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给人盼望的信息 
列王纪上下写成后一个多世纪,历代志上下才写成。历代志是在以色列历史上的困难时节写成的。古列王允许百姓回归故土——但住在巴比伦的犹太人比耶路撒冷还多。圣殿已重建——但其规模比所罗门所建的圣殿要小,也没有那么富丽堂皇。没有大卫的后裔坐在王位上。弥赛亚尚未出现。在这种时候,百姓需要知道:“上帝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仍是他的子民。我们还有希望。”而历代志就是给这些百姓的。
古人传统上以为以斯拉是历代志的作者。这部分是因为以斯拉记的头两节经文重复了历代志下的最后两节经文。历代志本身没有指明作者为谁。因此,人们通常把本书的作者称为“历代志作家”。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历代志被排在正典的最后一卷。这是合宜的,因为历代志成书于主前450年和400年之间,极有可能是最后写成的旧约书卷。从历代志的写作目的而言,把它排在最后也是合宜的。根本而言,历代志不是历史书,尽管它所记载的历史是真实的。它的主要写作目的是通过新的镜头来看待以色列历史,并借此带出希望的信息。历代志展望未来,上帝对以色列的应许会应验。等到耶稣基督来了,这些应许就应验了。
历代志和列王纪 
历代志和列王纪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新约中三卷对观福音书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样的历史资料。历代志所记载的历史和撒母耳记和列王纪是一样的。然而,它却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列王纪要问的问题是:“圣约中所蕴含的应许为何没有实现?”而历代志要问的问题是:“将来还有没有指望?上帝是否为他子民定了一个目的?”
我们可以从历代志作家的选材上看出他的目的来。他没有写出完备的以色列史,而只是选择了那些彰显出上帝为成就他自己的目的而在以色列历史上工作的历史素材。这位作者并没有想要否认以色列历史上的那些黑暗岁月。他的读者对这些黑暗岁月了然在心。然而,历代志的写作目的不是要解释上帝的审判,而是要让生活在绝望当中的百姓有指望。历代志在结尾处记载了古列王的诏书,给百姓一个希望的信息。上帝仍然在保护他的百姓。
 
 
 
	
		
			
			撒母耳记 / 列王纪 
			 
			
			历代志 
			 
		 
		
			
			上帝为什么审判他的百姓?
			 
			
			上帝的百姓还有没有指望?
			 
		 
		
			
			记载了扫罗作王的始末
			 
			
			只记载了扫罗之死
			 
		 
		
			
			记载了两个王国的历史
			 
			
			只记载了犹大国的历史
			 
		 
		
			
			强调的是先知
			 
			
			强调的是祭司和圣殿
			 
		 
		
			
			“君王有没有走大卫的道路?”
			 
			
			 “君王有没有在圣殿里忠心地敬拜主?”
			 
		 
		
			
			强调的是上帝公义的审判
			 
			
			强调的是上帝永恒的怜悯
			 
		 
	 
历代志概览 [1] 
家谱(代上 1-9 章) 
家谱?真乏味!不错,这些章节可能会很乏味。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提醒上帝的百姓他没有忘记他们。
在主前5世纪的时候,以色列各支派的家谱似乎没什么意思。北国的十个支派已被亚述所灭,他们的身份大概永远不会恢复了。犹大国的百姓则散居于埃及、巴比伦和波斯。
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家谱就包含有重要的信息:“上帝没有忘记我们。我们是他所拣选的百姓。我们仍然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家谱追溯到亚当那里。”尽管北国已经消失,但历代志作者想要犹大国记住,上帝所拣选的是“以色列全家”,他没有忘记他们。[2] 
家谱中有一个片段让我们看到这些家谱是如何与其写作目的相吻合的。在希伯来文中,雅比斯这个名字类似于“痛苦”那个词。雅比斯这个人没有继承多大遗产。但他“求告以色列的上帝……上帝就应允他所求的。”[3]  雅比斯的祷告不是什么神奇的公式,让人向上帝求什么就可得什么。雅比斯的祷告是在提醒我们,无论是谁,哪怕他没有什么个人或家庭背景上的优势,只要他向上帝祈求,上帝就会垂听。雅比斯的故事鼓励了历代志的早期读者求告上帝,上帝就会垂听,哪怕是在艰难的岁月。
大卫作王(代上 10–29 章) 
扫罗也被纳入家谱中,但关于扫罗,历代志只详细记载了他的死。历代志作者对扫罗作王兴趣不大。作者只用了寥寥几句就把他那一小点兴趣点明出来了:“这样,扫罗死了。因为他干犯耶和华,……所以耶和华使他被杀,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4] 
历代志作者所关注的是大卫和他那些作王的后裔。历代志谈到了大卫和他那些勇士,但并未谈及他和拔示巴犯下的奸淫罪。历代志的读者已经知道了大卫犯罪的始末。就历代志的写作目的而言,这并不重要。
可有趣的是,历代志作者没有记载拔示巴的故事,却记载了大卫数点百姓的罪。为什么呢?历代志的作者强调的是圣殿,这个故事对于这一点是重要的。大卫在悔改的过程中买了阿珥楠的禾场,要在那里为耶和华建一座祭坛。而这片禾场就成了未来建圣殿的位置。[5] 
对于历代志而言,圣殿很重要。历代志在21章记载完大卫数点百姓的事件后,紧接着就讲述了大卫如何计划建圣殿,以及他如何把利未人、祭司、乐手、守门人、和圣殿司库组织起来。历代志作者提醒那些灰心的百姓说,圣殿是他们身份的核心。他写这些,是要鼓励百姓在圣殿中忠心地敬拜上帝。
所罗门作王(代下 1–9 章) 
因着圣殿的缘故,所罗门作王这段历史对于历代志作者而言很重要。历代志忽略了所罗门背弃信仰的历史,却用了六章的篇幅记载了建筑圣殿、装饰圣殿和圣殿奉献礼的全过程。历代志表明了上帝对圣殿奉献礼的回应:“……就有火从天上降下来,烧尽燔祭和别的祭。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殿。因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耶和华殿,所以祭司不能进殿。”[6] 
在同一章稍后的部分,上帝应许所罗门说:“我若使天闭塞不下雨,或使蝗虫吃这地的出产,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这成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7] 
对于被掳之后的以色列民来说,这个应许极为重要。它向他们保证说上帝并没有离弃他自己的子民。圣约的应许尚未应验。但以色列若向上帝呼求,他会从天上垂听,并且会医治他们的地。这与玛拉基书的信息相类似,而玛拉基书和历代志的成书时间也大致相同。被掳归回的人若真正悔改,若真正忠于上帝的吩咐,上帝就会赐福给他们。
犹大国(代下 10–36 章) 
列王纪既记载了分裂之后的北国历史,也记载了犹大国的历史。两国的历史都表明了上帝审判的后果。然而,历代志作者却只对希望的信息感兴趣。只有犹大国表明了上帝对未来的应许。历代志只记载了分裂之后犹大国的历史。
在这一段中,我们再次看到,历代志作者的目的决定了他的选材。列王纪只用了一节经文来记载希西家的宗教改革[8] 。而历代志则用了三章的篇幅来记载希西家的改革[9] 。历代志强调了希西家热爱圣殿,忠于上帝。
历代志和列王纪还有一个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玛拿西王的事迹。我们从列王纪看到的是,玛拿西王是最恶劣的犹大王,因着他犯罪,犹大被掳就变得不可避免 [10] 。而历代志又告诉我们说,玛拿西在被囚禁在巴比伦期间悔改了。后来,玛拿西获释,并回到耶路撒冷。他除掉了圣殿中的偶像[11] 。
对列王纪的作者来说,他讲述玛拿西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罪会带来上帝的审判。对于历代志的作者来说,他讲述玛拿西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悔改会带来上帝的赦免。这两个信息对于理解以色列的历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历代志不是对列王纪的简单重复,它是列王记的姊妹篇,让我们看到上帝赐给他子民的话语的另一个方面。
 
[1]  建议刚信主地人最好不要从历代志上1-9章开始读圣经!建议老基督徒不要忽视历代志上1-9章!
[2]  “以色列全家”这个说法在历代志中共出现了四十二次(中文和合本译作“以色列众人”)。它承认了上帝的旨意是不可更改的,哪怕是对于一个已经消亡的国家。尽管北国已经灭亡,但上帝的救赎计划还是会实现。
[3]  代上4:10。
[4]  代上10:13-14。
[5]  代上21:18-28;代下3:1。
[6]  代下7:1-2。
[7]  代下7:13-14。
[8]  王下18:4。
[9]  代下29-31。.
[10]  王下21:11-15。
[11]  代下33:10-20。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