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申命記是舊約中最為重要的書卷之一。它既是五經的高峰,又是歷史書卷的基礎。在舊約其餘的書卷中,諸位先知自始至終都是依憑申命記所教導的原則來衡量以色列。
申命記這卷書的書名原為「第二律法」的意思。這「第二律法」也不是新的律法,而是向新一代以色列人重申聖約。以色列儘管在曠野不忠心,但上帝並未忘記祂的子民。而申命記就表明上帝與亞伯拉罕和摩西所立的約仍有效。
申命記概覽 
申命記記載了摩西所做的三段演說。這些演說回顧了以色列的歷史,展望了他們作為上帝選民的前景。
第一段演說——回顧歷史:上帝做了什麼(申 1-4 章) 
摩西在第一段演說中回顧了以色列的歷史。這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在講述歷史的神學。摩西借助回顧以色列的歷史指出守約是何等重要。他指出,以色列曾拒絕進入迦南,這是不順服上帝,因而帶來了嚴重的後果。他接著指出,當以色列順服上帝的吩咐時,上帝保護了他們。摩西甚至把他自己作為例證,說他自己就是因為不順服而不得進入迦南的。以色列一定不要忘記聖約[1] 。
這第一段演說提出了「種與收」的教義,為此後的舊約歷史奠定了重要的神學基礎[2] 。此後的舊約歷史的確彰顯了這一原則。以色列順服的時候,上帝就賜福給她;當以色列去敬拜別神的時候,上帝就使她流落異邦。
第二段演說——重申律法:上帝所要的是什麼(申 5-26 章) 
申命記的核心就是回顧聖約。在申命記 5-11 裡,摩西回顧了律法的一般性條款;在申命記 12-26 章裡,摩西把聖約應用到以色列社會生活的具體情境當中。這些章節指明以色列在迦南地的生活中該如何應用聖約[3] 。
摩西首先回顧了十誡,以此為起點,他對整個律法進行了一番回顧。聖約的根本原則是「敬畏上帝」和「愛上帝」。
在申命記 5:29 這節經文中,上帝說:「惟願他們存這樣的心,敬畏我,常遵守我的一切誡命,使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永遠得福!」,以色列本當敬畏上帝,只有敬畏上帝,他們才得以保全。
申命記 6:4-5 就是聖約的核心:「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耶穌指出,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4] 。」
敬畏上帝和愛上帝這兩個原則並不矛盾,敬畏和愛所講的都是關係。在舊約中,「敬畏上帝」意味著在生活中和上帝有正確的關係。對上帝的敬畏並不是奴隸對主人的那種畏畏縮縮的恐懼,而是我們當有的意識,意識到上帝是誰,以及我們當如何回應祂,敬畏和愛都是正面的用語。
這段演說的其餘部分都是對這兩個原則的發揮,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它們。摩西回顧了十誡,也講了在迦南地如何應用律法,他借此指出了敬畏上帝和愛上帝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律法並不僅僅是一整套規條,還是一套方法,使我們可以活出愛的關係。
第三段演說——預言未來:上帝將會怎麼做(申 27-31 章) 
摩西最後這一段講話展望未來,讓以色列預備好接受領導人的轉換,因為摩西行將讓約書亞接替他作領導工作。他在這一段演說中也挑戰以色列要對聖約忠心。
申命記 27-28 章指導以色列到了迦南地後當如何舉行聖約更新儀式。在這個儀式中,以色列要在位於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間的示劍建一座壇。要把以色列的支派分成兩組,有一半的支派在一座山上,另一半在另一座山上。利未人要把聖約的警告吟唱出來,百姓要回應聖約的祝福和咒詛。約書亞記 8:30-35 也記載了這樣一次儀式。這是頗為戲劇化的方法,讓新一代的以色列人知道聖約所規定的義務。
申命記 29-30 記載了摩西最後的一段信息。他先是提醒以色列,上帝在過去對他們是何等信實,進而預言以色列以後會轉向別神,並會被擄到異邦。然而,他也預言了上帝會施憐憫,把他們帶回故土。在結束的時候,摩西把一個選擇擺在以色列面前:「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5] 
在申命記 31 章,摩西委任約書亞作他的繼承人,並且規定,每七年要在住蓬節上宣讀律法,為的是讓每一代以色列人知道律法的規定。
附錄(申 32-34 章) 
在上帝的指引下,摩西做出了一些規定,來幫助以色列民記得聖約。摩西作了一首歌來總結聖約,並把它教給以色列人。這首歌回顧了上帝以良善來對待以色列,預言了以色列將來會逆悖上帝,因而被擄於異邦,應許上帝還會赦免並醫治他們,使他們復原。記載于申命記 32 章的那首歌也是為提醒以色列人記得聖約的規定。
申命記 33 章記載了摩西給每個支派最後的祝福。摩西也像以色列的先祖祝福每個兒子一樣向每個支派宣告祝福。[6] 
申命記 34 章是一篇訃聞,可能出自約書亞的手筆。摩西在米利巴犯了罪,因而不得進入應許地,[7] 但上帝允許摩西在尼波山上遠望那片土地,上帝把摩西安葬在摩押,約書亞成了以色列百姓的領導人。
舊約後期書卷中隱含的申命記 
申命記所記載的聖約為後來控告以色列的「先知訴訟」提供了一個基礎。以色列的先知在指出以色列對上帝不忠時往往援引申命記。申命記的篇章結構也遵循摩西時代的政治契約或條約的常見模式。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他們對於這種形式應該不會不熟悉,這種形式會幫助以色列人理解到,他們與上帝所立的約是何等的嚴肅。
可令人遺憾的是,沒過多久,以色列就忘記了她的承諾,違反了聖約。到士師時代,以色列就開始拋棄聖約了,士師記、列王紀和先知書都表明,以色列沒能對申命記所陳述的聖約保持忠心。
	
		
			
			上帝與以色列所立的約 
			 
		 
	 
	
		
			
			古代近東的條約格式
			 
			
			上帝與以色列所立的約
			 
		 
		
			
			序文, 介紹條約總則
			 
			
			申 1:1-5
			 
		 
		
			
			歷史性的前言, 回顧締約雙方的關係
			 
			
			申 1:6 – 4:49
			 
		 
		
			
			條約的條文細則 
			 
			
			申 5:1 – 26:19
			 
		 
		
			
			違反(或持守)條約的咒詛(或祝福) 
			 
			
			申 27:1 – 28:68
			 
		 
		
			
			定期宣讀條約的規定 
			 
			
			申 31:9-29
			 
		 
		
			
			條約的見證人名單 
			 
			
			申 32:1-47
			 
		 
	 
 
新約中隱含的申命記 
在舊約書卷中,申命記是新約引用最多的一卷書。新約有八十多處引用申命記。申命記應許說上帝會興起一位先知像摩西,而耶穌在地上的工作就實現了這個應許。[8] 耶穌本人就曾多次引用申命記的經節,包括他在曠野回應撒但的引誘時所說的話。[9] 
 
 
[2]  聖經學者把這個原則叫作「申命記神學」或「報應神學」。它是舊約歷史書卷和先知書卷的基礎,加拉太書 6:6-7重申了這個教義。.
 
[3]  例如申 22:8:「你若建造房屋,要在房上的四圍安欄杆,免得有人從房上掉下來,流血的罪就歸於你家」(和合本)。出埃及記和利未記沒有這一條律法。在曠野生活的人並不需要關於如何建造房屋的律法,若以色列人要在迦南地建立城市過定居生活,他們就需要這樣的律法了。律法的應用是新的,但其背後的原則不是新的。利未記有「愛人如己」的原則(利 19:18),而申22:8則是對這個原則的應用。它也與十誡中的「不可殺人」那一誡(出 20:13)有關。遵守這一條命令,並不僅僅止於不殺人,還要主動地保護別人的生命。耶穌在馬太福音 5:21-24所重申的也是這個原則。
 
[6]  參見創 49 章,這一章記載了雅各給各個支派的祝福,與此頗為相似。
 
[8]  申 18:14-22;申 34:10-12;約 6:14。
 
[9]  申 6:13,16;8:3;太 4:1-10。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