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 记和旧约 
			 
		 
		
			
			申命记回顾了从创世记到民数记的内容
			 
		 
		
			
			申命记向前指向了从约书亚到列王记的内容
			 
		 
	 
主题 
申命记是旧约中最为重要的书卷之一。它既是五经的高峰,又是历史书卷的基础。在旧约其余的书卷中,诸位先知自始至终都是依凭申命记所教导的原则来衡量以色列。
申命记这卷书的书名原为“第二律法”的意思。这“第二律法”也不是新的律法,而是向新一代以色列人重申圣约。以色列尽管在旷野不忠心,但上帝并未忘记他的子民。而申命记就表明上帝与亚伯拉罕和摩西所立的约仍有效。
申命记概览 
申命记记载了摩西所做的三段讲话。这些讲话回顾了以色列的历史,展望了他们作为上帝选民的前景。
第一段讲话——回顾历史:上帝做了什么 ( 申 1-4 章 ) 
摩西在第一段讲话中回顾了以色列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而是在讲述历史的神学。摩西借助回顾以色列的历史指出守约是何等重要。他指出,以色列曾拒绝进入迦南,这是不顺服上帝,并因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他接着指出,当以色列顺服上帝的吩咐时,上帝保护了他们。摩西甚至把他自己作为例证,说他自己就是因为不顺服而不得进入迦南的。以色列一定不要忘记圣约[1] 。
这第一段讲话提出了“种与收”的教义,为此后的旧约历史奠定了重要的神学基础[2] 。此后的旧约历史的确彰显了这一原则。以色列顺服的时候,上帝就赐福给她;当以色列去敬拜别神的时候,上帝就使她流落异邦。
第二段讲话——重申律法:上帝所要的是什么(申 5-26 章) 
申命记的核心就是回顾圣约。在申命记5-11里,摩西回顾了律法的一般性条款;在申命记12-26章里,摩西把圣约应用到以色列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当中。这些章节指明以色列在迦南地的生活中该如何应用圣约[3] 。
摩西首先回顾了十诫,以此为起点,他对整个律法进行了一番回顾。圣约的根本原则是“敬畏上帝”和“爱上帝”。
在申命记5:29这节经文中,上帝说:“惟愿他们存这样的心,敬畏我,常遵守我的一切诫命,使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永远得福!”以色列本当敬畏上帝,只有敬畏上帝,他们才得以保全。
申命记6:4-5就是圣约的核心:“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使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4] 。耶稣指出,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5] 。
敬畏上帝和爱上帝这两个原则并不矛盾。敬畏和爱所讲的都是关系。在旧约中,“敬畏上帝”意味着在生活中和上帝有正确的关系。对上帝的敬畏并不是奴隶对主子的那种畏畏缩缩的恐惧,它是我们当有的意识,意识到上帝是谁,以及我们当如何回应他。敬畏和爱都是正面的用语。
这段讲话余下的那一部分都是对这两个原则的发挥,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们。摩西回顾了十诫,也讲了在迦南地如何应用律法,他借此指出了敬畏上帝和爱上帝是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律法并不仅仅是一整套规条,还是一套方法,使我们可以把爱的关系活出来。
第三段讲话——预言未来:上帝将会怎么做(申 27-31 章) 
摩西最后这一段讲话展望未来,让以色列预备好接受领导人的转换,因为摩西行将让约书亚接替他作领导工作。他在这一段讲话中也挑战以色列要对圣约忠心。
申命记27-28章指导以色列到了迦南地后当如何举行圣约更新仪式。在这个仪式中,以色列要在位于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间的示剑建一座坛。要把以色列的支派分成两组,有一半的支派在一座山上,另一半在另一座山上。利未人要把圣约的警告吟唱出来,百姓要回应圣约的祝福和咒诅。约书亚记8:30-35也记载了这样一次仪式。这是颇为戏剧化的方法,让新一代的以色列人知道圣约所规定的义务。
申命记29-30记载了摩西最后的一段信息。他先是提醒以色列,上帝在过去对他们是何等信实,他进而预言以色列以后会转向别神,并会被掳到异邦。然而,他也预言了上帝会施怜悯,把他们带回故土。在结束的时候,摩西把一个选择摆在以色列面前:“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6] 
在申命记31章,摩西委任约书亚作他的继承人,并且规定,每七年要在住蓬节上宣读律法,为的是让每一代以色列人知道律法的规定。
附录(申 32-34 章) 
在上帝的指引下,摩西做出了一些规定,来帮助以色列记得圣约。摩西作了一首歌来总结圣约,并把它教给以色列人。这首歌回顾了上帝以良善来对待以色列,预言了以色列将来会逆悖上帝,并因而被掳于异邦,应许上帝还会赦免并医治他们,使他们复原。记载于申命记32章的那首歌也是为提醒以色列人记得圣约的规定。
申命记33章记载了摩西给每个支派最后的祝福。摩西也像以色列的先祖祝福每个儿子一样向每个支派宣告祝福。[7] 
申命记34章是一篇讣告,可能出自约书亚的手笔。摩西在米利巴犯了罪,因而不得进入应许地。[8] 但上帝允许摩西在尼波山上远望那片土地。上帝把摩西安葬在摩押,约书亚成了以色列百姓的领导人。
旧约后期书卷中隐含的申命记 
申命记所记载的圣约为后来控告以色列的“先知诉讼”提供了一个基础。以色列的先知在指出以色列对上帝不忠时往往援引申命记。申命记的篇章结构也遵循摩西时代的政治契约或条约的常见模式。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他们对于这种形式应该不会不熟悉,这种形式会帮助以色列人理解到,他们与上帝所立的约是何等的严肃。
可令人遗憾的是,没过多久,以色列就忘记了她的承诺,违反了圣约。到士师时代,以色列就开始抛弃圣约了,士师记、列王纪和先知书都表明,以色列没能对申命记所陈述的圣约保持忠心。
	
		
			
			上帝与以色列所立的约 
			 
		 
		
			
			古代近东的条约格式 
			 
			
			上帝与以色列所立的约 
			 
		 
		
			
			序文, 介绍条约总则
			 
			
			申1:1-5
			 
		 
		
			
			历史性的前言, 回顾缔约双方的关系
			 
			
			申1:6 – 4:49
			 
		 
		
			
			条约的条文细则 
			 
			
			申5:1 – 26:19
			 
		 
		
			
			违反(或持守)条约的咒诅(或祝福) 
			 
			
			申27:1 – 28:68
			 
		 
		
			
			定期宣读条约的规定 
			 
			
			申31:9-29
			 
		 
		
			
			条约的见证人名单 
			 
			
			申32:1-47
			 
		 
	 
新约中隐含的申命记 
在旧约书卷中,申命记是新约引用最多的一卷书。新约有八十多处引用申命记。申命记应许说上帝会兴起一位先知像摩西,而耶稣在地上的工作就实现了这个应许。[9] 耶稣本人就曾多次引用申命记的经节,包括他在旷野回应撒但的引诱时所说的话。[10] 
 
[1]  申4:9,23。
[2]  圣经学者把这个原则叫作“申命记神学”或“报应神学”。它是旧约历史书卷和先知书卷的基础,加拉太书6:6-7页重申了这个教义。.
[3]  例如申22:8:“你若建造房屋,要在房上的四围安栏杆,免得有人从房上掉下来,流血的罪就归于你家”(和合本)。出埃及记和利未记没有这一条律法。在旷野生活的人并不需要关于如何建造房屋的律法,若以色列人要在迦南地建立城市过定居生活,他们就需要这样的律法了。律法的应用是新的,但其背后的原则不是新的。利未记有“爱人如己”的原则(利19:18),而申22:8则是对这个原则的应用。它也与十诫中的“不可杀人”那一诫(出20:13)有关。遵守这一条命令,并不仅仅止于不杀人,还要主动地保护别人的生命。耶稣在马太福音5:21-24所重申的也是这个原则。
[4]  申6:4-5被称作施玛。——原注。施玛(意为“听啊!”),是犹太教徒晨祷和晚祷时的祷文。——译者著
[5]  太22:38。
[6]  申30:19。
[7]  参见创49章,这一章记载了雅各给各个支派的祝福,与此颇为相似。
[8]  民20。
[9]  申18:14-22;申34:10-12;约6:14。
[10]  申6:13,16;8:3;太4:1-10。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