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说:“我尽心爱上帝。我爱大多数人。可我就是不能爱黑人。我认为黑人都很懒。”
小黄的朋友回应说:“基督徒不是要爱每个人吗?基督徒不该不公平地论断别人。”小黄说:“我以为上帝不会在意这样的小事。不与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打交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上帝说:“圣洁之人以慈悲和怜悯来对待所有人,包括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
“经上记着说:“要爱人如己。” 你们若全守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但你们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被律法定为犯法的。”[1] 
衡量品格的一个尺度就是看你如何对待那些不能为你做事的人。敬重那些有地位而且能把金钱、工作或权力赏给我们的人并不难,而爱却可使我们敬重那些不能为我们做事的人:穷人、老人、孩子、没有地位的人。关于爱的“至高法律”影响着我们如何对待每个人。爱成全了律法。
爱成全了律法 
完全之爱的主题是关于圣洁生活的信息之核心。我们在第7课看到,对上帝的爱并不仅仅是情感。对上帝的爱完全改变了我们生命的焦点。我们如今不再想让我们自己开心,而是想要讨上帝喜悦。同样,对邻舍的爱也让我们把焦点从我们自身转向别人。
保罗在写给罗马教会的信中说: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唯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2] 
每一位基督徒都欠着爱之债。保罗让我们确信,我们若履行爱的义务,我们也就履行了律法所要求的其他义务。我们若爱别人,我们就不会犯奸淫、杀人、偷窃、贪恋等等。当我爱人如己时,我就做到了律法所要求的义务。
保罗在罗马书的最后几章证明了爱是如何成全律法的。满有上帝之爱的人会:
	服侍基督的身体,而不是服侍自己(罗马书12:3–5) 
	厌恶恶,亲近善(罗马书12:9) 
	恭敬人,彼此推让(罗马书12:10) 
	彼此帮补(罗马书12:13) 
	与众人和睦相处,哪怕是仇敌,也要与他们和睦(罗马书12:14–21) 
	顺服在上有权柄的(罗马书13:1–7) 
	尊重其他信徒的信念(罗马书14:1–23) 
	像基督一样,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罗马书15:1–3) 
 
对上帝的爱会改变我们心灵的走向,使它从自我转向上帝。对邻舍的爱也会改变我们心灵的走向,使它从自我转向别人。两者都是圣洁之人之所以圣洁的一部分。
约翰·卫斯理总结了基督徒的完全到底是什么意思:
“爱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高级的礼物;谦卑、温柔、耐心的爱。与之相比,一切异象、启示或恩赐都算不得什么。在敬虔生命中,没有什么比爱更高了;你若没有寻找爱,你就偏离了目标,你就偏离了君王给你指定的道路。”
“你若问别人:“你领受到这个或那个祝福了吗?”你的意思若是除了更多的爱以外的别的什么东西,你就错了;你就是在带领他误入歧途,你就是给他投下了错误的诱导。自从上帝拯救你脱离罪的那一刻,你的目标就是越来越多地拥有哥林多前书13章所描述的爱,此外无他。要把这一点妥妥地存在心中。在没有什么比这更高的了。”[3] 
爱信主的邻舍 
在与其他基督徒相处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两个领域看到完全的爱是什么样子。
爱尊重其他基督徒的领受 
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谈到了基督徒的自由。我的自由若伤及别的信徒,我当如何对待他呢?“刚强的”基督徒会说:“我们知道偶像算不得什么。吃祭偶像之物对我们来说算不得什么。”保罗就写给他们说:
“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若有人见你这有知识的在偶像的庙里坐席,这人的良心若是软弱,岂不放胆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吗?因此,基督为他死的那软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识沉沦了。你们这样得罪弟兄们,伤了他们软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4] 
保罗宁愿一生不吃肉,也不愿因自己的缘故使软弱的弟兄跌倒。他更在意信主的弟兄是否得救,至于自己的权利,他倒不那么在意了。这恰恰是完全之爱的意义之所在。后来保罗又说:“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5] 
哥林多人说:“我们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我们不必在意另一位信徒的需要。”而保罗却说:“我有自由服侍其他信徒的需要。我并不受制于我自己的欲望和权利。我有自由爱别人。”这就是上帝要赐予每一位基督徒的完全的爱。
请读罗马书 14章 
在罗马教会,有些“软弱的”基督徒只吃蔬菜。他们或许原本是犹太人,信了耶稣后仍遵循犹太人的饮食律法,他们只吃蔬菜,为的是免去吃到不洁净食物的风险。也有些“刚强的”基督徒,他们更有知识,知道那些关于食物的律法对基督徒不再有约束力。
保罗让这两种人都看到,像基督那样去爱到底是什么意思。“软弱的”基督徒一定不要论断吃肉的人。爱是不论断人的。
然而,“刚强的”基督徒也一定不要轻看“软弱的”基督徒,不要滥用自己的自由,致使软弱者的信心受到破坏。刚强的基督徒倒要为了使软弱信徒的信心不致受损而宁愿放下自己的权利。为什么呢?是为了爱的缘故:
“你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基督已经替他死,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6] 
爱信基督的邻舍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像基督那样去爱。他为这位软弱的弟兄舍去生命;保罗说我们也确实要舍弃我们吃肉的权利。
► 请讨论真诚敬虔的信徒彼此间领受不一致的某个领域。这里指的不是圣经中有清楚教导的那些地方,而只是领受不一致的地方。请采用保罗在罗马书14章给出原则,针对这一领域,“软弱的”一方和“刚强的”一方各应如何处理?
以爱心看顾陷在罪中的基督徒 
吉恩是一位基督徒。她在与同一间教会的另一位基督徒做交易时受骗了。伊凡把一部二手车卖给了吉恩。那部车有机械故障,伊凡也心知肚明,可他却像吉恩撒谎说:“我请了一位修理工把车子检修好了。现在车子没问题了,尽管开,好着呢。信任我,我是基督徒。”
过了两天,吉恩知道车子的传导系统大有问题,而且伊凡也知道车子有问题。
► 吉恩该怎么做?
你是否会回答:“吉恩应该告知每个人说伊凡是个不诚实的人”?你是否会回答:“伊恩应该保持缄默,免得让这位同一间教会的弟兄难堪”?我们看看耶稣会怎么处理这类问题。
请读马太福音 18:15–17.  
耶稣给出了四个步骤,让我们看到我们当如何以完全的爱来对待陷在罪中的基督徒。请先弄清楚这个例子是关于有罪的行为的。耶稣所讲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看法上的不一致。耶稣不是在说:“去,介入到每个人的问题中去。”耶稣是在说,遇到一位基督徒犯罪得罪另一位基督徒的情况当如何处理。我们现在就看看这四个步骤:
(1) 我必须独自找那位基督徒谈谈。
完全的爱“不以别人做的错事为乐。”[7]  它不会找机会公开别人做错的事。有爱心的人倒要试图平静地先从个人层面解决问题。有爱心的基督徒应该“用温柔的心”去“挽回被过犯所胜的弟兄。”[8]  他的目标是挽回那位弟兄,而不是图谋报复。弟兄若不悔改……
(2) 我必须带一两位属灵的领袖,让他们作证人。
这一步的目标仍是挽回弟兄。这一两位证人应该是教会的属灵领袖,他们能够给出很好的忠告,并且挽回那位弟兄。[9]  弟兄若仍不悔改……
(3) 我必须把他犯下的罪带到教会的团契中。
这一步的目标仍是挽回弟兄,而不是图谋报复或在公众面前羞辱他。教会惩戒的目标一定是让弟兄悔改并恢复过来。如果这个人逆悖起来,拒绝悔改……
(4) 教会就要惩戒这位犯罪的弟兄。
哥林多教会有一位成员犯了骇人听闻的奸淫罪。保罗吩咐教会惩戒这个人。“把那恶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10]  我们不能忽视基督身体所发生的罪。
然而,请留意耶稣的话。就像对待“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11] 来对待他。那么基督徒当如何对待外邦人和税吏呢?要以爱心来对待他。哪怕是在这里,惩戒的目标仍是挽回。保罗在哥林多后书谈到了被教会惩戒并已悔改的信徒所处的光景。他说:
“这样的人,受了众人的责罚也就够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12] 
哥林多前书所说的是教会容让公开的罪,不肯惩戒犯罪的人。保罗提醒他们说,对上帝的爱 要求我们惩戒犯罪得罪基督身体的人。
哥林多后书所说的是教会已经惩戒了犯罪的人,可当这位犯罪的人悔改时,教会却不想赦免他!保罗提醒他们说,对邻舍的爱 要求我们赦免那些悔改的人。
教会惩戒的目标一定总是为了让罪人悔改,并把他挽回过来。完全的爱不图谋报复。
爱不信主的邻舍 
我们当如何以完全的爱来对待不信主的人呢,尤其是如何对待那些因我们是基督徒而恨我们的人呢?耶稣说: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13] 
你若爱逼迫你们的那些人,你就“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了。圣洁之人像我们的天父一样去爱人。这就是完全的意思。
圣洁之人“要向别人展现出爱,不只是向那些和我们同为信徒的人,也要向那些还没有信主的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那些参与到罪行之中的人。我们要仁慈、柔和、耐心、谦卑地来对待那些反对我们的人。上帝不许我们采用挑起争端、报复、威胁或使用武力这些办法来解决人际争端或主持正义。尽管上帝吩咐我们恨罪行,我们也要爱那些参与罪行的人并为他们祷告。”[14] 
基督徒总是会生活在抵挡福音的世人中间。保罗呼吁罗马的基督徒尊重掌权者,并且纳税给杀害基督徒并不久也会杀害保罗本人的政府。
彼得吩咐基督徒要“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上帝,尊敬君王。”[15]  这里所说的君王还是邪恶的,他后来处死了彼得。可彼得仍主张基督徒一定要爱仇敌。我们爱仇敌,就作了福音真理的见证。“因为上帝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16] 
约书亚在尼日利亚北部作牧师。在他所在的那个区域,常有穆斯林民兵恶毒地攻击基督徒。穆斯林士兵焚毁教堂、杀害基督徒、绑架年轻女子并把她们卖为奴隶。我上一次去尼日利亚的时候,约书亚给我看被穆斯林士兵杀害的信徒照片,而那几位信徒都是他教会里的会员。
紧接着,约书亚又给我看了一些照片,让我看到他们教会是如何回应这些攻击的。他的教会在穆斯林村寨里建了一所学校。他们为了让村民喝到安全安静的水,他们还挖了一口水井。他们为村里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人配备了轮椅。还在村里建起了一处诊所。他们真的是向仇敌展现了爱。
约书亚牧师说:“有许多穆斯林归信了基督,因为他们通过基督徒看到了上帝的爱。我们不是用枪赢得他们归向基督,也不是用复仇;我们是通过活出了马太福音5:43–48才赢得他们归向基督。”这就是在当今世界活出完全的爱带出的成果。
► 在你的地方爱不信主的邻舍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请列出在你的社区向不信主的人展现爱的一些实用步骤。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让我们看到在生活中有完全的爱是什么意思。马丁是穷苦的鞋匠,他深爱上帝。[17]  一天夜里,马丁读着圣经,不知不觉竟就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耶稣对他说:“明天我会光顾你的鞋店。”
第二天,马丁特别留意,等候耶稣的光临。别人来到马丁的鞋店,但耶稣没有来。他看到一位老兵站在外面的寒风中瑟瑟发抖。马丁于是请他进店来,并给他端上一杯热茶。他又看到一位穷苦的女人从店门前走过,那样子生怕怀中的婴儿冻着。马丁给她送去一碗热汤,还给了她一张毯子。后来,马丁又给饿着肚子的少年人送去了面包。
但耶稣没有来,让马丁颇感失望。可他转念又一想:“哎,那只不过就是个梦嘛。我也真是的,还想着耶稣会来鞋店,真够傻的。”
那天夜里,马丁读着圣经又睡着了。他梦见有人站在他的鞋店里。那位老兵说:“马丁,你认识我吗?我是耶稣!”抱着孩子的女人说:“马丁,我是耶稣。”饿着肚子的少年人说:“我是耶稣。”梦到这里,马丁醒了,目光正看到圣经上的这段话: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做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18] 
二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基督徒群体,叫作“赌命者”,因为他们赌上了自己的生命,去照看因罹患传染病而濒临死亡的那些人。赌命者去监狱里探访犯人、照看病人、并解救弃婴。赌命者展现出了完全的爱。
主后252年,迦太基爆发了一场瘟疫。医生不肯诊治病人;若有哪一个家里有人因染疫而死,死尸就被家里人丢到街上;整个城市乱作一团。迦太基主教塞普里安把会众招聚到一起。他提醒他们说,基督徒蒙召,就是要成为有完全之爱的人。迦太基的基督徒埋葬死者、照看病患、力图拯救行将毁灭的城市。他们是有着完全之爱的人;他们是“完全”的,就像他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1]  雅各书2:8–9.
[2]  罗马书13:8–10.
[3]  Adapted from John Wesley, A Plain Account of Christian Perfection  (Kansas City: Beacon Hill Press, 1966), 99.
[4]  哥林多前书8:10–13.
[5]  哥林多前书9:12.
[6]  罗马书14:15.
[7]  哥林多前书:13:6. 中文和合本译作:不喜欢不义。
[8]  加拉太书6:1.
[9]  同上。
[10]  哥林多前书5:13.
[11]  马太福音18:17.
[12]  哥林多后书2:6–8.
[13]  马太福音5:43–45.
[14]  摘自Discipline of the Bible Methodist Connection of Churches , 2014.
[15]  彼得前书2:17.
[16]  彼得前书2:15.
[17]  列夫·托尔斯泰,《哪里有爱,那里旧有上帝》。
[18]  马太福音25:34–40.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