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第13-16章可以与旧约中雅各,摩西,约书亚和大卫的告别之言相提并论。[1] 耶稣的“告别讲论”中包含部分最深刻,最亲切的教导。
约翰福音13:1说明了这一告别讲论的背景:“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如果你知道自己将在48小时内离世,你会对接续你事工的人说些什么?这些话代表在你心中对跟随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通过言语和行为(为门徒洗脚)向门徒表达了他完全的爱。耶稣“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翰福音13:1)。“到底”有两层意思:
它表示耶稣爱门徒,直到与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刻。
它表示耶稣爱他们爱到了极致。耶稣完完全全地爱他们。
►阅读约翰福音13:31-14:31。
耶稣告别讲论中的命令和应许
命令:要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3:34)。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对于这群相争多于相爱的门徒来说,这是一条很难遵守的命令。
这为何是一条新命令呢?即使旧约也命令神的子民要“爱你的邻舍”。耶稣这一关于爱的教导有两层新含义。[2]
首先,耶稣树立了爱的典范 ,门徒要像耶稣那样去爱。在谦卑地为门徒洗脚后,耶稣说:“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他化身为爱,这种爱体现在谦卑的服事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门徒都必须像耶稣那样去爱。这种爱是拿起毛巾去服事,哪怕对出卖自己的人也不例外。这种爱是恒久持续,直到离世的那一刻。
第二,基督徒若能彼此相爱,就能见证 耶稣所传讲的信息是真理。“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5)。后来,耶稣祷告说:“使他们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约翰福音17:23)。教会的爱与合一就是为耶稣的信息作见证。
很多基督徒发现,爱不信的邻舍比爱一个充满性格缺陷的基督徒弟兄更容易。但作为基督徒,我们受命要彼此相爱。五十年后,约翰提醒教会注意这一信息:
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约翰一书4:20-21)。
耶稣以“彼此相爱”的诫命开始了他的告别讲论,这一命令是其他一切命令的基础。
命令:不要忧愁,只要信(约翰福音14:1)。
彼得一如既往地打断了耶稣的话,问道:“主啊,你要去哪里?”耶稣在回答中预言了彼得将会不认主。然后,他继续向彼得,其他门徒以及今天的我们传达信息:“你们心里不要忧愁”。
由于约翰福音13:38之后另起一章,我们常常把约翰福音14:1作为新信息的开始。事实上,约翰福音14:1是耶稣对彼得回答的一部分。我们不妨这样来读:
彼得,你要三次不认我。你比自己想象的要软弱得多。然而,不要绝望。彼得和所有即将因我被捕而恐惧害怕的人,我有充满盼望的信息要告诉你们。你们心里不要忧愁,要信神,也当信我。
彼得需要知道,即便他失败,耶稣仍有充满盼望的信息。门徒需要知道,尽管他们惧怕,耶稣仍有充满盼望的信息。“你们心里不要忧愁”是现在时。因着耶稣的警告和宗教领袖的反对,门徒们已经开始害怕了。耶稣说:“不要再忧愁了…你们信神,也当信我”。
让我们免受事工压力困扰的唯一方法就是相信。每到周一,世界各地总有心灰意冷的牧师。周天,你忠心地讲道,却有信徒生气;你传讲悔改的信息,却没人回应;你邀请不信的人来听道,却无人前来。
在一些国家,教会受到政府的反对。在一些国家,教会遭到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威胁。在一些国家,社会对教会冷眼旁观,毫不在乎。耶稣说:“不要再忧愁了。你们信神,也当信我。”
应许:我就是道路(约翰福音14:6)。
耶稣鼓励门徒说,他去是要为他们预备地方。多马问道:“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
耶稣的回答表明了基督徒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耶稣没有说:“这是我要去的地方”。相反,他说“我就是道路”。耶稣没有指出道路或方向,而是指向自己。通往天父的唯一道路是基督,圣经中再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这一点的了。与自由派神学家的说法相反,耶稣明确指出,他是通往神的唯一道路。
应许:你们要做比这更大的事(约翰福音14:12-14)。
耶稣应许说:“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这些事之所以更大,不是因为它们更惊人,而是因为它们的影响范围更广。耶稣在地上传道时,他的事工仅限于一个地区。现在,因着耶稣赐下圣灵,教会所做的工作将遍及全世界。
耶稣接着说:“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甚麽,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这个应许有两个条件。
(1)“奉我的名求”
这不仅仅是在祷告末尾加上“奉耶稣的名”。我们说这句话也不代表耶稣一定会答应我们的请求。在整本圣经中,神的名代表了他的性情。“奉耶稣的名祷告”表示祷告要符合耶稣的性情和旨意。
奉耶稣的名祷告也表示借着子来到父面前。当摩西奉耶和华的名来跟法老说话时(出埃及记5:23),他是带着神的权柄说话。奉耶稣的名祷告意味着获得他的许可和权柄。耶稣“长远活着,替我们代求”(希伯来书7:25),我们正是借着子的代求才得以来到神面前。
(2)“…叫父因儿子得荣耀”
我们的祷告必须是为了让神得荣耀。雅各警告说:“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雅各书4:3)。当我们求神实现他的应许时,必须确保我们的祷告是为了让神得荣耀,而非实现自己的目的。
命令:遵守我的命令(约翰福音14:15)。
耶稣给出了一条标准,我们能以此衡量我们对他的爱。“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翰在写第一封书信时想起了这句话:“凡遵守主道的,爱神的心在他里面实在是完全的”(约翰一书2:5)。与一些现代传道人的教导相反,耶稣从未教导门徒故意不服从他的命令。爱体现在心甘情愿的顺服中。
应许:他会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约翰福音14:16)。
约翰福音14:16中的“保惠师”是指为人辩护的辩护人。它指的是在患难中提供安慰的帮助者或安慰者。
耶稣说,父要“另外 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这表明圣灵的事工和耶稣的事工是一样的。圣灵并非作为一种非人类力量降临,而是作为一个人,就像耶稣是人一样。
保惠师就是真理的圣灵,“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约翰福音14:18)。“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翰福音14:26)。圣灵的事工如此强大,以至于耶稣说:“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约翰福音16:7)。
耶稣离开怎会对门徒有好处呢?柯若柏解释说:
当他以肉身的形式与门徒同在时,门徒感觉不需要依靠圣灵,因此他们还未了解他生命更深层次的实际。然而,当他离开时,门徒失去了看得见的帮助。为了活下来,他们必须学会他与天父内在交通的秘密。出于需要,他们将体验到与基督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3]
葡萄树里的生命
►阅读约翰福音15:1-16:37。
耶稣继续讲到葡萄树的比喻:“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旧约多次将以色列比作一棵葡萄树。[4] 然而,因着犯罪,以色列从未实现神所栽种的美丽葡萄树应当实现的目的。相反,随着以色列物质上的繁荣昌盛,她为假神筑起了祭坛(何西阿书10:2)。以色列没有结出使万国蒙福的果实,反而结出了野葡萄[5] (以赛亚书5:2)。以色列罪恶满盈,神不得不将其当作柴火烧毁(以西结书15:1-6)。
耶稣作为真葡萄树而来。他来是要完成以色列民族未能完成的使命;他来是要实现神对以色列的呼召,成为万民的祝福。
耶稣告诉门徒,他是葡萄树,他们是枝子。耶稣的信息很明确:能否结出果子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住在他里面。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甚麽(约翰福音15:5)。
离开了葡萄树,门徒们什么也做不了;离开了葡萄树,我们今天什么也做不了。如果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服事,就注定会感到沮丧和无能为力。为什么?因为我们靠自己结不出果子。
我们的属灵生命本身就源于与葡萄树的连结。人若不常在葡萄树上,“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乾,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约翰福音15:6)。这节经文是对我们的警告,同时也是极大的鼓励。离开了葡萄树,我们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但如果我们常在葡萄树上,就会有生命和果实。我们的属灵生命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常在葡萄树上”。
希伯来书再次提到这一主题。我们的大祭司耶稣“长远活着,替那些亲近神的人代求”(希伯来书7:25)。霍华德·亨德里克斯鼓励那些感到孤立无援,苦苦挣扎的牧师说:“如果没有人为你祷告,永远不要忘记基督正在为你祷告。”他是我们的代祷者,是我们属灵生命的源泉。
耶稣提醒门徒,他们必须常在葡萄树上。这句话在今天仍然适用。作为牧师和教会领袖,你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事奉,而是活在葡萄树的能力中,活在大祭司的大能中。当你没有力量祷告时,他能为你代求。
在告别讲论的其他部分中,耶稣再次教导门徒要彼此相爱。他让门徒做好遭受世人仇恨的准备。世人恨耶稣,因而也会恨那些真正跟随耶稣的人。
接着,耶稣进一步解释了圣灵的工作。在讲论的前面部分,他曾应许要赐下圣灵。现在,他向门徒详细说明了圣灵的工作。圣灵将使世人知罪,引导门徒明白一切的真理,并要让子得荣耀。
他再次说明自己很快就要离世,并再次告诉门徒他们可以在患难中得平安。在开始讲论时,耶稣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约翰福音14:1)。在结束讲论时,耶稣再次鼓励门徒:“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3)。
请注意,这两句话都表明我们的盼望在基督里。如果我们相信基督,就不会忧愁。相反,我们会振作起来,因为基督已经胜过了世界!常在葡萄树上的生命满有信心和平安。我们的信心不是建立在属世的环境上,而是建立在基督和他对世界的得胜上。
[1] 创世记49、申命记32-33、约书亚记23-24、历代志上28-29
[2] 达雷尔·博克《
主耶稣的画像 》(大急流城:Baker Book House,2002),498
[3] 柯若柏,
The Mind of the Master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WaterBrook Press,2000),29
[4] 诗篇80:8-9、以赛亚书5:1-7、以赛亚书27:2-6、何西阿书10:1-2
[5] “野”含有“酸味”之意,而非葡萄园里的葡萄应有的甜味。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