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告訴我們:「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箴言22:15)。詩人說,孩子生來就會說謊,「一離母腹便走錯路,說謊話」(詩篇58:3)。因為這是真的,父母有責任糾正他們的孩子。
如果你讓一個三歲的孩子選擇現在吃一碗冰淇淋還是一年後擁有一家冰淇淋工廠,他會選擇現在吃冰淇淋。即使父母向孩子解釋了選項,如果真的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他也會選擇現在吃冰淇淋。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解釋 不足以糾正一個孩子。
對於糾正孩子來說,僅僅解釋是不夠的,因為:
  孩子無法理解成熟的推理(歌林多前書13:11)。
   孩子無法看到他的行為的完整和長期後果。
   孩子還不夠成熟,無法通過推理來控制自己的衝動和欲望。
    也許讓孩子受到體罰似乎很殘酷,但慈愛的父母這樣做是為了防止更嚴重的傷害:「不忍用杖責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他」(箴言13:24)。例如,一個小孩子在火源附近玩,他可能會掉進去,並因為不理解危險而受到嚴重傷害。但如果他的母親在他靠近火源時拍打他,那麽小小的疼痛會防止更大的痛苦。
有些人曾經經歷過來自不愛他們的人的身體虐待。這種經歷讓他們討厭任何人體罰孩子。然而,一個忽視適當 糾正的父母會給他的孩子帶來更多的麻煩。
►  請學生們為小組讀箴言十九章18節和二十九章17節。
當孩子大到能夠理解自己在反抗父母的時候,就應該開始糾正了。即使一個非常小的孩子也知道他什麽時候是在拒絕合作。
大多數糾正工作必須在孩子年幼且容易受到影響的時候完成(箴言22:15)。正如黏土會隨著時間變硬,變得更難塑造成想要的形狀,孩子的性格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難形成。如果一個孩子在10歲後一直不服從他的父母,父母就無法成功地糾正他們,他們最終成功的機會也越來越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體罰變得越來越沒有效果。家長認為孩子大了糾正會更容易,這是錯誤的;大了會更加困難,最終變得不可能。
當孩子成年後,他不再能像小時候那樣受到體罰。年輕人需要得到尊重,即使他們的行為不成熟。家長可能會使用其他形式的糾正,如限制孩子的娛樂或電話時間或社交活動,但愛和仔細的溝通將是最重要的。父母必須意識到,年輕人正在做出真正的決定,儘管父母有影響力,但父母不能阻止年輕人的個人意願,也不能阻止他經歷決定所帶來的後果。
一些父母不確定對孩子體罰時應該要多嚴厲。如果孩子在糾正後仍然表現出憤怒和叛逆,懲罰就不夠嚴厲(這一原則不適用於年齡太大而不能用體罰有效糾正的孩子)。糾正應該足夠嚴厲,讓孩子後悔自己的不聽話,選擇服從權威。矯正不應該造成傷害。導致皮膚上的瘀傷或印記持續超過幾分鍾的矯正可能過於嚴重。
聖經用肉體懲罰的例子來解釋神如何對待祂的孩子。
►  請學生們為小組讀箴言三章11至12節和希伯來書十二章5至8節。
這些經文告訴我們,神管教祂的孩子,因為祂愛他們。同樣,父親管教兒子是因為愛他。適當的管教是愛的標記。缺乏紀律就是缺乏愛。
體罰教會孩子自我控制,因為他學會了抵抗試探,知道如果他做錯了就會受到懲罰。當他抵抗做錯事的試探時,他就形成了更剛強的性格。等他成熟了,他會抵抗試探,是因為他明白後果,而不是因為害怕體罰。然而,一個沒有得到一貫糾正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太軟弱,即使知道試探對他不好,也無法抵抗試探。
想像一下,父母因為孩子想吃,所以只給孩子糖果吃。他不想讓孩子不開心,但他正在傷害孩子。同樣,一個總是屈服於孩子行為的父母正在對孩子的性格和未來的狀況造成傷害。聖經甚至說,父母如果不糾正孩子,就是恨他(箴言13:24)。
生活在沒有界限的家裡的孩子是不幸福的。界限帶來安全感。如果孩子知道他通過爭吵會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會一直這樣做,但他不會快樂。當孩子們在有限的範圍內感到安全和被引導時,他們是快樂的,而不是覺得他們必須為擁有任何東西而鬥爭和反抗控制。一個不守紀律的孩子很少會快樂。
當孩子成年後,這個世界不會給他想要的任何東西。如果他粗魯,自私,不負責任,他就不會得到尊重和提升。父母應該以一種讓孩子為生活做好準備的方式來撫養他。父母一定要記住,他們不是在養孩子;他們在撫養成人。
父母應該解釋並證明他對孩子的糾正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值得信任和尊重的品德良好的人。
►  請學生們為小組讀箴言二十二章15節,二十三章13至14節和二十九章15節。
記住,糾正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發展。當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並且已經很抱歉的時候,身體上的糾正可能就沒有必要了。目的是矯正,不是審判;父母不是非得確保孩子受到應有的懲罰。
►  父母的糾正和一個人透過欺淩和威脅所造成的身體傷害來要求人們聽從他的行為有什麽不同?
一個暴力的人會希望傷害其他人來得到他想要的。父母愛他的孩子。體罰是為了孩子的利益。慈愛的父母不想傷害孩子。一個人不可能感覺到一個欺淩者或壓迫者愛他,但一個孩子即使在被糾正時也能知道他是被愛的。他能意識到他的生活因為父母的權威而變得更好。
一些父母因為憤怒或殘忍而嚴厲且毫無章法地懲罰孩子。他們在生理和情感上傷害了孩子。他們懲罰孩子是為了宣洩他們自己對生活的壓力和沮喪。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不應該被旁觀的人容忍。朋友,鄰居和親戚應該質問虐待孩子的人。若配偶虐待孩子,另一方應該尋求親戚,朋友或牧師的幫助。保護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時公開羞辱他們。這是一種好的糾正方法嗎?
►  請一位學生為小組讀以弗所書六章4節。
孩子需要確信他的父母愛他,並確信父母的糾正是為了他的利益。當孩子被父母羞辱時,他感覺不到愛。他可能會變得尖酸刻薄,覺得父母的權威是他需要逃避的可怕的東西。父母應該私下糾正孩子,避免在其他人面前讓他們尷尬。父母要溫柔耐心地教導和糾正孩子。[1]  箴言十六章21節後半節告訴我們,「⋯⋯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學問。」
►  想像一下,你要你的孩子照顧家裡的動物。當你傍晚回家時,你發現動物沒有被餵食。你已經整天工作累了,但是因為孩子沒有聽話,你必須在休息之前餵食動物。你應該生氣嗎?父母對孩子生氣是不對的嗎?
父母應該記住,糾正孩子的行為應該有益於孩子。當父母因為感到不被尊重或孩子不聽話所導致的不便而感到憤怒時,這種憤怒是無益的(雅各書1:20)。他們的憤怒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父母可能可以這樣表達正確的憤怒:「兒子,你沒有像我告訴你的那樣餵食動物。這些動物餓了,如果我不餵食牠們,牠們整夜都會挨餓。儘管我工作了一整天很累,但我還是得餵牠們。我生氣是因為我不希望你成為那種因忽視自己的責任而忽視他人需求的人。箴言十二章10節教導說:『義人顧惜他牲畜的性命,惡人的憐憫卻是殘忍。』」
麗貝卡告訴她的孩子們不要把食物或飲料帶進鋪有新地毯的房間。第二天,她看到其中一個孩子在那裡吃飯,她責備了他。後來,另一個孩子端著一杯果汁走過地毯,她也責備了他。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孩子們有時會把飲料帶進那個房間,但麗貝卡很忙,沒有糾正他們。後來有一天,她的兒子把可口可樂灑在了地毯上。麗貝卡很生氣,打了他的屁股。
►  麗貝卡糾正孩子的方式有什麽問題?
麗貝卡的規則是,孩子們不應該把食物或飲料帶進鋪有地毯的房間,但後來她容忍了他們的違規行為,直到發生意外事件。她懲罰的是意外事件,而不是他們違反規則。這會教育孩子們,只要他們能夠防止不良後果,就可以違反規則。這個觀念會培養不良的性格,因為這是所有違規行為的基礎。一個人之所以違反規則,是因為他認為他可以獲得他想要的結果,並避免不良後果。父母應該糾正不服從規則,而不是懲罰孩子們發生意外事件。
邁克爾告訴他的兒子們,每天晚上都要把腳踏車放好。有一週的每一天,當邁克爾下班回家時,腳踏車還都停在外面。然後有一天,邁克爾在工作時丟失了一個工具,也意外傷到了手指,開車回家時又爆了一顆車胎。當他回到家時,自行車還是停在外面,於是他懲罰了他的兒子們。
►  邁克爾糾正兒子的方式有什麽問題?
許多父母在心情好的時候容忍不服從,但在生活中遇到令他們生氣的情況時才懲罰不服從。除非父母能夠一貫地進行糾正,否則孩子們不會學會服從。
►  查看以下要點,解釋每個要點的重要性。如果父母不遵守這些建議會發生什麽情況?
  要求應該適合孩子的能力和成熟度。
   只懲罰刻意的不服從,不是意外事件。
   規則和要求應該明確和易於理解。
   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應該解釋孩子應該做什麽。
   絕不要因為孩子無法控制的事情而懲罰他。
    [1] 雖然提摩太後書二章24至25節和加拉太書六章1節是作為教會處理罪的教導而寫的,但在糾正錯誤的人時表現出耐心和溫柔的教導也適用於為人父母的情況。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