧窮的婦女經過鞋店,她試著讓她的嬰孩溫暖,馬汀立刻端熱湯給她喝並拿毯子給嬰孩。後來,馬汀替一位飢餓的青少年購買食物。
馬汀對耶穌沒有來感到失望,但是他說:「那只是一場夢,我真傻,竟然認為耶穌會來一間鞋店。」
那天夜晚,馬汀在讀聖經時又睡著了,他夢見他看到那些站在鞋店外面的人。老兵說:「馬汀,你認得我嗎?我是耶穌!」帶著嬰孩的婦女說:「馬汀,我是耶穌。」飢餓的青少年說: 「我是耶穌。」馬汀從夢中醒來,他開始讀聖經: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18] 
 
在第二世紀,有一群基督徒被稱作「賭徒」,因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照顧那些因傳染病而命在旦夕的病人。這些賭徒探望囚犯、照顧病人,以及解救棄嬰,他們展現完全的愛。
西元 252年迦太基爆發瘟疫,醫生拒絕探視病患,家人把死者的屍體丟到街上,整個城市亂成一團。迦太基的主教居普良把會友召聚一堂,他提醒會友基督徒受呼召成為有完全的愛的人。迦太基的基督徒埋葬死者,照顧病人,拯救城市免於滅亡的命運。他們是有完全的愛的人,他們「完全」,就像天父完全一樣。
 
[3] 改編John Wesley, 
A Plain Account of Christian Perfection  (Kansas City: Beacon Hill Press, 1966), 99。
 
[14] 資料來自From 
Discipline of the Bible Methodist Connection of Churches , 2014.
 
[17] Leo Tolstoy, “Where Love Is, There God is Also.”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