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神是什麼意思呢?真正的愛神會如何影響你對時間和金錢的優先順序呢?愛神會如何影響你看待祂的命令呢?
約伯記和詩篇重申我們在摩西五經看見的信息:聖潔是與神的關係。唯有當我們活在與神的關係中,我們才是聖潔,成為聖潔代表的是完全地愛神。
以諾、挪亞和亞伯拉罕都是聖潔的,因為他們與神同行。相同地,約伯和大衛都是聖潔的,因為他們與神同行。約伯記訴說一個極度愛神之人的故事,詩篇記述由於與神的親密團契所帶來的無比喜樂,有感而發的祈禱和詩歌。
聖潔的子民以神為樂 
[1] 聖潔的子民以神為樂,他們在祂身上找到最深的喜樂,聖潔之人渴望是討神喜悅,不會妄求。
對那些以「作與不作」清單衡量聖潔的人,這似乎過分簡單。許多人認為聖潔僅是責任,而非享受。聖經顯明聖潔的子民以神為樂,約伯唯一的渴望就是重新恢復與神的關係。大衛見證與神維持親密關係的喜樂,他在神身上找到他無比的喜樂。
我在一個沒有安全飲用水的城市教書,某個炎熱的日子,我忘記帶我的水壺。到我上完課的時候, 我只有一個想法:「我需要水!」如果你讓我選擇要一百元美金或是一杯乾淨的水,我會選擇水。當我真的很渴時,水比其他任何東西更重要。
那個晚上,我問我自己:「我像今天對水的渴望就如對神的渴望那般嗎?祂對我而言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重要嗎?」
大衛渴望神:「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2]  大衛將他對神的渴望和奔跑渴望溪水的鹿相比,乾渴的鹿最大的渴望是水,聖潔的人最大的渴望是與神親密,聖潔的人「飢渴慕義」。[3] 
詩篇將罪人之樂和聖潔的人之樂互相對照,罪人以戰爭為樂,他們從謊言中得到樂趣,他們喜愛咒詛。[4]  對比之下,聖潔的子民在神的同在中找到「滿足的喜樂」,他們喜愛神的「殿和你顯榮耀的居所」。[5]  詩篇作者定意:「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6] 聖潔的子民在神裡面找到他們無比的喜樂。
詩篇六十三篇說明默想神的美好,大衛逃離掃羅時,他的生命處在危險中。在那樣的處境之下,你會怎麼想呢?我會忍不住「默想」危險,大衛卻說:「我在床上記念你,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你。」即使在危險中,大衛的心思還是在神的身上。他發現這樣的默想就如「肥美食物」[7] 般令人滿足。
詩篇吟唱者以神為樂,他與神相愛,聖潔的子民以神為樂。利用時間思考一下:什麼令你渴望呢?你以神為樂嗎?
聖潔的子民以神的律法為樂 
聖潔的人以神的律法為樂,詩篇顯明神的律法對祂的子民並非威脅,聖潔的子民愛神的律法。大衛說:「我的神啊,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8] 他心甘樂意地順服神,他在順服神時找到喜樂。
以神的律法為樂是環繞整部詩篇的精髓,詩篇一百一十九篇的主旨是神的話。聆聽大衛的喜樂:
神的律法表明神的愛。 
「耶和華啊,你的慈愛遍滿大地;求你將你的律例教訓我!」[14] 神透過祂的律法顯明祂的愛:「求你照你的慈愛待僕人,將你的律例教訓我。」[15] 聖潔的子民以神的律法為樂,因為他們知道神的律法表明神的愛。
摩西說以色列順服神的律法將使其他國家忌妒他們的智慧!
「所以你們要謹守遵行;這就是你們在萬民眼前的智慧、聰明。他們聽見這一切律例,必說: 
『這大國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聰明!』」[16] 
 
摩西問:「又哪一大國有這樣公義的律例典章、像我今日在你們面前所陳明的這一切律法呢?」[17]  神的律法並非要奴役以色列,神的律法是要祝福以色列。
[18] 現今,聽到傳道人教導神的律法是無法順服的沉重負擔,這樣的教導是常見的。有些基督徒說神的律法是沒有人可以達到的目標,然而摩西、大衛和其他舊約聖經的聖徒在神的律法中喜樂。他們相信尊榮神的名和神的安息日是一種喜樂,他們不願意向虛假的偶像彎腰。
他們不相信假若他們輕慢父母、謀殺、姦淫、偷竊和說謊,他們會更快樂,他們知道知足比貪圖我們鄰舍所擁有的更好。神的律法不是重擔,神出於愛心賜下祂的律法。律法引導聖潔的子民和聖潔的神建立關係,神的律法對祂的子民是一種喜樂。[19] 
神的律法顯明神的特質, 
假如我們愛神,我們將會愛祂的律法。詩篇作者宣告:「你的法度奇妙,所以我一心謹守。」[20] 大衛並沒有說:「你的律法困難,但我會嘗試遵守。」不!大衛說:「神的律法奇妙!」
聖潔的子民以神的律法為樂,詩篇作者愛神的律法,因為他知道律法並非只是規則清單,神的律法顯明神的特質。
► 讀詩篇一一一篇和一一二篇
詩篇一一篇和一一二篇是成對的詩,它們共同表明神的律法對聖潔之人的重要。詩篇一一一篇描述神的特質,神是公義、慈愛和憐憫。
詩篇一一二篇始於:「敬畏耶和華,甚喜愛他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喜愛神命令的人是有福的。如何有福呢?他將會成為像神一般,他將會是「慈愛、憐憫和公義的。」這些是在詩篇一一一篇對神相同特質的描述,當我們以神的律法為樂時,我們變得越來越像神。
摩西五經教導聖潔的人反映神的形像,詩篇一一一 篇和一一二 篇顯示以神的律法為樂的人被轉變成神的形像,以神的律法為樂的人變得更像神。
如果我們真的愛神,我們會持守神的律法。大衛問道:「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誰能住在神的同在中?一個「手潔心清」的人。[21]  住在神的同在中要求順服神的律法,詩歌書卷說明神要求那些宣稱愛祂的人順服。
詩歌書卷也說明神使忠心的順服成為可能,這是神對愛祂之人的應許。
約伯的故事始於:「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22] 當以利法控訴約伯有罪時,約伯回答:
「我腳追隨他的步履;我謹守他的道,並不偏離。他嘴唇的命令,我未曾背棄;我看重他口 中的言語,過於我需用的飲食。」[23] 
 
有人或許會問:「約伯如何能說他從未違反神的命令呢?每個人每天都會犯罪。」約伯回答:「我愛神並以謹慎順服祂為樂。」約伯親密地與神同行,他持守「祂嘴唇的命令」。聖潔的生活可能嗎?約伯回答:「可能!」約伯知道神使那些愛祂的人能夠忠心順服。
聖潔的生活不是基於我們自己的力量,而是來自每日倚靠神。約伯的無可指責不是因為他異於常人的自我約束,他的無可指責是因為他與神親密同行。約伯理解神對忠心順服的要求,神使忠心的順服成為可能。
這個真理在信徒的日常生活具有重大的影響,神要求祂的子民成為聖潔,神使祂的子民聖潔。藉著祂,我們得以聖潔和潔淨。神要求聖潔並賜下聖潔,神話語所要求的一切,祂必供應。
那些以神為樂的人得著他們心中的渴望 
詩篇卅七篇顯示以神為樂的結果。「又要以耶和華為樂,他就將你心裏所求的賜給你。」[24] 
有些讀者認為詩篇卅七篇 4節教導:「如果我服事神,祂會把我祈求的任何東西給我。祂能使我變富有。」大衛不是宣講「神要祂的兒女成為富有。」的成功神學,大衛說的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你最深的渴望是神,神會把祂自己給你。」如果你渴望神,你會得著神。
如果你跟隨神是為了得到健康、財富和名聲,你會因為詩篇卅七篇 4 節的信息而失望。如果你為了物質的祝福而跟隨神,當你發現你的獎賞是神時,你會失望。
對一個自我中心的人而言,得著神不是重大的獎賞,自我中心的人不會渴望神。但對一個渴望神的人而言,詩篇卅七篇 4 節是美好的應許。對聖潔的人而言,神就是最大的禮物。
對那些渴望祂的人,神賜下和祂自己親密的關係。以神為樂並非總是會帶來財務的祝福或是免於苦難,以神為樂的人或許令仇敵恨惡,聖潔的子民常常受苦。然而,大衛和約伯發現即使在苦難時,神尊榮那些以祂為樂的人。
聖潔是愛神,聖潔的子民以神為樂;因此,神白白地將祂自己給予那些渴望祂的人。
 
[1] 
祈求聖潔的禱文 
我的神啊!
我禱告可以更加認識祢並愛祢
以至於我可以在祢裡面喜樂。
讓我的心思默想祢的良善!
讓我的舌頭述說祢的良善,
讓我的心為祢的良善而活!
讓我的靈魂渴慕祢的良善,
讓我全人渴望祢的良善,
直到我進入祢的喜樂!
–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
 
[18] 
我們把一切不愉快的事想像成是我們的責任!有任何事像我們主的靈嗎?「我的神啊,我樂意照祢的旨意行。」
章伯斯
 
[19] Adapted from Dennis F. Kinlaw, 
This Day with the Master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4).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