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 生平与事工
耶稣的 生平与事工
Audio Course Purchase

Search Course

Type at least 3 characters to search

Search through all lessons and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Searching...

No results found

No matches for ""

Try different keywords or check your spelling

results found

Lesson 8: 十字架和复活

2 min read

by Randall McElwain


课程目标

在本课结束时,学生应该:

(1)认识受难周不同人对耶稣的不同反应。

(2)将耶稣对无花果树的诅咒理解为鲜活的比喻。

(3)认识彼得失败的原因。

(4)理解十字架和复活是耶稣生命和事工的基础。

事工原则

有效的事工都离不开十字架和复活的大能。

介绍

耶稣受难的故事是福音书的高潮。四福音书共计89章,其中有30章专门讲述从耶稣荣入圣城到复活这一周所发生的事。约翰福音近一半的篇幅都在讲述这一周,这段时间是耶稣整个生命和事工的高潮。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耶稣在地上事工的最后一周,为我们的生命和事工提供借鉴。

►在继续本课之前,请讨论两个问题:

  • 就神学和个人角度而言,耶稣受难对我意味着什么?

  • 就神学和个人角度而言,耶稣复活对我意味着什么?

对耶稣的反应:耶稣公开传道的最后一周

福音书作者强调了不同的人对耶稣的不同反应。例如,在耶稣刚降生时,马太将博士的朝拜和试图杀害耶稣的希律王进行了对比;约翰将犹太拉比尼哥底母的疑问和井边撒玛利亚妇人的无知进行了对比。

►阅读马太福音10:32-39。

没有人能对耶稣所传讲的信息保持中立,我们要么接受他所传的,要么拒绝他。耶稣将自己的事工描述为一把利剑,为要将两类人分开。一家人会因对耶稣的不同反应而分裂,甚至耶稣自己的家也面临这一考验(约翰福音7:5,马可福音3:21)。没有人能保持中立。

在耶稣公开传道的最后一周,人们对他的反应尤其两极分化,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对比一直延续到钉十字架,且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与他同钉十字架的两个强盗身上。

对拉撒路复活的反应

►阅读约翰福音11:1-57。

宗教领袖甚至在拉撒路复活之前就反对耶稣。当耶稣在初冬的修殿节上访问圣殿时,犹太领袖指责他亵渎神灵,并试图用石头打死他。由于耶稣的时候还没到,他逃了出来,穿过了约旦河,离开了耶路撒冷的宗教中心(约翰福音10:22-42)。

当拉撒路去世的消息传来时,门徒知道耶稣回到犹太很危险。读者常常嘲笑多马的多疑和悲观,但他是一个对主人忠心的人。他料到耶稣会在犹太被杀,但他非常忠心。当耶稣坚持要回犹太时,多马对其他门徒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罢” (约翰福音11:16)。不管多马后来怎样心存疑惑,我们都不应忘记他的忠心。耶稣复活后,多马在印度传道时殉道,这难道有什么奇怪的吗?

在伯大尼这样一个小村庄,拉撒路的复活很快就流传开来,宗教领袖根本无法隐瞒这一充满戏剧性的事件。约翰记载了不同的人对这一神迹的不同反应。

众人的反应

随着拉撒路复活的消息传开,公众坚信耶稣将推翻罗马,并在耶路撒冷重立大卫的王位。他们坚信耶稣就是神所应许的弥赛亚。“那些来看马利亚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 (约翰福音11:45,12:11)。这么多人相信耶稣,以至于法利赛人说:“看哪,你们是徒劳无益,世人都随从他去了” (约翰福音12:19)。因着拉撒路的复活,当耶稣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时,众人都热情地拥戴他。

宗教领袖的反应

拉撒路的复活使宗教领袖再也无法忽视耶稣是弥赛亚这一说法。随着众人转向耶稣,宗教领袖只有两个选择:

  1. 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然而,这需要他们放弃对权力的野心。耶稣已经责备了他们的假冒伪善。如果他们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就会失去自己在犹太人中的领袖地位。

  2. 逮捕并杀害耶稣。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耶稣为弥赛亚,就必须杀害他。

宗教领袖为杀害耶稣的图谋辩护,称这是对国家最有利的决定。他们就像历史上那些软弱的领袖一样,试图为自己的决定找借口。“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麽办呢?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约翰福音11:47-48)。他们害怕耶稣会领导一场反对罗马的革命。他们不明白他的国是属灵国度。

“我们的地土”可能指圣殿,“我们的百姓”可能指罗马允许犹太人所享有的自由(见使徒行传6:13和21:28)。尽管犹太处于罗马的控制之下,但犹太人仍然可以在圣殿中敬拜,遵守宗教律法,犹太公会也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能。如果罗马镇压叛乱,这一切都将一去不复返。

该亚法对犹太公会说:一个人死总比整个民族受苦要好(约翰福音11:49-50)。然而,讽刺的是,在钉死耶稣之后,犹太公会的担忧变成了现实。耶稣被杀四十年后,罗马人在镇压犹太人的叛乱时拆毁了圣殿,剥夺了犹太人的权力。该亚法所极力避免的一切都一一发生。

犹太公会无法在不销毁所有证据的情况下隐藏这一神迹,所以他们决定杀害耶稣和拉撒路,以保护以色列民族(约翰福音11:53和12:10)。神迹未必能说服不信的人。我们常常会想:“如果神能用神迹来证明自己,所有人就会信他了。”然而,神迹可能只会让怀疑者更加怀疑。

在财主和拉撒路(不是耶稣复活的拉撒路)的故事中,财主恳求亚伯拉罕派拉撒路去警告他的弟兄。亚伯兰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路加福音16:31)。圣经本身就是真理的明证。如果我们拒绝圣经,其他证据也无法说服我们。

对耶稣的反应:马利亚

►阅读马太福音26:6-13和约翰福音12:1-11。

马利亚是拉撒路和马大的姐妹。耶稣在地上传道期间,她是耶稣最忠实的跟随者之一。在先前的一个故事中,马大向耶稣抱怨马利亚,因为她只顾在一旁听耶稣讲道,而不去帮助她事奉。在那个故事中,耶稣称赞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加福音10:42)。

耶稣受难前不到一周,他和门徒受邀来到了长大麻风病的西门家中,拉撒路和他的姐妹也应邀前来。席间,马利亚将一瓶极珍贵的香膏倒在了耶稣的头和脚上。这瓶香膏价值300第纳里乌斯,约等于普通人一年的工资。在那个没有银行的年代,这可能是马利亚所有的积蓄。

看到马利亚如此浪费,门徒都很生气(马太福音26:8,马可福音14:5),但马利亚只在乎一个人的看法,那就是耶稣。她的行为是出于爱,这爱使她无视所有其他人的意见。她不在乎香膏的价值,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在敬拜她的主,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当门徒对马利亚的做法表示抗议时,耶稣说:“由她吧!…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马可福音14:6)。耶稣知道自己几天后就要被钉十字架,他明白马利亚的行为所象征的意义:“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马太福音26:12)。耶稣赞赏这位在爱中敬拜和无私奉献的姊妹。

在读马利亚膏抹耶稣的故事时,我们应该问:“我有多爱耶稣?我更在乎他的看法还是旁观者的看法?”马利亚真的爱耶稣。

对耶稣的反应:荣入圣城

►阅读马太福音21:1-11和约翰福音12:12-19。

周日,耶稣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在平时,这件事并无什么不寻常之处:一位加利利教师在一小群跟随者的陪同下,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参加逾越节。然而,这并非一个普通的日子。拉撒路的复活使这次逾越节朝圣之旅变成了一次具有宗教和政治意义的声明。

马太福音强调了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宗教意义。马太表明,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应验了撒迦利亚的预言。众人引用的是诗篇第118篇中的话。诗篇第118篇是一篇逾越节诗篇,描述了众人列队凯旋进入耶路撒冷的情景(马太福音21:4-11,撒迦利亚书9:9,诗篇118:26)。

荣入圣城还富有政治意味:

  • 众人把衣服铺在路上表示向王臣服(马太福音21:8,列王纪下9:13)。

  • 从马加比时期开始,棕榈枝就象征着战胜军事敌人(约翰福音12:13,马加比一书13:51)。

  • “和散那”的意思是“救救我们”,是求救的呼喊。

  • “大卫的子孙”是与王室和弥赛亚有关的称号。

人们相信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是为了推翻罗马,建立他的王国。对弥赛亚的漫长等待终于要结束,先知们的应许很快就会实现。

仅仅几天后,这些人中的很多人就会喊:“钉他十字架!”为什么?因为他们为耶稣欢呼的理由是错的。他们相信耶稣会推翻罗马,但耶稣并无意领导一场军事叛乱。他们寻求的是政治王国,但耶稣带来的却是属灵国度。在失望中,众人很快就会掉转矛头反对耶稣。

犹太公会中有政治权势的社会精英成员已经决定要杀耶稣,无权无势的人很快就会掉转矛头反对他。耶稣知道前面会发生什么,他为这座拒绝自己的城市的命运而哭泣(路加福音19:41-44)。耶稣知道凯旋的队伍最终要通往十字架。众人引用了诗篇118:26:“奉耶和华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耶稣知道接下来的一节经文是:“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诗篇118:27)。耶稣作为祭物进入了耶路撒冷,他很快就会被绑在“祭坛”(罗马十字架)上。

深入探究:耶稣诅咒无花果树

► 阅读马可福音11:12-25。

在对观福音中,每一卷书都记载了耶稣在公开传道的最后一周诅咒一棵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的故事。在伯大尼过夜后,耶稣于周一来到了耶路撒冷,并诅咒了那棵无花果树。周二,门徒看到这棵树在短短24小时内就枯萎了。

虽然当时不是无花果成熟的季节(马可福音11:13),但树上有叶子表明树上本应结有绿色的无花果。无花果树在长出叶子后不久就会结果。如果一棵树长出了叶子,却没有很快结出无花果,那么这棵树当年就不会结果。

这个故事表明以色列是一棵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1] 神当初拣选以色列,为要祝福万国(创世记12:3)。然而,以色列却羞辱了耶和华的名。

圣殿本应是万民祷告的地方(以赛亚书56:7),却成了贼窝,成了有权有势的祭司长欺骗穷人的地方。

无花果树不结果子,以色列也不结果子。无花果树被弃绝,以色列很快也会被弃绝。

诅咒无花果树是耶稣在公开传道的末期所发出的一系列审判信息之一,这些信息包括:

  1. 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的鲜活比喻(马可福音11:12-14,20-25)。

  2. 洁净圣殿(马可福音11:15-19)。

  3. 凶恶佃户的比喻(马可福音12:1-12)。

  4. 与宗教领袖的争论(马可福音12:13-40)。

  5. 耶稣预言圣殿被毁(马可福音13:1-37)。


[1]在旧约中,无花果树往往代表以色列(如耶利米书8:13、何西阿书9:10、约珥书1:7)。

对耶稣的反应:耶稣公开传道的最后一周(续)

对耶稣的反应:宗教领袖

► 阅读马太福音21:23-22:46。

拉撒路复活后,宗教领袖决心杀害耶稣。然而,耶稣在众人的心中声望很高,这让他们很难下手。他们想方设法要败坏耶稣的名声。耶稣荣入耶路撒冷后,宗教领袖在圣殿三番五次刁难耶稣。他们试图陷害耶稣,但却屡屡失败。相反,众人看到耶稣用智慧和机智一再让宗教领袖难堪。

首先,祭司长和长老质问他有何权柄清理圣殿和进行公开教导。耶稣用一个有关施洗约翰的反问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这让他们左右为难,无法作答。

随后,耶稣用三个比喻谴责了宗教领袖。两个儿子的比喻表明,单单靠嘴上所说的话不能证明你是天国的子民,唯有顺服神才能证明你是天国的子民。凶恶佃户的比喻说明了拒绝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后果。最后,喜筵的比喻表明,受邀参加筵席的宗教领袖遭到弃绝,而看似不配参加筵席但却对邀请做出回应的人将会享受筵席。

宗教领袖一心想败坏耶稣的名声,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试图陷害他。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明白真理,而是要找理由杀害耶稣。耶稣知道他们并不渴望真理,所以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

他们的诡计无一得逞,只得放弃。马太对此说到:“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一言。从那日以後,也没有人敢再问他甚麽”(马太福音22:46)。马可则记载了目睹这些对峙的普通人的欢喜:“众人都喜欢听他”(马可福音12:37)。

►作为牧师或基督徒领袖,你会经常遇到棘手的问题。那应如何分辨提问者是真心实意还是想给你下套?你对这两类提问者的回答应该有何不同?(参见箴言26:4-5中的例子来了解这种对比)

受审和钉十字架

[1]► 阅读哥林多前书15:1-8。

耶稣升天二十年后,保罗在哥林多建立了教会。这所教会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信徒组成,既包括熟悉希伯来圣经的犹太人,又包括对真神一无所知的外邦人。

哥林多教会当时面临内部冲突和错误教义的威胁。针对这些问题,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要持守他最初传讲的信息。保罗最初在哥林多这座异教城市所传讲的信息主要围绕四大历史事件:

  • 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

  • 他被埋葬。

  • 他在第三天复活。

  • 他公开向矶法,十二使徒,500弟兄,雅各,所有使徒并最后向保罗显现。

保罗最初在哥林多传讲的是十字架的信息:“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十字架的信息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

在旧约中,带羊羔来献祭的人会把手放在羊羔头上,表示认同羊羔的死。通过将手放在羊羔头上,献祭者是在说:“这只羊羔是替我而死,我罪该万死。”同样,我们也罪该万死,但基督替我们死了。我们本该死,他死是为了让我们活。

被捕

►阅读马太福音26:1-5, 14-56。

在受难周第三天,耶稣预言他将在两天后被杀。在耶稣说这预言至少九天之前,犹太公会的计划是在过逾越节的人群离开后再逮捕耶稣。然而,犹大提出愿意背叛自己的主人,与他们配合,所以他们决定借此机会逮捕耶稣。

祭司长为何需要犹大?因为耶稣很受欢迎,他们需要在耶稣远离人群时逮捕他。如果他们当众逮捕他,就会引起骚乱。

[2]与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后,耶稣来到客西马尼园祷告。面对十字架的肉体折磨和与天父分离的精神痛苦,耶稣祷告说:“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26:39)。即便在如此大的试炼中,耶稣也一心顺服天父的旨意。

当天晚上,犹大带着一大群人来捉拿耶稣。[3]犹大通过与耶稣亲嘴进行指认后,耶稣对兵丁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约翰福音18:6)。这群兵丁害怕这位拥有胜过死亡权柄的人。掌权的是耶稣,而非仇敌。19世纪传道人屋大维·温斯洛写道:“把耶稣交出去受死的是谁?不是为了钱财出卖耶稣的犹大,不是因为害怕而交出耶稣的彼拉多,也非因妒忌而杀害耶稣的犹太人,而正是满有慈爱的天父!” [4]

受审

► 阅读马太福音26:57-27:26,路加福音22:54-23:25,约翰福音18:12-19:16。

耶稣接受了犹太人的审判和罗马人的审判。犹太律法在古代法律体系中最人性化,会尽一切可能保存生命。罗马法律则以规则严格和全面而著称。这是古代世界最好的两种法律制度,但它们却并未阻止罪人杀害神的儿子。

在被捕后的几个小时里,耶稣接受了六次法律听证和审判,其中包括犹太宗教审判和罗马民事审判。历史学家指出,根据犹太律法,犹太审判是非法的。由于着急给耶稣定罪,犹太公会:

  • 在夜间举行了审判(非法)

  • 在逮捕耶稣之前没有提出正式指控(非法)

  • 不允许耶稣传唤证人为自己辩护(非法)

  • 不惜违背犹太律法以更快的速度匆忙审判(非法)

讽刺的是,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他们能在逾越节之前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将尸体取下。他们要杀死神的羔羊,目的是按时吃逾越节的羔羊!

审判顺序

(1)在亚那面前举行犹太听审(约翰福音18:12-14,19-23)

亚那被任命为终身大祭司。即使在罗马人任命亚那的女婿该亚法继任他做大祭司后,大多数犹太人仍然称亚那为“大祭司”。在亚那面前举行的首次听审是非正式的,没有提出任何指控,也没有任何证人在场。

(2)在犹太公会面前举行犹太听审(马太福音26:57-68)

在犹太公会全体成员面前举行的首次听审可能发生于凌晨2点。虽然在天亮之前无法进行合法审判,但犹太领袖希望尽快行动。虽然夜间的正式审判是非法的,但犹太公会举行了一次非正式听审,控告耶稣“说僭妄的话”亵渎神,并决定判处他死刑。

(3)在犹太公会面前举行正式的犹太审判(路加福音22:66-71)

天亮后,犹太公会举行了正式审判。在这次审判中,他们正式宣判了耶稣亵渎神的罪名。

(4)在彼拉多面前举行首次罗马审判(路加福音23:1-5,约翰福音18:28-38)

罗马并未赋予犹太公会处决罪犯的权力(约翰福音18:31)。为了让彼拉多做出死刑判决,犹太领袖将他们的指控从宗教上的亵渎罪改为政治上的叛乱罪。他们指控耶稣:“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该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路加福音23:2)。

在逾越节期间,犹太人不会进入任何罗马建筑,因为他们担心自己被玷污,无法吃逾越节晚餐。彼拉多因为他们不肯进殿,就在门外铺石的地上举行审判。

(5)在希律·安提帕面前举行罗马审判(路加福音23:6-12)

彼拉多知道耶稣无罪,但他不想激怒犹太领袖。当他听说耶稣“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了”(路加福音23:5)时,觉得自己可以摆脱这种两难的境地。在逾越节这周,加利利的统治者希律·安提帕刚好在耶路撒冷。[5]由于耶稣来自加利利,彼拉多希望希律能担任此案的法官。彼拉多派人将耶稣送去见希律,但希律拒绝干预。

(6)在彼拉多面前举行最后的罗马审判(马太福音27:15-26,路加福音23:13-25,约翰福音18:39-19:16)

在耶稣被希律送回后,彼拉多想要寻找另一种解决办法。他知道耶稣无罪,于是说:“看哪,我也曾将你们告他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他,并没有查出他甚麽罪来”(路加福音23:14)。彼拉多不想给无辜的耶稣定罪。

当犹太领袖威胁说要向凯撒告发他不忠时,彼拉多屈服了。彼拉多是一个软弱的统治者。在早先的一次冲突中,他让士兵携带皇帝的像进入耶路撒冷,这导致一群犹太人在他的殿外抗议了五天。当彼拉多威胁要杀死抗议者时,他们声称宁死也不允许凯撒的像出现在圣城。彼拉多最后被迫让步。

因为这段经历,彼拉多害怕犹太人。此外,他在罗马的上司赛扬努斯也不相信他能控制犹太人。当犹太领袖威胁说,如果彼拉多释放耶稣,他们就要向凯撒告状时,彼拉多就把耶稣交给他们去钉十字架(约翰福音19:16)。彼拉多判处耶稣死刑不是因为他相信耶稣有罪,而是因为自己的软弱。

彼得在审判期间否认耶稣。

在吃逾越节的晚餐时,耶稣曾警告彼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约翰福音13:38)。现在,在耶稣受审期间,彼得三次不认耶稣。

在读这段故事时,我们应该记住,彼得并不是那天晚上唯一一个弃主而去的人。只有彼得和约翰参加了审判,其他门徒早就吓跑了。

显然,彼得爱耶稣。那么,他为何会跌倒呢?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耶稣如何面对试探。我们可以从彼得的失败中获得警示,知道在面临试探时应该如何做。彼得跌倒至少有两个原因:

(1)过度自信

当耶稣警告彼得要小心撒旦的攻击时,彼得夸口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众门徒都是这样说”(马太福音26:35)。我们若过度自信,就会有跌倒的危险。我们只有依靠圣灵的大能才能过上得胜的基督徒生活。过度自信是属灵失败的第一步。

(2)缺乏祷告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警告门徒:“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加福音22:40)。然而,彼得并没有祷告求神加力量让他面对即将到来的试探,而是睡着了。

缺乏祷告必然会导致属灵失败。如果没有活泼的祷告生活,我们就不可能过得胜的基督徒生活。撒旦试图让基督徒工人参与很多活动,以至于无暇祷告。牠知道,如果我们没有时间祷告,就会很快跌倒。

►回顾你的基督徒生活和事工,想想你曾在哪些地方受试探而跌倒或几乎跌倒。哪些因素导致了你的跌倒?你是否因为事奉方面的成功而过于自信?你是否异常忙碌,以至于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祷告?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可作为今后的鉴戒?

犹大在审判期间自杀。

在记载彼得三次否认主后,马太福音紧接着讲述了犹大自杀的故事。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30块钱还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马太福音27:3-4)。犹大就把出卖耶稣所得的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马太福音27:5)。犹大选择了自杀,而非怀着负罪感度过一生。

马太福音将彼得的悔改和犹大的懊悔并列叙述。彼得和犹大都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然而,马太说犹大是改变心意,而非通常所说的真正悔改。这一差异对于理解各人对自己犯罪的回应至关重要。

保罗阐明了懊悔(为罪的结果忧伤)和悔改(为罪本身忧伤并改变方向)之间的区别。保罗写道:“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後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哥林多后书7:10)。

属天的忧伤能带来真正的悔改,从而带来救赎和生命。属世的忧伤只会带来懊悔,最终通向内疚和死亡。彼得和犹大都很后悔,但只有彼得真正悔改。

犹大在看到自己的背叛所产生的结果后,选择了死亡而非羞愧和内疚。他感到懊悔,但并未真正悔改。彼得在看到自己失败的结果后,选择了真正的悔改。犹大懊悔的结果是死亡,彼得悔改的结果是一生富有成效的传道。

►你是否见过为罪懊悔却并未真正悔改的人?他们的结局如何?在传道中,我们如何能带人真正悔改?

受难

► 阅读马太福音27:27-54。

对于罗马士兵而言,犹太是一个可怕的驻地。人们憎恨罗马士兵,常有狂热分子密谋暗杀他们。逾越节期间,罗马军队要时刻警惕发生暴乱,再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差事了。当有犹太囚犯被判处死刑时,罗马士兵会把仇恨发泄在这些死囚身上。

耶稣所受的待遇(殴打,嘲弄,荆棘冠冕)表明了士兵的残忍和铁石心肠。他们恨恶自己的差事,憎恨周围的人,惩罚毫无抵抗能力的囚犯来获取片刻愉悦。耶稣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对士兵没有一句怨言。

很多作者通过研究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七句话来研究耶稣受难的故事。一个人的遗言能表明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面对死亡,耶稣说了什么?

饶恕的话语

当兵丁把耶稣钉十字架时,耶稣祷告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34)。直到最后,耶稣始终充满爱和饶恕。

耶稣应许那位当受死刑的强盗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23:43)。

怜悯的话语

耶稣委托约翰照顾马利亚时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约翰福音19:26-27)。此前,耶稣曾教导说最深厚的亲情是属灵亲情:“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马太福音12:49-50)。

耶稣受难时,他的兄弟们还没有信主,不是他属灵家庭的一员。因此,耶稣将马利亚托付给一位属灵的弟兄照顾,就是他所爱的约翰。

遭受肉体折磨时所说的话语

神儿子的身份并没有让耶稣摆脱十字架上肉体的折磨,他承受了一个死刑犯所要承受的所有痛苦。在被挂在烈日中几个小时后,耶稣说:“我渴了” (约翰福音19:28)。

承受属灵痛苦时所说的话语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都只记载了一句话,但这也许是十字架上最令人心碎的话语:“我的神!我的神!为甚麽离弃我?”(马太福音27:46,马可福音15:34)

耶稣最大的痛苦无疑是与天父分离。父和子从亘古以来就活在不间断的相交中。现在,由于背负了我们的罪,耶稣不得不与天父分离。

在十字架上,“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5:21)。在以赛亚书第53章中,先知提到“受苦的仆人”将担当我们的罪(以赛亚书53:4-12)。保罗指出,这种替代性赎罪是在十字架上完成的。

耶稣为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5:21)。因着基督的死,我们成了义人,不再活在罪的捆绑中。保罗并未说“在他里面我们被称为义”,而是说“在他里面我们成为神的义”。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真正的转变得以发生。基督成为罪,目的是让我们成为义。

顺从的话语

“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加福音23:46)。耶稣一生忠心顺服神。面对十字架,他祷告说:“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26:39)。现在,他最后一次表达了对天父旨意的顺服。

得胜的话语

“成了”(约翰福音19:30)。在得胜的呼喊中,耶稣宣告他已经完成了父差他去做的工作。罪债已经偿清,撒旦已被打败。旧约中羊羔所预示的和以赛亚书第53章所应许的赎罪已经完成。

埋葬

► 阅读马太福音27:57-61。

保罗在哥林多传道时讲到,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死后被埋葬(哥林多前书15:3-4)。对于保罗和早期教会来说,埋葬很重要。

今天,很多受难周纪念活动都是从耶稣受难日直接来到复活节。然而,在教会的大部分历史中,“圣周六”被视为是复活节守夜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埋葬究竟有什么意义?[6]

历史意义

埋葬表明耶稣真的死了。伊斯兰教声称,耶稣当时处于昏迷状态,后来又苏醒了。然而,埋葬表明耶稣真的死了。罗马人很清楚如何处决死刑犯,他们不可能在人还没死时就把他从十字架上取下来。

此外,巨石和守卫能够确保无人从坟墓中逃脱。即使罗马士兵在耶稣未死时就误将他埋葬,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在十字架上遭受数小时痛苦的人能够挣开裹尸布,推开巨石,制服强壮的守卫并最终逃脱。埋葬证实了拿撒勒人耶稣已死的历史真相。

预言意义

以赛亚在写到那只被牵去宰杀的羔羊时预言说:“人还使他与恶人同埋;谁知死的时候与财主同葬”(以赛亚书53:9)。耶稣的埋葬应验了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耶稣死后,亚利马太的约瑟去找彼拉多要遗体。约瑟是犹太公会成员,但他并不同意判处耶稣死刑。虽然大多数犹太领袖都反对耶稣,但仍有一些人在寻求神的国,约瑟就是这样一位暗中作门徒的人。他和尼哥底母将耶稣的尸体埋葬在自己的坟墓里(马太福音27:57-60,马可福音15:42-46,路加福音23:50-54,约翰福音19:38-42)。

想想这需要何等的勇气。门徒都弃耶稣而去,但约瑟却挺身而出,愿意埋葬一位死刑犯的尸体。这一公开立场会危及约瑟在犹太公会和犹太人中的地位。另外,此举还可能惹怒彼拉多。罗马官员很少允许亲友埋葬被钉十字架之人的尸体。尸体被放在公众都可以看见的地方,作为对其他罪犯的警告。彼拉多同意约瑟的请求,这表明他知道耶稣并没有犯罪。

神学意义

保罗将我们的洗礼与耶稣的埋葬相提并论: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马书6:3-4)。

埋葬是对耶稣之死的公开确认。同样,洗礼也是我们有份于耶稣的死的公开见证。在洗礼中,我们宣告自己已经向旧有的生活方式死了。

埋葬是确认人死亡的最后一步。在西方,送葬者会将泥土撒在下葬的灵柩上,以表示最终“告别”尘世。保罗强调了我们向罪死的确定性。因为基督死了,我们也向罪死了。若在我们与基督一同埋葬之后再回到罪中,就如同挖出一具死尸。[7] 我们与基督一同埋葬;我们不再为罪而活。


[1]“他受鞭打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得医治。
他无罪
却被定罪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虽有罪却被宣告无罪。
他戴上荆棘的冠冕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戴上荣耀的冠冕。
他的衣服被脱掉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穿上光明洁白的细麻衣。
他受到嘲笑和谩骂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得荣耀和祝福。
他被视为罪犯又
被列入过犯者之列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无罪
并越过一切的罪恶称义。
他无法
拯救自己吗?
那是为了极尽全力拯救别人。
他终以最痛苦、
最羞辱的方式
死去了吗?
那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永生,
并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耀。”
—莱尔主教
[2]“耶稣没有在他的神性中寻求脱离苦难,而是在祷告中寻求庇护。”
—改编自T.B. Kilpatrick
[3]约翰福音18:3称这群兵丁为“一队”。在当时的罗马,一队兵丁通常由600人组成。
[4]引自约翰·斯托得所著的《圣经信息系列:罗马书》(伊利诺伊州韦斯特蒙特:InterVarsity Press,1994),255。
[5]在逾越节这周,巴勒斯坦的所有罗马官员都会来到耶路撒冷,帮助镇压可能发生的叛乱。
[6]改编自博爱思所著的The Burial of Jesus一书,2021年3月22日访问自http://www.alliancenet.org/tab/the-burial-of-jesus-christ-part-one
[7]改编自博爱思所著的The Burial of Jesus一书,2021年3月22日访问自http://www.alliancenet.org/tab/the-burial-of-jesus-christ-part-one

复活

保罗在哥林多传讲十字架: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死后被埋葬。保罗还向他们传讲基督的复活:基督在第三天复活,并向多人显现(哥林多前书15:3-8)。复活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

► 阅读马太福音27:62-28:15。

当宗教领袖要求更改十字架上的铭文时,遭到了彼拉多的拒绝。十字架的牌子上写着:“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翰福音19:19)。彼拉多如此称呼一个死刑犯是在嘲笑他所憎恨的犹太人。

耶稣被钉十字架后,宗教领袖再次来到彼拉多面前,要求派罗马守卫看守坟墓。

大人,我们记得那诱惑人的还活着的时候曾说:三日後我要复活。因此,请吩咐人将坟墓把守妥当,直到第三日,恐怕他的门徒来,把他偷了去,就告诉百姓说:他从死里复活了。这样,那後来的迷惑比先前的更利害了!(马太福音27:63-64)

在得到彼拉多的允许后,他们封住了坟墓,并从逮捕耶稣的兵丁中派人看守坟墓。忽然:

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把石头滚开,坐在上面。他的像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看守的人就因他吓得浑身乱战,甚至和死人一样(马太福音28:2-4)。

耶稣复活了!

► 阅读约翰福音20:1-29。

福音书记载了耶稣复活后曾多次显现,他在不同的场合向多人显现。

怀疑论者有时会说:“坟墓里的妇女产生了幻觉,她们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然而,这些见证人并想到耶稣还活着,她们知道他已经死了!她们还不明白耶稣复活的预言(约翰福音20:9)。即使最初的几个见证人说她们看见了耶稣,其余的门徒也表示怀疑(马可福音16:13)。他们没想到耶稣会从死里复活。

渐渐地,通过向抹大拉的马利亚(约翰福音20:11-18),两位前往以马忤斯的门徒(路加福音24:13-32),十一位使徒(约翰福音20:19-31)和500人(哥林多前书15:6)显现,跟随者们认识到耶稣真的复活了。早期教会以“他复活了,他真的复活了!”这样的话开始敬拜。

应用:在十字架和复活的大能中事奉

很多自由派神学家试图把复活说成是神话。然而,使徒们的信仰并非建立在耶稣一生的事迹和对他们的深远影响上,而是建立在耶稣死而复活的确凿事实上。使徒们知道耶稣已经死了,并且已经从死里复活。这让他们有信心面对迫害甚至死亡。耶稣的死和复活对我们今天的事工有何启示?

在十字架的大能中事奉

► 阅读哥林多前书1:17-2:5。

在第二次宣教之旅中,保罗离开雅典前往哥林多。他曾在雅典附近的亚略巴古传道。保罗在雅典的事工似乎收效甚微(使徒行传17:16-34)。他没有在雅典建立教会,因为那些具有哲学思想的雅典人对他所传讲的复活信息嗤之以鼻。保罗从雅典出发,向西行走75公里,来到了亚该亚省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哥林多。

保罗在来到哥林多之前,接连在帖撒罗尼迦,庇哩亚和雅典遭到反对。或许这就是他说“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的原因(哥林多前书2:3)。虽然希腊听众追求的是雄辩和智慧,但保罗决心只传扬十字架。他信息中的能力不是来自自己的口才,而是来自十字架本身。保罗传道“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哥林多前书1:17)。

在哥林多,保罗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哥林多前书2:2)。保罗知道,十字架的信息会冒犯很多人。

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哥林多前书1:22-23)。

这一信息对犹太人来说是绊脚石或不可接受,因为他们寻求能证明弥赛亚的神迹。在他们看来,弥赛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种说法非常荒谬。律法说:“被挂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诅的”(申命记21:23)。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称为弥赛亚对犹太听众而言不可接受。

十字架的信息在外邦人看来很愚昧。希腊人非常尊重殉道者,认为他们的死很高尚。如果耶稣是在与罗马人的战斗中被杀,希腊思想家会因为他的英勇而向他致敬。但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非常耻辱,这不是一种高尚的死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通常得不到适当的安葬,他们的肉会被飞鸟或老鼠吃掉,骨头被扔进坑里。将一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犹太农夫称为“主”对外邦人而言很荒谬。

十字架在犹太人看来不可接受,在外邦人看来很愚昧,但保罗却毫不犹豫地传讲十字架的信息。保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就像在第一世纪一样,十字架在今天仍会让有些人感到被冒犯,让有些人觉得很愚昧,但这是我们必须传讲的信息。

作为牧师和教会领袖,我们的信心并非来自自己的能力,而是建立在十字架的信息之上。保罗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聪明的头脑,可以与当时最伟大的智者争辩,但他的信心植根于十字架。当我们靠争辩来赢得人心时,他们的信心可能会建立在人的智慧上;但当我们把他们引向十字架时,他们的信心就建立在神的大能上(哥林多前书2:5)。

在复活的大能中事奉

►阅读使徒行传2:22-36。

使徒行传表明,复活是早期基督徒传道的核心主题。在五旬节,彼得将复活作为耶稣应验先知预言的证据。

保罗在亚基帕面前为自己辩护说:“在我站在这里受审,是因为指望神向我们祖宗所应许的;这应许,我们十二个支派,昼夜切切的事奉神,都指望得着。王阿,我被犹太人控告,就是因这指望。神叫死人复活,你们为甚麽看作不可信的呢?”(使徒行传26:6-8)

►阅读哥林多前书15:12-34。

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表明他的事工不仅建立在十字架的大能上,也建立在复活的大能上。保罗坚持认为,如果没有复活,他的事工就毫无意义。“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书15:14)。没有复活,耶稣只不过是另一个失败的弥赛亚。没有复活,耶稣可能是一位悲壮的殉道者,但绝非所应许的弥赛亚。

复活是基督徒信心的基础。“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哥林多前书15:17)。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赎罪,但复活证明了基督胜过死亡和罪恶的能力。保罗说,如果没有复活,你的信仰就是空的,你仍然受罪捆绑。

复活是基督徒盼望的基础。“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哥林多前书15:21)。保罗告诉哥林多人,他们有复活的盼望,因为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

在第二世纪,希腊小说家琉善嘲笑基督徒对复活的信仰。他说:“那些可怜的人相信他们会永远活着。因此,他们蔑视死亡,愿意为信仰牺牲自己的生命。”琉善虽然是在嘲笑基督徒,但他的话没错。正如琉善所说,第二世纪的基督徒确实相信他们会永远活着。因为这个信念,他们愿意为信仰而死。

我们在今天也必须如此。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那在面对迫害甚至死亡时,应该满怀信心。复活是基督徒盼望的基础。

复活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础。关于复活,保罗说了下面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罢!因为明天要死了…你们要醒悟为善,不要犯罪”(哥林多前书15:32,15:34)。保罗认为复活是我们过敬虔生活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复活,我们可能会像伊比鸠鲁派那样生活,并像他们一样说:“我们吃吃喝喝罢,因为很快就会死去”。如果没有复活,我们就没有理由为永生而活。然而,保罗继续说,既然有复活,就要醒悟为善,不要再犯罪。我们对复活的信心能让我们胜过罪恶。

复活的故事应该让我们为自己在事工的挑战面前缺乏信心而感到羞愧。有多少次,我们感觉祷告得不到回应?为什么?因为我们忘记了复活的大能!有多少次,我们在面对试探时没有得胜的信心?为什么?因为我们忘记了保罗的应许:“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罗马书8:11)。

如果基督住在我们里面,我们就不再活在肉体里,不再是罪的奴仆。这就是在复活大能中的生命。使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能力每天都在帮助我们胜过罪恶,这就是在复活的大能中生活和事奉的意义。

结论:基督式生命和事工的标志

你的生活像基督吗?

路加写道:“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使徒行传11:26)。在看到安提阿的信徒时,人们开始说:“这些人的行为像基督,我们应该称他们为‘基督徒’”。当你读到这节经文时,请扪心自问:“我的邻舍会通过观察我的行为,言语和态度而称我为‘基督徒’吗?我看起来像基督吗?”安提阿信徒的生活方式反映了耶稣基督的品格,他们是基督徒。

在做了多年牧师之后,H. B. London博士现在担任年轻牧师的导师。他警告牧师们要警惕一些属灵危险:“一个人可以接近圣洁的事物,自己却不圣洁。一个人可以传讲饶恕,自己却不饶恕人。牧师们可能会在事工上付出很多努力,却忽略了自己灵性的健康。” [1] 我们可能向他人传道,自己却不遵守所传的道(哥林多前书9:27)。

London博士提出了一些实用建议,以帮助牧师们在带领他人时避免陷入属灵的失败。这些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活得像基督。他写道:

  • 言行一致。切勿向他人传讲自己没有在生活中践行过的信息。

  • 关注灵性健康。有些医生并不健康。他们医治病人,却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同样,有些牧师也不注重自己的属灵健康。作为牧师,我们要花时间关注自己的属灵健康。

  • 谦卑自己。要记住,牧师是牧羊人,而非银行行长。我们要做仆人。

  • 在失望中成长。在事工中,你会失望。你所指导的人会偏离道路,密友会反对你,教会成员会拒绝你。不要让失望使你失去希望。犹大背叛了耶稣,底马抛弃了保罗。我们要在泪水中继续成长,继续牧养羊群。

你的事工像基督吗?

在这几堂关于耶稣生命和事工的课程中,我们看到了耶稣事工的很多特点。你的事工是否也有这些特点?

在评估事工时,可以问问自己:

  • 是否有罪人得救?耶稣传道使人重获新生,你是否也给人带来了新生命?

  • 信徒是否被圣灵充满?耶稣应许赐下圣灵给他的儿女,这一应许在你所服事的人中实现了吗?

  • 撒旦是否被打败?撒旦的堡垒被攻破了吗?耶稣的事工以属灵权柄为标志。

  • 受伤的人是否得了医治?破碎的家庭重归于好了吗?破碎的生命恢复完整了吗?破碎的关系得到修复了吗?耶稣曾医治那些遭受身体,情感和心灵创伤的人。

  • 人们是否看到了恩典和真理?我是在把人引向耶稣,还是在把他们赶离耶稣?耶稣带着信念和恩典传讲真理。

►在讨论这些问题时,看看你的事工在哪些方面可以变得更像基督。请记住,每一位牧师都有成长空间,因此要将这份清单作为鞭策成长而非自我谴责的工具。


[1]H. B. London所著的They Call Me Pastor一书(大急流城:Baker Books,2000),145

第8课作业

(1)准备一堂关于“十字架上的七句话”的讲道或圣经课程,强调耶稣的这些话向今天的基督徒所传达的信息。

(2)就复活对基督徒日常生活的意义准备一堂讲道或圣经课程。在准备过程中,使用福音书中的复活故事和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15-17中的话语。

 

Next Le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