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 生平与事工
耶稣的 生平与事工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4: 像耶稣一样教导

1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课程目标

在本课结束时,学生应该:

(1)认识使耶稣成为伟大教师的品质。

(2)学习提高教导水平的实用方法。

(3)布置能使学生更好地为课堂做好准备的作业。

事工原则

当学生受到充分训练后,他们会变得像老师一样。

介绍

►本课最后没有布置作业,但在“学以致用”环节会有很多小的作业。有些属于书面作业或实践活动,有些则属于思考或讨论任务。请在学习课程材料时完成每一项作业。

可打印的PDF

关于教导的力量,有一句最深刻的话出自耶稣之口。“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路加福音6:40)。耶稣知道,当他对门徒进行训练后,他们会彰显他自己的品格。正因为如此,耶稣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教导十二使徒。

在一些教会,很多主日学老师未经过培训,也没有任何经验。教会不重视对刚蒙恩之人和年幼儿童的教导。

作为教会领袖,我们应该像耶稣一样将教导作为优先事项。若想让学生成为他们老师一样的人,教导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训练教师效法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的榜样。

►根据你对耶稣教导风格的了解,列出三项或四项使他成为最大的教师的品质。再想想你曾经跟从过的最好的老师,列出三项或四项使他成为一位好老师的品质。在这两份列表中,有多少品质是重叠的?

最大的教师的心:品格

耶稣教导的内容是基于他的品格。耶稣的心为他的教导奠定了基础。一位伟大的教师拥有一颗怎样的心?

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理解学生的需要

►阅读路加福音4:16-21。

学校老师每天上课都要准备教案,教案能够表明老师每节课需要完成的内容。教案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 目标:学生将 学习分数加法。

  • 活动:学生将完成课堂练习册89页上的问题1-20。

耶稣也会为他的事工制定课程计划,但他的课程计划没有列出练习册上的页码。相反,耶稣的课程计划聚焦他学生的需要。耶稣曾告诉众人他来要完成的事:

  • 传福音给穷人。

  • 使被掳的得释放。

  • 使瞎眼的得看见。

  • 使受压制的得自由。

  • 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18-19)。

耶稣的目标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他的学生不是富有的撒都该人,而是受罗马压迫的普通犹太人。他们中一些人是瞎子或瘸子,很多人都是穷人,需要缴纳高额的税收。相反,撒都该人控制着耶路撒冷圣殿,在公会中掌握着政治权力。

耶稣的教学计划很简单,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他能使被掳的得释放,使瞎眼的得看见。在犹太历中,禧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在禧年,债务得以豁免,土地得以归还给原来的家庭,奴隶也被释放。耶稣宣布,他来是要把禧年带给那些受压迫的人。

在地上的事工中,耶稣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他并不总是把我们想要的给我们,而是把我们需要的给我们。撒玛利亚妇人想要水,但她需要救恩(约翰福音4:7-42)。彼得想要捕鱼,但他需要一个使命(马太福音4:18-22)。在每一种情况下,耶稣都满足了学生的深层需要。

►阅读马可福音10:17-22。

在这个故事里,一位富有的年轻人来到耶稣面前。经上说:“耶稣看着他,就爱他”。这里的“看”不只是简单的看,而是仔细观察和辨别。耶稣看见了这位年轻人的心。别人可能只看到一位富有的年轻人,但耶稣看到了一颗饥渴的心。

►阅读马可福音16:1-8。

想象一下彼得否认耶稣后的自惭形愧。当他想起公鸡的啼叫时,甚至复活的喜悦也被羞耻感所削弱。天使告诉马利亚:“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说:‘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正如他从前所告诉你们的。’”耶稣知道,在所有门徒中,最需要安慰的是彼得。别人视彼得为否认主人的懦夫,耶稣却视彼得为需要被恢复的门徒。

耶稣知道,如果我们不理解学生,就不能教导他们。如果你想赢得学生的心,就必须像学生一样思考。你必须要懂你所教导之人的心。作为教师,你需要研究课程内容。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须研究你的学生。你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

学以致用

►想想那些(正式或非正式地)接受你教导的人,选择一位陷入挣扎的学生。列出你可以采取哪些实际行动来满足这位学生的需要。

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满有耐心

耶稣对那些反对他的人很有耐心。

►阅读约翰福音6:41-71。

这个故事发生在耶稣事工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在前一年,耶稣非常受欢迎。人们对他所行的神迹感到惊叹,也非常享受所他赐的饼和鱼。现在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他说的话使听众感到不安。“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这事以后,有好些门徒都回去了,不再和他同行了。

耶稣教导了成千上万的人,知道有很多人不会接受他的教导。他教导十二使徒,知道其中有一个是魔鬼(约翰福音6:70)。他是一位耐心的教师。

耶稣对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很有耐心。

►阅读马可福音8:27-33。

耶稣对那些学得慢的学生很有耐心。请注意,福音书中多次提到门徒的疑惑和愚昧。即使彼得认识到耶稣是基督,他也并未理解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几节经文之后,耶稣便因彼得的错误想法而责备了他。

►阅读约翰福音3:1-21。

耶稣对不明白他教导的法利赛人很有耐心。正当尼哥底母感到疑惑时,耶稣对他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尼哥底母本应知道,以西结预言了以色列有一天要从水和圣灵而生。但耶稣没有放弃,而是耐心地教导尼哥底母。[1]

下面是一个检验教师耐心的好方法:“在放弃之前,我愿意教导学生多少次?”耶稣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如果他发现学生愿意接受,就会继续教导他们。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很有耐心。

学以致用

►你是否会想放弃那些学得慢的学生?当他们对你的教导没有反应时,你会感到沮丧吗?你如何能向学生彰显最大的教师的耐心?

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爱他的学生

► 阅读马可福音6:30-34。

耶稣带着门徒渡过加利利海,来到一处旷野。他们在这里可以暂时摆脱事工的压力,得到片刻的休息。成千上万的人看见耶稣到那里去,就沿着海岸跑去迎接他。耶稣上了岸,看到有5000 人在那里等他,还有妇女和孩子。耶稣看见众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马可福音6:34)。作为一位最大的教师,耶稣会教导学生,因为他爱他们。

在本课的前面部分,我们读到了一位青年财主的故事,他因不愿意付出跟随耶稣的代价而忧愁地离开(马可福音10:17-22)。“耶稣看着他,就爱他” (马可福音10:21)。最大的教师爱他的学生,哪怕是一位要离开他的学生。

耶稣怜悯地看着众人,甚至那些拒绝他的人。有一位讲道人曾经讲过一篇名为“耶稣所爱的门徒犹大”的讲道。这位讲道人认识到,耶稣同样爱犹大。虽然知道犹大会出卖他,但耶稣仍然爱他爱到底。

我们很容易去爱那些上课不迟到,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和热爱学习的学生,但却很难去爱背叛我们的犹大,离开我们的年轻财主和屡次不明白我们心意的彼得。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去爱那些并不可爱的学生。

学以致用

►想出一位不可爱的学生,可以是不服从你领导的员工,也可以是批评你的教会成员。开始祷告:“神啊,想要爱这人真的太难了,但我知道你爱他。请帮助我透过你的眼光来看他,帮助我像耶稣爱他的学生一样来爱他”。


[1]约翰福音3:5指向以西结书36:25-27中的应许。以西结看到,神的子民有一天会被水洗净(从不洁和偶像中),并获得一个新的灵(使人渴望神的律法)。

最大的教师的手:方法

在“伟大教师的心”部分,我们看到了耶稣的品格。耶稣所教导的一切都是基于他的品格。在“伟大教师的手”这一部分,我们将看到耶稣所使用的方法。如果我们要像耶稣那样教导学生,就必须遵循他的方法。

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会传达他的目标

► 阅读路加福音5:1-11。

耶稣在加利利海边教训人,众人拥挤他,他就上了西门彼得的船。[1] 讲完道之后,耶稣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路加福音5:4)。

西门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渔夫,他整晚一无所获。他知道在那个时候不可能打到鱼,但他还是按照耶稣的吩咐去做了。令彼得吃惊的是,他打了满满一网鱼。耶稣对西门说:“从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路加福音5:10)。

像所有的好老师一样,耶稣向学生清楚地传达了他的目标。在五旬节那天,彼得表明他已经准备好完成耶稣为他设定的目标。

优秀的教师都会清楚地向学生传达目标。他们会告诉学生:“这就是你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在课程结束时,他们会问:“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他们会确保让学生知道课程目标已经完成。

学以致用

► 在你下一次教学时,将课程目标写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确保目标清晰易懂。在课程开始时,介绍课程目标。在课程结束时,问学生:“我们完成目标了吗?”

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会提供指导性实践机会

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讲课,真正的学习需要实践。

► 阅读路加福音10:1-24。

这些门徒尚未完全受训,但耶稣让他们实践他所教导的功课。当门徒从这次事工之旅中返回时,他们向耶稣报告。耶稣看到他们并不理解所学的功课,就进一步为他们提供指导。他又鼓励他们说:“看见你们所看见的,那眼睛就有福了”(路加福音10:23)。耶稣注重为门徒的实践提供指导。

仅仅提供实践机会还不够,还必须对实践进行评估,并在后续提供更多培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说:“熟能生巧”。这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错误的实践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我们不如说:“指导性实践铸就完美结果”。优秀的教师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学生一起回顾实践成效,并为学生提供鼓励和指导。

保罗深知指导性实践的价值。他训练了提摩太和提多,并差派他们开展事工。在教牧书信中,保罗写信给提摩太和提多,进一步指导他们。他在学生实践他所教导的事工原则时为他们提供指导。

在南非的一所学校,每位学生都需要在课堂上背诵哥林多前书第13章。有一位学生花了几个星期时间背诵,但仍旧没有背上来,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害羞。有一天,这位学生终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把整章经文背了上来。

当他背完时,其他同学都站起来为他鼓掌。为什么?因为这章经文的主题是爱,老师曾教导他们,爱就是要彼此鼓励。他们为这位同学欢呼,这正是将哥林多前书第13章付诸实践。优秀的教师会鼓励学生将他们学到的原则付诸实践。

学以致用

►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如果你正在训练年轻牧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去讲道,探望病人或者向不信的人传福音。在他们完成这些事工后,对他们进行评估,提供改进建议,并指出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以资鼓励。

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很灵活

想想耶稣教导门徒的众多场所和情景。他:

  • 在海边教导(路加福音5)

  • 在风浪中教导(路加福音8:22-25)

  • 在学生陷入挣扎时教导(马太福音14:25-33)

  • 在被访客打断时教导(马太福音12:46-50)

  • 在到访圣殿时教导(马太福音24)

  • 在有人把屋顶掀翻时教导(路加福音5:18-26)

想象一下,学生们在目睹路加福音5:18-26中所描述的神迹后回到家。他们永远也忘不掉耶稣所施展的大能。路加写道:“众人都惊奇,也归荣耀与神,并且满心惧怕,说:我们今日看见非常的事了” (路加福音5:26)。

耶稣的教导很灵活。他知道,优秀的教师会在恰当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合宜的教导。路加举例说明了这一原则。“耶稣在一个地方祷告;祷告完了,有个门徒对他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像约翰教导他的门徒”(路加福音11:1)。耶稣利用这一刻教导门徒如何祷告。

八岁的阿比盖尔来教室上钢琴课时哭了起来,说:“我的猫咪今天早上死了!”她没有心思演奏音阶或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然而,当老师递给她一首名为“我最喜欢的猫咪”的乐曲时,阿比盖尔决定:“我想学这首曲子来记念我的猫咪!”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对学生的处境做出回应。就像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一样,我们必须灵活地教导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

学以致用

►你的教学方式是否灵活?请至少规划两种授课方式。如果你通常采用讲课的方式,则再规划一种以讨论或活动为主导的课堂形式。如果你经常使用PowerPoint或其他技术,则再规划一种无需使用现代技术的授课方式。如果你通常在教室里授课,则可以开启户外教学,将自然融入你的课程。

耶稣这位最大的教师采用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沟通

耶稣从未坐下说:“今天,我们要读课本第212页。彼得,你来读一下第一段。”相反,耶稣会找到富有创造性的新方法进行沟通。

► 请阅读以下关于耶稣创造性教导的示例:

  • 路加福音6:39-42。想想一个瞎子为另一个瞎子带路的讽刺意味,想象一个眼里有梁木的人试图挑出另一个人眼里的刺的情景。

  • 路加福音18:18-30。人有可能用地上的财富进入神的国吗?想象骆驼穿过针眼的情景!

  • 路加福音9:46-48。耶稣用小孩子来教导众人谦卑的功课。

  • 路加福音15:1-7。神如何对待浪子回头的失丧灵魂?耶稣指出了羊对牧羊人的价值。

  • 路加福音15:11-32。在父权制社会中,父亲在家庭中拥有最高权威。在此背景下,耶稣向众人讲了一个寓言。在寓言中,一位父亲张开怀抱迎接浪子回头的儿子,这使在一旁观看的人感到震惊。

耶稣很少直接回答问题。相反,他会用故事或另一个问题进行回应。在路加福音第10章中,一位律法师问耶稣:“夫子!我该作甚麽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用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回答了他(路加福音10:25-37)。

耶稣知道如何提出好问题,他很少提出用“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相反,他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听者的进一步思考。

► 请阅读以下示例:

  • 路加福音7:36-50。耶稣对一位批评他的法利赛人说:“谁爱得多呢?是多得赦免的呢?还是少得赦免的呢?”

  • 马可福音8:36。在谈到作门徒时,耶稣说:“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麽益处呢?”

  • 路加福音6:46。耶稣对那些不遵从他的人说:“你们为甚麽称呼我主阿,主阿,却不遵我的话行呢?”

这些问题都不容易回答,每个问题都能让我们深入思考耶稣的教导。

教师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

  1. 我们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深入思考,就不能提出用“是”或“否”或教科书上的既定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

  2. 我们没有给学生足够长的时间来思考答案。研究人员称,大多数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一秒,一位学生回答不上来,就会再找其他学生回答。学生大约需要3秒钟时间来理解问题,然后才开始组织答案。为了改善提问效果,教师应耐心等待7秒钟,然后再提问其他学生。

学以致用

►你在教学中具有创造性吗?请根据加拉太书 6:7-8 备课,预备几个能让学生深入思考“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这一原则的问题。准备好问题后,请查看下方的脚注,了解你还可以提出哪些其他问题。[2]


[1]路加所描述的“革尼撒勒湖”、约翰笔下的“提比哩亚海”、马太和马可笔下的“加利利海”以及摩西所记载的“基尼烈湖”(民数记34:11)都是指在耶稣的事工中很重要的一个大型湖泊。耶稣的几个门徒靠在这个湖上打鱼为生,耶稣大部分的事工都发生在加利利海边。
[2]关于加拉太书6:7-8中“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这一原则的问题:
自然界或社会中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这一原则?
圣经中有哪些人物能够说明这一原则?
你是否知道关于这一原则的任何个人示例?
在你的个人生活中,你是否种下了自己不想收获的东西?

深入探究:解释比喻

使用比喻是耶稣最喜欢的教学手段之一。有人曾经把比喻定义为“具有属天教训的属地故事”。耶稣的比喻使用熟悉的农村环境(农民,牧羊人和羊),熟悉的人(撒玛利亚人,祭司,税吏和法利赛人)和熟悉的事(迷失的羊,丢失的硬币和离家出走的儿子)来让学生产生共鸣。

在Shepherds Global Classroom的课程《释经原则》中,有一部分专门讲的是比喻的解释。以下是该课程所教原则的概要。在研究一个比喻时,我们应该问:

(1)是什么问题或情况引发了这一比喻?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回答了律法师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的比喻告诉我们:“我在路上遇到的任何有需要的人都是我的邻舍,也是我的责任”(路加福音10:36-37)。

耶稣向那些指责他与罪人为伍的宗教领袖讲了浪子的比喻。“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耶稣就用比喻说…” (路加福音15:1-3)。

  • 牧羊人丢失了一只羊。当他找到那只羊时,就欢喜快乐!

  • 一位妇人丢失了一枚硬币。当她找到这枚硬币后,就欢喜快乐!

  • 一位父亲失去了他的儿子。当他的儿子浪子回头时,他就欢喜快乐!

耶稣表明:“我与罪人同吃,你们不要惊讶。当一个罪人悔改时,众天使都会欢呼!”

如果我们的解释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或没有针对引发比喻的情况,那我们的解释就不在点上。

(2)这一比喻的要点是什么?

在一个比喻中,每个主要人物通常都对应一个要点。比喻的主要教训与引发比喻的问题或情况直接相关,其他教训来自故事中的人物。

浪子的故事中有三个人物。我们看到,这个故事的主要教训是:一个罪人悔改,众天使都会欢呼。这一教训是针对引发比喻的情况。此外,比喻中的每个人物也都能给我们带来与主要信息相关的教训。故事中的父亲表明了天父长阔高深的爱;浪子的经历表明了犯罪的代价和悔改的可能性;故事中的哥哥警示我们,虽然我们看起来是个好儿子,却可能丢失父爱的特权。

(3)哪些文化细节对这一比喻具有重要意义?

耶稣的比喻常常违背犹太人的文化准则,这就是这些比喻令人难忘的原因。父亲跑去迎接叛逆的儿子,撒玛利亚人成了英雄,无权无势的寡妇打败了有权有势的法官。我们对比喻发生时的文化背景了解得越深,就越能理解耶稣所传达的信息。

应用:教师七大定律

霍华德·亨德里克斯博士[1]在达拉斯神学院任教60余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教授过一万多名学生。他最有影响力的书是一本小册子,其中这本书用七大“教师定律”概括了他的教学哲学。这些定律以耶稣的教导风格为基础,运用这些定律能让你成为一位更优秀的教师。

教师的定律

教师的定律: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得停止教学。

亨德里克斯博士问道:“你愿意饮于停滞不动的水塘还是流动的溪流?”溪流里的清水远远好过水塘里的死水。

有些教师几年不读一本本学科的书或获取新知,他们的教学变得像死气沉沉的水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就像牧师应该不断学习,以便从神的话语中获取新的亮光。

学以致用

► 想象一下,一位学生问你:“老师,你最近读经有什么亮光?”你的答案会来自本周,本月,今年还是很久以前?你每天都在学习神的话语吗?

教育的定律

教育的定律: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了你的教学方式。

耶稣通过讲羊的故事来教导牧羊人,通过讲“得人如得鱼”来教导渔夫,通过讲与水有关的话题来教导井边的妇人。耶稣知道,优秀的教师会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

[2]亨德里克斯博士把教学比作体育执教。教练自己不打比赛,而是会激励和引导队员。同样,最好的老师也不会只顾着讲课,而是会激励每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学习。

米加是圣经课上的一名学生。老师希望所有学生认真做笔记,为考试做准备。米加不想做笔记。相反,当老师讲课时,他会在笔记本上画画。老师担心米加没有听讲。有好几次,他对米加说:“米加,请不要画画,把我教的内容写下来”。米加试着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他变得灰心沮丧。

这时,老师想起了亨德里克斯博士的教育定律。他说:“米加,让我们来做个试验。如果你能证明你记得我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就可以画画”。试验很成功,米加通过将文字变成图画记住了老师所讲的内容。老师学会了改变自己的期望,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了你的教学方式”。

学以致用

► 你班上是否有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其他学生不同?你能如何帮助这位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活动的定律

活动的定律:最大程度的参与能带来最好的学习效果。

[3]耶稣知道,学生必须把他所教导的内容付诸实践。他差派他们出去事奉,让他们分发饼和鱼给众人。他带他们到旷野祷告,给他们学以致用的机会。结果如何? 使徒们成了颠覆世界的人 (使徒行传17:6)。

心理学家说

  • 在所听到的信息中,我们能记住的内容不足10%。

  • 在所听到和看到的信息中,我们能记住的内容不足50%。

  • 然而,如果我们不仅,而且动手做,就能记住多达90%的信息。

积极参与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学以致用

► 在准备下一堂课时,设计一项活动,让学生实践你所教导的原则。

沟通的定律

沟通的定律:要想真正地传授知识,就必须在我们和学习者之间架起桥梁。

作为教师和牧师,我们的工作是沟通。我们不仅要提供信息,还要向听众传达真理。沟通需要找到共同点,需要在我们和学习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耶稣在架设桥梁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之间存在种族,宗教和社会障碍。耶稣是犹太人,妇人是撒玛利亚人。耶稣是男人,妇人是女人。耶稣是受人尊敬的拉比,撒玛利亚妇人曾经生活败坏。耶稣如何能在这些障碍之间架起桥梁?他发现了共同点:他们二人都口渴,想要喝水。身体的需要为一场改变生命的邂逅架起了桥梁(约翰福音4:1-42)。

亨德里克斯博士认为,沟通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1. 知识 - 我知道的事。这是最简单的沟通。

  2. 热忱 - 我感觉到的事。这是更深层次的沟通。

  3. 行动 - 我在做的事。这种沟通能够改变学生。

乔尔听着一位非洲神学院的管理者向一位富有的捐赠者描述自己的愿景。他向捐赠者提出的要求超出了乔尔的想象!出乎乔尔意料的是,捐赠者竟慷慨解囊。为什么?这位神学院管理者从三个层面进行了沟通:

  1. 知识 - 他知道非洲需要神学院培训。

  2. 热忱 - 他热衷于培训非洲的教会领袖。

  3. 行动 - 他一生都在非洲度过,为培养教会领袖做出了很多牺牲。这位管理员讲述了他在非洲的所作所为。

要想有效地教学,我们必须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充满热情。想象一下,我们在很多主日学课堂上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老师:“我们今天将学习约翰福音第6章:耶稣使5000人吃饱”。

学生:“我有一个问题。圣经说,他们只算了男人的数目。为什么?”

老师:“我不知道,这不重要,你只管专心听课”。

圣经里妙趣横生的故事顿时变得枯燥乏味。孩子们很想知道耶稣如何用几个饼和几条鱼喂饱了两万人。我们怎能让这个故事变得枯燥乏味呢?这位老师没有传达知识,也没有研究故事背景,不明白作者为何只算了男人。他对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缺乏热忱。他的生命大概并没有因为这个故事而改变,因而也无法改变学生的生命。

学以致用

► 在备课时,想想你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之间的距离。花时间在你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设法将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相联系。

心的定律

心的定律:有效的教学不只是头脑对头脑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流。

耶稣完成登山宝训后,众人都惊讶于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马太福音7:28-29)。耶稣的教导发自内心,能够触动听众的心。

福音书多次记载耶稣对众人心生怜悯。人们被他的怜悯之心所感动,他的心触及了众人的心。霍华德·亨德里克斯阐释了有效教学的要素。

教师的品格能激发学习者的信心。

如果学生相信老师的品格,就会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充满信心。作为牧师和教师,我们绝不能破坏这种信任。信任一旦破坏,就很难重新建立。智慧的基督徒领袖会逃避任何可能导致道德或伦理败坏的事情。你的品格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爱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时,就会有学习的动力。门徒跟随耶稣,因为他们知道他爱他们。如果你不爱学生,他们就没有动力向你学习。

亨德里克斯博士在与幼儿教师交流时说:“如果乔安尼穿了一双新鞋,你一定要注意到她的新鞋,否则她永远不会听你讲课!”当你(出于爱心)对学习者表现出兴趣之后,他们就准备好要听你讲课了。

教师所教的内容能让学习者理解。

只有在学生有了学习动力之后,你才能有效地教授内容。在取得学生的信任之后,你们才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学以致用

► 你爱你的学生吗?他们知道你爱他们吗?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达你的爱心?

鼓励的定律

鼓励的定律:当学生受到适当激励时,教学才最有果效。

一听到激励这个词,很多教师会想到糖果,证书,成绩或其他激励学生的方法。这些奖励并没有错,也能激发年轻人的兴趣,但却与真正的目标无关。为奖励而努力的学生不太可能被所学到的真理改变,教师最好直指学生的内在动机。

亨德里克斯博士列举了一些内在动机:

  • 主人翁精神:“这是我的教会。为了帮助它成长,我会邀请慕道者。”

  • 需要:“我需要神的话语来胜过试探,所以我要背诵经文。”

  • 认可:“我爱我的老师,我想让她满意,所以我们好好学习这门课。”

这些动机比糖果或成绩的激励效果更持久。通过使用这些激励方法,我们能够鼓励学生长期学习。

学以致用

► 请列出你可以用来激励学生的方法。如何用学习所带来的益处来激励他们?

准备的定律

准备的定律:当学生和教师都做好充分准备时,教学效果最佳。

以下对话像不像你们教会主日学课堂上的情景?

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以弗所书第5章,请翻开圣经”。

学生心里想:“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以弗所书第5章?”

这位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她花了一个小时讲授以弗所书第5章。内容讲完后,学生们都被保罗的信息所激励。课程结束后,学生各自回家。一周后,我们会再次听到这样的对话:

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以弗所书第6章,请翻开圣经”。

学生心里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以弗所书第6章?”

如果学生在课前就预习以弗所书第6章,效果会好得多!如果学生带着许多疑问来上课,教学效果是否会更好?当然!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亨德里克斯教授建议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为课堂做好准备。例如:

  • 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下周将要学习的课程。“下周日之前,请阅读使徒行传第19章,了解保罗是如何在以弗所建立教会的。”

  • 布置作业,让学生了解课程背景。“下周日之前,请在圣经字典中查阅有关以弗所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内容。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保罗为何在以弗所书6:10-20节中强调属灵争战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本周每天读一次以弗所书第6章。阅读时,写下你对本章的一个问题。下周日,我们将一起来讨论你的问题。”

学以致用

►在下次上课时,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让他们为下节课作好准备。确保作业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将要学习的课程。


[1]本节材料改编自霍华德·亨德里克斯(又译作“霍华·韩君时”)的《改变生命的教学》(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Multnomah Books,1987)。
[2]“检验教学成果的终极标准不是你做了什么或做得多好,而是学习者做了什么,做得有多好。”
—霍华德·亨德里克斯博士
[3]“我听见…我会忘记。
我看见…我会记得。
我做了…我会明了。”
—中国谚语

结论:教师品格的重要性

耶稣知道:“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路加福音6:40)。他的门徒证明了这一原则。因为耶稣树立了爱的榜样,“雷霆之子”约翰变成了“爱的使徒”约翰。因为耶稣树立了信心的榜样,“多疑的多马”变成了“印度使徒”多马。当门徒受到充分训练后,他们就变得像老师一样。

作为教师,你首先要做你希望学生成为的人。如果耶稣没有树立坚固的榜样,就不能把不坚固的彼得变为“磐石”。我们必须做我们希望学生成为的人。

保罗明白这一原则。他告诉哥林多信徒:“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哥林多前书11:1)。这是何等大胆的声明!保罗是在说:“如果你们想要过正确的生活,就要效法我”。因为保罗跟随基督,所以哥林多人跟随保罗不会有错。

如果我的学生会变得像我一样,我必须要问:“我是否会羞于让学生效法我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如果我以愤怒和不耐烦的态度对待学生,那么他们在“受到充分训练”后以愤怒和不耐烦的态度待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品格是教师的核心。如果你不在生活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品格。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拥有敬虔的品格比博学多才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做我们希望学生成为的人。

学以致用

►在结束本课时,求神向你显明你是否有不希望学生效仿的品格。求神向你施恩,让你能够做出必要的改变。这样,当学生受到充分训练后,你就会看到神的品格彰显在他们的生命中。

第4课作业

本课的作业贯穿整节课。如果你完成了本课所列的每一项活动,那么第4课就没有其他作业了。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