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一起讀詩篇一一九 33–40。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神如何改變基督徒呢?
神向我們顯現時,祂首要的目的是要使我們明白神的良善。神形容自己是聖潔的。聖潔這個字(原文為希伯來文kadosh) 在舊約中出現了超過六百次。例如,以賽亞常稱呼神為「以色列的聖者」。
神的聖潔是敬拜的主軸:
「願他們頌揚他大而可畏的名,他本為聖!當尊崇耶和華-我們的神,在他腳凳前下拜。他本為聖!」(詩篇九十九 3、5)
神的聖潔是祂對人類的要求的準則。因為神是聖潔的,祂也呼召敬拜祂的人成為聖潔。「(你們)  要成為聖,因為我是神聖的。」[1] 
以色列的神跟那些異教徒的假神不同,祂要求的是不一樣的敬拜方式。
「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意念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詩篇廿四 3–4)
我們該思考的問題是:「神接受哪種人的敬拜?」顯然,並非每個人的敬拜都是神接納的。
神要求的不是儀式上或假裝出來的聖潔,而是真正的聖潔。新約提到神對於基督徒的聖潔的標準:「但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因為經上記著:『你們要成為聖,因為我是神聖的』。」[2] 一切所行的事 包含了行為、舉止,和生活的每個層面。神不只要求基督徒進行儀式上的潔淨,或是在不聖潔的時候被稱為聖潔,而是要敬拜祂的基督徒過著聖潔的生活。
我們得救是因為神的恩典,神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接納了我們,因為基督已經為我們犧牲。雖然神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接納了我們,但我們不能維持罪人的身分。罪是與神為敵而我們希望能討神喜悅。
►  有哪些原因使得聖潔跟敬拜有關聯呢?
聖潔跟敬拜息息相關,因為我們愛神,並且想要蒙神喜悅。 如果我們真正認識敬拜的意義,就不會對神的要求感到驚訝。我們敬拜神不是出於恐懼,也不單是因為祂會祝福我們。
敬拜神真正的意義是明白神是宇宙中最完美的存在。去愛慕頌讚神的樣式和感謝祂特有的性情。
神的本質主要是聖潔,如果我們真的喜愛神的本質,就會厭惡罪和不潔,即使我們自己身上有這些特質。聖潔跟敬拜息息相關,因為我們愛神,並且想要像祂一樣。 
當我們剛認識神的時候,罪會影響我們跟祂的關係。因此我們必須先悔改,得到神的饒恕與全新的心思意念,才能跟神建立關係。
我們與神和好時,我們會徹底改變。我們在靈命上是新造的人。我們不再受到罪的箝制,而會希望得到神的喜悅。基督徒的聖潔是在我們得救時開始的。
聖經的教導是,救贖會使我們立刻開始聖潔的生活。「神救眾人的恩典」教導我們「在今世過克己、正直、敬虔的生活」。[3]  救贖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脫離罪,使我們成為聖潔,並且與神建立關係。[4] 
當神住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就會持續成長,更加認識神的聖潔,並且更加聖潔。「走在光中」代表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更加順服神。[5]  我們越瞭解有哪些事情是神所喜悅的,哪些是神不喜悅的,真理和在我們裡面聖靈的力量就會改變我們。這是屬靈成長的其中一個層面。
喜愛神的人會希望能夠變得完全聖潔,並且不只是在行為上做出改變。這樣的人會希望自己的思想和動機也是聖潔的。大衛禱告希望他能完全戰勝罪,且他的話語,甚至心思意念,也能取悅神。[6] 
但是除了變得更為聖潔,基督徒領受救恩後還需要有其他的成長。信徒會發現他們心中始終會有一些不聖潔的思想。這點光靠屬靈成長是無法改變的。即使他們已經得到救恩,過著順服神的生活,有時罪對他們還是有無法克制的吸引力。
人類天生的墮落,會使我們從一出生就受到各種道德上的試探。神學家有時稱之為「原罪」,因為亞當犯罪,我們天生就有這樣受到罪吸引的本質。
每個人生來都有意志是自我中心的,而且會傾向於罪。[7]  我們的意志無法做正確的決定,除非神賜給我們這樣的渴望和力量。[8]  人類天生的墮落會激發各種罪,例如驕傲、嫉妒、仇恨和不願原諒。這樣的本質也構成犯罪的動機。
►  一個人得到救恩後,是否仍有原罪(天生的墮落) ?
得救的人就不再受到原罪的箝制。如果一 個人仍受到罪的控制,他就還在罪裡,尚未得救。聖經告訴我們不能做罪的奴隸。[9]  得救的人不受到原罪的挾制,能藉著聖靈的力量,過得勝的生活。[10] 
但是得救的人內心仍會受到原罪的影響,直到原罪被完全洗淨。保羅告訴哥林多的信徒他們仍屬肉體的,有屬世的思想,即使他們已經得到救贖了。[11]  他甚至指出很多基督徒都是這樣的情況。基督徒「屬肉體的」代表「在基督裡仍是嬰孩」。
[23] 
面臨這種情況的基督徒是愛神的,但是無法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這樣的人無法像保羅一樣,專心一意追隨神的呼召。[12]  他也知道自己心中的某些意念是神不喜悅的。
神不會讓我們於這樣的困境當中。即使在遠古時代,神就與以色列的百姓立約,承諾祂的恩典將能使百姓全心愛祂。[13] 
大衛也為神的恩典禱告,祈求比饒恕更大的恩典。大衛知道他犯了罪,而且是因為他內心的思想造成的。他向神禱告「我是在罪孽裡生的……但祢喜愛的是內心的誠實。」大衛明白罪是他的本質,但他也相信神要他變成聖潔,他祈禱神能完全潔淨他。[14] 
新約的基督徒在得救後還有另一項呼召。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是最好的典範,他們接受了福音、遠離偶像、忍受迫害、領受來自聖靈的喜樂,並且等候耶穌再來。[15]  然而他們的信心並不是完全的。保羅說他們在信心上所缺乏的,並不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或等到死亡,但保羅希望他拜訪這些信徒時可以加添給他們。[16] 保羅祈禱他們能完全成為聖潔(包含身體、靈魂與靈命) ,好在基督再來時是聖潔的。[17] 
耶穌的門徒在五旬節經歷了恩典奇妙的工作。我們知道這些門徒在更早之前已經得救,因為耶穌說他們不是屬於這世界,而是屬於祂和天父,而且他們的名記錄在天上。[18] 雖然這些門徒已經擁有聖靈了,[19]  但聖靈在五旬節這天充滿他們,在他們裡面成就特別的神蹟。彼得後來說聖靈潔淨了他們的心。[20]  即使他們已經得救了,仍迫切需要聖靈來潔淨他們的心。[21] 
像這樣發生在已經得到救贖的人身上的潔淨,可稱為「完全的潔淨」,代表除去原罪。這是在基督徒已經領受福音後發生的,是聖靈的工作。
基督徒是憑信心來領受這項神的工作。彼得說他們的心「藉由恩典得到潔淨」。使徒保羅為帖撒羅尼迦的信徒禱告,說「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他必成就這事。」[22] 
我們可以總結說:
	原罪在基督徒接受福音後依然存在。 
	神要我們完全聖潔。 
	神清除我們的原罪。 
	基督徒藉由信心領受完全的潔淨。 
 
每位基督徒都應該請求神向他們顯明是否心靈仍需要被潔淨,並藉著信心禱告求神完全潔淨。所有牧師也應教導並引領信徒更晉身領受這樣的恩典。
 
 
[1]  利未記十一 44–45、十九 2、廿26、廿一8
[2]  彼得前書一15–16
[3]  提多書二 11–12
[4]  救贖的目的是讓我們能每天在聖潔當中服事神(路加福音一74–75)。身為基督徒,我們在罪裡是死的,無法繼續活在罪當中(羅馬書六 2、11–16)。
[5]  約翰一書一7
[6]  詩篇十九 12–14。同時參閱詩篇一一九 7、34、36、69、80
[7]  腓力比書三 19
[8]  羅馬書六 16–17
[9]  羅馬書八 6–8、13
[10]  羅馬書八 1、9、13
[11]  讀哥林多前書三 1–3
[12]  腓力比書三 13–15
[13]  讀申命記卅6
[14]  讀詩篇五十一5–10
[15]  帖撒羅尼迦前書一6–10
[16]  請研讀帖撒羅尼迦前書三 10
[17]  請研讀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3
[18]  約翰福音十七 14、9–10,路加福音十 20
[19]  讀約翰福音十四 17
[20]  使徒行傳十五 8–9
[21]  讀馬可福音九 33–34,馬可福音十 35–41,路加福音九 54–55
[22]  帖撒羅尼迦前書五 24
[23] 「『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這是福音時代從未改變的承諾,而耶穌使原本的命令變成了美好的應許,他的應許包含了『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樣的命令其實本身也是一個應許,使我們能期望神在我們心中動工,好叫我們達成他的期望。」 
—改寫自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的講道「論完美」(On Perfection)
                                     
                                    
                                    
                                        
                                                                                                                                    
                                                
                                                     
                                                    Previous
                                                 
                                                                                    
                                                                                                                                    
                                                
                                                    Next