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阅读哥林多前书15:1-8。
耶稣升天二十年后,保罗在哥林多建立了教会。这所教会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信徒组成,既包括熟悉希伯来圣经的犹太人,又包括对真神一无所知的外邦人。
哥林多教会当时面临内部冲突和错误教义的威胁。针对这些问题,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要持守他最初传讲的信息。保罗最初在哥林多这座异教城市所传讲的信息主要围绕四大历史事件:
保罗最初在哥林多传讲的是十字架的信息:“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十字架的信息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
在旧约中,带羊羔来献祭的人会把手放在羊羔头上,表示认同羊羔的死。通过将手放在羊羔头上,献祭者是在说:“这只羊羔是替我而死,我罪该万死。”同样,我们也罪该万死,但基督替我们死了。我们本该死,他死是为了让我们活。
被捕
►阅读马太福音26:1-5, 14-56。
在受难周第三天,耶稣预言他将在两天后被杀。在耶稣说这预言至少九天之前,犹太公会的计划是在过逾越节的人群离开后再逮捕耶稣。然而,犹大提出愿意背叛自己的主人,与他们配合,所以他们决定借此机会逮捕耶稣。
祭司长为何需要犹大?因为耶稣很受欢迎,他们需要在耶稣远离人群时逮捕他。如果他们当众逮捕他,就会引起骚乱。
[2] 与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后,耶稣来到客西马尼园祷告。面对十字架的肉体折磨和与天父分离的精神痛苦,耶稣祷告说:“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26:39)。即便在如此大的试炼中,耶稣也一心顺服天父的旨意。
当天晚上,犹大带着一大群人来捉拿耶稣。[3] 犹大通过与耶稣亲嘴进行指认后,耶稣对兵丁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约翰福音18:6)。这群兵丁害怕这位拥有胜过死亡权柄的人。掌权的是耶稣,而非仇敌。19世纪传道人屋大维·温斯洛写道:“把耶稣交出去受死的是谁?不是为了钱财出卖耶稣的犹大,不是因为害怕而交出耶稣的彼拉多,也非因妒忌而杀害耶稣的犹太人,而正是满有慈爱的天父!” [4]
受审
► 阅读马太福音26:57-27:26,路加福音22:54-23:25,约翰福音18:12-19:16。
耶稣接受了犹太人的审判和罗马人的审判。犹太律法在古代法律体系中最人性化,会尽一切可能保存生命。罗马法律则以规则严格和全面而著称。这是古代世界最好的两种法律制度,但它们却并未阻止罪人杀害神的儿子。
在被捕后的几个小时里,耶稣接受了六次法律听证和审判,其中包括犹太宗教审判和罗马民事审判。历史学家指出,根据犹太律法,犹太审判是非法的。由于着急给耶稣定罪,犹太公会:
在夜间举行了审判(非法)
在逮捕耶稣之前没有提出正式指控(非法)
不允许耶稣传唤证人为自己辩护(非法)
不惜违背犹太律法以更快的速度匆忙审判(非法)
讽刺的是,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他们能在逾越节之前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将尸体取下。他们要杀死神的羔羊,目的是按时吃逾越节的羔羊!
审判顺序
(1)在亚那面前举行犹太听审(约翰福音18:12-14,19-23)
亚那被任命为终身大祭司。即使在罗马人任命亚那的女婿该亚法继任他做大祭司后,大多数犹太人仍然称亚那为“大祭司”。在亚那面前举行的首次听审是非正式的,没有提出任何指控,也没有任何证人在场。
(2)在犹太公会面前举行犹太听审(马太福音26:57-68)
在犹太公会全体成员面前举行的首次听审可能发生于凌晨2点。虽然在天亮之前无法进行合法审判,但犹太领袖希望尽快行动。虽然夜间的正式审判是非法的,但犹太公会举行了一次非正式听审,控告耶稣“说僭妄的话”亵渎神,并决定判处他死刑。
(3)在犹太公会面前举行正式的犹太审判(路加福音22:66-71)
天亮后,犹太公会举行了正式审判。在这次审判中,他们正式宣判了耶稣亵渎神的罪名。
(4)在彼拉多面前举行首次罗马审判(路加福音23:1-5,约翰福音18:28-38)
罗马并未赋予犹太公会处决罪犯的权力(约翰福音18:31)。为了让彼拉多做出死刑判决,犹太领袖将他们的指控从宗教上的亵渎罪改为政治上的叛乱罪。他们指控耶稣:“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该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路加福音23:2)。
在逾越节期间,犹太人不会进入任何罗马建筑,因为他们担心自己被玷污,无法吃逾越节晚餐。彼拉多因为他们不肯进殿,就在门外铺石的地上举行审判。
(5)在希律·安提帕面前举行罗马审判(路加福音23:6-12)
彼拉多知道耶稣无罪,但他不想激怒犹太领袖。当他听说耶稣“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了”(路加福音23:5)时,觉得自己可以摆脱这种两难的境地。在逾越节这周,加利利的统治者希律·安提帕刚好在耶路撒冷。[5] 由于耶稣来自加利利,彼拉多希望希律能担任此案的法官。彼拉多派人将耶稣送去见希律,但希律拒绝干预。
(6)在彼拉多面前举行最后的罗马审判(马太福音27:15-26,路加福音23:13-25,约翰福音18:39-19:16)
在耶稣被希律送回后,彼拉多想要寻找另一种解决办法。他知道耶稣无罪,于是说:“看哪,我也曾将你们告他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他,并没有查出他甚麽罪来”(路加福音23:14)。彼拉多不想给无辜的耶稣定罪。
当犹太领袖威胁说要向凯撒告发他不忠时,彼拉多屈服了。彼拉多是一个软弱的统治者。在早先的一次冲突中,他让士兵携带皇帝的像进入耶路撒冷,这导致一群犹太人在他的殿外抗议了五天。当彼拉多威胁要杀死抗议者时,他们声称宁死也不允许凯撒的像出现在圣城。彼拉多最后被迫让步。
因为这段经历,彼拉多害怕犹太人。此外,他在罗马的上司赛扬努斯也不相信他能控制犹太人。当犹太领袖威胁说,如果彼拉多释放耶稣,他们就要向凯撒告状时,彼拉多就把耶稣交给他们去钉十字架(约翰福音19:16)。彼拉多判处耶稣死刑不是因为他相信耶稣有罪,而是因为自己的软弱。
彼得在审判期间否认耶稣。
在吃逾越节的晚餐时,耶稣曾警告彼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约翰福音13:38)。现在,在耶稣受审期间,彼得三次不认耶稣。
在读这段故事时,我们应该记住,彼得并不是那天晚上唯一一个弃主而去的人。只有彼得和约翰参加了审判,其他门徒早就吓跑了。
显然,彼得爱耶稣。那么,他为何会跌倒呢?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耶稣如何面对试探。我们可以从彼得的失败中获得警示,知道在面临试探时应该如何做。彼得跌倒至少有两个原因:
(1)过度自信
当耶稣警告彼得要小心撒旦的攻击时,彼得夸口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众门徒都是这样说”(马太福音26:35)。我们若过度自信,就会有跌倒的危险。我们只有依靠圣灵的大能才能过上得胜的基督徒生活。过度自信是属灵失败的第一步。
(2)缺乏祷告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警告门徒:“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加福音22:40)。然而,彼得并没有祷告求神加力量让他面对即将到来的试探,而是睡着了。
缺乏祷告必然会导致属灵失败。如果没有活泼的祷告生活,我们就不可能过得胜的基督徒生活。撒旦试图让基督徒工人参与很多活动,以至于无暇祷告。牠知道,如果我们没有时间祷告,就会很快跌倒。
►回顾你的基督徒生活和事工,想想你曾在哪些地方受试探而跌倒或几乎跌倒。哪些因素导致了你的跌倒?你是否因为事奉方面的成功而过于自信?你是否异常忙碌,以至于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祷告?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可作为今后的鉴戒?
犹大在审判期间自杀。
在记载彼得三次否认主后,马太福音紧接着讲述了犹大自杀的故事。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30块钱还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马太福音27:3-4)。犹大就把出卖耶稣所得的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马太福音27:5)。犹大选择了自杀,而非怀着负罪感度过一生。
马太福音将彼得的悔改和犹大的懊悔并列叙述。彼得和犹大都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然而,马太说犹大是改变心意,而非通常所说的真正悔改。这一差异对于理解各人对自己犯罪的回应至关重要。
保罗阐明了懊悔(为罪的结果忧伤)和悔改(为罪本身忧伤并改变方向)之间的区别。保罗写道:“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後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哥林多后书7:10)。
属天的忧伤能带来真正的悔改,从而带来救赎和生命。属世的忧伤只会带来懊悔,最终通向内疚和死亡。彼得和犹大都很后悔,但只有彼得真正悔改。
犹大在看到自己的背叛所产生的结果后,选择了死亡而非羞愧和内疚。他感到懊悔,但并未真正悔改。彼得在看到自己失败的结果后,选择了真正的悔改。犹大懊悔的结果是死亡,彼得悔改的结果是一生富有成效的传道。
►你是否见过为罪懊悔却并未真正悔改的人?他们的结局如何?在传道中,我们如何能带人真正悔改?
受难
► 阅读马太福音27:27-54。
对于罗马士兵而言,犹太是一个可怕的驻地。人们憎恨罗马士兵,常有狂热分子密谋暗杀他们。逾越节期间,罗马军队要时刻警惕发生暴乱,再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差事了。当有犹太囚犯被判处死刑时,罗马士兵会把仇恨发泄在这些死囚身上。
耶稣所受的待遇(殴打,嘲弄,荆棘冠冕)表明了士兵的残忍和铁石心肠。他们恨恶自己的差事,憎恨周围的人,惩罚毫无抵抗能力的囚犯来获取片刻愉悦。耶稣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对士兵没有一句怨言。
很多作者通过研究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七句话来研究耶稣受难的故事。一个人的遗言能表明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面对死亡,耶稣说了什么?
饶恕的话语
当兵丁把耶稣钉十字架时,耶稣祷告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34)。直到最后,耶稣始终充满爱和饶恕。
耶稣应许那位当受死刑的强盗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23:43)。
怜悯的话语
耶稣委托约翰照顾马利亚时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约翰福音19:26-27)。此前,耶稣曾教导说最深厚的亲情是属灵亲情:“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马太福音12:49-50)。
耶稣受难时,他的兄弟们还没有信主,不是他属灵家庭的一员。因此,耶稣将马利亚托付给一位属灵的弟兄照顾,就是他所爱的约翰。
遭受肉体折磨时所说的话语
神儿子的身份并没有让耶稣摆脱十字架上肉体的折磨,他承受了一个死刑犯所要承受的所有痛苦。在被挂在烈日中几个小时后,耶稣说:“我渴了” (约翰福音19:28)。
承受属灵痛苦时所说的话语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都只记载了一句话,但这也许是十字架上最令人心碎的话语:“我的神!我的神!为甚麽离弃我?”(马太福音27:46,马可福音15:34)
耶稣最大的痛苦无疑是与天父分离。父和子从亘古以来就活在不间断的相交中。现在,由于背负了我们的罪,耶稣不得不与天父分离。
在十字架上,“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5:21)。在以赛亚书第53章中,先知提到“受苦的仆人”将担当我们的罪(以赛亚书53:4-12)。保罗指出,这种替代性赎罪是在十字架上完成的。
耶稣为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5:21)。因着基督的死,我们成了义人,不再活在罪的捆绑中。保罗并未说“在他里面我们被称为 义”,而是说“在他里面我们成为 神的义”。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真正的转变得以发生。基督成为罪,目的是让我们成为义。
顺从的话语
“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加福音23:46)。耶稣一生忠心顺服神。面对十字架,他祷告说:“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26:39)。现在,他最后一次表达了对天父旨意的顺服。
得胜的话语
“成了”(约翰福音19:30)。在得胜的呼喊中,耶稣宣告他已经完成了父差他去做的工作。罪债已经偿清,撒旦已被打败。旧约中羊羔所预示的和以赛亚书第53章所应许的赎罪已经完成。
埋葬
► 阅读马太福音27:57-61。
保罗在哥林多传道时讲到,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死后被埋葬(哥林多前书15:3-4)。对于保罗和早期教会来说,埋葬很重要。
今天,很多受难周纪念活动都是从耶稣受难日直接来到复活节。然而,在教会的大部分历史中,“圣周六”被视为是复活节守夜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埋葬究竟有什么意义?[6]
历史意义
埋葬表明耶稣真的死了。伊斯兰教声称,耶稣当时处于昏迷状态,后来又苏醒了。然而,埋葬表明耶稣真的死了。罗马人很清楚如何处决死刑犯,他们不可能在人还没死时就把他从十字架上取下来。
此外,巨石和守卫能够确保无人从坟墓中逃脱。即使罗马士兵在耶稣未死时就误将他埋葬,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在十字架上遭受数小时痛苦的人能够挣开裹尸布,推开巨石,制服强壮的守卫并最终逃脱。埋葬证实了拿撒勒人耶稣已死的历史真相。
预言意义
以赛亚在写到那只被牵去宰杀的羔羊时预言说:“人还使他与恶人同埋;谁知死的时候与财主同葬”(以赛亚书53:9)。耶稣的埋葬应验了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耶稣死后,亚利马太的约瑟去找彼拉多要遗体。约瑟是犹太公会成员,但他并不同意判处耶稣死刑。虽然大多数犹太领袖都反对耶稣,但仍有一些人在寻求神的国,约瑟就是这样一位暗中作门徒的人。他和尼哥底母将耶稣的尸体埋葬在自己的坟墓里(马太福音27:57-60,马可福音15:42-46,路加福音23:50-54,约翰福音19:38-42)。
想想这需要何等的勇气。门徒都弃耶稣而去,但约瑟却挺身而出,愿意埋葬一位死刑犯的尸体。这一公开立场会危及约瑟在犹太公会和犹太人中的地位。另外,此举还可能惹怒彼拉多。罗马官员很少允许亲友埋葬被钉十字架之人的尸体。尸体被放在公众都可以看见的地方,作为对其他罪犯的警告。彼拉多同意约瑟的请求,这表明他知道耶稣并没有犯罪。
神学意义
保罗将我们的洗礼与耶稣的埋葬相提并论: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马书6:3-4)。
埋葬是对耶稣之死的公开确认。同样,洗礼也是我们有份于耶稣的死的公开见证。在洗礼中,我们宣告自己已经向旧有的生活方式死了。
埋葬是确认人死亡的最后一步。在西方,送葬者会将泥土撒在下葬的灵柩上,以表示最终“告别”尘世。保罗强调了我们向罪死的确定性。因为基督死了,我们也向罪死了。若在我们与基督一同埋葬之后再回到罪中,就如同挖出一具死尸。[7] 我们与基督一同埋葬;我们不再为罪而活。
[1] “他受鞭打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得医治。
他无罪
却被定罪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虽有罪却被宣告无罪。
他戴上荆棘的冠冕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戴上荣耀的冠冕。
他的衣服被脱掉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穿上光明洁白的细麻衣。
他受到嘲笑和谩骂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得荣耀和祝福。
他被视为罪犯又
被列入过犯者之列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无罪
并越过一切的罪恶称义。
他无法
拯救自己吗?
那是为了极尽全力拯救别人。
他终以最痛苦、
最羞辱的方式
死去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永生,
并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耀。”
—莱尔主教
[2] “耶稣没有在他的神性中寻求脱离苦难,而是在祷告中寻求庇护。”
—改编自T.B. Kilpatrick
[3] 约翰福音18:3称这群兵丁为“一队”。在当时的罗马,一队兵丁通常由600人组成。
[4] 引自约翰·斯托得所著的《
圣经信息系列:罗马书 》(伊利诺伊州韦斯特蒙特:InterVarsity Press,1994),255。
[5] 在逾越节这周,巴勒斯坦的所有罗马官员都会来到耶路撒冷,帮助镇压可能发生的叛乱。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