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散发出基督馨香之气的人是祷告的人。19世纪的利物浦主教莱尔研究了一些历史上最伟大的基督徒的生活。这些基督徒有的贫穷,有的富足;有的受过良好教育,有的没受过教育;有的是加尔文主义者,有的是阿民念主义者;有的采用礼拜仪式,有的进行自由敬拜。“然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祷告的人”。[1]
纵观教会历史,能散发出基督馨香之气的人都是祷告的人。邦兹是一位伟大的基督徒领袖,他每天早上4:00-7:00定时祷告。他写道:“圣灵并非通过方法流动,而是通过人流动。圣灵不会来到机器上,而是来到人身上。圣灵不是膏抹计划,而是膏抹祷告的人”。[2]
乔治·穆勒为数千名儿童开办了孤儿院。他决心不再向别人求助,而只依靠祷告。他仅通过祷告就获得了超过700万美元的资助。他不仅用这些资金维持孤儿院的运营,还向其他事工团体捐赠了数千美元。乔治·穆勒知道祷告的能力。
我们为何祷告?
[3] 我们祷告,因为我们需要倚靠神。
在人性中,耶稣依靠祷告与父交通。祷告是一种倚靠神的行为,表明我们不是依靠自己,而是倚靠神。
►阅读马太福音26:31-46。
西门彼得的跌倒表明了祷告的重要性。耶稣警告门徒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耶稣对彼得的警告更为直接:“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路加福音22:31)。彼得跌倒有两个原因。
彼得过于自信。 他坚持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 (马太福音26:33,26:35)。骄傲使彼得对自己的力量过于自信。
彼得没有祷告。 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彼得没有倚靠神。他没有和耶稣一起祷告,而是昏昏入睡。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需要完全倚靠神时,我们的祷告最恳切。迪克·伊士特曼曾写道:“只有在祷告中,我们才能把问题完全交给神”。[4]
我们通过祷告更深地认识神。
[5] 现代教会的一大弱点是我们对神的认识十分浅薄。太多时候,我们祷告只是求神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和个人满足。很多人会花时间祷告:“神啊,求你帮我的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非祷告:“神啊,求你按照你的形象塑造我的孩子”。我们会恳切地祷告求神医治我们的身体疾病,而非医治我们灵里的疾病,这表明我们对祷告的真实意义了解甚少。
祷告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更深地认识神。在祷告中,我们能够顺服神的心意。祷告不是让神做我们想要他做的事。祷告能让我们知道神的心意,并让我们以他的心为心。
当我们以神的心为心时,耶稣说:“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甚麽,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马可福音11:24)。因为我们的心与神的心一致,我们不会出于错误的动机妄求,也不会违背神的旨意(雅各书4:3,约翰一书5:14)。这种对神心意的认识来自于不断地祷告。
清教徒说,我们必须“一直祷告,直到进入真正的祷告”。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祷告得足够长,足够耐心,从而摆脱空洞的言语,进入神的同在。我们必须坚持祷告,直到因神而喜乐。
►分享一次祷告让你更深地认识神和神的旨意的经历。
我们应如何祷告?
通过学习耶稣祷告的榜样,我们能够学到关于有效祷告的重要功课。
我们要耐心地祷告。
耶稣是神的儿子。有人可能觉得祷告对他而言很简单,他只需要问:“父啊,你要我做什么?”,就会立即得到答复!相反,我们看到耶稣在拣选十二使徒之前,整夜都在祷告。我们看到他在客西马尼园通过祷告争战。即使对耶稣而言,祷告也需要耐心和时间。祷告就是等候神。
Glenn Patterson谈到在祷告中等候时说:“在我们等候时神在我们身上所做的与我们所等待的事物同样重要。神借着让我们耐心等候,把我们塑造成他想要我们成为的样子。”当我们等候神时,就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于祷告,诗篇37:1-9有很重要的教导。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诫命:
不要心怀不平。
当倚靠耶和华。
以耶和华为乐。
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
倚靠他。
当默然倚靠耶和华。
耐心等候他。
当止住怒气。
不要心怀不平(再次强调!)
这些诫命教导我们要耐心倚靠耶和华,因为他顾念你,会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诗篇37:4)。通过耐心祷告,我们会成为神希望我们成为的倚靠他的人。
[6] 恒切祷告的典范
在基督徒生涯早期,乔治·穆勒开始为五位朋友的得救而祷告。祷告几个月后,其中一位朋友来到了主面前。十年后,另外两位朋友也信主得救。25年后,第四位朋友也得救归主。
穆勒继续为第五位朋友祷告,直到去世。 52年来,他从未放弃为这位朋友祷告!穆勒的葬礼结束几天后,第五位朋友也终于得救。穆勒相信恒切祷告的力量。
我们要谦卑地祷告。
耶稣曾祷告说:“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22:42)。耶稣知道他可以相信天父完美的旨意。
祷告是一种谦卑的行为。我们为他人祷告,因为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们,所以必须倚靠神。我们为自己祷告,因为我们不能掌管自己的生命,所以必须倚靠神。
祷告表明我们需要神的帮助。当我们自认为能够掌管自己的生命时,就不太可能恳切地祷告。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无法掌管自己的生命时,就会谦卑地祷告。
我们应该带着信心和谦卑向神祷告。在等候神的回应时,我们可以拥有确信和平安,因为我们在向爱我们并愿意将最上好的赐给我们的天父祷告。面对生活和事工的压力,谦卑的祷告能让我们安静地信靠神。
我们要献上个人的祷告。
耶稣教导门徒在祷告开头要称神为“我们的父”。真正的祷告是个人的祷告。保罗·米勒曾写道:“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祷告,因为他们专注于祷告,而非专注于神”。[7] 太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机械地重复祷告的话语”,而非与神说话。耶稣曾警告以色列人,祷告时不可像外邦人一样说许多重复话,正是这个意思(马太福音6:7)。
想象一下,一个人带着讲话提纲来到餐桌前。他说:“我想和我的家人进行一次对话,所以我准备了一份提纲”。这不是真正的谈话!他应该专注于餐桌旁的人,而不是考虑要说什么话。
我们自己或别人写的祷告词可以提醒我们祷告要包含的事项,但祷告的重点应该是神,而非提前写好的话语。祷告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关系。我们必须向神献上个人的祷告。
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祷告的人?
公元5世纪,罗马贵族Anicia Faltonia Proba向奥古斯丁请教如何成为一个祷告的人。奥古斯丁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为她提供了明智的建议。[8]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讨奥古斯丁的祷告原则。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祷告的人?
首先,奥古斯丁说,祷告的人必须是不依赖其他资源的人。一个祷告的人单单依靠祷告。
Proba是罗马一位极具权势,极为富有的贵族的遗孀,她的三个儿子曾担任罗马执政官。奥古斯丁告诉
Proba,她必须“视自己在世上一无所有”。无论我们多么富有,强大或成功,都必须认识到我们在神面前一无所有。否则,我们的祷告就会像法利赛人的祷告,而不像税吏的祷告。
我们祷告应该求什么?
奥古斯丁为Proba提供了有趣的建议。他说:“为幸福的人生祷告”。这可能听起来很自私,但奥古斯丁解释说,真正的幸福只能来自于神。一个人“拥有他想要拥有的一切,不想拥有他不该拥有的事物,这样的人是最幸福的”。
基督徒生活幸福,因为他们有神。他们不想得到神不想让他们得到的东西。就像诗篇的作者大卫一样,我们有神的同在就会心满意足。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诗篇27:4)。
如果我们真的渴望神的同在胜过一切,我们就会为获得幸福而祷告,因为我们知道神会把他自己赐给我们,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在患难中我们应如何祷告?
奥古斯丁提醒Proba,保罗认识到有时“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 (罗马书8:26)。在无助时,我们应该如何祷告?
奥古斯丁提到了三处经文。首先,他提到保罗祷告求神让他摆脱那“肉中的刺”。神没有这样做,而是应许他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保罗见证说:“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哥林多后书12:8-10)。
第二,奥古斯丁提到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榜样。耶稣放下了自己的意思,一心顺服神的旨意。他祷告求神拯救:“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26:39)。
最后,奥古斯丁提到了罗马书8:26。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祷告时,圣灵会引导我们的心,在我们软弱时帮助我们,并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当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时,圣灵会将我们的祷告带到天父面前。天父会垂听我们的祷告,并使万事相互效力,让那些按照他旨意被召的人得益处(罗马书8:26-28)。
[1] 引自Matt Friedeman的
The Accountability Connection 一书(伊利诺伊州惠顿:Victor Books,1992),37
[2] 邦兹《
祈祷出来的能力 》(威斯康辛州基诺沙:Treasures Media,无日期),2
[3] “如果你不祷告就可以做一件事,那这件事真的值得做吗?”
—霍华德·亨德里克斯博士
[4] 狄克·伊士特曼《
一小时改变世界 》(大急流城:Baker Book House,1995),12
[5] “我们把祷告看作是让自己获益的一种手段。圣经则告诉我们,祷告的目的是让我们认识神自己。”
—章伯斯
[6] “人或许可以无视我们的呼吁,拒绝我们的信息,反对我们的论点,鄙视我们的人格,但却无法抵挡我们的祷告。”
—史诺·巴斯德
[7] 保罗·米勒《
祷告人生 》(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NavPress,2009)
[8] 由菲利普·沙夫编辑的
The Confessions and Letters of St. Augustin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First Series, Volume 1 (纽约布法罗:Christian Literature Publishing Company,1886),459-469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